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尚书》注译《秦誓》

《秦誓》

秦穆公伐郑,晋襄公帅师败诸崤,还归,作《秦誓》。

公曰:“嗟!我士,听无哗!予誓告汝群言之首。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

虽则云然,尚猷询兹黄发,则罔所愆。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仡仡勇夫,射御不违,我尚不欲。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    

    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

【题解】

《秦誓》:《尚书·周书》篇名,言秦穆公讨伐郑国,晋襄公败秦军于崤山,囚其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秦军将领获释返回秦国后,穆公作言以戒。誓,约束也。集将士而戒之曰誓。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英雄豪杰轮番上演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尚书·秦誓》记载的这一段历史为历代史家所重视,秦晋崤之战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著明的战役之一。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谁其不知?’

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齐侯使国归父来聘。夏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败秦师于崤。癸巳,葬晋文公。狄侵齐。公伐邾,取訾娄。秋,公子遂帅师伐邾。晋人败狄于箕。冬十月,公如齐。十有二月,公至自齐。乙巳,公薨于小寝。陨霜不杀草。李梅实。晋人、陈人、郑人伐许。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齐国庄子来聘,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成而加之以敏。臧文仲言于公曰:‘国子为政,齐犹有礼,君其朝焉。臣闻之,服于有礼,社稷之卫也。’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这一段史实司马迁在《史记》中作了非常详细的记载。《史记·秦本纪》“……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缪公问蹇叔、百里奚,对曰:‘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利者。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不可。’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奚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奚、蹇叔二人哭之。缪公闻,怒曰:‘孤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二老退,谓其子曰:‘汝军即败,必于崤阨矣。’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更晋地,过周北门。周王孙满曰:‘秦师无礼,不败何待!’兵至滑,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灭滑。滑,晋之边邑也。

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绖,发兵遮秦兵于崤,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文公夫人,秦女也,为秦三囚将请曰:‘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原令此三人归,令我君得自快烹之。’晋君许之,归秦三将。三将至,缪公素服郊迎,乡三人哭曰:‘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耻,毋怠。’遂复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   

三十四年,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成王代立。  

缪公于是复使孟明视等将兵伐晋,战于彭衙。秦不利,引兵归。   

…………  

三十六年,缪公复益厚孟明等,使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取王官及鄗,以报崤之役。晋人皆城守不敢出。于是缪公乃自茅津渡河,封崤中尸,为发丧,哭之三日。乃誓于军曰:‘嗟士卒!听无哗,余誓告汝。古之人谋黄发番番,则无所过。’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奚之谋,故作此誓,令后世以记余过。君子闻之,皆为垂涕,曰:‘嗟乎!秦缪公之与人周也,卒得孟明之庆。’”  

 本章的几个历史人物特别值得关注,其叙事性手法尤其值得一提,可谓巧夺天工,堪称史笔,为历代史家所取法,文人墨客更是趋之若鹜,其精妙绝伦的叙事性描写堪称开后世叙事散文之先河!   

【书序】

秦穆公伐郑1,晋襄公帅师败诸崤2,还归3,作《秦誓》4

【注释】

1.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名任好。秦自周平王时,襄公有岐西之地,始列为诸侯,至穆公时,用百里奚、蹇叔等,修政治,惠人民,败晋惠公,纳晋文公。襄王时伐戎,益国二十,开地三千里,遂霸西戎,襄王命为西方诸侯伯。伐:征伐也。郑:国名。本周西都畿内陆,宣王封弟桓公友于此,在今陕西华县境,后迁于新郑,为春秋郑国,即今河南新郑县。战国时为韩所灭,今自河南之开封以西,至成皋故关,皆其地也。

2.晋襄公: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文公之子,灵公之父。公元前627-621年在位。率师败秦军于崤山,俘获秦军将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帅:统帅也。《易》“长子帅师”。师:众也;军之通称。《诗》“六师及之”。崤(xiáo):山名,在河南洛宁县北。西北接陕县,东接渑池,崤有二,故称二崤。《元和志》“自东崤至西崤,三十五里。东崤长坂数里,峻阜绝涧,车不得方轨;西崤全是石坂十二里,险绝不异东崤。”《通典》“文王避风雨处,即东崤山。”

    3.还归:《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4.作《秦誓》:《尚书正义》秦穆公使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帅帅师伐郑,未至郑而还。晋襄公帅师败之于崤山,囚其三帅。后晋舍三帅,得还归于秦。秦穆公自悔己过,誓戒群臣。(孟明:春秋时人,名视,百里奚子。秦穆公使将兵伐郑,晋人败之于崤函。次年伐晋,复败绩。又次年伐晋,济河焚舟,晋人避之。封崤尸而还,遂霸西戎。百里奚:春秋时秦穆公之贤相,初事虞公,七年而无所遇,知其将亡,不谏而去之秦,自卖五羖羊之皮,为人养牛,其后穆公用之为相,七年而霸,人号五羖大夫。)

【译文】

    秦穆公讨伐郑国,晋襄公率领军队在崤山击败秦军,俘获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秦军将领,后来三帅获释返回秦国。史叙其事,作《秦誓》。

【原文】

公曰:“嗟!我士1,听无哗2!予誓告汝群言之首3。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4,是多盘5’责人斯无难6,惟受责俾如流7,是惟艰哉8!我心之忧9,日月逾迈10,若弗云来11。惟古之谋人12,则曰未就予忌13;惟今之谋人14,姑将以为亲15

【注释】

1.士:官名,三代时,天子、诸侯皆置之,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级。

2.听:用耳之感觉曰听。《尚书·太甲中》“听德惟聪”。受亦谓之听。《左传》“郑伯如晋听成”。哗:古“譁”字,喧哗也。

3.群言之首:谓敬德之言也。群,辈也,朋也;和以处众曰群。《论语》“群而不党”。《诗》“群黎百姓,遍为尔德。”

4.民讫自若:民,人也。以广义言之,民为人之通称;以狭义言之,属于国家之人为民。如言国民。《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又别于在位者言之。《诗》“宜民宜人”。人谓臣,民谓庶众。讫,止也,终也,尽也。《尚书·吕刑》“典狱非讫于威”。民讫,指老百姓都懂得行有所止,择其善者而从之的道理也。自若,《晋书·王戎传》“独立不动,神色自若。”言如常镇定也。

5.是多盘:盘,俗谓买卖之价格曰盘。盘者,底子也,如,开盘、抛盘。此为“回旋”之义,[韩愈诗]“盘马弯弓故不发”。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连老百姓都懂得行有所止(择善而从)、遇事镇定自若的道理,国家就会有更多的回旋馀地。“民惟邦本”,这才是国家得以存在的道德底线。

6.责:诮让也。《左传》“西邻责言,不可偿也。”

7.受:承也,容也。责:责难也。俾:使也。如流:谓从善如流也。如,比况之词。《论语》“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8.是:谓从善如流之人也。

9.心:古谓心为思虑之官,凡属思虑者皆曰心,今亦以意识之现象,精神之状态,谓之心理。此言忧国忧民之心也。忧:愁也。

10.日月:喻光阴也。《尚书·洪范》“岁月日时无易”。逾:愈也。《淮南子》“乱乃逾滋”。迈:老也,如年老曰老迈。

11.若弗云来:犹言若弗或来。若,乃也。云,或也。

12.惟古之谋人:有像周公、伊尹这样的辅弼之臣,谓蹇叔、百里奚也。惟,有也。谋人,主谋其事之人也。《左传》“析公奔晋,晋人寘诸戎车之殿,以为谋主。”谋,计也,度也,先事筹度曰谋。《易》“君子以作事谋始”。

13.未就予忌:言己未能敬而尊之也。就,能也。《左传》“有子曰:‘就用命焉’。”忌,敬也。《左传》“非羁何忌”。言非羁客当谁敬也。

14.今之谋人:谓像百里奚、蹇叔这样的谋臣,

15.姑:且也。《左传》“子姑待之”。亲:父母也;爱也。《孟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

【译文】

穆公说道:“嗨!我秦国的将士们,仔细听着,别喧哗!我要以敬德之言告戒你们。古人曾说‘老百姓都懂得行有所止(择善而从)、遇事镇定自若的道理,国家就会有更多的回旋馀地。’责让一个人不难,惟有能担当、能以难能之事相期望,使人们从善如流的人,才是最难能可贵的人!我心里所忧愁的是,光阴荏苒,我会愈加老迈,却没有人来为我们的国家分忧。从前有像周公、伊尹这样的谋臣,自己却未能敬而尊之;今天若有百里奚、蹇叔这样的谋臣,我会将他们视为至亲。

【原文】

 虽则云然1,尚猷询兹黄发2,则罔所愆3。番番良士4,旅力既愆5,我尚有之6;仡仡勇夫7,射御不违8,我尚不欲9。惟截截善谝言10,俾君子易辞11,我皇多有之12!昧昧我思之13,如有一介臣14,断断猗无他技15,其心休休焉16,其如有容17

【注释】

1.虽则云然:虽则有然。云,有也。然,如此也,即兵败崤山,全军覆没的结局。《论语》“其然,岂其然乎?”

2.尚猷:崇道也。尚,崇也,贵也。《礼》“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猷,道也。《尚书·周官》“若昔大猷”。询:谋也,咨也。《诗》“询于刍荛”。兹:此也。《尚书·大禹谟》“念兹在兹”。黄发:老人之称,毛发色黄,故曰黄发。《尔雅》“黄发,寿也。”《礼》“故君子式黄发”。

3.罔:无也。愆:过也,罪也。《尚书·大禹谟》“帝德罔愆”。差错亦曰愆,《诗》“匪我愆期”。

4.番()番良士:番番,勇也。见《尔雅》。番字当“皤()”。皤,白也,素也。《易》“贲如皤如”。白头貌,言发白而更黄,故云黄发番番,谓蹇叔、百里奚也。

5.旅力:众力也。《诗》“旅力方刚”。一说“旅”与“膂”同。既:已也;尽也。《左传》“日有食之既”。

6.尚:庶几也,谓心所希望也。

7.仡()仡:壮勇貌。仡,勇也。《公羊传》“仡然从乎赵盾而入”。

8.射御:古六艺中以射御为一类。《礼》“习射御角力”。盖于技艺游戏之内,寓讲武之意也。违:过失也。《左传》“昭德塞违”。

9.欲:期愿之词。爱亦谓之欲,《孟子》“可欲之为善”。

10.惟:有也。截截:辩给貌。善:交好曰善。《史记》“田光曰:‘所善荆卿可使也”。谝(piǎn):巧言也。

11.俾:使也。君子:才德出众之称。又指在位者而言。《孟子》“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易辞:移辞也。易,与“移”通。《左传》“既无武守而又欲易余罪”。言欲移罪于余也。辞,责让之也。《左传》“辞于晋”。

12.我皇多有之:谓我之前,父皇当政的时候也有很多这样的奸佞小人。皇,先代之敬称。如言皇考、皇妣。

13.昧昧:深潜也。

14.一介臣:谓一心耿介之臣也。《汉书·君乃申徒狄属耳注》“服虔曰:‘殷之末世介士也,自沈于河者。’”

15.断断:诚一之貌。猗(yī):与“”通,语辞也。无他技:《大学》“断断兮,无他技。”

16.休休:有容也。《尚书·太甲中》“朕承王之休无斁”。焉:状事之词,与“然”同义。

17.如:比况之词。见前注。有容:《尚书·君陈》“有容,德乃大。”容,受也,包函也。《易》“君子以容民畜众”。

【译文】

虽然有兵败崤山、全军覆没的结局,我如果能够尊崇天道、虚心听取尊长的意见,在做决策的时候就不会有所过失。这些善良的老臣,虽然都已经气衰力竭(老眼昏花),但我仍然真心地希望拥有他们;那些壮勇的武士(如果没有智慧),就算他们武艺精湛、没有过失,我也不想让自己喜欢他们。还有辩口奸佞者与那些巧言令色的恶人同流合污,他们搬弄是非,移罪并责让于才德出众的君子,我之前,父皇当政的时候就有不少这样的奸佞小人!我曾潜心思考过这些,今天,如果有一心耿介之臣,他精粹纯一、心无旁骛地辅佐我,还有藏污纳垢的胸怀,我就会同过去有德的君子一样(见贤思齐)容纳他。

【原文】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1;人之彦圣2,其心好之3。不啻若自其口出4,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5,亦职有利哉6    

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7;人之彦圣,而违之8。俾不达9,是不能容10。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11,亦曰殆哉12


    邦之杌陧13,曰由一人14;邦之荣怀15,亦尚一人之庆16

【注释】

1.人之有技,若己有之:《尚书正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乐。”技,能也。与前文“断断猗无他技”同。

2.彦圣:犹言圣德君子也。彦,美士也。《诗》“邦之彦兮”。圣,修养人格造乎至极之地谓之圣。古称人格最高者曰圣人。如文王、周公、孔子等,皆称圣人。《孟子》“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3.其心好之:发自内心的欢喜。好,爱而不释。《诗》“中心好之”。

4.啻(chì):但也。不啻,犹言不但。

5.保:安也。《尚书·无逸》“怀保小民”。

6.职:职掌也,事也。凡官事皆曰职。《尚书·周官》“六卿分职”。有利:谓利国利民也。利,害之反,凡有益者皆曰利。《易》“能以美利利天下”。

7.冒:与“媢”通。忌疾也。《大学》“媢疾以恶之”。疾:憎恨也。《论语》“疾之已甚”。恶():憎也,疾也;毁也。《后汉书》“恶之孝王”。谓为其贤于己而恶之,害贤也。

8.违:背也。《尚书·尧典》“静言庸违”。

9.俾:使也。达:通显也。《孟子》“达不离道”。又“荐”亦谓之达,《礼》“推贤而进达之”。

10.是不能容:这是不能容纳显德之人也。

11.以:用也。
    12.殆:危也。《礼》“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

13.邦:国也。《尚书·微子之命》“万邦作式”。杌陧(wù niè):不安也。

14.由:用也。《尚书·盘庚下》“非废厥谋,弔由灵各。”一人:古者称天子为一人,天子自称曰“予一人”。《尚书·太甲下》“一人元良,万邦以贞。”《白虎通》“王者自谓一人者,谦也,欲言己材能当一人耳。”故《论语》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尚书正义》“一人所任用,国之倾危,曰由所任不用贤。

15.荣:辱之反。有声闻名誉也。《孟子》“仁则荣,不仁则辱。”草木茂盛亦谓之荣,以喻国家繁荣昌盛也。怀:安也。怀安天下也。

16.亦尚一人之庆:《尚书正义》“国之光荣,为民所归,亦庶几其所任用贤之善也。”尚,贵也、尊也、崇也。庆:福也。《易》“积善之家,必有馀庆。”《诗》“一人有庆”。

【译文】

他人有才能,就像自己拥有才能一样喜悦;他人是修养人格造乎至极之地的美士,就发自内心地喜欢他。不但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还要能够容纳他。这样的圣德君子可以安保我们的子孙和人民,用这样的人执掌政权,他就能够以美利利天下!

他人有才能,就嫉妒、憎恨甚至毁谤别人;他人是修养人格造乎至极之地的美士,就背叛离间别人,使其不得显达。这是不能容纳圣德君子的小人,这样的人不能安保我们的子孙和人民,如果用这样的人来执掌政权,那国家就危险了!

国家不能长治久安,用人失察的责任在我一人;国家繁荣安定,也希望因为能尊贤而成全了我一人的福德!

参考书目:

 《辞源》                          商务印书馆

 《尚书正义》               孔安国传 孔颖达疏

《尚书校注》                          陈戍国

《中国历史纪年表》            上海辞书出版社

《史记》                            司马迁撰

《汉典》                            网络辞典

《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世说新语》              《中国画报》出版社

《经传释词》                          王引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尚书全解卷四十
谜之“秦国第一名相”百里奚,姓名、籍贯、年龄、事迹,让人生疑
滹南遗老集卷之十 史记辨惑二 采摭之误辨下
我的罪过
毋贪,毋忿,毋急
晋国两败孟明视,秦穆公两激败将,最后一战成名、一雪前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