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教师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近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写好教学反思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良好方式。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使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借石攻玉”,通过教学反思,我不断探究有关教学对象、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问题,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课前的准备和设计,而往往忽视了课后的反思和总结,也就是忽视写“教后记”。殊不知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及时回顾教学得失并记录于册的“教后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不容轻视的作用。“思之不缜,行而失当”,人类早在古代社会就有反思意识,“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
  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很难见到“教后记”的踪影,但是近年来随着教学反思意识的萌芽,“教后记”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教案中,成为许多学校规定的教案的组成部分。笔者想就“教后记”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教后记”不应是教案的一部分。教案,顾名思义,即为教学方案,应是预设性的,而“教后记”应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所出现问题的反思,不属于超前的范畴,不应屈居于教案一隅,应是与教案处于平等的位置。尽管在现今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按照学校的规定写“教后记”,但也只是敷衍了事,有的语焉不详,有的互相抄袭,未能真正进行教学反思,这使得“教后记”的作用大大削弱。“教后记”应是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是教学反思的捷径。
  那么,到底什么是教学反思?毋庸置疑,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教学反思应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案中的预设和课堂上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这其中,“自我觉察水平”是至关重要的。部分教师从教多年,教学水平一直没达到最佳状态,这与“自我觉察水平”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笔者认为,作为教师,专业知识与授课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对日常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意识与行为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从一个客观的、建设性的角度审视自身。它是具体地对于某一教学环节、某一个讨论回合甚至某一教学语言展开“回头式”的思考。在反思中,某种更先进、更实效的思想在抽穗、在拔节、在生长。这其中,有对自己教学思路的衡量,有对课文构成的评判,有对学生更深层次的教学关怀。
  那么教学反思到底应写些什么呢?该怎样写呢?
  1.记教学中的“得”。即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将形象贴切的比喻,巧妙的新课导入,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或授课过程中“灵感”顿生等)记录下来。有时这可能仅仅是一句话,但它对今后的教学将提供最直接的参考。还可把教参、资料、相关书籍以及老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的收获记录下来,写入“教后记”,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消化、吸收,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论是哪方面的收获,经过不断积累、归类整理,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都将大有裨益。
  2.记教学中的“失”。即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所应吸取的教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教学中偶发性因素估计不足等情况。对此,只有及时、客观地予以记载,并分析其原因,研究弥补措施,才能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
  3.记教学中的“智”。即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供以后参考。课堂教学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错误认识时,若教师总是简单地予以否定,则难以令学生信服,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如果顺着学生错误的思路,诱导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结论,学生就会迷途知返。
  4.记教学中的“疑”。即记教学过程中和备课过程中的疑惑、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的欠缺点及在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这些往往能反映出我们教学过程中的某些不足,要在今后教学中予以特别注意,应力争在短时期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
  5.记“再教设计”。教师上完课后,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堂课的得与失,根据这堂课的教学体会以及学生反馈的信息写“再教设计”。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改进方案,可以扬长避短,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课堂教学质量也一定会大大提高。
  须注意的是,写“教后记”一要及时准确,在教学情感还没有在头脑中消退之时准确地记录下来;二要重内容、求实效,要以实用为原则,不必拘泥于形式,可写一孔之见、点滴疏漏,也可以就某一问题作专题分析;三要持之以恒。正如布鲁克菲尔德在《批判反思型教师ABC》的前言中所说:“(教后记)让我认识到我的教学不一定就是糟糕的和有害的,但是却是存在着问题的。”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当年执教《记一辆纺车》的“教后记”就是很好的一个范例。于老师当时想凭借学生对该文喜欢的情感导入,结果学生的回答“不喜欢该文”出乎了于老师以及听课教师的意料,也使课堂出现了短暂的停顿,后来于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说“不喜欢”的理由,继续了课堂。针对这一意外,于老师在“教后记”中反思道:“备课时考虑欠周密,原以为学生喜欢散文,想由此激发兴趣,导入课文,未考虑到叙事散文与抒情散文的差异……幸亏能当即因势利导,先听取学生的意见,强调了叙事散文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实际应做充分的了解和估计,不可再犯闭着眼睛捉麻雀的毛病,要继续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不难发现,于老师的“教后记”针对这一课堂意外进行了以下反思:一是反思备课,认为自己考虑欠周到,是闭着眼睛捉麻雀;二是反思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认为自己能因势利导,在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继续该课,进而希望能继续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这样的“教后记”既有经验,又有经验的总结;既有对过去的诊断,又有对未来的希冀。如果说课堂上的灵活机动使于老师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话,那么课后的反思与顿悟也许正是促使于老师的教学不断成功的原因所在吧。这样的“教后记”也不是偶尔为之的,是时时存在于一位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它总是能使教师少走弯路。
  “教后记”应是教师真正进行教学反思的一种外化形式,篇幅可言简意赅,亦可下笔千言,它的写作可在一节课后,也可在一篇课文后,一个单元后。“教后记”进行的应是“质”的评判,教师在“教后记”中不是一个形式的敷衍者,而是一个思想者,一个拾穗者。成功教学之梦的实现,源于日常的、自然的拾穗;成功的反思,源于真正的、恒久的“教后记”。
  (责任编辑 庞丹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22731.ht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教育科研知识讲座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探索"有效教学"——王 夙(化学组)
对教案革新的思考
“教后记”该后记什么?
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八个要点
《怎样备好一堂课》4怎样设计教案,确定一堂课的基本教学环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