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朝皇帝身边万能的锦衣卫,他们是被误解最深的一个群体
众多影视剧中,有着这样一个神秘的群体,他们身着纹有复杂花纹的深色衣袍,佩戴着明月般的弯刀,头戴黑色纱帽,常常将身影隐没在暗处,飞檐走壁,来去皆无踪迹,却十分引人关注。他们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角——锦衣卫。随着诸多影视剧对锦衣卫的诠释,他们的名气越来越大,影视作品对其神乎其技的描写,让观众对他们的形象产生了诸多误解,事实是否如此?
让我们拨开云雾,探询有关锦衣卫的历史。
锦衣卫的服饰
影视剧中锦衣卫们几乎都是身着飞鱼服,腰配绣春刀,但事实上,可并不是所有的锦衣卫都能这样打扮的,也不是只有锦衣卫能这样打扮。
所谓的"飞鱼"就是尾巴像鱼尾的四爪龙,四爪龙当然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配得上的。飞鱼服只能是正三品堂上官的锦衣卫才穿戴,而且飞鱼服为皇帝所赐,一般不会经常出现,锦衣卫仅仅会在大型场合中身着飞鱼服,到了明中后期,下品官员中才也有被赏赐飞鱼服的现象。

至于绣春刀,据史料记载,它的样式与明代常见的腰刀类似,但它的刀身却是后者的缩小型,而且有弧度。锦衣卫官校可佩戴绣春刀,但这也并不是他们独属专用的。大臣们获得皇帝许可,皆可佩戴,留守卫等亲军也可佩戴。
锦衣卫的来历和职能
了解完锦衣卫的服饰,我们也该了解一下锦衣卫的来历和职能了。
有关明朝的史料上曾记录了这样一件趣事。
明代有位大臣名曰钱宰,一天上朝后,由于年事已高,体力不支,身体十分疲劳,这爱发牢骚的文人毛病也就犯了,他顺口作诗一首:"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这本来只是钱宰略发牢骚罢了,可没成想到了次日钱宰上朝时,皇帝便笑眯眯地对他说:"爱卿昨日可是做了一首好诗啊,但朕可没有嫌弃卿家上朝迟呀,用'忧'字是不是更妥帖些呢?"朱元璋一番话虽然带着调侃之意,但还是把钱宰吓了一跳,他连连磕头谢罪,皇帝摆了摆手,让他回去睡觉了,这之后钱宰便归休了。
这样的事情可不只一件,著名文臣宋濂也是深受其害,一天宋濂上朝,皇帝张口便问他:"你昨天是不是请客了?这请的是哪些客人?吃的又是哪些菜啊?"宋濂一一答道。朱元璋高兴地说道:"说的全对,确实没有骗我。"说完便掏出一张纸,这纸上细细地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这可把人宋濂吓出许多冷汗来。
从这两件事情中,我们足以看出朱元璋可怕的控制欲和他手下密探的厉害程度。
也许你会想:"好好的一代皇帝成了变态的偷窥狂,朱元璋这又是何苦呢?"其实他的心情我们也能理解。明朝刚刚建立,朱元璋这位身世坎坷又十分多疑的平民皇帝在贵为人主之后,更是不敢掉以轻心。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这可是所有创业者都了解的事,朱元璋当然深以此为然。
人心难测,坐在龙椅上的皇帝手握大权,但望着底下的大臣却还是坐立不安。在封建制度统治下,皇帝代表一方的利益,比起被统治一方的人民,皇帝是被孤立的,他无时无刻不是处于火山的边缘。为了维护权力的至高无上,为了延续朱氏王朝,朱元璋需要实现对大臣们思想上和行动上的绝对控制。
公开的法律条例并不能真正束缚住躁动的大臣。尽管皇帝没有监控摄像头,但他最不缺的就是人手。起初,朱元璋也不过是派专人去探听京城大小的不平常之事。但随着他的疑心渐渐加重,他开始不断派近旁的亲信私下里四处刺探大臣们的秘密,他的行动也从被动反应转到主动出击。然而逐渐地,仅刺探情报已经难以满足皇帝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锦衣卫应运而生。
锦衣卫的前身是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为"亲军都尉府"。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锦衣卫正式挂牌,也算是有了合法的营业执照。他们的首领被称为指挥使,指挥使是皇帝自身边亲信中挑选任命的。
锦衣卫最原始的状态是作为皇帝的仪仗队出现的,同时兼具守卫的职责,负责大型活动的安保和仪仗工作。祭祀、上朝和殿试期间都可以看见他们的身影。
除了皇宫内的事务,他们还要维护京城的环境。
这里的环境除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外,还包括社会环境,他们负责修理街道、疏通沟渠及皇城安防,可谓是保安与环卫工人的结合体。但随着皇帝的需求变化,他们的职能渐渐多样化,锦衣卫也就被分为多个不同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有些与传统的禁卫军基本无二的安保部门的人数不断地增加,至明末队伍规模已达五千人以上。
有些部门则比较特殊,他们是在朱元璋大肆屠戮权臣时出现的,明面上的司法机关比如大理寺和刑部之类的并不能满足皇帝消灭异己的要求,于是锦衣卫的职能就多了一项巡查缉捕。
原本的安保功能更加强化,皇帝比大多数人都更明白"最好的防守是进攻"这句话,于是锦衣卫也就成为了皇帝的私人刑警。这些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为南北镇扶司。南北镇扶司下设有五个卫所,长官分别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北镇扶司甚至拥有独立的监狱,他们传理皇帝钦定的案件,自行逮捕犯人,自行审讯并处决。
《明史·刑法志》认为锦衣卫接近于汉武帝时的诏狱。诏狱一方面指皇帝钦命的案件,另一方面则指皇帝亲自掌管的监狱。
锦衣卫也称为明代的"诏狱"。
明朝初年,锦衣卫的确替朱元璋解决过许多开国的功臣,胡惟庸及蓝玉案被诛杀及牵连的人数过四万,震慑四方,确保了朱氏天下的稳定。在此之后朱元璋意识到锦衣卫是一把利剑,指向别人的同时也不知道会不会伤到自己,他开始遏制锦衣卫过度宽泛的权力,下令将诏狱中锦衣卫所使用的酷刑刑具集中起来,在诏狱外的御道街上全部焚毁,又传令解散锦衣卫,但弊端已经埋下了。
至明朝建文帝登基,朝中几乎无可用之才,这才让朱棣钻了空子,起兵夺权,是为明成帝。免不了的,朱棣又开始排除异己了,将建文帝的亲信清理殆尽也需要锦衣卫发挥作用,锦衣卫在朱棣手中再一次达到辉煌。朱棣深知父亲的顾虑,对锦衣卫并非全然放纵。
重建的锦衣卫虽是皇帝的私人警察,但也要讲求合法,皇帝下令,他们才可以绕过法律程序捉拿犯人,有些必要的程序也是避不开的。根据祖制,锦衣卫行事也要讲求个有照驾驶。锦衣卫不得随意抓人,必须要有驾贴,一贴也只能抓一个人。这道程序由刑科给事中为主导,他们负责批签,批签后锦衣卫才可抓人。刑科给事中可自行封驳之权,皇帝也不能多加干涉,若他们不批签,皇帝也无可奈何。
及至明中期,对锦衣卫的管制越发严苛,若他们到外地捉拿犯人,则需要多个部门会同签贴,至皇城各门时还需验证关防,严防假冒,这样繁琐的程序束缚了锦衣卫的手脚。
锦衣卫还有一项职责是执掌廷杖,廷杖始于明朝,是惩罚大臣所用的一种酷刑。
要是哪位大臣一不小心冒犯了皇帝就可能被皇帝下令处以廷杖之刑,这位倒霉的大臣就会像待宰的羔羊一样立即被人扒去朝服,反绑押送至点午门行刑。点午门处,锦衣卫指挥使和司礼监掌印太监早已接到消息在此等候。受罚者被裹于一块大布之中,随着一声令下,锦衣卫校尉施以棍棒至其大腿及臀部。这期间,暗箱操作的现象也存在。锦衣卫校尉作为行刑者曾经历过专业的训练,他的行刑轻重力度看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的动作行事,随皇帝心意而定。若这两人两脚如八字一样张开,那就是暗示可以放犯人一条生路,若他们的脚尖向内靠拢呈内八,那犯人就凶多吉少了。行刑过后,行刑人员拎着裹布四角将犯人高高抬起,然后重重抛下,犯人就算不死也要去了半条命。
锦衣卫里的低级人员被称为校尉或力士,他们在执行缉拿盗贼等相关事宜时又被称为"缇骑",他们的人数众多,多时可达六万余人,少时则至一千人。
锦衣卫官校凭本事遂级升迁,明初朱元璋设置的对于锦衣卫的选拔的确十分严苛。锦衣卫不仅要强壮有力、英勇善战,还要出身于良民,但锦衣卫又与普通官吏不同,他们的官职可以世袭。明朝两代皇帝朱元璋和朱棣由于自身多疑的性格以及登上皇位的特殊性,对锦衣卫的利用可谓彻底,锦衣卫汲取着皇权带来的好处,职权随之扩大,这也给了居心叵测之人许多的可乘之机。
锦衣卫的门槛越放越低,一些趋炎附势、溜须拍马之徒渐渐上位,贵族子弟也可轻易进入锦衣卫任职,锦衣卫的质量就大不如前了。
明中后期后,权贵、佞幸和太监子侄等混入锦衣卫,他们不参与事件,只是挂着牌子空拿国家俸禄,就像蛀虫一样腐蚀着锦衣卫的内部,拉低了锦衣卫的整体水平。适逢满腹阴谋论的野心家掌管锦衣卫,他们就利用着自己的权力不遗余力地制造事端并竭力打压异己,以期能够加官进爵。朝野上下笼罩在他们制造的"白色恐怖"之中。朝堂和民间,人们谨小慎微,仿佛处处行走在刀尖上。
北镇扶司大牢中人满为患,全国上下,尸横遍野,皇帝大失民心,大大违背了朱元璋当初建立锦衣卫的初衷。就比如说土木之变后,文臣们口诛笔伐,将罪责全部归罪于太监王振,纷纷指责王振。锦衣卫指挥使马顺是支持王振的一派,见到群臣辱骂王振的局面便张口呵斥他们,这一举动引发众怒,一群文弱书生出身的文官对马顺拳打脚踢,马顺一时间难以招架,竟被活活打死。
作为锦衣卫的首领,马顺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朵奇葩,暂不提他的武艺如何,就他个人的遭遇来看,锦衣卫也早已大失民心。‘
锦衣卫的真实形象和作用
上述现象虽然存在,但影片中一味将锦衣卫刻画为无恶不作、任意妄为的反派形象还是有失偏颇的。
在多数时候,锦衣卫的领导人还是很贤明的,基本上能做到恪守职责,遵守法治,他们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皇帝也并不是摆设,锦衣卫只是封建制度下的一个分支,他们为维护皇权而生,权力来源亦是皇权,他们从根本上就不可能摆脱皇权控制。
锦衣卫在许多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对蒙古军和抗日援朝的战争中他们随皇帝出征,冲锋陷阵,同时也收集了许多紧要的敌报。锦衣卫的存在对国家来说从来不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明朝突出的败落就是太监的专权,但太监们对锦衣卫颐指气使的现象并不是一直存在的。锦衣卫的资历比东厂要老,但他们毕竟是外官,不比内宫的太监们与皇帝亲近,但锦衣卫碾压东厂的时期也不少。厂卫制度下,东厂和锦衣卫分属不同机构,二者之间存在着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东厂和锦衣卫是权力制衡的重要方面,他们互相制约,避免一家独大。
你一定想不到锦衣卫还有一个职能,那就是驯养大象!
大象,祥瑞也。在古代,大象作为吉祥物是祭祀等大型活动不可或缺的存在。明朝建立之初就设立了训象卫,由专门的猎户以及训象高手负责看管,明成祖迁都后就将一并迁来的大象们托付给了锦衣卫,要求锦衣卫负责"象仪"工作,就是训练大象使其完成在祭祀等场合的相关事宜,比如表演。如此一来,锦衣卫也成了"养象专业户"。
不论再威风,锦衣卫也不过是高度专制集权下的工具,为皇帝排除异己提高效率,偶有失控就会造成严重影响。他们的存在对于明朝的许多人来说是警醒,朝堂上风声鹤唳,人们草木皆兵。在明朝统治下,或者说在锦衣卫控制下,政治处于压抑阶段,皇帝的权力无疑是强化了的,这是封建社会的一大趋势,但与此同时锦衣卫的发展也是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一大表现,社会活力逐渐被消减。
总结:
时间在阳光下奔跑,拉长了历史,历史没有终点,但固定时期的那一段历史终究是模糊了,眼前的历史被阳光折射得五彩斑斓,它无疑是崭新的,但身后绵延的山脉,缥缈的云雾,一段段历史离我们远去,隐入青山薄雾,消失不见,历史需要我们去细心分辨。
锦衣卫制度自1382年创立至1661年结束,短短三百年,有功也有过,我们要客观判断。锦衣卫在历史上有功也有过,他们有着特务、训象师、环卫工人、刑警、军人等诸多的身份,他们以不同的面孔示人,我们不能只抓住一面去讨论,为他们定下一个刻板的印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恐怖的锦衣卫:将犯人油煎
明朝锦衣卫权利有多大?穿飞鱼服,佩绣春刀,一动手就让人害怕
既是皇帝的心腹,又是皇帝的工具——嚣张跋扈的大明锦衣卫
【文史】你不知道的锦衣卫
大明朝谈之色变的神秘组织
明朝的特务机关(一)——历史悠久的锦衣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