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先进篇》的一章。这篇文章记述了孔子和四个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次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展现了学生们的志向和性格,表述了孔子的态度。文章记叙的是在一种融洽、平等的气氛中进行的交流讨论,四个学生性格各异,志向不同;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后代尊为“圣人”。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孔子教育学生不倚老卖老,不居高临下,不盛气凌人,而是一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姿态,和颜悦色地对弟子说。他没有直接让学生言志,而是用温和自谦的话语先打消他们的顾虑,为弟子们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泼的环境。从孔子的谈话中“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我们看到了孔子的教学习惯,那就是平等、民主,朋友式的谈话闲聊,不存在辈分长幼之别的顾虑,学生们自然愿意在这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中畅所欲言了。孔子为了让弟子们畅谈自己的志向,首先提出问题“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引发弟子思考。孔子他洞悉学生的心理,知道学生平日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语。他了解自己弟子的才学,知晓当前社会的现实。弟子们才华卓越,抱负远大,但无人赏识,不受重用。这一问题正是抓住了学生的心理,问题设置的巧妙,自然能使学生畅所欲言。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们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

孔子一番巧妙的诱导,果然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率尔而对”,抢先发言了。“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上外面有军队侵略,国内又有灾荒,处境十分困难。可是子路认为如果自己去治理,三年即可见成效。“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与孔子大量的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子路的品格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他在老师面前毫不掩饰,“率尔对曰”,充分体现了他急躁率直的个性。面对子路的回答,孔子不置可否,只是微微一笑。“夫子哂之”。这微微一笑饱含深意,既有微微不满,又有欣赏,赞许,更多的恐怕是因为子路的话不出孔子所料而发出的善意的微笑。孔子所不满的仅仅是对子路说话不够谦虚而已。孔子对子路的本领从不怀疑。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等人的本领。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还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何有?”(《论语·雍也》)意思是,子路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是多么了解啊。

冉有、公西华二人都谦虚谨慎,坦荡直诚,说话温和自抑,态度谦卑诚恳。两人性情不同在于,冉有说话做事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有点畏首畏尾,顾虑重重的意味,公西华说活口气谦和。措辞得体,反应机敏,听他说话颇有一种“言者释然,闻者陶然”的感觉。孔子对他们二人的谈话没有直接点评,而是待其走后,在曾皙的再三追问下,才发表了看法。孔子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治国才能,也表达了自己相信自己的学生,赞扬学生的自豪心情。实际上,孔子的这一番肯定和赞扬,其目的仍在于对谦虚过分,自信不足的冉有、公西华以极大的鞭策和鼓励。想必细心的曾皙定会把夫子的高度评价转告给两位同学,这样孔子就收到了让学生互相教育效果。

最为精彩的当属曾皙的发言了。这是本文最为精彩的一段。当夫子与其他三人对话的时候,曾皙正在弹瑟。三位同窗与先生的谈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中进行的,他的旋律或许就随同着同窗与先生的谈话而变化着。当夫子点到他的名字的时候,他“铿尔,舍瑟而作”。无声的动作胜过有声的语言,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异乎三子者之撰”,明确表明了自己与其他三人的志向不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八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他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以礼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正因如此,所以在孔子内心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吾与点也”,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

为什么孔子会赞美曾皙的志向呢?由于曾皙不愿求仕的思想,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清静无为、逍遥自在、无忧无虑的性情。对此,孔子喟然长叹,深表赞同,因为,曾皙描绘的清风沂水,性天风月的生活暗合了孔子壮志未遂,英雄无路的落魄心态。孔子想有行道救世之心,但屡屡不得志,所以他产生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想法。这是一种“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喟叹,这也是一种师生的心灵共鸣。更重要的是曾皙的话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民风趋淳,民德归厚,天下太平——这才是曾皙的理想社会,这又何尝不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呢?只不过曾皙用暗示的方法表达出来罢了。这与孔子的“仁政”“礼乐”治国思想完全合拍。加上曾皙话说得那么雍容委婉,难怪孔子会不由自主地赞赏起来。

孔子对学生教育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一次,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诸?”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回答,这正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例证。因为“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这就是孔子的教育,针对各不相同的人的个性心理的不同,分别进行不同的教育。这种“因材施教”的意义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四个学生,四种理想,四种性情,孔子因人而异,因势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的评点,或语言、或表情、或感叹、或梵文、或直接、或含蓄分别点评来教育学生。这次的师生闲坐聊天,可以说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事例。

《论语》的体例是语录体,多是只言片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当算为较长的一篇了。它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的形象描述,生动地展示了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音容笑貌,是弥足珍贵的真实记录。此文真可谓千古传唱的名作。

 

思考探究:

孔子因何而对曾皙的理想而大加赞赏?试作简要分析。(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字数不低于150字。)

参考答案:

为什么孔子会赞美曾皙的志向呢?由于曾皙不愿求仕的思想,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清静无为、逍遥自在、无忧无虑的性情。对此,孔子喟然长叹,深表赞同,因为,曾皙描绘的清风沂水,性天风月的生活暗合了孔子壮志未遂,英雄无路的落魄心态。孔子想有行道救世之心,但屡屡不得志,所以他产生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想法。这是一种“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喟叹,这也是一种师生的心灵共鸣。更重要的是曾皙的话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民风趋淳,民德归厚,天下太平——这才是曾皙的理想社会,这又何尝不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呢?只不过曾皙用暗示的方法表达出来罢了。这与孔子的“仁政”“礼乐”治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何人一生,不是虚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孔子论“师德”
《论语?先进?子路等侍坐章》资料
语文教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