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影响综述

一 家庭教育的结构及特点

家庭教育是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是指在家庭互动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它的目标体系为:

家庭教育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其特点是:(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密切。(2)教育具有渗透性。(3)教育影响的深刻长远性。

有学者将家庭教育结构作了区分,分为五个亚结构,二十个因素。分别为:(1)家庭生活环境(2)家教内容(3)家教要求(4)家教期望(5)家教方法。

二 家庭教育对儿童智力的影响

(一)相关实证研究

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一个特别小组,研究遗传和环境对智力的影响。小组的研究报告指出,遗传和环境对智力的影响都很重要,即使遗传是主要决定因素,父母仍然可以从多方面影响智力发展的结果。

美国心理学教授克莱格%26#8226;拉美30年来一直在研究大人给与儿童的刺激对于儿童智力发育有何影响。其中最令人信服的是一项以“受刺激”儿童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学龄前几年,早受教育的儿童的智商比晚受教育的儿童要高1020点,受到刺激多的儿童收获也最大,到15岁时他们的读写和算术能力都优于其他人。

近年来神经生物学家,生物化学家,神经心理学家对人类神经系统的研究也证明,儿童的经验决定大脑的结构,大脑在敏感期接受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神经元结构的密度和效率。人生最初两年脑部迅速成长,神经生物学家称之为智力的“机会之窗”。必须及早施加环境的影响,打开智力的“机会之窗”。如果不及时打开神经细胞的“机会之窗”,以后就再也无法补救。

(二)培养幼儿智力的方式

在各种早期刺激中语言十分重要。幼儿掌握语言其得到的不仅是语言而已。赫登洛查和他的研究小组作过试验,结果发现父母在孩子出生后第二年里和孩子说话的量对孩子词汇量的多少有影响,同时也对孩子的算术能力有影响。同时,对孩子的赞许也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所以,作为家长来说,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为他们创造有丰富刺激的环境,与他们经常进行交流,与孩子多说话,对孩子多加赞许,对于孩子智力的发展是具有积极的作用的。

三 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心理学家的研究对于父母教养方式分类有不同观点:Schaefer( 1959) 提出家庭教养方式包括接纳——拒绝,心理自主——心理受控,严厉——放纵三个维度。Pumory将全美有关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保护,严格,拒绝,放纵四种教养类型。而中国一般将教养方式分为放纵,溺爱,专制,民主四种类型。

(一) 溺爱型父母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溺爱型的父母表现为子女过于宠爱,过于关心,过于监护和关注,对孩子的要求一味满足,百依百顺。在娇生惯养的家庭中生活的儿童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自私、任性、放纵的坏习惯;娇骄二气严重,表现为依赖、懒惰的性格和蛮不讲理的坏习惯。

倾向于放任、溺爱的教育方式也是和攻击行为相联系的。溺爱纵容会导致儿童的许多不良行为,因为对孩子的溺爱放任不仅使父母在管教孩子的不良言行方面缺乏约束力,也使孩子的不良言行得到强化,促成不良行为的定型化。

(二)专制型父母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持专制态度的父母往往强迫孩子按父母的意愿办事,而且用惩罚来强制执行。不许孩子有差错或失误。否则就打骂或其他惩罚。有统计表明,有这种观点的家长约占20%

这种教育方式的后果,首先会使孩子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失去安全感;失去归属感。使孩子学会粗鲁待人。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表现的情绪很不稳定;因惧怕失败而退缩,意志力差;因逃避惩罚而养成说谎话的习惯。孤僻,不合群,自卑感强。并逐渐形成粗暴,敌意和冷淡的性格,或者形成执拗、逃避和神经质的性格。

有研究证明研究发现,问题儿童的妈妈们很少运用积极强化作为控制儿童行为的手段,单纯依赖压制性策略来对待察觉到的不恰当行为。这些过多的消极对待使儿童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而且儿童会逐渐对打骂等消极对待产生抵抗性,有意重复父母试图压抑的行为,因为这样可以成功的吸引成人的注意力。

(三)纵容型父母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采取放任教养态度的父母以不干涉原则为建立家庭关系的基础,父母对子女采取的态度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指导,孩子会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是不重要的,而失去归属感。孩子会缺乏社会责任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缺乏探索行为。而且由于孩子没有什么成就,也就缺乏自尊感和胜任感。这样的孩子还容易形成冷酷的、攻击的、情绪不安的性格。从小不懂得爱和关心,情感冷漠、自控能力差、意志薄弱、自以为是、任性、固执、自由散漫、社会适应能力差。

(四) 民主型父母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民主型的父母是关心的,温和的,他们鼓励孩子独立探索,承认孩子独立活动的范围。孩子可以独立做出决定,但是必须在家长的同意下确定最终方案。民主的父母对子女爱而不惯,严而不苛,民主平等。

这种教养方式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满足孩子的归属感。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能感受到爱和被爱,也学会怎样爱他人和尊重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这样的孩子情绪稳定,感情丰富,性格开朗,意志坚强,自信,能与人和睦相处。无疑,这种教育方式是最好的方式,也是唯一值得推崇的。

四 有关家庭教育的热点问题研究

(一) 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化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M.Symonds)。他提出了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维度:一是接受——拒绝、二是支配——服从,以此来说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他在研究中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等;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定、冷漠、倔强并具有逆反心理倾向。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让父母来服从自己的孩子表现为独立性和攻击性强。

以北京大学心理研究所为首开展的《关于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的全国性研究也证实一系列结果。研究表明,在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离异子女均不同程度的比完整家庭子女差。同时,家庭气氛也与儿童社会化有很大的相关。Rutter报告说,家庭生活不融洽,破裂的家庭与儿童精神疾病有着肯定的关系。Richman等调查发现父母对孩子教育不一致,父母经常对立争执,母子关系差,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与儿童行为异常相关。

(二)家庭教育与儿童问题行为

儿童的问题行为,理论界将其定义为个人行为无法顺应适应多变的环境,致使他们开始感到顺应的困难,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各个方面,都可能发生生理上或者心理上的困扰。对于儿童问题行为的解释,家庭教育视角主要从以下几个模型作出解释:

1社会背景模型

该模型通过同伴影响来解释问题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但也认为不良的家庭管理方式和问题同伴有一样的作用力。在儿童的早期,最强有力的因素是家长和子女的相互作用,随着子女的社会世界日益增大,就开始更多地受到同龄人的影响。

2双因素论——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

对问题行为和家庭因素关系的最初探讨往往难于真正了解其中内在自身机制。现有研究表明,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因素的研究不仅应该放在危险性因素上,还应该放在儿童的内部因素和扶养环境这样的保护性因素上。

现有研究表明,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因素的研究不仅应该放在危险性因素上,还应该放在儿童的内部因素和扶养环境这样的保护性因素上。危险性因素是指那些和消极后果有更高相关的因素。一般来说,保护性因素是指那些可以培养能力、促进健康发展和降低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资源。亲子之间的依恋程度和儿童的心理健康程度是显著相关的;家长可以对规范、正确的行为给与支持,而对问题行为给与制止,因此家长的积极联系可以成为抵制反社会行为和问题行为的一个有力的保护性因素。

3社会控制理论

控制论的主要观点是,影响儿童问题行为的主要因素主要来自于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直接控制是指家长约束子女和对问题行为的控制。是基于惩罚和奖励的及时应用。间接控制,一般是指由于家长和子女之间情感联系,也就是亲子依恋。Hirschi认为家庭对子女的控制主要是间接控制,

4强制模型

强制模型着重于儿童问题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双向作用,强调儿童问题行为对父母教养方式特点有反作用。

(三)家庭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

心理动力学的观点认为,身心障碍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对象间关系。Bruch 1978年研究了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与他们在婴幼儿时期与母亲的关系,发现不良的母子关系与以后发展为的神经性厌食症有密切关系。

另外,家庭结构和家庭系统也对身心障碍有影响。近年的研究发现发现身心障碍的家庭有以下四个特征:

1 羁绊式特征,2 缺乏冲突的解决办法,3 过度保护,4 僵化,表现为家庭成员之间缺乏相互沟通。

http://wsw1981.blog.163.com/blog/static/448612352009112110561365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四方面入手解决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影响儿童心理行为的因素
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3本家庭教育书籍,教你如何捕捉儿童敏感期,规矩和爱如何平衡
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综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