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姜维:继承孔明衣钵,承载蜀汉希望,却成三国时代的最大悲情英雄

一、身怀羌族血统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姜维出生于天水冀县,其父姜冏时任汉天水郡功曹一职,在一次外出镇压羌族叛乱的途中不幸殉职,少年姜维因此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生于西北苦寒之地,自然需要练就一身武艺,不仅如此姜维还博览群书,尤其喜欢研读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的著作。在父亲为国捐躯后,姜维因父功绩被拜为中郎将,有权参与天水郡军政事务,成为一名正式公务员。

史书中有关姜维入蜀之前的记载仅限于此。但通过考证,我们不难发现,事实上姜维有着羌族血统。

姜姓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说文解字》、《国语》、《左传》等书中均记载姜姓为炎帝之后,姜姓先祖还曾因辅佐尧有功,而被封为诸侯。

其次,姜姓也是周代的皇亲一族。根据《史记》记载,周人先祖弃的母亲名叫姜原;《说文》一书中更明确指出姜姓就是周人舅族。周人本就是羌族中的一支,周在确立统治后大肆分封功勋贵族,其中申、吕、齐、许等地的诸侯都是姜姓。

从文字演变中也可以探寻一二。在甲骨文中,"羌"字上羊下人,"姜"字上羊下女,相似的字形结构让章太炎、傅斯年、顾颉刚等历史学家都认为"羌""姜"二字本就同源,甚至就是一字,这也反映出少数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的历史进程。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中羌族中的姜戎就扮演过重要角色,即与犬戎合兵一处攻陷周朝首都镐京,逼得周幽王自焚王宫。

晋惠公时也曾招募过一批姜戎参与了晋秦之间的崤之战,帮助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后来随着羌族部分内迁,逐渐与中原地区的汉族融合,在秦汉之际已经成为关东地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秦朝为打压六国旧日豪强,曾迁命令天下富户迁入咸阳。西汉时汉高祖、汉武帝、汉宣帝、汉成帝时期先后五次下令向关中地区迁移人口,姜姓族人也在迁徙之列。

迁入关中的姜姓相当于回到了老祖宗们生活过的土地,因姜姓大都聚居于天水,故当地也以天水二字当作郡名。姜维之父姜冏便是出身于天水姜家,虽然这时节姜姓依然没落不复前人辉煌,但向前追溯,姜维的身上还是流淌着羌人之血的,这也为后来姜维入蜀后主持北伐方略奠定了基础。

二、麒麟蜀梦

建兴六年(公元226年)诸葛亮开始了首次北伐,这次北伐的威慑力十分可观,曹魏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而降,天水太守见各地府县尽皆投降,手下们看着太守大人的人头眼中纷纷闪耀着异样的目光,于是天水太守连夜弃城逃往上邽,本为魏将的姜维自然要追随太守,但此时已经是惊弓之鸟的天水太守并不信任这个毛头小子城门都没让进便将他赶走,无奈之下姜维本要回家守城,不想老家冀县县令也将其拒之门外。于是姜维只好投奔蜀军。

姜维的才能便是从入蜀之后逐渐显露出来。

从姜维入蜀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七年中,姜维首先担任丞相府仓曹橼,并未直接参与蜀汉军政大事的决策,也并未予以重任,只是让姜维练兵六千,不久之后蜀相诸葛亮越来越对这个二十七岁的年轻人所表现出的军事才能和忠心所震撼,曾多次向蒋琬、张裔等人称赞姜维思维缜密,堪称"凉州上士",于是将他钦定为自己百年周后的继承人,扛起蜀国大业。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根据诸葛亮遗命,蒋琬、费祎先后担任蜀汉行政主官,而姜维则成为蜀国的最高军事统帅。按照理想化的状态,蜀汉出现将相和的局面后,即使三个臭皮匠顶不上诸葛亮,也不会让蜀汉衰落太快,可是历史不容假设,蜀汉政权针对是否继续执行诸葛亮北伐策略而陷入争执。

看着如恩师一般的诸葛亮六出祁山未果的姜维,时刻都在寻求机会继续北伐,但主持政务的费祎对此持有强烈反对意见,他清晰的认识到自己和姜维的才干远不如诸葛亮,与其进行徒劳无功的北伐,不如保境安民,守住蜀国基业便是最大成功。

但是费祎的观点无异于腐儒之见,他并没有看到即使诸葛亮在世,蜀国北伐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北伐正是为了消耗魏国国力,从而寻求机会扩大蜀国战略空间,只有争取更大的空间,蜀国才有可能继续存活甚至统一天下。但不北伐就意味着战略空间会被固化甚至遭到压缩。总体上看来姜维的坚持北伐的意见是正确的。

即使有朝廷掣肘,姜维依然寻求机会主动出击。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魏国爆发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发动政变羁押斩杀了以曹爽为首的大批魏国宗室力量。

姜维敏锐地捕捉到魏国朝局动荡,正是出兵良机,于是提出可以利用自己早年在天水的家庭背景,西和羌戎,割据陇右。但是这一具有极大可行性的计划仍然遭到了费祎的强烈反对,每当姜维想要出兵,费祎只与兵不过万人,导致蜀汉坐失良机。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老对头费祎终于去世,姜维的军事行动获得相对自由的政治空间,于是他开始了对魏频繁的军事进攻。其中最为成功的是在延熙十七年到十八年这段时间,姜维率军进攻陇西,连克河关、狄道、临洮,之后于洮水大败魏军取得洮西大捷。

姜维本要趁此次大捷继续进攻实现其割据陇右开拓战略空间的构想,但奈何此时蜀汉大臣多为苟且偷安之流,镇西大将军胡济甚至故意贻误行军,导致姜维孤立无援被邓艾击破。更为严重的是宦官黄皓弄权,迫使姜维只得前往沓中屯田自保。自此姜维再无北伐机会。

三、敛兵聚谷,伺机北伐

汉中最为蜀汉政权的北大门也是北伐的前沿基地,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蜀汉后期,姜维为了实现自己割据陇右的战略构想,调整了汉中方面的军事部署,历史上称之为"敛兵聚谷"。

"敛兵聚谷"即是将汉中兵力进行收缩,实行坚壁清野,趁来犯之敌远来无果退兵之际,趁势杀出对敌有生力量进行歼灭,类似于关门打狗。那么姜维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战略方针呢?

首先是因为蜀国兵力严重不足。

根据裴松之注《三国志》记载,在蜀汉后期全国作战兵力仅有十余万人,在蜀景耀五年时司马昭谋划伐蜀时曾有魏臣计算过蜀国兵力仅有九万,成都守备部队占半数以上,汉中守军仅有三万,剩下的士兵要分守蜀国各地,兵力捉襟见肘之下,只有集中有生力量才能有力地打击敌军。

第二,汉中下辖城池多数久无战事发生,即使防备敌军偷袭,三万兵力分而守之也无济于事,不如扼守要塞,与汉中主城互为犄角。

第三,姜维以占据陇右为战略目标,于是将有限兵力收缩向陇右地区集结,以备随时进攻陇右。

姜维继承诸葛亮的真略思想所提出的"敛兵聚谷"具有灵活机动、防守反击的特色。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却遇到各种阻碍。

统帅方面,作为"敛兵聚谷"的提出者,姜维本应负责起整体战略,但是姜维在蜀汉的威望远不如诸葛亮,且姜维孤悬于蜀汉三大派系即荆州派、东州派和益州派之外,行事常遭掣肘,于是该战略的实际主持者便成为扶不起的后主刘禅。这也正是"敛兵聚谷"战略失败的导火索。

将领方面,"敛兵聚谷"需要防守多处战略要地,但当钟会邓艾南征蜀汉时,阳平关、汉城、乐城守将除傅佥战死外纷纷倒戈,腹地江油守将马邈更是刚见魏军便献城投降,前者导致蜀汉北方防线崩溃,后者导致姜维无法及时调兵回援。至于诸葛瞻死守绵竹更是与姜维灵活的战略背道而驰,导致姜维心血付诸东流。

四、悲剧英雄

面对糜烂的蜀汉政局和战局,这位早已不再年轻的将军已经身心俱疲。景耀六年冬,邓艾偷渡阴平,直取蜀汉,后主刘禅出城投降,远在剑阁的姜维更无理由继续坚持,就近投降钟会。

早有异志的钟会意图拉拢姜维这位蜀汉重臣,协助自己割据巴蜀图谋天下,而姜维也心有灵犀,企图通过钟会之手营救刘禅,复兴蜀汉。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魏军将士也不愿造反,先后击杀钟会、姜维,徒呼奈何。

与姜维共事的蜀汉名臣郤正曾这样评价姜维:

姜维为蜀国"上将之重",权势地位无人能及,但家中宅舍简陋,少有资产,一生也未纳妾,家中更是没有一点声色犬马,衣着简朴,饮食简朴,国家所给俸禄只够家中用度。

这样的评价可以说和诸葛亮极为相似,颇有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遗风,可惜蜀汉因为自身实力所限,即使姜维有麒麟之才也难以回天,所谓独木难支将倾之大厦,若以成败论姜维,难免有失偏颇,说姜维是后三国时代的悲情英雄,可谓十分中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甘肃有一姜维墓,枯草遍地、至今无人祭拜,钟会:诸葛亮可以瞑目了!
三国:蜀国后期得力干将,大将军姜维传奇的一生
诸葛亮北伐为何一直失败?原因不在马谡和魏延,因为他用错一个人
诸葛亮之后, 蜀国败多胜少导致最后灭亡, 只因他生前错用一人
姜维为何难撑蜀国的江山?
三国名将姜维是羌族人:后改变蜀汉北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