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怎样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一、什么是兴趣

  对学习内容或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称为学习兴趣。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兴趣和学习兴趣基本上是一回事。

 ?古今中外,由于对某种事物有浓厚兴趣而成为专家、科学家、伟大的人的事例太多了。

  历史上,有个专偷尸体的人的故事。1536年的一天,在比利时发生了一件怪事,绞刑架上的尸体被盗了。在比利时,法律上明文规定,盗尸是要被处以绞刑的。正当警方四处通缉盗尸犯的时候,一个人正藏在秘密的地窖里专心致志地解剖“偷”来的头颅呢!

  这个偷尸体的人叫维萨里,后来,他多次偷尸体进行解剖,他不知与尸体打了多少年的交道,最后终于写成了一部惊世著作《人体的构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正确认识人体结构的科学家。

  什么是学习?趣呢?学习兴趣就是孩子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力求认识或力求参与的心理倾向。

  兴趣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人的一种内在动力。

  兴趣的源泉是人的伟大天性——好奇心,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带有感情色彩地积极地去探究某种事物和活动,人们才会产生揭示自然和人类奥秘的强烈欲望,才有了对真理的执著追求。

  可见,兴趣是人的意识对一定事物或活动的内在趋向性和选择性。

  人内在趋向什么,选择什么,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可见,兴趣是人生命活力的主要表现。

  有的人面对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对浩瀚无垠的知识?洋,熟视无睹、麻木不仁,甚至心情冷漠,我们说他缺少兴趣,不如说他缺少生命力。

  二、兴趣使人爱学习,会学习,成就大业

  兴趣对人的知识的增长、智能的提高、情感的调动、品格的形成、潜能的发挥,乃至成长、成功、成才等等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今天,从社会角度来看,兴趣是爱学、会学的重要基础,是终身学习的人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

  孩子一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或活动,态度就积极,心情就愉快,思维就活跃。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们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
甚至震惊;孩子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可见,兴趣是一种动力,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重要的动力。它既有“引起”的动力作用,又有“维持”的动力作用。

  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常会听到人们用下列词汇去表述由于有了强烈兴趣而达到的境界:“积极主动”、“如饥似渴”、“废寝忘食”、“持之以恒”、“夜以继日”、“手不释卷”等等。

  兴趣是有感情色彩倾向的。当人处于上述状态时,可想而知,人付出了极大的热情。这种状态就是对人付出热情的最?回报。人在这种状态里的宝贵体验对人的最直接作用,就是调动人更大的积极性,对学习来说,就会使人更加热爱学习。

  这种状态也会把兴趣提升为乐趣。当充满乐趣地从事学习时,环境多么困难艰苦,他都感到快乐,甚至感到无比的快乐。

  巴甫洛夫说:“感谢科学,它不仅使生活充满快乐和欢欣,并且给生活以支柱和自尊心。”

 

  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对于出现上述境界的人,也常会听到人们用下列词汇来表述:“全神贯注”、“兴奋不已”、“如痴如醉”等等。“全神注”是所有成功的人、伟大的人有过的共同经历。我国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专心于书法,一次他写字时书童把饼子和蒜泥端上来,请他吃饭。他的夫人走进来,只见王羲之满嘴是墨。原来他是用饼子蘸着墨汁吃的,还不住地对夫人说蒜泥好吃、好吃。类似这样专注的趣事还很多。全神贯注确实能像钻头一样,能钻透如铜墙铁壁一般的知识堡垒,占领知识的高峰。学习需要兴奋。人在兴奋状态下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联想丰富,创新强烈。同时人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都较强。这时的学习效率肯定高,学习效果肯定好。

  经常处于“全神贯注”、?兴奋不已”的状态,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利于学习能力和品质的发展。这种状态会使人形成校正、创新学习的方法,从而使人更加会学习。

  兴趣对人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定向作用。一个人现在做什么、不做什么是由自己的兴趣来定向的。因此,要努力地引导自己发展那些积极的、健康的兴趣,坚决拒绝和抑制那些低级趣味的、不正当的兴趣,如赌博、恶作剧等。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现在做什么,将来做什么,与兴趣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当一个人的某方面兴趣与他的志向结合起来时,也就是说兴趣与他的崇高理?、远大目标结合起来时,就形成了志趣。这时的兴趣会对人的未来发展起到全面准备的作用。浓厚的兴趣会使远大理想的目标坚定。

  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张目的学习,西方强调兴趣学习。今天,要把兴趣学习和目的学习结合起来。

  父母要深刻理解“兴趣”这个普通但神奇的方向盘,只有从这里出发,才能真正驾驶好未来生命之舟。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

  对孩子兴趣的培养,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方法:

  1.开扩法

  人在多接触事物、多读书、多联想过程中会激发兴趣。

  在接触山川、河流、海洋、植物、动物……在接触生活、工作、艺术、科学、高科技……纷纭复杂又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时,随时都可唤起人的好奇。

  在读历史、地理、诗歌、散文……在看报纸、杂志、科普读物、短文时,这些知识也随时都可以激发人的兴趣。

  赋予孩子以更加开阔的生活,在开阔的实践中,帮助孩子在接触和参与中还要积极思考,展开联想,感受愉快,强化体验。学习兴趣、爱好,包括一种说不清楚的强烈的学习要求都会从内心里自然产生和发展。

  2.突破法

  培养孩子的兴趣,要有所重点,找准一个突破点,从而举一反三。也就是说,要帮助孩子?识自己的优势,发扬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的优势部分充分发挥。关于优势和最佳才能区,在林格所著的《新家教才能法则——充分发展最佳才能》一书中有专门的强调和分析,比如孩子某一科功课好些,就让它更好些,甚至让它在班上“拔尖”,让老师和同学们肯定、称赞,这样做是形成一个人的中心兴趣最有效的办法了。

  要避免孩子兴趣的随意性,就是今天对这个感兴趣,明天又对那个感兴趣,哪个兴趣都不稳定,对哪个兴趣都不投入劳动,也没有成果,很随意。这种随意性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是不利的。

  突破法另一个做法是集中力量去扭转“?感兴趣”的科目,兴趣是人在参与活动、付出劳动中形成的一种情感体验。学校中的学习内容,都是符合青少年内在需要的东西,他们都应该感兴趣。例如学习外语,如果全家人出去,孩子自己能和外国人有说有笑,进行交流,那是多么让人高兴、让人羡慕的事情啊,怎么会不感兴趣呢?所谓不感兴趣,是种种原因造成学习成绩不好,受到批评,感到难受,感到困难罢了。

  对于个人发展、社会发展需要的事物,只要自己不断地对其投入,就会产生感情,就会形成兴趣。

 

  3.转移法

  把人对其他方面的兴趣转移到学习兴趣上来的方法,叫兴趣转移或迁移法。如,有的孩子爱好唱歌,那么多唱一些英语歌曲就会增加外语学习的兴趣。

  在人对其他方面的兴趣里,都包含着学习的内容,都与学校中设置的基本课程有内在的联系。把某一方面兴趣的体会和经验表达或书写出来,就会转移到语言、作文等兴趣上来。把某一方面兴趣提高起来,就很需要外语或数理化等科目做基础,从而引导外语或数理化等科目学习兴趣的发展。

  善于联系、因势利导,帮助孩子从自身具体情况出发,不断努力,把其他方面兴趣转移为学习兴趣是容易成功的。

  4.讨论法

  讨论学习是现代群体互动式学习。讨论学习有利于孩子获取真知,增长能力,发展交往。进行探索?究性学习,也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学习兴趣。孩子在讨论中,最能展示他们思维的深刻性、灵敏性、丰富性和批判性。讨论也最能调动人的情感,出现热情和激动,激烈的讨论和争论也最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研究的兴趣。所以,鼓励孩子与同学、老师和父母经常进行讨论是激发孩子兴趣的一种好方法。

  5.理智法

  今天,兴趣的培养,愈来愈多地需要自己自觉地进行。兴趣还需要不断去巩固它,保持它,发展它才行,这都需要理智。

  把兴趣和远大目标结合起来,形成志趣,这需要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理想,这需要理智。

  结合时代特征,对兴趣进行全面管理更需要理智。

  总之,要引导孩子充分利用兴趣,调控自己、更新自己、发展自己。

  四、每个孩子都是聪明的

  所谓聪明就是“耳聪目明”,“耳”和“目”都是人重要的感知和学习器官,而所谓“耳聪”就是能敏锐地感觉到一般人无法领悟的东西,“目明”则是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实质。

  我们先从生理上来了解人是怎样变得聪明的。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皮层是由许许多多的神经细胞组成的,这些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神经元就像一棵小树,分支的树冠部分有许多树状突起,叫做“树突”。

  “树突”像灌木丛那样围绕着细胞体,树突的表面积很大,约占神经元总表面积的80%。而长长的树干和树根,叫做“轴突”,又叫“神经纤维”,它们的末端分布于其他组织中,形成各种神经末梢。轴突细而长,一个神经元上有一条。

  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并不是互相联结的,而是像平行线那样中间隔着一条间隙。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相邻接的部位叫“突触”,人之所以能学习,靠的就是这些微小却数量众多的突触的传递。

  人在思维时,信息的主要表现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元经过突触,传到另一个神经元,这时,前一个神经元释放出?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作用于后一个神经元,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新的神经冲动,像接力赛一样把信息传递过去。突触越多,传递信息的能力越强,脑细胞之间建立网络的范围就越大,通路就越多,脑的机能就越发达,人的智能也就越高。

  神经冲动是可以人为设计的,其核心就是怎样想问题,多想了,想活了,神经冲动就可以一个个实现,人就是这样变得聪明的。而对于孩子来说,主要是引导他们对称着想,发散着想,整体地想,倒过来想。事实证明,这“四想”是启动大脑神经元的关键,经常这样进行训练,孩子也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1.对称着想,才能想得通

  世界是由对称构成的,比如有女就有男,有父就有子,有左手就有右手,有左耳就有右耳,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有虚就有实,有白就有黑……所谓对称就是美,是对称使世界真相大白。

  所以要想得通,在想问题的时候。就要考虑对称着想,知其一,必知其二。引导孩子思考问题的时候,时时注意不能只考虑一个方面,还要考虑与其对称的那个方面,两者联系起来思考,在对称中间的夹缝,就是思想的通道了。

  另外,所谓比较出真知,也是对称着想的进一步发展,思考问题的方向确定以后,不可单独一个劲地“死磕”,一定要找到一个参照物,比较着想,才能想得通。

  2.发散着想,才能想得开

  创造性思维的三个特点是:一是思想的流?性,想得开阔、敏捷,没有阻碍;二是思想的变通性,想得灵活应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三是新奇独特性,异想天开,与众不同。举一个例子,玻璃杯能做什么?如果孩子回答是:喝茶,喝水,喝啤酒,喝可乐,喝牛奶……一口气说出几十种用途,这表明了思想的流畅;如果再问孩子,孩子回答是:装盐,装味精,装洗衣粉,装烟灰,打狗……这表明了思想的变通性;如果接着问孩子,孩子的问答是:不喝也不装,把它打碎,把玻璃渣子锤成玻璃粉,把粉染上颜色,用来作为原料制作彩色玻璃粉工艺画,这表明了思想的新奇独特性。

  3.整体地想,才能想得准

  任何事物都是某一个整体事物的局部,任何事物又都是另一些局部事物的整体,比如地球是宇宙的一个局部,而地球又是中国的整体。所以要把事情想得准,就要整体地想,整体效应有两个方面,一是再大的整体都应当是另一个更大整体的局部,二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举一个例子,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次,齐王与田忌赛马,每人各选上中下三种马进行比赛,胜者可得千金。以同等级马相比较,上对上,中对中,下对下,则田忌胜败未卜,怎样才能有绝对胜利的把握呢?田忌的谋士孙膑给他献了一计:以下马对上马、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结果田忌两胜一负,赢得了千金。这就是整体效应,一方面看,孙膑是田忌所有谋士整体的一个局部,田忌是齐王所有大臣整体的一个局部,齐王以及齐国是春秋战国整体的一个局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局部。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局部……另一方面看,如果上对上、中对中、下对下进行比赛,即部分对部分,只从部分出发,不从整体出发,则胜负无绝对把握,后来孙膑从整体出发,来一个重新组合,结果稳操胜券,这样的整体就一定大于各部分之和了。

  4.倒过来想,才能想得活

  如果在思想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与一
人不同的方面,可能较快地想出新的成果,如果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大家已经注意或者已经成为共识的事实上来,那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追赶,不能有新的创造,这是科学发展史的结论。

  倒过来想,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反向性要求,要有意识地将思考的重点放在反面。二是异常性要求,敢于把头脑中的旧框框除掉。举一个例子,荷兰的一个城市由于人们不愿意把垃圾倒进垃圾桶里,搞得满城都是垃圾。当地卫生部门采取了许多解决办法。如罚款、增加巡逻人员等,但效果很差,最后他们想了一个办法:设计了一种会说笑话的垃圾桶,每当丢进垃圾,录音?就播出一则事先录好的笑话,每一个垃圾桶的笑话都不一样,而且笑话两个星期换一次,结果不论任何人,不管路程多远,都愿意把垃圾倒进垃圾桶去了,城市又恢复了清洁,这就是倒过来想的妙处。

 

  五、会不会学习,关键在于是否“开窍”

  聪明的核心是独立思考。一般而言,人与人的智商差别不是很大,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通常由是否?独立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来决定的。

  独立思考才能“开窍”,“开窍”才能最终实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及举一反三,所以,在学习能力中,独立思考是最重要的。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也是理解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没有独立思考,就谈不上创造,只能照猫画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科学的发展,依靠的都是每一个人的独立思考。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生活中也就无法独立地去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样,学习是一件独立完成的工作,老师和父母只能起到协助的作用,更多的时候,都是孩?自己去摸索、去探究,特别是考试上,没有独立思考能力自然就不可能取得好成绩。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考试是目前世界上最能展现独立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模拟形式,尽管它存在着不足以及有一定的负面效应。

  思维是人的重要特征,而独立思考是思维能动性的集中表现。思维本身的特点很多,如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方向性思维等等。中国人的头脑里,经常被无形地套上了一个又一个“紧箍咒”,从而经常被定向,无法超脱于单向性思维的框框。

  我们同时也发现,决定孩子学习质量的也正是思维能力是否得到充分开发,?们认为,发展和训练孩子的思维是智力开发和实现独立思考的根本途径。而人的聪明只有遇到了难题时,才能得到展现。所以,发展和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也应当针对“难题”或者“趣题”来进行,一是有难度,不是一目了然,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二是有意思,只有有意思才能吸引孩子去解决问题,由此,父母需要掌握两个方面的思维训练活动;三是有活动,调动所有的器官功能,全面地投入其中。

  因此,父母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的训练。

  1.通过做趣味题来训练孩子的思维

  趣味和思维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有趣”才能激发孩子浓厚的兴趣,激活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趣味题”的主要功能是充分挖掘孩子深层次的思维、认知、理解能力,比如数学名题中的“鸡兔同笼”、“高斯求和”、“火柴梗组合”等等。

  所有的智力训练题都隐含着丰富的思维方法。“趣味题”一般可以按照层次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思维训练题,通常是通过讲一个故事暗示一种方法,寓方法于故事中,从而引导孩子积极思考。另一类是学科思维训练题,包括数学、语文、物理、化学以及自然等学科方面的经典趣题、古题、世界名题等。

  2.通过让孩子设计并参与游戏活动来训练思维

  游戏是孩子的?好学习方式,只有游戏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所有感觉器官,自由自在地发挥思维的乐趣。游戏的幻想成分有助于发散型思维的生长,给孩子提供游戏的机会,有助于发展他日后的创造力。

  越爱玩的孩子,其创造性和探索性越强。在游戏中孩子发现和锻炼了他的天赋与智力,培养了各种兴趣,这些兴趣将会在他成长中占中心位置。当有益的游戏占据孩子课外生活时,是利于孩子的成长和系统知识的学习的。培养孩子阅读天文、地理、历史等百科读物,进行有关这方面的探索游戏,如引导孩子探索UFO,让游戏具有多学科参与的探索性,能使孩子形成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性动力。

  可以说,教育的一个秘密就是游戏。另外,游戏还是动作遗传的最纯粹的表现,是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途径和需要,对沉重的学习负担,适当的游戏能形成一种转换,从而达到松弛的作用。“游戏”一般可以按照参与人数和场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家庭亲子游戏,另一类是孩子群体游戏。

 

  六、仅有知识是不够的

  记忆是很重要的,真正的记忆依靠的是联系能力,没有联系就没有记忆。记忆的最高境界则是理解,理解了的记忆?最具有创造性的记忆,所以,联系理解能力是记忆能力的核心。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联系与理解应当是最重要的竞争力。

  在现代社会,拥有信息与知识是很容易的,以前凭借知识“广博”就可以找到很好的饭碗,而如今呢?所有的人均有权利并能够获得无限的信息和知识,所以竞争力的内容以及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社会的竞争实际上是理解与应用的竞争,一个人的独特性不在于你拥有多少知识与信息,而在于理解了多少知识与信息,应用了多少知识与信息。《辞海》里对“理解”是这样界定的——应用已有知识揭露事物之间?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

  具体而言,理解就是准确地、可靠地概括其模式特点,也可以叫做理性认识,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而理解就是抓住事物的特征结构,包括事物内在各部分自身的特征与各部分之间在关系上的特征。

  但是为什么很多知识或者概念我们已经理解了,却仍然不会用呢?这就涉及悟性认识(顿悟),即理性中的感性认识,知识要得到实现,就在于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光有理解是不够的,还需要将知识实现迁移,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活化”了,而所谓“活化”,就是加强理性认识的可迁移性,?叫做悟性认识(顿悟)。

  这个问题有点过于抽象,不妨打一个比方,比如我们十年前认识了一个人,这十年来从来没有见过。但偶然在一次聚会上又碰见了,尽管他的体形、身高都有很大的变化,但你还是能一下子就认出来,所谓“烧成骨灰都能认出来”,就是指你对他的理解和认识已经形成了“模式特点”,并实现了迁移。那么对于学习来说,怎样才是实现了迁移呢?比如孩子知道了42=4×4,然后当看到“狗2=?”,他立即知道狗“狗2=狗×狗”,这就实现了。

  人通常是这样认识事物或者知识的,先有感性认识,经过深入挖掘,抽象出共性后?成理性认识,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深入”之后要求“浅出”,再一次变为理性中的感性认识,这就是“悟性认识”。悟,即理性中寻找感性,悟性,就是在理性中潜含的感性,这是最高级的认识。

  人是怎样提高悟性认识(顿悟)的呢?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但没有办法,只有通过艰苦的过程才能实现,其前提是先深入,即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点上进行深入思考,然后以该点为发射源,进行发散式联系思考,或是联想或是想象等等。

  在深入进去以后,通常可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活化,这三个步骤实际上就是努力活化的过程,同时又是实现螺旋式上?的过程,既是步骤也是目的,在实现这个目的的同时,逐步推进自己的理解、活化水平。对于孩子来说,掌握理解的方式非常重要,主要分为以下三步。

  1.学会表达

  知识需要表达,表达是理解的推进器。鼓励孩子学会表达。

  一是模仿性复述,从模仿到创新是深入理解的必经之道。

  二是与别人共享你的理解,说出一二三来。这是建设性地转化为自己的理解,按照自己的意愿,确定它的发展方向。

  三是学会举例说明。举例说明不仅可以验证人的理解,同时也稳定人的理解,为悟性认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学会交流。思想的遇合产生新的自由度,追求新的发现与概括。

 

  2.学会沉淀

  知识要在一个人的理解中得以发展,才会有生机和力量,但这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超越的是,一定要经历“沉淀”这个环节,然后螺旋式上升,不断沉淀,不断“复活”,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含义。鼓励孩子学会沉淀知识和理解:

  一是封存。当知识进入了人的灵魂以后,有必要阶段性的封存起来,但封存必须是一个知识整体而不是散沙,必须留有一个“衣领”,以便想起的时候“提纲挈领”。

  二是笔记。养成“每天写一点”的习惯,哪怕只是一句话,噶个词,当有一些想法的时候,随时随地地记录下来,一周翻一次,一个月复习一次,慢慢地,就将知识、思想沉淀下来了。

  3.学会联系

  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同样也是知识得以理
和掌握的关键,实际上,联系理解是使人聪明的途径之一,因而要鼓励孩子学会联系:

  一是比较。知识太多,如果一个一个去掌握,将会堆积成无际的瓦砾,并且不利于深入各个内容,事倍功半,但是在比较中学习新的知识,观察、分析、寻找它与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挖掘共性,分离个性,则会事半功倍,并且可以提高能力。

  二是联想。一个人的聪明依靠的是思维的活跃,思维活跃就是不能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或者已有的知识,而是应当浮想联翩、思潮如涌,将一个人的情感和经验巧妙地连接起来,形成“联想油然而生”的美感。

  三是?图。就是将比较、联想之后的知识分级别,谁管谁,谁是谁的部分和局部,谁是谁的整体和系统,然后用画图的方式将它呈现出来。

http://read.dangdang.com/content_2115891?ref=read-3-C&book_id=1060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19-23)
3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让孩子更聪明四步培养法(图)
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些错误不能犯
道德是生命最高信仰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