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联佳对

   对联是中国一直流传的一种文化,也被许多古代文人作为自己的爱好,关于对联,我们总喜欢把他拿来表示一种喜庆,例如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将对联贴在了家里的大门来迎接春节的到来。当人们结婚办酒席时,也会贴挂对联庆祝。

    在古代很多文人喜爱对联,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可以显示出自身有着很好的文化功底和文学素养。所以,慢慢地对联变成了一种文人之间证明自己有才、有文化的一种手段。也有很多文人做出的对联一直流传至今,成为经典。

比如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

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这个对联的绝妙之处在于上联急读如音阶:'多来米发索拉西’。下联为方言读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写出了古人的智慧跟才华。

    又比如,北宋吕蒙正,在他年轻的时候穷困潦倒,十分不满社会上的贫富不均的景象,甚至春节到了,家里什么东西也没有,所以一气之下写出了一副对联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上联是“二三四五”,

下联是“六七八九”,

横批是“东西”。

    这个对联一写出,人们都纷纷来观看,却感到一头雾水,但恍然大悟又明白了什么,原来,此对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十)食,没有(东西)。所以古人在写对联时,写得非常精妙且暗藏内涵。

    对联写起来其实并不容易,因为不仅需要考虑平仄问题,同时句式也得工整,并且意境也需到位。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出现重字。所以对联在古代也成为了一个高品格的艺术。

    在古代,有一次一些文人们团聚在一起,饮酒高歌、饮酒作诗,喝着小酒,说着诗句。但是突然间,有一人接着酒意说出了对联的上联:

“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

    当这个人叫文人们接下一句时,却哑口无声,没人能接上。仔细一看,对联里门包含了“日昌晶”,与此相关联的有很多类似的这种字,比如“木林森”、 “鑫森焱垚”等等,文人们咋一看觉得对出下联是一件简单的事,可是慢慢发现其中的内涵,却发现想要对出下联十分困难。

    时间慢慢过去,也没人能对得出下联来,于是都纷纷举起了手中的酒杯,喝起了酒。就在文人们陷入迷茫时,一个迟到的文人正赶来了。在酒席上,迟到的人通常会自罚三杯,但是这位迟到的文人非常碰巧的是他是一个酒量特别不好的人,为此其他几位有人不忍心罚他。但聪明的友人说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如果能把刚刚那个上联的下联给对出来就免了这三杯酒。迟到的文人在听完上联后,仔细地思考了一段时间,突然间像是想到了答案,抬起头说道:

下联是“七人是化,八人是愫,九人是仇。”

    周围的人听到之后全部拍手称赞,直呼绝妙,不由地发出赞赏,并且免掉了三杯酒!

    据悉唐伯虎曾经为厕所写过一副对联,其中一句至今还广为流传,他是这样的,

上联:“且看客官多情,甘解衣带终不悔”,

下联:“莫道此物无用处,化作春泥更护花”。

    唐伯虎不愧是一代大才子,为厕所写的这副对联都是那样的经典。还有非常有意思的上联,它是这样的,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下联:“海为诗苑浪为词,哪个能书?”。

学者们给出的下联吧:

第一、

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下联:“地为炒锅云为菜,哪个掌勺?”。

第二、

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下联:“月做弓箭射太阳,后羿敢当”。

    是的,可以说这两个下联在句式、平仄方面还算工整,但并算不上经典,要说谁给的下联最为经典,那就是莫言了,据悉,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也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家的得主,面对这个上联,试对了一个下联。当时莫言试对的下联是这样的。

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下联:“散星如银日如斗,自然度量”。

   不得不说,文学家就是文学家,莫言给出的下联,无论是从句式,还是从意境方面来说,都是相当经典的。

    在古代的时候,读书人往往会用对对联的方式结交朋友,考察对方的能力,而普通人则会用对对联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一些生活事情的理解,甚至用对对联的方式寻找夫婿,因此留下了很多风流韵事。有趣的是,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个皇帝,也是对对联界的常客,此人便是乾隆皇帝,他用自己的智慧,为后世留下了不少经典的故事,经典的对联。

    乾隆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才子,此人名为纪晓岚,是乾隆身边的红人,与和珅两人经常相爱相杀,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正是因为如此,乾隆出游的时候,总喜欢带着他们二人,这才有了《铁齿铜牙纪晓岚》的故事。有一次,乾隆出行的时候看到了美丽的山河风光,所以突然有了雅兴,挥笔写下了一个非常自豪的上联,然后随即命人将其送到纪晓岚那里,给他欣赏并要求对方给一个下联。纪晓岚对于皇帝这样突如其来的行为早就习惯了,淡定地拿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七个大字:

上联:“山石岩下古木枯”

    纪晓岚是个学识大家,他一眼就看出来了乾隆皇帝的构思,是常见的拆字联,山石二字刚好构成了岩字,而古木二字刚好构成了枯字,同时还有一定的意境,确实是个不错的对联,并且有一定的难度。当然,难度是对于普通人而言的,而纪晓岚显然不在于这个行列之中,他思索一会之后,望了下四周的环境,见到乾隆正在和一个宠妃在水边嬉戏,顿时灵感便来了,刷刷刷写下了七个大字:

下联:“白水泉边女子好”

    之后,纪晓岚便将这个对联交给了皇帝。乾隆一看,确实对仗工整没有毛病,并且是临时想到的,衬托当时的环境,还顺便夸了下自己的妃子。于是乎,乾隆龙心大悦,给了纪晓岚奖赏,并将这个下联送给了妃子,也算得上是给纪晓岚结了善缘。而在另一次出游的时候,乾隆又再次灵光一闪,想出了一个不错的上联:

“鼠无大小皆称老”。

    这个上联虽然看似粗俗并且比较简单,但是却趣味十足,并且将“老鼠”二字表现得生动形象。

    而乾隆给出这个上联的时候,很多大臣和才子都在场,但是他们想了许久都没有想到一个好的下联,就连纪晓岚也是如此。不过纪晓岚终究是不同的,他擅长观察生活,也擅长从生活中获得灵感,当他看到窗外飞过的鸟雀的时候,心中便突然有了想法,脱口而出:

“鹦有雌雄都叫哥”。

    乾隆听了下联之后,非常高兴,众人更是拍手称妙,毕竟在人们的眼中,“鹦鹉”也有“鹦哥”之称,非常应景。

    科举考试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作为封建时代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自诞生以后就成了中央选拔官员最重要的依据,科举制诞生之前朝廷选拔人才主要采用地方推荐,致使许多身份低微的寒门学子无法走向仕途,限制了国家的发展前程。

    于是乎,隋朝时为了适应政治关系的发展,开始扩大统治阶级规模,加强中央集权,将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统一进行科举考试,学子不问处所有人都有做官的机会,自诞生到清朝废除,总计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成了维系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

    虽然科举制度给了许多寒门学子入朝为官的机会,不过科举十分严苛,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完善,总归分为四个等级,其中最低一级为院试,是由各州县组织进行的选拔考核,通过之后的人则被称为秀才,从这开始就与一般百姓有了差别,秀才有一定的权力,不过微乎其微,离着做官还有很长的路。

    经过初选之后,通过考试的学生会继续参加省一级别的考试,也就是乡试,如果有幸通过就能成为举人,大多数人走到这一步就已经不容易了,但让对于学子来说,最终的目标可不是一个小小的举人,乡试过后就会参与由中央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核,也就是会试,这是通往最后一关的大门。

    经过一番厮杀以后,那些才智过人有极其幸运的人则会进入最后的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一般来说参与殿试的人最起码也能是一个进士,当官不是问题,如果表现突出,还能高中状元名垂青史,可见在古代想要考取功名有多么难,甚至要比现在的高考要难得多。

    这几个级别的考试当中殿试最难,如果说之前的考试侧重于考察学生文章撰写能力,殿试则更突出于考察学子们的主观表现,一般来说会由内阁拟定好考核题目,然后交给皇帝审阅,或者是皇帝出面亲自确定题目,殿试一般采取策问方式,询问考生们对于国家大事的见解,从中录取三甲,而一甲的第一名则是万众瞩目的状元,也是万千学子梦寐以求的荣誉。

    十年寒窗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实现人生飞跃,对于那些能够参与殿试的学子来说,往往会精心准备,务必给皇帝留下一个完美的印象,从而取得好名次,不过万事无绝对,因为是由皇帝亲自考核,其中掺杂了许多个人情感,因为种种原因总会出现一些意外状况,历史上就曾有一位考生因为没有回答出皇帝的问题,反而被钦点为状元。

    先来说说这位出题的皇帝,他就是清朝有名的帝王乾隆,古人对于乾隆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不可否认的是乾隆统治前期疆域辽阔,经济迅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不过这并非他一人的功劳,还有康熙雍正等人的努力,在他们共同的治理下,达到了封建王朝最后一个顶峰,不过乾隆中后期,懈怠朝政,肆意玩乐,几次下江南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此外推行海禁政策,大兴文字狱,限制人们思想,从整个历史发展阶段来看,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与外界之间的交往,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间接导致中国上百年的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程。

    乾隆一生酷爱作诗,虽然水平不怎么样,但是数量多达40000多首,历代帝王无出其右,有爱好无可厚非,不过当一种爱好演变成一种炫耀时就会出现问题,知道乾隆酷爱文学古玩,许多臣子为了讨好他,送来许多珍贵宝物,一时间官员收受礼品之风盛行,对此乾隆放任不管,导致和珅这样的巨贪出现。

    乾隆作诗可不仅仅是自娱自乐,经常找大臣对吟,这可难坏了那些臣子,如果回答不上了则会显得自己平庸无能,如果作的比乾隆还好,岂不是驳了皇帝的脸面,因此一听到乾隆卖弄文采,大臣们都避之不及。

    乾隆对此毫不在意,甚至将自己的爱好搬到了选拔人才中去,参与殿试的学子们,都要接受乾隆出的对联,这次乾隆给出了一个绝世佳对上联:

“烟锁池塘柳”

    乍一看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实际上却饱含深意,而且这几个字包含了五行元素,一般人还真不好作答,据说大文豪纪晓岚穷尽一生才想出了下联。对于那些初出茅庐的学子来说,可谓十分困难,底下一片寂静,一个个眉头紧锁无以作答,半天之后一个人站了起来,说道皇帝所出上联乃千古绝对,以自己的本事根本回答不上来,说罢转身就要离去。乾隆却让人拦住了他,说自己的这幅对联本来就死对,看在考生敢于放弃,认为此人贵有自知之明,竟然就把他点成了状元。

    后来有人说,这个考生似乎也是想引起皇帝的注意,才出此下策,只能说这次他成功了,充分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加上一番马屁功夫,这才博得了乾隆欢心,如愿高中状元。

后人对下联:

“炮镇海城楼”

    一次乾隆可不是直接的问,毕竟文人有文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嘛。看你今天脸色不好,待朕来一猜,于是乾隆出了一个上联:

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其实当纪晓岚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非常感谢乾隆的,因为当时的他正是这样想的。乾隆看着纪晓岚的脸色就是这样猜测的,想念家中的妻子,思念孩子,以及自己的双亲。

    纪晓岚思索了片刻对乾隆皇帝回答着说: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这幅上下联毕竟是皇帝和下臣所对出来的,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思想先有君后有臣在有家。而且对联讲究的上下联对称,语境连贯。纪晓岚能够在短时间做出这样的下联,不亏是一大才子。

    乾隆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风流皇帝,同时也是最接地气的一位。现在很多的清宫影视都是围绕着乾隆来写的,因为乾隆喜欢下江南游玩,所以说就有着许多风流韵事,这些事有些是乾隆做过的,同时也有些是后人杜撰出来的。根据野史记载乾隆有一次下江南就遇到了一位江南美女出对联。

    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乾隆虽然是满族人,但是却一心喜欢孔孟之道。乾隆在很多风景区都留下了、墨宝,除此之外乾隆一生还写了三万多首诗,不过能够让世人传唱的几乎没有。不过这并不能说明乾隆没有水平。比如说千古绝对“烟锁池塘柳”就是出自乾隆之口。

    乾隆有一次带着和珅,纪晓岚微服私访下江南,这一路上乾隆看到了不少平时难得一见的事情,乾隆这天吃过饭便和纪晓岚出去溜达,就在这时看到有位美女公开征求下联,而且如果谁能够对出下联就能够将美女娶走,如果对不出下联的话,如果对的不合适的话便要留下一百两银子。

乾隆看到这个女子颇有几分姿色,所以便想上去看看对联如何。当时女子给乾隆说的上联是:

“家住长安,出仕东安,貌比潘安,才比谢安,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其中前四句里面用了两个地名,长安和东安,两个人名潘安和谢安,以及最后一句出自《论语·宪问》。

    乾隆看到这个上联后很为难,于是便向纪晓岚求救。纪晓岚看到这个对联也不知道该如何去对。纪晓岚说“这个对联是千古绝对!没有人能够对出来”

    这个对联虽然难对,但是却没有到无人能对的地步,后人对下联:

“生在海宁,官在辽宁,誉过李宁,功过列宁,息事可宁人,息事可宁天下”

    乾隆做寿,这一天,纪晓岚就送上了一副对联作为寿礼。

上联为:

“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

下联为:

“五十年圣寿,自前兹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乾隆本就十分热爱文学,从他作诗的频繁程度就可窥见。看到这个对联的时候,乾隆眼前一喜,并认定了纪晓岚是个人才,对他提拔重用。此后,纪晓岚官路一帆风顺,与和珅一起,成为了乾隆重要的左膀右臂。

    纪晓岚因为对联而得到皇帝的赏识,自然在后来的日子会也会因为对联,受到皇帝的考验。有一天,乾隆去游览一间佛寺,看到了寺庙门口的对联,此时的乾隆,突然想到城里的天然居店铺,所作的一句回文式。

上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想着想着,乾隆就脱口而出了。纪晓岚一听,随口对上了下联: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乾隆发出感叹:“太妙了。”但是看到了纪晓岚漫不经心的态度,又十分不满。为了考验纪晓岚,他又说这不算数,让纪晓岚重新对一个。纪晓岚笑了笑,只好遵命。此时恰好有一个和尚走进了山林,纪晓岚便说道: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乾隆听后觉得对得甚妙,便无话可说,饶过了纪晓岚。

    一代才子,果然才华横溢,短短不过一会儿时间,根据一个上联,便想到了两个对仗工整的下联,令人十分叹服。

    有一邻居,热情的接待了纪晓岚,相谈之时,就对纪晓岚说:“纪大学士才华横溢,特别希望能得您一副对联”,纪晓岚认真的思索了一会儿,便根据这家人所从事的职业写出来一副对联,上联是:

“惊天动地门户”

下联是:

“数一数二人家”

还有横批是:

“先斩后奏”

    主人家如获至宝,赶紧就把对联贴出去,让人们观赏。

    人闲着没事就是个找事,偏偏有人就说这副对联大逆不道,有对皇家不敬之意,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到了乾隆的耳朵里,皇帝听说了纪晓岚在家乡写对联的事儿,就把纪晓岚叫到宫里询问是怎么回事。纪晓岚一听皇帝是因为对联的事才叫他到宫里的,便哈哈大笑起来,皇帝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于是纪晓岚就详细的做了解释。

    纪晓岚就说,对联是自己写的,可是都是事实啊,并没有夸大其词,或者是有冒犯皇帝的意思,乾隆更不明白了“惊天动地门户,数一数二人家”这是什么样的人家呀,意思是比皇家更大的人家吗,还有横批“先斩后奏”是什么意思,谁给了他先斩后奏的权力的,这不是对皇帝不敬,是什么?

    纪晓岚解释道:“这幅对联是根据他们家的人的职业所写的,这主人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是卖爆竹的,爆竹一响,可不就是惊天动地的吗,所以有”惊天动地门户“这一上联。他家的二儿子是在集市上负责卖粮是数斗的,每天都要一斗二斗的数,所以就有了”数一数二人家“这幅下联,至于说横批,他家的老三是卖烧鸡的,自然是要先斩后(做)奏啦。

    这有什么不对的,乾隆听了以后,觉得纪晓岚所说确实有礼,非但没有怪罪他,还一个劲儿的夸奖纪晓岚是个奇才呢。这就是对联的精妙之处,表层之下还有深意,短短的几句话就能准确的传达一件事情。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古人的智慧,我们更应该发奋努力,传承经典。

    两个书生共同赴京赶考。这一天在一家客栈休息。就在吃饭的时候变谈论起国家大事,并且说明都想考中状元以后当个大官,为国为民做好事。就在这个时候一位老者过来。“两位年轻人,我这里有一副对联不知道你们能否对上?”于是老者便说出上联:

“古文故人做,做诗做赋做高官”

    这个上联并不简单,因为“古文”正好组成“故”,“故”和“人”又组成了“做”所以这个拆字联并不简单。其中一个书生多次考试不中,心中多有不满,于是便说:

“八刀心忿,忿世忿命忿穷途”

    这个下联“八刀心”正好组成了“忿”第一个书生做完以后,众人都拍手叫好。但是老者却摇了摇头。

    这个时候第二个书生站了出来。第二个书生说:“我有一个下联大家看看如何”第二个书生的下联是:

“大口一吞,吞云吞雾吞江海”

    这个下联的“大口一”正好组成了“吞”非常有气势。下联的“吞云吞雾吞江海”更是让人佩服。老者看到后点了点头。

    后来第一个书生还是没有考中,最后回家当了教书匠,而第二个当了大官。两个人在对对联的时候一个乐观一个消极,因此也造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

    在历史中有不少绝对出现。比如说最经典的上联就是:

“寂寞寒窗空守寡”。

    这个对联的作者现在已经不可考了。据说是一个尼姑写的,也有人说是一个寡妇写的。另外还有人说这个对联是李清照写的。但是大致上的故事内容都是相同的。据说是一个江南女子。从小就是饱读诗书。后来出嫁后,丈夫年纪轻轻便去世了。因为这个寡妇长得非常美,所以登门子弟络绎不绝。当时人们都想娶这个寡妇回家。但是这个寡妇不愿意再嫁。所以便出了这个上联“寂寞寒窗空守寡”。这个对联将这个少女内心孤寂表现的淋漓尽致。并且说谁能对出下联便嫁给谁。但是当时的人都对这个上联一筹莫展。

   所以说很多人都放弃了,当时有个云游和尚衣着褴褛来到了者流,并且知道了这件事后,便动手写出了下联。和尚写的下联是:

“休偕佳偶但依僧”。

    每个字的部首也都是一样的。此句一出,众人齐声称妙。但是寡妇出门以后,却看到这个僧人说着“阿弥陀佛,离开了”千百年间有无数人对这个 下联,其中就有后人对的是

“惆怅忧怀怕忆情”

“江海汹涌泛波涛”

   千古一帝康熙,年轻时,桀骜不惧。天下在他的治理下,开始慢慢的繁荣安定,他自认为是千古一帝。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完全把他的先祖们都超越了。

    一日,康熙微服私访,来到了一座深山古寺。他忽然看到有许多和尚在庙外种水稻,康熙就很不爽。心想:“自古都是乱世,和尚才出来劳作。如今是他康熙帝统治下的江山,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你和尚不好好念经,跑去干什么农活,可把朕的脸都丢光了。”

    康熙就像上前问明情况,一位瘦骨嶙峋的老和尚把康熙迎进了寺庙。这座寺庙可真是破,除了一张破茶几是唯一的家家具,还摇摇晃晃的。老和尚赶紧拿过一个瓦片,支住其中一只腿,茶几才算稳当了。康熙用手晃了晃茶几,见稳当了。笑道:“这才像话嘛,人们不是常说吗?康熙王做江山,稳稳当当。”

    老和尚听完康熙说的话,回了句:“我也听说啊,顺治爷定江山,战战兢兢。”康熙一听,心想:“哟~老和尚可以呀,才思敏捷,想必是为世外高人。”于是康熙就想问一问老和尚对当世有何看法呀,现在都说康熙盛世,你对康熙盛世有何看法呀。其实康熙的意思很明确,就是想让老和尚表扬表扬他。

    结果老和尚是不停的摇头,说了一句阿弥陀佛。接着就是说,万民苦众生苦,苦海无边之类佛家的用语。康熙顿时觉得很无趣,又见寺庙如此破败。年轻气盛的康熙来火了,他厉声训斥老和尚不做正事,不好好的念经,丢下黄卷轻纱,跑北方种什么水稻。“你这个老和尚,身披袈裟,不干正事。简直是大煞风景。难道,我太平盛世还养不起几个和尚吗?还要你自己种水稻吗?再看看你这庙也不修一修。”康熙怒问老和尚。

    老和尚见康熙着急了,微微一笑,不温不火的说:“我也许就是个八X(音同叉)和尚吧。”康熙知道巴X不是个好词,是个贬义词。康熙就想作弄这个眼前性情憨厚的老和尚,就是逗一逗他。康熙稳了稳心神,对老和尚说道:“我这人,文治武功厉害着呢。你看你这个寺庙那么破,我出个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我就出资给你重修庙宇。”

老和尚听完康熙说的话,赶紧对康熙一恭到底,嘴里说道:“阿弥陀佛,施主功德无量,悉听尊便。”

    这时康熙开始出上联了,这上联是人们常颂扬自己的话。他的上联是“万岁爷,也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这个连可都是好词,都是称颂皇帝的。如果老和尚对不好,可就是杀头之罪。

    只见老和尚不假思索,说:“八X僧,僧八X,八X八X八八X。”康熙一听,笑了,“还真有点意思,八X对万岁,八八X对万万岁。鬼斧神工呐,对仗工整。”康熙当即表态,改天就会重修寺庙。随后就辞别老和尚走了。

    康熙一路上就在念叨着这副对联,真是太有意思了。“八X僧,僧八X......”就这样念着念着,康熙忽然一个激灵,想起了什么。“这个八X到底是什么意思,上面一个八,下面一个X。不正好是一个父子吗?”在结合他的父皇顺治帝早年出家当了和尚,康熙吓出了一身冷汗。莫非,那个老和尚就是他的父皇顺治帝。

    康熙回到寝宫,一夜无眠,第二天,康熙又来到了这座寺庙。可却被告知,老和尚昨天就下山云游去了。康熙问老和尚有没有留下什么话。小和尚只说,老和尚临走时写了副对联,贴在寺庙门口。康熙这才注意到门口的对联,只见上面龙飞凤舞写着:“未曾出土先有节,总是凌云也虚心。”

    康熙这下明白了,那个老和尚就是他的父皇顺治帝。他父皇在临别之前,还借着对联教育康熙做人要谦虚,这才是做人之道呀。

    苏轼在诗书画方面都是当世的高手,另外苏轼非常善于写对联。有一次辽国使者来北宋,当时北宋的文人都推荐苏轼出来,当时辽国使者出了一个上联请苏轼来对,上联是“三光日月星”,因为前面有“三”这个数字定词。苏轼对出了“四诗风雅颂”的名句成为千古绝唱。

    后来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闲暇期间苏轼便到了附近的寺庙游玩,当时遇到一位老和尚在念经。老道士看到苏轼衣着朴素,所以便说“坐”,并且对小和尚说“茶”,过了一会苏轼说自己是当官的,老和尚便起身说“请坐”,然后转向小和尚说“敬茶”。

    苏轼和这位和尚继续聊天,后来和尚知道这是大名鼎鼎的文坛领袖苏轼时便说“请上座”,然后转向小和尚说“敬香茶”。临走的时候和尚请求苏轼留下墨宝,因为能够来到这个寺庙,是这个寺庙的幸运。其实苏轼内心是很烦这个趋炎附势的和尚。

   于是便手书对联相赠:

上联:坐,请坐,请上座。

下联:茶,敬茶,敬香茶。

    老和尚看到后羞愧难当。从此再也不敢以貌取人了。而苏轼这个对联却流传了下来,成为千古名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乾隆出了一个上联,纪晓岚想破脑袋都没有答案,却被和尚对出下联
乾隆出上联:“画上荷花和尚画”,纪晓岚巧对下联,实在经典
乾隆下江南喝酒,随口说出5字上联,纪晓岚说天下无人能对出下联
乾隆吃西瓜写出一上联,群臣无一能答,百年后才被人对出
上联: 鼠无大小皆称老 下联堪称千古绝对, 你能想到么?
千古绝对!上联:“一穷二白三餐不定”, 下联难倒了很多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