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楼梦》诗词曲赋、对联 (二)

 【仙宫房内对联】(第五回)

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

[说明]

宝玉看过册子后,被警幻携至后宫房内,房内壁上悬着这副对联。

[注释]

1.“幽微”句——意谓此是人迹罕至、飞尘不到、境界极其美好的所在。

2.“无可”句——这里的“无可奈何”与下面《红楼梦曲引子》中所说的“奈何天”为愁闷无聊之意有别,是说光景奇绝、令人不知如何是好,借《牡丹亭惊梦》“良辰美景奈何天”意。“天”与“地”互文,皆指所在,即“洞天福地”、“别有天地”之“天”。

[鉴赏]

警幻说,宝玉看了册子“尚未觉悟,故引彼再至此处,令其再历饮馔声色之幻,或冀将来一悟”。这一对联作为仙宫房内陈设描写的一部份,不但对这种令人迷醉的环境起着渲染的作用,同时也暗示要“跳出迷人圈子”之难。宝玉后来终于“悟”到人生虚幻,决然“悬崖撒手”,这完全是因为他在现实中碰了壁的缘故。

红楼梦曲(第五回)

[说明]

《红楼梦曲》十二支,加上前面的引子和后面的尾声,共十四支曲子。中间十二曲分咏金陵十二钗,暗寓各人的身世结局和对她们的评论。这些曲子同《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一样,为了解人物历史、情节发展以及四大家族的彻底覆灭提供了重要线索。曲子是太虚幻境后宫十二个舞女奉警幻之命“轻敲板,款按银筝”唱给宝玉听的。宝玉拿着《红楼梦》原稿,“一面目视其文,一面耳聆其歌”,但听了以后仍不知道它说些什么。

引子

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说明]

宋元说唱艺术在演唱时的第一个曲子通称引子。在这里,它用以概说此曲创作的缘由。

[注释]

1.开辟鸿蒙——开天辟地以来。鸿蒙,古人设想中的大自然的原始浑沌状态。

2.情种——即所谓情痴,感情特别深挚的人。

3.风月情——见《孽海情天对联》注。

4.“趁着这”句——“趁着这”三字庚辰本、程高本等皆脱漏,戚序本抄成双行,混同批语。由此知原稿这三字是用小字写的,表示曲中衬字。奈何天——良辰美景令人无可奈何的日子。

5.遣——排遣。愚——自谦词。衷——衷曲,情怀。

6.怀金悼玉——“金”指代薛宝钗;“玉”,指代林黛玉。以薛、林为代表,实际上把“薄命司”的女儿都包括在内。曲子的作者说他怀念存者,伤悼死者,故演出此《红楼梦曲》。程高本改“怀”为“悲”,是只求句顺、不察原意的妄改。

[鉴赏]

《红楼梦》中“把笔悲伤说世途”(脂评中诗句)的第四回,被安排得仿佛是一个插曲,而在第五回中则通过警幻的册籍和曲子点出《金陵十二钗》和《红楼梦》两个书名,暗寓众多人物的命运身世,常常强调一个“情”字,借这种手法造成此书“非伤时骂世之旨”、“毫不干涉时世”,只为“闺阁昭传”、“大旨不过谈情”的假象。这正如脂砚斋在小说楔子的批语中所说的“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 。脂批还批出,“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是不少的,他提醒“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我们只有透过“情种”、“风月情浓”之类“烟云模糊处”,于假中见真,知道人物的身世命运都必然受他们所生活的那个社会制约,从中看出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才能正确理解这部伟大小说的价值。

小说强调“情”,在当时还有其正面的积极意义,那就是宣扬了有民主性的人本主义思想,以此对作为封建统治重要思想支柱的反动理学进行批判和否定。所以《红楼梦》又有一《情僧录》的别名,这与清初洪升《长生殿》(小说在十七、十八回中点过它一折《乞巧》的戏)《引子》中也将全剧情节归结为“情而已”是一脉相承的。

“怀金悼玉”一句过去被一些人作了曲解,说“金”与“玉”并非指宝钗与黛玉,这未免武断。要知道,二百多年前的曹雪芹不可能用阶级观点去看待他所描写的人物,他对人物的爱憎也不可能不受阶级偏见的限制,因而也就不可能与我们今天对这些人物形象所作的分析和所持的褒贬态度完全一致。比如对宝钗、凤姐一类人物,作者在揭露、讽刺、鞭挞的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欣赏其学识,爱慕其才干,惋惜其迷惑,悯恻其不幸。他在无情地揭露和控诉这个罪恶的封建大家庭的同时,又流着辛酸的眼泪对它表示深深的留恋。但是,尽管如此,曹雪芹并不是从自己的爱憎好恶出发把这个写成“好人”、那个写成“坏人”的。相反,他常常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主观意愿,把他们写成现实生活中原来所应有的那样。这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说明]

这首曲子写贾宝玉婚后仍不忘怀死去的林黛玉,写薛宝钗徒有“金玉良姻”的虚名而实际上则终身寂寞。曲名《终身误》就包含这个意思。

[注释]

1.金玉良姻——符合封建秩序和封建家族利益的所谓美满婚姻。小说中曾写薛宝钗的金锁“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上面所錾的两句吉利话与贾宝玉出生时衔来的那块通灵玉上“癞僧所镌的篆文”“是一对儿”。薛姨妈也说“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所以又特指宝玉与宝钗的婚姻。

2.木石前盟——“金玉良姻”的对立面,指贾宝玉和林黛玉建立在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基础上的爱情。作者虚构宝、黛生前有一段旧缘和盟约:绛珠草为酬报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之惠,要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两句与宝玉曾在梦中喊骂“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第三十六回)的话相似,但“俺只念木石前盟”应是摹写宝玉婚后所说的话。

3.“空对”句——意思是说宝玉与宝钗虽为夫妻而没有爱情。雪,“薛”的谐音,指薛宝钗,兼喻其冷。作者以“山中高士”比宝钗,也对她的自命清高、矫情做作有一定的讽刺。

4.“世外”句——“世外仙姝”,指林黛玉本为绛珠仙子,这里暗寓其死,亦即所谓“已登仙籍”。姝,美女。林,指林黛玉。

5.齐眉举案——《后汉书·梁鸿传》:梁鸿家贫,但妻子孟光对他十分恭顺,每次送饭给他时都把食盘举得同眉毛一样高。后因以“举案齐眉”为封建妇道的楷模。这里指宝玉与宝钗维持着夫妻相敬如宾的表面虚礼。宝玉对这样的生活始终不满,所以说“到底意难平”。案, 有足的小食盘 。

[鉴赏]

象征着封建婚姻的“金玉良姻”和象征着自由恋爱的“木石前盟”,在小说中都被画上了癞僧的神符,载入了警幻的仙册。这样,宝、黛的悲剧,贾、薛的结合,便都成了早已注定了的命运。这一方面固然有作者悲观的宿命论思想的流露,另一方面也曲折地反映了这样的事实:在封建宗法社会中,要违背封建秩序、封建礼教和封建家族的利益,去寻求一种建立在共同理想、志趣基础上的自由爱情,是极其困难的。因此,眼泪还债的悲剧也象金玉相配的“喜事”那样有它的必然性。

然而,封建压迫可以强制人处于他本来不愿意处的地位,可以使软弱的抗争归于失败,但不可能消除已经觉悟到现实环境不合理的人的更加强烈的反叛。没有爱情的“金玉良姻”,无法消除贾宝玉心灵上的巨大创痛、使他忘却精神上的真正伴侣,也无法调和他与宝钗之间两种思想性格的本质冲突。“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结果终至于一个万念俱灰,弃家为僧;一个空闺独守,抱恨终身。所谓“金玉良姻”,实际是“金玉成空”!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曹雪芹的思想倾向和他对封建传统观念大胆的、深刻的批判精神。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说明]

这首曲子写宝、黛的爱情理想因变故而破灭,写林黛玉的泪尽而逝。曲名《枉凝眉》,意思是悲愁有何用,也即曲中所说的“枉自嗟呀”。凝眉,皱眉,悲愁的样子。

[注释]

1.阆苑(lang yuan 浪院)——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方。仙葩(趴)——仙花。“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

2. 瑕——玉的疵斑。“美玉无瑕”指贾宝玉,他本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瑛,玉之光彩;琼瑛瑛瑶皆谓美玉);同时也赞他心地纯良洁白,没有那种儒臭浊气。

3.虚化——成空,化为乌有。戚序本误作“虚花”,变动词为名词;程式乙本改作“虚话”,变心事为明言;甲戌本经涂改;今从庚辰本。

4.“一个枉自”二句——一个独自悲叹唏嘘而无能为力(指黛玉),一个老是记挂着对方也白费心思(指宝玉)。很显然这里说的就是脂批所提示的宝玉后来获罪离家、流落他乡事。这一突然打击是促使黛玉死的主要原因。嗟呀,因悲伤而叹息。牵挂,在情况不明时对人的悬念。它与前面晴雯判词中“多情公子空牵念”的“牵念”以及后面写探春的《分骨肉》曲中“奴去也,莫牵连”的“牵连”意思相同。

5.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 幻的景象。说宝、黛的爱情理想虽则美好,终于如镜花水月一样不能成为现实。

6.“想眼中”几句——曹雪芹八十回后原稿中有《证前缘》一回(靖臧本第七十九回批),写黛玉“泪尽夭亡”。从多方面线索确知,“贾府事败”、“树倒猢狲散”的变故发生在秋天,所谓“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林黛玉因宝玉的获罪而恸哭,自秋至冬、自冬历春,她的病势迅速加重。“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还没有到第二年的夏天,她就用全部泪水报答了神瑛           侍者用甘露灌溉她的恩惠,实现了眼泪还债的诺言。故曲中所写“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并非泛泛之言。“秋流到冬  尽”,程式乙本无“尽”字,为后人所删。有人以为此处无“尽”字更妥,笔者以为不然。即使从句式的音节上看,亦当有。

[鉴赏]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与续书中所写的完全不一样,在第八十回后的原稿中,黛玉之死与婚姻问题无关,她既不是死于外祖母及其周围的人对她的冷淡厌弃,或者在给宝玉娶媳妇时选了宝钗,也不是由于误会宝玉对她的薄幸变心(如果说这种误会曾经有过的话,也早已成为过去)。黛玉的“泪尽”,原因更重大、深刻、真实得多,那就是后来发生了对全书主题和主线起决定作用的大变故——脂批称之为“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的“贾家之败”(见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回批),它包括着获罪、“抄没、狱神庙诸事”(庚辰本第二十七回批)。这个突然飞来的横祸降于贾府,落到了宝玉等人的头上,也给了黛玉致命的一击。宝玉被迫出走,黛玉痛惜忧忿却无能为力,她为宝玉的不幸而不幸,因宝玉的受苦而受苦,她日夜悲啼,毫不顾惜自己,终至将她衰弱的生命中的全部炽热的感情化为泪水,报答了她平生唯一的知己。

黛玉之死非续书所写那样,证据甚多。第二十五回中凤姐一次当众与黛玉开玩笑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她还指着宝玉对黛玉说:“你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还是根基配不上?模样儿配不上?是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众人听了一齐笑起来,黛玉红了脸,不言语,连李纨都说:“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对于这段描写,读过作者全稿、已知人物将来结局的脂砚斋是怎样批的呢?他说:“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对?]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甲戌本)庚辰本作“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批者、作者皆为[谓]无疑,故常常有此等点题语。我也要笑。”作者自己对宝黛之成为配偶是否怀疑,看书人、批书人如何预料,我们都不必去管它,问题是这里说:“贾府上下诸人”“皆信定”宝玉、黛玉将来“是一段好夫妻”。试问:续书中施“调包计”的贾母、凤姐(还有以为作主的应是贾政、王夫人),他们在不在“贾府上下诸人”内?倘原稿也象续书那样写法,脂砚斋会不会说那样的话?可见,“岂其不然”——说二玉不能成夫妻,正是出于“贾府上下诸人”始料未及的原因。在上一首写宝钗的曲子中同时写了宝玉不忘死去的黛玉,在这一首写黛玉的曲子中只写了宝玉“空劳牵挂”,竟无一字涉及宝钗,这没有别的缘故,就是因为宝钗的终身寂寞与黛玉有关,黛玉的枉自悲愁与宝钗无关。

以续书所写《苦绛珠魂归离恨天》与此曲的后半对照,竟无一语能合。续作者为了在安排他自以为相当巧妙的情节时不至于遇到任何困难,就先使宝、黛这两个性情“乖僻”、不好对付的逆判者,变成可以任人摆布的木偶人:一 个无意中听说一句“宝二爷娶宝姑娘的事情”,就在“急怒”之下迷了“本性”;一个莫名其妙地失了玉便成了“疯颠”。于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时,“两个人也不问好,也不说话,也不推让,只是对着脸傻笑起来”(第九十回),然后各自走开。这样,就以“一个傻笑,一个也傻笑”代替了“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写黛玉死时,有“吐血”,有“晕倒”,有“喘气”,有“发狠”,有“回光返照”,有“浑身发冷”,有“两眼一翻”……就是没有流泪。倒是宝玉后来流了不少眼泪。这样,就使曲子的末句也非改写不可了。但是,说也奇怪,黛玉刚死,宝玉便“病势一天好似一天”(这时再不必担心他会执拗、反抗、向黛玉表白、使续作者为难了,倒是一直让他傻下去文章不好做),于是就让他到灵柩前去痛哭一场。到容许他清醒的时候,他什么都想起来了:“宝玉一到,想起未病之先(原文如此),来到这里,今日屋在人亡,不禁嚎啕大哭。想起从前何等亲密,今日死别,怎不更加伤感!……哭得死去活来”(第九十八回)。这就是所谓“病神瑛泪洒相思地”。然而,这样就使人更加糊涂了:难道曲子末几句是说宝玉的?难道黛玉所欠的“泪债”早偿过了头,现在反而要宝玉找还给她?她归离恨天如何向警幻交帐呢?难道能把宝玉的眼泪也算在内?倘若说宝玉的“牵挂”是指他婚后终不忘黛玉,那末另一个又如何还能“嗟呀”呢?倘若说曲子的末句是指黛玉平日总爱哭,那末她来到贾家已经多年,怎么说她的眼泪流不到一年就要流光呢?何 况,我们也未见黛玉接连不断地天天流泪呀!八十回以前,她眼泪流得最多的也还是因为宝玉被贾政打得半死、吃了大苦头的那一次。那一次黛玉为宝玉整天“抛珠滚玉”地流泪,正是为后来流更多的眼泪伏下的重要一笔。

曹雪芹写黛玉“还泪”的原意,在第三回脂批中说得最清楚。宝、黛初见时,一个因对方没有通灵玉而狠命摔玉,骂这玉“连人之高低不择”,一个则因之而流泪,说“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这里脂批说:“这是第一次算还,不知下剩还该多少!”“应如些非伤感,还甘露水也。”指出了黛玉这种“体帖”、“知己”的心思和痛惜其自毁而引咎自责的落泪,就是“还债”。戚序本保存的一条脂评更点出它对整个悲剧的象征意义:“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情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计为之惜乎!所以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乎!”

所谓“离恨”,实即愁恨、怨恨、憾恨。石头有被弃置的憾恨,黛玉也有被收养的身世之感,但她的泪偏“不自惜”而落,作为宝玉的“知己”,这种“千方百计为之惜”,就是“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的原因,也即所谓“春恨秋悲皆自惹”。这说得还不清楚吗?批书者若未读过八十回以后的原稿,是无从这样说的。眼泪“至死不干”,正合曲中之所言;自身“万苦不怨”,才称得上真正的“报德”。袭人劝黛玉说:“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清蒙古王府本《石头记》脂批说:“后百十回(原稿回数)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这就更无疑地证明黛玉最后是为宝玉“不自惜”的“这种行止”所闯的祸而流尽眼泪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宝玉才终身不能忘怀他唯一的“知己”。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了借阅过曹雪芹抄本《红楼梦》的明义来,他为小说题过二十首绝句,末首说:“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青蛾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季伦。”就算明义看到的也只是八十回的本子,但他也完全有可能从作者或其亲友中打听到后半部情节的梗概,我们只要稍加思索就不难明白,诗中用获罪被拘因而不能保全“青蛾红粉”的石崇的典故,指的是什么了。此类证据还很多。

总之,《红楼梦》的情节发展根本没有落入“梁祝”故事的窠臼,更不是要表现什么“三角”关系。它始终是把悲剧的产生与封建大家族败落的原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原稿中,描写这种风雨骤至的大变故的发生必然是惊心动魄的一幕,而作者倾注了最大热情的宝、黛这两个人物的精神面貌,定会在这场可怕的狂风暴雨的雷电闪光中被照亮,其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决不亚于作者描写睛雯的“抱屈夭风流”和宝玉的“杜撰芙蓉诔”,因为写晴雯之死的字只不过是为了写黛玉之死的更重要的文字罢了。这一点,脂批说,“试观《证前缘》(原稿写黛玉之死)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靖藏本第七十九回批)然而可惜,我们已不能看到这样的精彩的文字了!这部伟大的小说成了残稿,这实在是我国文学史上无可弥补的损失。



【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拋;荡悠悠,芳魂销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说明]

这首曲子是说贾元春的。曲名“恨无常”,暗示元春早死——无常是佛家语言,原指人世一切即生即灭、变化无常,后俗传为勾命鬼。元春当了贵妃,但“荣华”短暂,忽然夭亡。这里兼有两层意思。

[注释]

1.喜荣华正好——指贾元春入宫为妃,贾府因此成为皇亲国戚。

2.恨无常又到——指贾元春之死。无常是佛家语言,原指人世一切即生即灭、变化无常,后俗传为勾命鬼。元春当了贵妃,但“荣华”短暂忽然夭亡。这里兼有两层意思。

3.芳魂 销 耗——指元春的鬼魂忧伤憔悴。这个曲子写的元春鬼魂托梦自然是一种属于迷信的虚构。

4.天伦——古代制度用作父子、兄弟等亲属的代称,这里是父母的意思。贾元春用来称呼她的父亲贾政。

[鉴赏]

贾府在四大家族中居于首位,是因为它财富最多,权势最大,而这又因为它有确保这种显贵地位的大靠山——贾元春,世代勋臣的贾府因为她而又成了皇亲国戚。所以,小说的前半部就围绕着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和“省亲”等情节,竭力铺写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是,“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试看元春回家省亲在私室与亲人相聚的一幕,在“荣华”的背后便可见骨肉生离的惨状。元春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完全像从一个幽闭囚禁她的地方出来一样。曹雪芹有力的笔触,揭出了封建阶级所钦羡的荣华对贾元春这样的贵族女子来说也还是深渊,她不得不为此付出丧失自由的代价。

但是,这一切还不过是后来情节发展的铺垫。省亲之后,元春回宫似乎是生离,其实是死别;她丧失的不只是自由,还有她的生命。因而,写元春显贵所带来的贾府盛况,也是为了预示后来她的死是庇荫着贾府大树的摧倒,为贾府事败、抄没后的凄惨景况作了反衬。脂批点出元妃之死也与贾家之败、黛玉之死一样,“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不过,在现存的后四十回续书中,这种成为“大过节、大关键”的转折作用并没有加以表现,相反的,续书倒通过元春之死称功颂德一番,说什么因为“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才“多痰”致疾,仿佛她的死也足以显示皇恩浩荡似的。

《红楼梦》人物中,短命的都有令人信服的原因,唯独元春青春早卒的原因不明不白,这本身就足以引人深思。作者究竟怎样写的,从“虎兔相逢”四个字是无法推断的。曲子中有些话也很蹊跷,如说元春的“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倘元春后来死于宫中,对于筑于“帝城西”的贾府并不算远,“路远山高”、“相寻告”云云,都很难解通的。这现在也只能成为悬案。不过,有一点,曲中写得比较明确,即写元春以托梦的形式向爹娘哭诉说:“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这岂不是明明白白地要亲人以她自己的含恨而死作为前车之鉴,赶快从官场脱身,避开即将临头的灾祸吗?由此可知,元春之死不仅标志着四大家族所代表的那一派在政治上的失势,敲响了贾家败亡的丧钟,而且她自己也完全是封建统治阶级宫闱内部互相倾轧的牺牲品。这样,声称“毫不干涉时世”的曹雪芹,就大胆地揭开了政治帷幕的一角,让人们从一个封建家庭的盛衰遭遇,看到了它背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各派势力之间不择手段地争权夺利的肮脏勾当。贾探春所说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的话的深长含义,也不妨从这方面去理解。

【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拋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说明]

这首曲子是写贾探春的。曲名“分骨肉”,是与骨肉亲人分离的意思。

[注释]

1.“一帆”几句——指贾探春远嫁。

2.爹娘——指贾政、王夫人。贾探春是庶出,为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所生,但她不承认自己的生身母亲:“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二十七回)所以赵姨娘说她“没有长翎毛就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了。”

3.穷通——穷困和显达。

[鉴赏]

贾府的三小姐探春浑名“玫瑰花”,她在思想性格上与同是庶出的姊姊“二木头”迎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凤姐和王夫人都畏她几分、让她几分。在她的意识中,区分主仆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深固。她之所以对生母赵姨娘如此轻蔑厌恶、冷酷无情,重要的原因是,赵姨娘作为一个处于婢妾地位的人,竟敢逾越“上”“下”的界线,冒犯她作为主子的尊严。抄检大观园时,在探春看来,“引出这等丑态”比什么都严重,她“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并且说到做到,绝无回旋余地,这也是为了在婢仆前竭力维护作主子的威信与尊严。“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动手动脚,所以当场挨了一记巴掌。

探春对贾府面临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但这只能是心劳日拙,无济于事。

对于探春这样的人,作者是有阶级偏爱和阶级同情的。但是,作者没有违反历史和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仍然十分深刻地描绘了这个形象,如实地写出了她“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必然结局。原稿中写探春后来远嫁的情节与续书不同,这我们已在她的判词的注释中说过了。曲中“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也是她一去不归的明证。“三春去后诸芳尽”,迎春出嫁八十回前已写到,元春之死、探春远嫁,从她们的曲文和有关的脂批看,也都在贾府事败之前,可能八十回后很快就会写到,这样,八十回后必然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节发展相当紧张急遽,决不会像续作者写“四美钓游鱼”那样松散、无聊。

【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说明]

这首曲子是说史湘云的。曲名“乐中悲”,是说她的美满婚姻毕竟不长。

[注释]

1.绮罗丛——指富贵家庭的生活环境。绮罗,丝绸织物。

2.霁月光风——雨过天晴时的明净景象,这里是比喻史湘云胸怀开朗。

3.“厮配”句——据脂砚斋评注提到,史湘云后与一个贵族公子卫若兰(曾出现于十四回)结婚。八十回以后的曹雪芹佚稿中还有卫若兰射圃的情节。

4.“准折得”句——折得,抵销得。坎坷,道路不平的样子,引申为人生道路上曲折多难。这里指史湘云幼年丧失父母寄养于叔婶的不幸。

5.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两句中藏有“湘云”二字,又说“云散”、“水涸”,指湘云早寡。见前“题咏”注。

6.“这是尘寰中”句——尘寰,尘世,人世间。消长,消失和增长,犹言盛衰。数,命数,气数。

[鉴赏]

《红楼梦》以“写儿女之笔墨”的面目出现,这有作者顾忌当时政治环境的因素在。因而,书中所塑造的众多的代表不同性格、类型的女子,从她们的形象取材于现实生活这一点来看,经剪裁、提炼,被综合在小说形象中的原型人物的个性、细节等等,恐不一定只限于女性。在大观园女儿国中,须眉气象出以脂粉精神最明显的要数史湘云了。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她的婶母待她并不好。因此,她的身世和林黛玉有点相似。但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又不大瞻前顾后,甚至敢于喝醉酒后躺在园子里的青石板凳上睡大觉。她和宝玉也算是好友,在一起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毕竟襟怀坦荡,“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于心上”。不过,另一方面,她也没有林黛玉那种判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在史湘云身上,除她特有的个性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封建时代被赞扬的某些文人的豪放不羁的特点。

史湘云的不幸遭遇主要还在八十回以后。根据这个曲子和脂砚斋评注中提供的零星材料,史湘云后来和一个颇有侠气的贵族公子卫若兰结婚,婚后生活还比较美满。但好景不长,不久夫妻离散,她因而寂寞憔悴。至于传说有的续写本中宝钗早卒,宝玉沦为击柝的役卒,史湘云沦为乞丐,最后与宝玉结为夫妻,看来这并不合乎曹雪芹原来的写作计划,乃附会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回目而产生。其实“白首双星”就是指卫若兰、史湘云两人到老都过着分离的生活,因为史湘云的金麒麟与薛宝钗的金锁相仿,同作为婚姻的凭证,正如脂批所说:“后数十回若兰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那么,“提纲”是怎么“伏”法呢?这一回写宝玉失落之金麒麟(他原为湘云也有一个而要来准备送给她的)恰巧被湘云拾到,而湘云的丫鬟正与小姐谈论着“雌雄”“阴阳”之理,说:“可分出阴阳来了!”借这些细节暗示此物将来与湘云的婚姻有关。这初看起来倒也确是很象“伏”湘云与宝玉有“缘”,况且与“金玉姻缘”之说也合。黛玉也曾为此而起过疑,对宝玉说了些讽刺的话。其实,宝玉只是无意中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就象袭人与蒋玉菡之“缘”是通过他的传带交换了彼此的汗巾子差不多。这一点,脂批说得非常清楚:“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个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惑?故颦儿谓'情情’。(末回《情榜》中对黛玉的  评语,意谓'用情于多情者的人 ’)”绘画为使主色鲜明,另用一色衬托叫“间色法”。湘云的婚姻是宝钗婚姻的陪衬:一个因金锁结缘,一个因金麒麟结缘;一个当宝二奶奶仿佛幸运,但丈夫出家,自己守寡;一个“厮配得才貌仙郎”,谁料“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最后也是空房独守。“双星”是牵牛、织女星的别称(见《焦林大关记》),故七夕又称双星节(后来改为双莲节)。总之,“白首双星”是说湘云和卫若兰结成夫妻后,由于某种尚不知道的原因很快离异了,成了牛郎织女。这正好作宝钗“金玉良缘”的衬托。《好了歌注》:“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脂批就并提宝钗、湘云,说是指她们两人。可见,因回目而附会湘云将来要嫁给宝玉的人们,也与黛玉当时因宝玉收了金麒麟而“为其所惑”一样,同是出于误会。

【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复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孤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说明]

这一首是写妙玉的。曲名也说明她后来的遭遇。

[注释]

1.复比仙——也与神仙一样。程高本“复”作“馥”,是芳香的意思。“才华”固可以花为喻言“馥”,但与“仙”不称;今以“仙”作比,则不应用“馥”,两句不是对仗。

2.罕——纳罕、诧异、吃惊。

3.“你道是”句——啖,吃。腥膻,腥臊难闻的气味。出家人素食,所以这样说。

4.“太高”二句——太清高了,更会惹人忌恨;要过分洁净,大家都看不惯。程高本改“太高”作“好高”,不妥。“高”与“洁”之所以可非议,在于“太”与“过”。

5.春色阑——春光将尽。喻人青春将过。

6.风尘肮脏——在污浊的人世间挣扎。风尘,指污浊、纷扰的生活。肮脏,亦作“抗脏”,高亢刚直的样子,引申为强项挣扎的意思。

7.王孙公子——当指贾宝玉。

[鉴赏]

来自苏州的带发修行的尼姑妙玉,原来也是宦家小姐。她住在大观园中的栊翠庵,依附权门,受贾府的供养,却又自称“槛外人”,这正如鲁迅所揭露的:“要做这样的人,恰如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实际上她并没有置身于贾府和各种现实关系之外,她的“高”与“洁”都带有矫情的味道。她标榜清高,连黛玉也被她称为“大俗人”,却独独喜欢和宝玉往来,连宝玉生日也不忘记,特地派人送来祝寿的帖子。她珍藏晋代豪门富室王恺的茶杯,对她也是个讽刺。她有特殊的洁癖,刘姥姥喝过一口茶的成窑杯她因嫌脏要砸碎,但又特意用“自己日常吃茶”的绿玉斗招待宝玉,所谓洁与不洁,都深深打上了阶级和感情的烙印。她最后流落风尘,好象是对她过高过洁的一种难堪和惩罚。象妙玉这样依附于没落阶级的人,怎么能超然自拔而不随同这个阶级一起没落呢?

有人说《红楼梦》是演绎“色空”观念的书,这无论从作品的社会意义或作者的创作思想来看,都是过于夸大的。曹雪芹的意识中是有某种程度的“色空”观念,那就是他对现实的深刻的悲观主义。但《红楼梦》决不是这种那种观念的演绎,更没有堕入宣扬宗教意识的迷津。曹雪芹对妙玉这个人物的描写就很能说明问题。作者既没有认为入空门就能成为一尘不染的高人,也没有因此而特意为她安排更好的命运。

前面已经说过,原稿中妙玉的结局与续书所写是不同的。靖藏本在妙玉不收成窑杯一节加了批语:“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以下是错乱文字)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能不枯骨***。”可见,曲中“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等语也不是泛泛之言,而是以她后来的遭遇为依据的,只是详情已不可知了。续书写妙玉的遭劫是因为强人觉得她“长得实在好看”,又听说她为宝玉“害起相思病来了”,故动了邪念,这与妙玉的“太高”、“过洁”的“偏僻”个性又有什么相干呢?这倒是续作者自己一贯意识的表现:在续作者看来,黛玉的病也是相思病,故有“心病终须心药治”、“这心病也是断断有不得的”一类话头。问题当然并不仅仅在于怎样的结局更好些,而在于通过人物的遭遇说明什么。续书想要说明的是妙玉情欲未断、心地不净,因而内虚外乘,先有邪魔缠扰,后遭贼人劫持,这是她自己作孽而受到的报应。结论是出家人应该灭绝人欲,“一念不生,万缘俱寂”(第八十七回)。这也就是程朱理学所鼓吹的“以理禁欲”、“去欲存理”。而原稿的处理,显然是把妙玉的命运与贾府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妙玉悲剧所具有的客观意义,就要比曲子中用“太高”、“过洁”等纯属个人品质的原因去说明它,更为深刻。
 

【喜冤家】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娇奢淫荡贪欢媾。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贱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说明]

这首曲子是写贾迎春的。曲名“喜冤家”,是说她所嫁的丈夫是冤家对头,因为婚嫁称喜事。

[注释]

1.“中山狼”几句——指迎春丈夫孙绍祖完全忘了他的祖上曾受过贾府的好处。

2.贪欢媾——迎春哭诉“孙绍祖一味好色”,“家中所有的媳妇丫头将及淫遍”。

3.觑(qu去)——窥视、细看,这里就是看的意思。蒲柳——蒲和柳易生易凋,借以喻本性低贱的人。东晋人顾悦与简文帝司马昱同年,而头发早白。简文帝问他为什么头发白得这么早,顾谦恭地说:“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这里是说孙绍祖作践迎春,不把她当作贵族小姐对待。

4.作践——糟蹋。下流——下贱的人。

5.“叹芳魂”二句——指贾迎春嫁后一年即被虐待而死。

[鉴赏]

贾府的二小姐迎春和同为庶出却精明能干的探春相反,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所以有“二木头”的浑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姊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对周围发生的矛盾纠纷采取一概不闻不问的态度。她的攒珠累丝金凤首饰被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要替她追回,她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事”;事情闹起来了,她不管,却拿一本《太上感应篇》自己去看。抄检大观园时,司棋被逐,迎春虽然感到“数年之情难舍”,掉了眼泪,但司棋求她去说情,她却“连一句话也没有”。如此怯懦的人,最后终不免悲惨的结局,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 ,实在是有其必然性的。

看起来,迎春像是被“中山狼,无情兽”吃掉的,但其实,吞噬她的是整个封建宗法制度。她从小死了娘,她父亲贾赦和邢夫人对她毫不怜惜,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将她嫁给孙家,实际上等于拿她抵债。当初,虽有人劝阻这门亲事,但“大老爷执意不听”,谁也没有办法,因为儿女的婚事决定于父母。后来,迎春回家哭诉她在孙家所受到的虐待,尽管大家十分伤感,也无可奈何,因为嫁出去的女儿就是属于夫家的人了,所以只好忍心把她再送回狼窝里去了。

在大观园女儿国中,迎春是成为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的一个典型代表。作者通过她的不幸结局,揭露和控诉了这种婚姻制度的罪恶,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可是,有些人偏偏要把这个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功劳记在程伟元、高鹗续书的帐上,认为续书也有比曹雪芹原著价值更高的地方,即所谓“有更深一层的反封建意义——暴露封建社会婚姻不自由”,因而“在读者中发生更巨大的反封建的作用”,甚至还认为“婚姻不自由,在《红楼梦》中,它是牵动全书的线索。”(见《红楼梦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二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9、31页。)这无非是说,续书把宝、黛悲剧写成因婚姻不自由而产生的悲剧是提高了原著的思想性。我们的看法恰恰相反。所谓“更深一层的反封建意义”,如上所述,原著本来就有的。《红楼梦》虽暴露封建婚姻罪恶,但决不是一部反对婚姻不自由为主题或主线的书,把这一点作为“牵动全书的线索”,自然就改变了这部政治性很强的小说的广泛揭露封建社会种种黑暗的主题,改变了小说表现四大家族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趋向没落的主线,把基本矛盾局限在一个家庭的小范围之内(曹雪芹是通过特殊的典型化手法,有意识地把贾府这个封建宗法制贵族大家庭作为当时整个封建宗法社会的缩影来描写的。人物主要活动场所名曰“大观园”,说它是“天上人间诸景备”,正暗示了这部小说的作意),把读者的视线引到男女恋爱婚姻问题上去,甚至使人误以为作者在小说开头声称此书“大旨谈情”的“情”,真的就是儿女之情了。这实在是续作者对原著精神的歪曲。

虚花悟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说明]

这首曲子是写贾惜春的。“虚花悟”,意谓悟到荣华是虚幻的。“虚花”,犹言镜中花。

[注释]

1.“将那”句——与前“判词”所说“勘破三春”意同。

2.桃红柳绿——喻荣华富贵。待如何——结果怎么样呢?

3.韶华——大好春光。这里又喻所谓“凡心”。

4.天和——即所谓元气。“清淡天和”,既是与自然界浓艳的春光相对的天地间清淡之气,又指人体的元气,因为古时有所谓不动心、不劳形、清净淡泊可保持元气不受耗伤的说法。所以,“觅天和”亦即所谓养性修道。《庄子·知北游》:“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

5.天上夭桃、云中杏蕊——比喻富贵荣华。唐代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封建士大夫以天、日称皇帝,以雨露喻君恩,所以高蟾借天上桃杏比在朝的显贵,以秋江芙蓉自况。夭桃,语本《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夭夭,美而盛的样子。又旧时以“夭桃禾农李”为祝颂之辞,与曲子说惜春不嫁人而为尼的命运也相适合。

6.“到头来”句——说桃杏虽盛,但等不到秋天而早已落尽。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秋季来象征人世间不可避免的衰败。从其他线索看,原稿写贾府之败时在秋天,因此,这一句含义双关。

7.则看——只见。白杨村——古人在墓地多种白杨,后来常用白杨暗喻坟冢所在。《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8.青枫林——李白遭流放,杜甫疑其已死,作《梦李白》诗说:“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这里青枫林是借用,意同“白杨村”。

9.的是——真是。

10.生关死劫——佛教把人的生死说成是关头、劫数。劫,厄运。

11.“西方”二句——喻指皈依佛教,求得超度,修成正果。佛教源于西域,据传释迦牟尼在树下觉悟成佛的“宝树”虽然也枝叶婆娑,但那是菩提树,不叫“婆娑”。我国传说中婆娑树是有的,与西方佛教无关,也并不结什么果。乐史《太平寰宇记》:“日月石在夔州东乡,西北岸壁间悬二石,右类日,左类月,月中空隙有婆娑树一枝。”人有疑“婆娑”二字为作者一时误写,其实不误,它作为皈依佛门的象征至少在清代是周知的。如爱新觉罗·晋昌《题阿那尊像册十二绝》之二:“手执金台妙入神,婆娑树底认前因”,即是。(见文雷《红楼梦外编》,辽宁一师《〈红楼梦〉研究资料选集》第三集页)长生果,即《西游记》中所写的人参果,俗传吃了可以长生不老。果,又是佛家语,指修行有成果。这里,作者是捏合传说以取喻,暗示惜春终于逃避现实,出家为尼。

[鉴赏]

贾惜春“勘破三春”,披缁为尼,这并不表明她在大观园的姊妹中见识最高、最能悟彻人生的真谛。恰恰相反,作者在小说中非常深刻地对惜春作了解剖,让我们看到她所以选择这条生活道路的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她在贾氏姊妹中年龄最小,当她逐渐懂事的时候,周围所接触到的多是贾府已趋衰败的景象。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为自己的未来担忧,现实的一切既对她失去了吸引力,她便产生了弃世的念头。主观上,则是由环境塑造成的她那种毫不关心他人的孤僻冷漠性格,这是典型的利已主义世界观的表现。人家说她是“心冷嘴冷的人”,她自己的处世哲学就是“我只能保住自己就够了”。抄捡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鬟入画,而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就是她麻木不仁的典型性格的表现。所以,当贾府一败涂地的时候,入庵为尼便是她逃避统治阶级内部倾轧保全自己的必然道路。对于皈依宗教的人物的精神面貌作如此现实的描绘,而绝不在她们头上添加神秘的灵光圈,这实际上已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因为,曹雪芹用他的艺术手腕“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同样,曹雪芹也没有按照佛家理论,把惜春的皈依佛门看作是登上了普济众生的慈航仙舟,从此能获得光明和解脱,而是按照现实与生活的逻辑来描写她的归宿。“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在原稿中,她所过的“缁衣乞食”的生活,境况也要比续书所写的悲惨得多。

【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说明]

这首曲子是写王熙凤的。曲名“聪明累”,是受聪明之连累、聪明自误的意思。语出北宋苏轼《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注释]

1.“机关”二句——费尽心机,策划算计,聪明得过了头,反而连自己的性命也给算掉了。机关,心机、阴谋权术。卿卿,语本《世说新语·惑溺》,后作夫妇、朋友间一种亲昵的称呼。这里指王熙凤。

2.死后性空灵——所依据的情节不详。从可以知道的基本事实来看,使凤姐难以瞑目的事,最有可能是指她到死都牵挂着她的女儿贾巧姐的命运。“死后性灵”是迷信的说法。

3.奔腾——在这里是形容灾祸临头时,各自急急找生路的样子。

4.意悬悬——时刻劳神,放不下心的精神状态。

[鉴赏]

王熙凤是贾府的实际当权派。她主持荣国府,协理宁国府,而且交通官府,为所欲为。这是个政治性很强的人物,不是普通的贵族家庭的管家婆。她的显著特点就是“弄权”,一手抓权,一手抓钱,十足表现出剥削阶级的权欲和贪欲。王熙凤不仅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了一个阶级。“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不光是王熙凤的个人命运,也是垂死的封建阶级和他们所代表的反动社会制度彻底崩溃的形象写照。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两句道出了正在走向没落的一切反动阶级的共同规律。王熙凤是四大家族中首屈一指的“末世之才”,在短暂的几年掌权中,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制造了许多罪恶,直接死在她手里的就有好几条人命。但这一切只不过为她自己的最后垮台准备了条件。

按照曹雪芹的原意,这个贾门女霸的结局是很糟的。从脂批中可以知道原稿后半部有以下情节:

一、获罪离家,与宝玉同淹留于狱神庙(待罪候命处,还不是监狱),原因不外乎她敛财害命等缺德事的被揭露。如对“弄权铁槛寺”、逼迫一对未婚夫妻自尽、自己坐享三千两银子一节,脂批就指出:“如何消缴,造业者不知,自有知者。”“后文不必细写其事,则知其平生之作为,回首时无怪乎其惨痛之态。”(第十六回)离家在外期间,刘姥姥还与她在“狱庙相逢”(靖藏本第四十二回批)。此外,在狱神庙见到凤姐的还有小红、茜雪等人。

二、在大观园执帚扫雪。这当是她获罪外出,经一番周折,重返贾府以后的事。脂批说过:怡红院的穿堂门前,将来“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第二十三回)。

三、被丈夫休弃,“哭向金陵”娘家。从第二十一回脂批看,她发现丈夫所私藏的多姑娘头发之事(批:“妙。设使平儿收了,再不致泄漏,故仍用贾琏抢回,后文遗失,方能穿插过脉也。”)是一个导火线,丈夫借此闹翻,将其休弃,那时凤姐“身微运蹇”,只能忍辱,这与“俏平儿软语救贾琏”时的“阿凤英气”有天壤之别。所以后半部那一回的回目叫《王熙凤知命强英雄》。

四、回首惨痛,短命而死。尤氏对凤姐说:“明儿带了棺材里使去。”脂批:“此言不假,伏下后文短命。”(第四十三回)

总之,凤姐的惨痛结局是自食恶果,并不是什么人世祸福难定。

【留余庆】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说明]

这首曲子是写贾巧姐的。曲名“留余庆”,是说贾巧姐的娘王熙凤曾接济过刘姥姥,做了好事,因而得到好报——由刘姥姥救巧姐出火坑。前代为后代遗留下来的福泽叫余庆。《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留余庆与“积得阴功”义相似,都是一种因果报应的说法。

[注释]

1.留余庆——先代为后代所遗留下来的福泽叫余庆。《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留余庆,与“积得阴功”义相似,都是一种因果报应的迷信说法。娘亲,“母亲”的一种方言叫法。

2.狠舅奸兄——不知曹雪芹原计划中“奸兄”所指系谁。续书写巧姐后为王仁(狠舅)、贾环、贾芸(奸兄)等所卖,但可以肯定贾芸不是曹雪芹原计划中所说的“奸兄”。第二十四回的脂批说后半部有“芸哥仗义探庵”(靖藏本)事,并说“此人后来荣府事败,必有一番作为”。贾环则既非“舅”,也非“兄”,而是巧姐的叔叔。

3.乘除加减——指老天的赏罚丝毫不爽,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鉴赏]

贾府丑事败露后,王熙凤获罪,自身难保,女儿贾巧姐为狠舅奸兄欺骗出卖,流落在烟花巷。贾琏夫妻、父女,“家亡人散各奔腾”。后来,巧姐幸遇恩人刘姥姥救助,使她死里逃生。这些佚稿中的情节,前面“判词”注中已有提及。那末,这样描写巧姐的命运,在小说之中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没有呢?我们认为它很有可能表现出作者曹雪芹在经历过长期的贫困生活后,思想上所出现的某些接近人民的新因素。

作者描写刘姥姥形象的真正用意,并不像小说所声称的那样是因为贾府大小事多,理不出头绪来,所以借她为引线,也不是为了让她进荣府闹出许多笑话来,供太太小姐们取乐,借以使文字生色。作者安排这个人物是胸有成竹的。脂批批出:小说在介绍刘姥姥一家时所说“'略有些瓜葛’,是数十回后之正脉也”(第六回)。这就是说,刘姥姥一家在后半部中因巧姐为板儿媳妇,真的成了贾家的亲戚,而且是正派亲戚。“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在“树倒猢狲散”的情况下,贾府主子们之间的勾心斗角已发展为骨肉相残。到那时,肯伸手相援的都是些曾被人瞧不起的小人物,如贾芸、小红、茜雪等。而曾被作为贾府上下嘲弄对象的刘姥姥,不但是贾府兴衰的见证者,反过来,她也成了真正能出大力救助贾府的人。要把被卖作妓女的巧姐从火坑里救出来,就不外乎出钱和向人求情,这对刘姥姥来说是不容易的。接着,招烟花女子为媳妇(此外巧姐也别无出路),则更是要承受封建道德的巨大压力。在脂批看来:“老妪有忍耻之心,故后有招大姐之事。”其实,这正是在考验关头表现出一个农村劳动妇女的思想品质,大大高出于表面上维护着虚伪的封建道德的上层统治阶级的地方。

贾巧姐终于从一个出身于公侯之门的千金,变成了一个在“荒村野店”里“纺绩”的劳动妇女,就象秦氏出殡途中宝玉所见的那个二丫头那样。与前半部十二钗所过的那种吟风弄月的寄生生活相反,巧姐走上了一条全新的自食其力的生活道路。于是,刘姥姥为巧姐取名所说的“遇难呈祥,逢凶化吉”得到了证验。曹雪芹思想的深度是一般封建时代的小说家所难以企及的。脂批的思想与之就有很大的差距,他说:“应了这话固好,批书人焉能不心伤!狱庙相逢之日,始知'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实伏线于千里。哀哉伤哉!此后文字,不忍卒读。”(靖藏本第四十二回批)看来,他对这样的“成祥”“化吉”还有保留,所以仍不免“哀哉伤哉”。续书者就更不用说了,在他看来女子失节不如一死,既沦为烟花女,便无“余庆”可言,招巧姐而使她成为靠“两亩薄田度日”的卑贱的农妇,刘氏也算不得“恩人”。所以,续书让巧姐幸免于难,并且最后非让她嫁到“家资巨万”的大地主家不可(这应入“厚命司”才是),还让“刘姥姥见了王夫人等,便说起来将来怎么升官,怎么起家,怎么子孙昌盛”,这与曹雪芹的原意真是有天壤之别!

当然,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身上也戴着封建阶级精神奴役的沉重枷锁,说王熙凤能“留余庆”、“积得阴功”,也完全是一种阶级偏见。曲子宣扬“乘除加减,上有苍穹”的冥冥报应的迷信思想,更明显的属于封建糟粕。这些无疑都应剔除。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使作者产生“劝人生,济困扶穷”思想的实际生活基础,把它与封建剥削阶级惯于进行的虚伪的、廉价的慈善说教区别开来。

【晚韶华】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后人钦敬。

[说明]

这首曲子是写李纨的。曲名“晚韶华”,字面上说晚年荣华,其真意是说好光景到来已经晚了。

[注释]

1.“镜里”二句——丈夫早死,夫妻恩情已是空有其名,谁料到儿子的功名、自己的荣华,也像梦境一样虚幻。

2.韶华——这里喻青春年华,与曲名中喻荣华富贵有别。

3.绣账鸳衾——指代夫妻生活。

4.“只这戴珠冠”三句——是说待李纨可享荣华时,死期也就临近了,这是得不偿失。只,即使,即便是。珠冠、凤袄,是受到朝廷封赏的贵妇人的服饰。这里指李纨因贾兰长大后做了官而得到封诰。

5.阴骘——即前曲所谓“阴功”,指暗中有德于人。积儿孙,为儿孙积德。

6.簪缨——古时贵人的冠饰。簪是首饰,缨是帽带。

7.金印——亦贵人所悬带。《晋书·皇后纪论》:“唯皇后贵人,金印紫绶。”

8.“问古来”二句——说李纨本来大可不必“望子成龙”。

[鉴赏]

在小说中许多重要事件中,李纨都在场,可是她永远只能充当“敲边鼓”的角色,没有给读者留下什么特殊的印象。这也许正是符合她的身份地位和思想性格的——荣国府的大嫂子,一个恪守封建礼法、与世无争的寡妇,从来安分顺时,不肯卷入矛盾斗争的旋涡。

作者在第四回的开头就对她作了一番介绍,那段文字除了未提结局外,已可作为她的一篇小传:“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至李守中继承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因此这李纨虽然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这是一个封建社会中被人称为贤女节妇的典型,“三从四德”的妇道的化身。清代的卫道者们鼓吹程朱理学,宣扬妇女贞烈气节特别起劲,妇女所受的封建主义“四大绳索”压迫的痛苦也更为深重。像李纨这样的人,在统治者看来是完全有资格受表旌、立牌坊、编入“烈女传”的。虽则“无常性命”没有使她有更多享受晚福的机会(李纨年龄不比诸姊妹大多少,她的死原稿中或另有具体情节,但已难考出),但她毕竟在寿终前得到了“凤冠霞帔”的富贵荣耀,这正可以用来作为天道无私、终身茹苦含辛贞节自守者必有善报的明证。然而,曹雪芹偏将她入了“薄命司”册子,说这一切只不过是“枉与他人作笑谈”罢了(后四十回续书以贾兰考中一百三十名,“李纨心下自然喜欢”为结束,这样,李纨似乎就不该在“薄命司”之列了),这实在是对儒家传统观念的大胆挑战,是从封建王国的黑暗中透射出来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以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说明]

这首曲子是写秦可卿的。曲名“好事终”的“好事”特指男女风月之事,是反语。

[注释]

1.“画梁”句——暗指秦可卿在天香楼悬梁自尽。

2.擅风情,秉月貌——自恃风月情多和容貌美丽。全句说,后来贾府之败,根源可以追溯到这一点上。

3.箕裘(ji qiu 基球)颓堕——旧时指儿孙不能继承祖业。箕是簸箕,裘是皮袍。《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意思是说,善于冶炼的人家,必定先要子弟学会做簸箕,为弄木竹、兽角作准备。后人因以“箕裘”比喻祖先的事业。敬,指贾敬。他颓堕家教,放任子女胡作非为,养了个不肖之子贾珍,而贾珍则“乱伦”与儿媳私通。

4.家事——家业。宁——宁国府。

5.宿孽——原始的罪恶,起头的坏事,祸根。

[鉴赏]

秦可卿本是被弃于养生堂的孤儿,她从抱养她的“寒儒薄宦”之家进入贾府以后,就堕入了罪恶的渊薮。她走上绝路是贾府主子们糜烂生活的恶果,其中首恶便是贾珍这类人形兽类。

曲子有一点是颇令人思索的,那就是秦可卿在小说中死得较早,接着还有元春省亲、庆元宵等盛事,为什么要说她是“败家的根本”呢?难道作者真的认为后来贾府之败是像这首曲子所归结的“宿孽总因情”吗?四大家族的衰亡是社会的、政治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生活腐朽、道德败坏也是其阶级本性所决定的。纵然曹雪芹远远不可能有这样的认识,又何至于把后   来发生的重大变故的责任全推到一个受贾府这个罪恶封建家庭的毒氛污染而丧生的女子身上,把一切原因都说成是因为“情”呢?

原来,这和十二支曲的《引子》中所说的“都只为风月情浓”一样,只是作者有意识在小说一切人物、事件上盖上的瞒人的印记。作者在很大程度上为了给人以“大旨谈情”的假象,才虚构了太虚幻境、警幻仙子的。但是,这种“荒唐言”若不与现实沟通,就起不了掩护政治性的真事的作用。因而,作者又在现实中选择了秦可卿这个因风月之事败露而死亡的人,作为这种“情”的象征,让她在宝玉梦中“幻”为“情身”,还让那个也叫“可卿”的仙姬与钗、黛的形象混为一体,最后与宝玉一起堕入“迷津”,暗示这是后来情节发展的影子,以自圆其“宿孽因情”之说。当然,作者思想是充满矛盾的,以假象示人是不得已的,所以他在太虚幻境入口处写下了一副对联,一再警告读者要辨清“真”、“假”、“有”、“无”。试想,冯渊之死明明写出凶手是薛蟠,却偏又说“这正是梦幻情缘”、“前生冤孽”。张金哥和守备之子双双被迫自尽,明明写出首恶是王熙凤,却偏说他们都是“多情的”,又制造“情孽”假象。就连心如“槁木死灰”的李纨、“戡破三春”遁入空门的惜春、“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于心上”的史湘云,作者也统统让她们在挂着“可怜风月债难偿”的对联的“孽海情天”中注了册,这个“情”(风情月债)不是幌子又是什么?

我们已经知道,贾府后来发生变故的直接导火线在荣国府,获罪而淹留在狱神庙的宝玉、凤姐都是荣国府的人。宝玉的罪状不外乎“不肖种种承笞挞”时传的那种口舌。宝玉固然有沾花惹草的贵族公子习气,但决不至于象贾珍父子那样无耻,使这一点成为累及整个贾府的罪状,当然是因为在政治斗争中敌对势力要尽量抓住把柄来整治对方。现在偏要说这是风月之情造的孽,并且把它归结到它的发端——秦氏的诱惑。但即使就这个起因来说,也不能不指出,这一切宁府本来就更不象话。比如,若按封建礼法颓堕家教论罪,贾敬纵容子孙恣意妄为,就要比贾政想用严训教子就范而无能为力更严重,更应定为“首罪”。王熙凤的弄权、敛财、害命,也起于她协理宁国府。贾珍向王夫人流泪求请凤姐料理丧事,纵容她“爱怎样就怎样,要什么只管……取去”,使她忘乎所以。铁槛寺受贿害命后,“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的作为起来”。而办这样奢靡的丧事,又因为贾珍、贾蓉与死者有特殊的关系。凤姐计赚尤二姐、大闹宁国府,事情也起于贾珍、贾蓉,而贾蓉又与凤姐有着不可告人的关系,他还是与凤姐最亲的秦氏的丈夫哩!然而,尽管如此,“风情”“月貌”以至于秦可卿本人,都不过是作者用来揭示贾府中种种关系的一种凭借,贾府衰亡的前因后果自有具体的情节会作出说明的,这就像作者在具体描写冯渊、张金哥之死的情节时毫不含糊一样。秦可卿“判词”和曲子中的词句的含义,要比我们草草读去所得的表面印象来得深奥,就连曲名“好事终”,我们体会起来,其所指恐怕也不限于秦氏一人,而可以是整个贾府的败亡 。
 

【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注释]

1.上面列举种种现象,并不是每句专咏一人。过去,俞平伯先生以为它“不是泛指”,“恰恰十二句分配十二钗”,“这是'百衲天衣  ’”,并依原文次序列其名为:湘云、宝钗、巧姐、妙玉、迎春、黛玉、可卿、探春、元春、李纨、惜春、凤姐。但是,后来俞先生自己也觉得未必妥当(参见《红楼梦研究·八十回后的红楼梦》)。

[鉴赏]

这首曲子是《红楼梦》十二曲的总结,它概括地写出了封建社会末期以贾府为代表的贵族家庭中发生的急剧变化,从中表现出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阶级正在加速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这首曲子既是十二钗曲的收尾,它在表现贾府“树倒猢狲散”的情景时,当然是以写十二钗的结局为主的。但是,它的目的毕竟不是把前面曲子中都已具体写过的各人命运再重复一遍,作者也并未故意求巧,使每句曲文恰好分结一钗。把一气呵成的曲文割裂开来,按人分派,这只会削足适履,损伤原意。证之以事实,“按人分派”之说又不免牵强附会。说“欠泪的”是黛玉,“看破的”是惜春,“老来富贵”是李纨,这当然不错;说“为官的,家业凋零”是湘云,“富贵的,金银散尽”是宝钗,就难令人信服。《护官符》中贾、史、王、薛,哪一家不是“为官的”、“富贵的”?他们后来“一损俱损”,哪一家不是“家业凋零”、“金银散尽”?脂批说这两句“先总宁荣”(四大家族的代表),这就确切得多。再比如把“欲知命短问前生”分派给元春,把“欠命的,命已还”分派给迎春,也说不出多大理由,因为十二钗中命短的不只是元春,她的前生我们也不知道,而小说中只说贾家欠孙家的钱,没有说迎春欠孙绍祖的命,怎么要她还命呢?倒是王熙凤,现世就欠了不少人命,只是要她来还,一条命也还不清呢!如果用因果报应的话来说,她的下场不也是“冤冤相报”吗?总之,我们不应拘泥于一句一人,把文义说死,这对理解这首曲子的意义没有实在的好处。这首曲子为四大家族的衰亡预先敲起了丧钟。但是,作者并不了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深刻根源,不能对这种阶级斗争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所带来的家族命运的剧变作出科学的解释,同时,还由于他在思想上并没有同这个没落的封建家庭割断联系,因此,不可避免地就有许多宿命论的说法,使整首曲子都蒙上了浓重的悲观主义色彩。这首曲子在结句中以食尽鸟飞、唯余白地的悲凉图景,作为贾府未来一败涂地、子孙流散的惨象的写照,从而向读者极其明确地揭示了全书情节发展必以悲剧告终的完整布局。如果真正要追踪作者原意续补完这部不幸残缺了的不朽小说,就不能无视如此重要的提示。鲁迅论《红楼梦》就非常重视这个结局,他介绍高鹗整理的续书时只述梗概,从不引其细节(这与谈到前八十回时大段引戚序本原文情况截然不同),但在提到贾政雪夜过毗陵,见光头赤脚、披大红猩猩毡斗篷的宝玉与他拜别而去,追之无及时,却两次都引了续书中“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这句话,提醒读者注意,续作者是如何煞费苦心地利用自然界的雪景来混充此曲末句所喻之贾府败亡景象的。他还指出后四十回虽则看上去“大故迭起,破败死亡相继,与所谓'食尽鸟飞独存白地  ’者颇符”,其实续作者“心志未灰”,所续之文字与原作的精神“绝异”,所以,“贾氏终于'兰桂齐芳,家业复起’,殊不类茫茫白地、真成干净者矣。”这就深刻地指出了续书是用貌合神离的手法给读者设置了一个“小小骗局”,借此从根本上歪曲和篡改原作的精神。所以鲁迅说:“赫克尔(E. Haeckel)说过:人和人之差,有时比类人猿和原人之差还远。我们将《红楼梦》的续作者和原作者一比较,就会承认这话大概是确实的。”(《坟·论睁了眼看》)

[备考]“白茫茫大地”的含义

有不少探索小说佚稿情节的同志认为,贾府在事败之后,还遭到过一场大火,所有房屋园林都被烧个精光,所以才成了一片茫茫白地。我们认为这样的看法还大可商榷。因为与这首曲子末两句的解释关系密切,所以借此机会辨证一下。

持有这种见解的同志,他们的根据大概是两条:

一、第一回:“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多,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甲戌本眉批说:“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批在“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多”句之上。“南直”是“南直隶”的简称,明代永乐初,成祖从南京应天府(清代改江宁府)迁都于北京后,称南京和直隶南京的地区(相当今江苏、安徽二省)为南直隶。清初以南直隶为江南省,辖境依旧。这样,“南直”可能就被理解为是指江宁织造曹家,进而理解为是指小说中的贾府了。我们的体会,脂批指的是:他记得在江宁时,这一带地方常发生这样的事,一着火就连累了许多人家,“召祸”之“病”就在于“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多”,小说中所描写的不是凭空想象,是有“实”事为依据的。因而在“竹篱木壁”之旁又有批曰:“土俗人风。”曹家所居是深院大宅,决非“竹篱木壁者”,而且“召祸”显然是政治原因,雍正查封曹頫家产的借口也只是“江宁织造曹頫,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甚多”,“将家中财物暗秽他处,企图隐蔽”等等(见《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与火灾无关。遭火的甄士隐故事固然对全书情节有象征意义,但也只是象征,并非雷同。他因“翻了筋斗”,对现实感到幻灭,最终弃家随疯道人而去,这与宝玉后来“悬崖撒手”已很相似,作者何至于笨拙到事事都重复小说故事中已写过的具体情节呢?其实,这种受“隔壁”连累的“接二连三、牵五挂四”的火灾,正是作为后来突如其来的使四大家族“一损俱损”、彼此牵连获罪的政治灾祸的象征。

二、第三十九回:众人听刘姥姥信口开河地讲雪天早晨听得柴草响的故事,刚说看到一个十七、八岁极标致的小姑娘,“忽听外面人吵嚷起来”,丫头回说:“南院马棚里走了水,不相干,已经救下去了。”贾母胆小,出至廊上来瞧,看着火光熄灭才进来。庚辰本有双行小字批说:“一段为后回作引,然偏于宝玉爱听时截住。”有的同志觉得后面找不到什么情节能用这段描写来“作引”的,所以认为这个“后回”应是指后半部中某一回,那么,到那时一定是真的酿成大火灾了。其实不然。只要细味这条脂批就会看出,它的语气很一般,又强调文章写法(何时“截住”),不象是在提示远在八十回之后的重大情节。从脂批惯例来看,批书人批到他感到是可悲的事件时,总不免要发出“哀哉伤哉”、“悲夫”、“叹叹”一类感慨,他岂能对最终使贾府化为乌有的一场大火(如果它有的话)无动于衷,在提到时如此轻描淡写!可见,“为后回作引”并非“千里伏线”的意思,它实在只是说为后面的那一目情节作引罢了。我们细查的结果,发现它指的就是第四十或第四十一回,只是那段文字已经残缺了,情节已经迷失了,所以我们找不到。第四十回后半写行酒令,“凤姐儿和鸳鸯都要听刘姥姥的笑话”,刘姥姥就用俚语说酒令,逗乐了大家。正当她用“两只手比着说道:'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众人大笑起来”时,“只听外面乱嚷”,现存的脂本都到这一句断了,下面一回开始又接写座中吃酒,就象没有发生过什么事一样。所以我们始终不知道为什么“外面乱嚷”。这里肯定缺掉了一段作为插曲的情节,否则,作者是决不会凭空写上一句“只听外面乱嚷”而又不交待什么事的,这大概是因为装订成册(一般回数总以十位的整数分装)的原稿在借阅过程中有了破损,致使第四十回未了或者第四十一回开头掉了一页,于是,只好添一二句话,把两头连接起来,所以,连席上不再行酒令了也未加说明,便接写调换木头酒杯的事,补绽痕迹十分显然。但幸好还保存了“只听外面乱嚷”这一句,使我们拿它来与前回“作引”的一段文字对照时,感到在写法上确如脂评所说的那样,也因此可以推知散佚的文字大体上也是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令人惊恐的事(未必仍是失火),但事情终于无妨(至于究竟是何事,写它有何用意,当然无从揣测)。从而解决了那条脂批确实并非是暗示后半部有贾府遭大火情节的问题。

回过头来,再看这首曲子的末两句,它在这个问题上帮我们拨开迷雾的作用就十分显著了:“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说得再清楚不过了。“茫茫白地”和“食尽鸟飞”一样,只是一种比喻(“好一似”),所以它既非雪地实景,也非一片焦土,这种荒凉景象的造成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是“食尽鸟投林”的结果(故用“落了”两字)。如果我们本来怀疑贾府的家业最后消亡得如此“干净”,其原因了四大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势之外,是否还会有别的诸如遭火之类的自然灾祸的偶然因素在的话,现在把这首曲子的含义与脂批内容加在一起考虑,疑团应该是可以冰释的(参见拙文《“贾府遭火”辨,载《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八年创刊号)

【朝扣富儿门】(第六回)

朝扣富儿门,富儿犹未足。

虽无千金酬,嗟彼胜骨肉。

[说明]

此诗见甲戌本、戚序本第六回正文开头,已卯本附夹一纸上,有“题曰”字样,当是曹雪芹所作的“标题诗”。

[注释]

1.“朝扣”句——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原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评说]

刘姥姥为生计忍耻求助于贾府,而“钟鸣鼎食之家”的贾府中人如凤姐却对财富犹未足餍,反而向刘姥姥告艰难说“不知大有大的难处”。最后总算给了微不足道的二十两银子打发了她。不料刘氏受恩不忘,在后来厄运降临贾府时,能仗义救巧姐出火坑,则其胜过巧姐之骨肉“狠舅奸兄”多矣!

作者友人敦诚有《寄怀曹雪芹沾》诗云:“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可知雪芹也有过如刘姥姥那样不得不向人借贷的经历。说不定敦诚也看过《红楼梦》抄本,正是用此诗中用过的话,倒过来劝说雪芹哩!

【得意浓时易接济】(第六回)

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

[说明]

这一联是第六回回末诗。刘姥姥从凤姐处得了银钱出来,又与周瑞家的告了别,仍从后门回去,下接这两句结束。

[评说]

两句中的下句与回前诗“嗟彼胜骨肉”句意略同。上句则进一步揭明凤姐之接济刘姥姥二十两银子,乃正值其“得意浓时”,心里一高兴,也就容易出手给钱了,并非她真有怜老惜贫之心。凤姐因何得意呢?因为正遇上她侄儿贾蓉前来借玻璃炕屏,而凤、蓉间原就关系暧昧,故凤姐见蓉儿有求于己,自然心里得意。书中有一段文字含蓄而生动的描写,只要细心读去,自不难窥见其中的奥秘。故戚序本此回总评有词云:“刘姆乞谋,蓉儿借求,多少颠倒相酬!” 直揭出作者此回中写凤姐与贾蓉之间特殊关系的曲笔微词,则又是此回末诗“得意”句的注脚。

【十二花容色最新】(第七回)

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

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

[说明]

此诗甲戌本、戚序本在第七回正文开头,有“题曰”字样,当是曹雪芹所作的标题诗。

[注释]

1.十二花容——指薛姨妈叫周瑞家的分送给众姊妹戴的“宫里头做的新鲜样法,堆纱花儿十二枝”。

2.名何氏——戚序本作“何名氏”,应从甲戌本。“名何氏”也就是“姓什么”,与答句相应。

[评说]

此回写到冷香丸的制方时,说了许多“十二两”、“十二钱”、“十二分”之类字样,脂评以为“凡用'十二’字样,皆照应十二钗”,这里,“十二花容”同样也有双关含义。这样,“惜花人”便是能怜惜女儿命运的人,自是非宝玉莫属。因本回又写“宝玉结秦钟”,故有三、四句的话头。甲戌本初提到“秦钟”之名时,有脂批曰:“设云'情种’。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以甲戌、戚序本互校)“秦”谐音“情”,自非脂评任意穿凿。只是作者的真实用意和脂批所言的语意,仅可仿佛想见而难确定。

【古鼎新烹凤髓香】(第八回)

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

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说明]

此诗见于甲戌本第八回正文的开头,有“题曰” 字样,当是曹雪芹所作的标题诗。

[注释]

1.鼎——古代烹烧器皿。这里泛说烹茶用器之贵重。凤髓——名贵的茶。

2.斝(jiǎ甲)——古代用翠玉制的三足酒器,实即指酒杯。琼浆——指称美酒。

3.绮縠

——犹言绮罗,指代女子。这里指宝钗。

[评说]

作者在此回中对宝玉与宝钗之间的关系作了重点的描述,对通灵宝玉与金锁也作了详尽的交待。故事的前后情节中穿插着不少喝茶和饮酒细节,所以标题诗就环绕着这些事来写。次句表面上说美酒能醉人(薛姨妈溺爱宝玉,“命人去灌了些上等的酒来”让宝玉喝),且宝玉也真的喝醉了,实则也兼喻风韵之能迷人,指的是宝钗。故脂批指此回是宝钗“正传”。但为什么作者又怕大家会以为宝钗“无风韵”呢?这除了书中写宝钗是“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外,还因宝玉对钗、黛始终是有明显倾向性的,特别是黛玉死后,宝玉虽与宝钗结成夫妻,却心意难平,不能忘怀黛玉,终至弃宝钗而僧。作者说,这一切并非因为宝钗之“风韵”不及黛玉,试看此回“金娃对玉郎”情景何等风韵!言外之意,宝玉不愿“金玉良姻”,而偏念“木石前盟”,乃别有缘故。这样提出问题,蕴籍含蓄,颇发人深思。

此诗藻饰五色眩曜,风格金玉旖旎,正与其所写之内容有关。

【嘲顽石幻相】(第八回)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本来真面目,幻来新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说明]

作者通过薛宝钗赏鉴贾宝玉的通灵玉的情节,点出通灵玉只不过是大荒山青埂峰下顽石的幻相,接着假托“后人有诗”嘲之。

[注释]

1.女娲炼石——已见前《缘起诗》“补苍天”注。

2.“又向”句——又向荒唐的人间敷演出这一石头的荒唐故事。荒唐,指荒唐的人世间。大荒,指代大荒山青埂峰石头的故事。又“大荒”亦即荒唐、无边际的意思。这里兼用二义。

3.“失去”二句——石头质本“粗蠢”,幻形入世后就失去了它本来的面目,而变成了一位翩翩公子,以及他出生时衔来的那块鲜明莹洁的通灵玉。称之为“臭皮囊”,正是借佛家语嘲其幻相。佛教厌恶人的肉体,以为它只是贮存涕、痰、粪、溺等污物的躯壳,所以称为臭皮囊。

4.好知——须知。运败金无彩——“靖藏本”批:“伏下闻。又夹入宝钗,不是虚图对的工。”可知原稿后半部有贾、钗(金)“运败”时“无彩”的情节,但难知其详。续书写宝钗的冷落是因为宝玉疯癫,后来则因丈夫出家而成为实际上的孀居,与原稿归因于贾府衰亡不同。

5.堪叹——可叹。时乖——与“运败”同义。玉不光——第二十五回癞僧曾说,通灵玉的被蒙蔽是“粉渍脂痕污宝光”。可见,“玉不光”不仅指宝玉后来“贫穷难耐凄凉”,很可能是嘲他在不幸的境遇下与宝钗成了亲,即所谓“尘缘末断”。在作者看来,重要的是精神上有默契,肉体只不过是臭皮囊而已,所以为之而发出末联的叹息。续书中写宝玉“疯癫”中不辨结婚对象而听人摆布,并非作者原意。据脂评谓黛玉死后,宝玉有“对境悼颦儿”文字,又指出“后文成其夫妇时”宝玉与宝钗有“谈旧”事,可知原稿中宝玉并不痴呆,写法要现实得多。

6.红妆——美女。

[鉴赏]

这首诗为研究作者的创作思想提供了线索。它点出:贾宝玉,宝玉是假、是幻相,他那些玩脂弄粉的癖好、沾花惹草的习气,只不过是掩盖他本相的外衣。他的真面目是顽石,也就是所谓“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的一种叛逆者的性格。

玉既是石的幻相,失去志同道合的“木石前盟”,换来公子红妆的“金玉良缘”,自然免不了要遭到嘲笑。这首诗恰恰写在贾宝玉与薛宝钗交换鉴赏通灵玉和金锁、明示后来的所谓“金玉良缘”之际,决非偶然。诗中不涉宝玉与黛玉的关系,独嘲“金无彩”、“玉不光”,作者的爱憎褒贬、用心寓意是非常明显的。

贾宝玉对待林、薛虽早有亲疏之别,但他的叛逆者的思想性格还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在一段时间内,他对薛既有不满,又被笼络、受蒙蔽,后来似乎确是应了那“金玉良缘”的话。然而,他毕竟是一块不受束缚、不能感化的顽石,作者写他最后的弃家为僧,实在并非为了演绎抽象的“色空”观念,而是让他显示出顽石的真面目,而终于同他所厌恶的现实决裂,使“金玉成空”。脂砚斋等人把这种“世人莫忍为”的行为叫做“情极之毒”,而在我们看来,则是最终完成了他叛逆的形象。当然,作者从红妆白骨的这种观点上去否定“金玉良缘”,这不仅说明他对现实人生的悲观失望,也表现了他认识上的局限。

通灵宝玉吉谶(第八回)

通灵宝玉

(正面)

莫失莫忘

仙寿恒昌

(反面)

一除邪崇

二疗冤疾 三知祸福

[说明]

通灵宝玉本是补天之余的顽石,因向往人世繁华,经仙僧“大展幻术”,“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又镌上了一些字,由下凡的神瑛侍者夹带着它投了胎,成了贾宝玉落草时衔着来、以后一直挂在脖子上的美玉。关于通灵玉,前此曾多次写到,但都未详述,现在因宝钗要“细细的赏鉴”,才对它作了详尽的正面介绍。吉谶,希望将来能应验的吉祥语。

[鉴赏]

通灵玉即石头,是曹雪芹虚拟的小说的作者,小说也就被虚构成是石头入红尘所经历见闻的故事。石头是随伴着贾宝玉的,所以实质上也等于是贾宝玉所经历的故事。

那么,为何不干脆直接虚构成作者是贾宝玉,而要转个弯假托是他身上挂的石头呢?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吗?有的。至少有一点不同是很明显的:如果明白宣称小说是贾宝玉讲的自己经历见闻的故事,那么凡宝玉不知道或不可能知道的事就不能写了,如同以第一人称写的小说、日记体小说那样,这限制是很大的,创作上是很不自由的。石头就不同了,它既是神奇的、“通灵”的,当然就什么事都能知道,包括它不在场的、暗中发生的、甚至只在心里想的。这样,就可以很自由地表达,与通常第三人称写的小说毫无区别了。此外,不让贾宝玉充当作者恐怕还有个重要原因,即曹雪芹不愿别人(哪怕是知内情的人)将自己混同于他创造的人物贾宝玉。

但石头与宝玉又形同一体,被视作“命根子”,则仙僧所镌之字也必然是切合宝玉的。“莫失莫忘”是告诫语,也就是说若能如此就会吉祥。那么,实际上是悲剧人物即不祥的贾宝玉,是否不慎“失”掉过玉呢?是的。据脂批提示,后半部原稿有“误窃”、“凤姐扫雪拾玉”、“甄宝玉送玉”等情节,看来还真的失掉过,只是详情已不可知了。反正很可能还是现实的合乎情理的写法,与续书所写莫名其妙地神秘失踪,致使宝玉迷失本性成了疯癫不一样。

其次是通灵玉背面的三句话。前两句“除邪祟”、“疗冤疾”,我们在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通灵玉蒙蔽遇双真”中可以读到。宝玉、凤姐被人施邪术临危,经癞僧将通灵玉持诵使之灵验,转危为安。至于“知祸福”,似可从上一首诗“堪叹时乖玉不光”句看出,这不是玉能知祸而不现光泽吗?有一点应指出,此类非现实的情节,不到必要时作者是不写的,所以全书中极少有,纵然偶尔写到,也总带某种象征性。甲戌本回末总评云:“通灵玉除邪,全部只此一见(庚辰本眉批作“全部百回只此一见,何得再言。”),却又不灵,遇癞和尚、跛道人一点方灵应矣!写利欲之害如此!”续书似乎对神秘之事特感兴趣,第一百十五回写宝玉又病危,眼看无望,又有和尚送通灵玉来将他救活,如此不嫌重复地效颦前半部情节,实属无谓,也完全不符合脂批所说原稿写“通灵玉除邪”“只此一见”的话。

【璎珞金锁吉谶】(第八回)

(正面)

不离不弃

(反面)

芳龄永继

[说明]

宝钗的金锁虽不过是人工打造的金器,但錾在上面的两句吉谶却“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且又有金玉相配之说。宝钗在赏鉴通灵玉时,宝玉听丫头说她项圈的金锁上也錾有字,故央求宝钗拿给他瞧。璎珞,指项链、项圈之类装饰品。

[鉴赏]

宝钗之璎珞金锁固为常物,不同于宝玉与生俱来的通灵玉之神奇,但因为也与癞僧拉上了关系,所以也就变得神秘而不再是一般的项饰了。在相互赏鉴中,通过丫鬟莺儿和宝玉自己的话一再强调,彼此饰物上的两句话八个字“是一对儿”,这些话本身不妨也视作是一种吉谶。作者思想上本带有某种宿命的成分,艺术上又特别注重伏线照应,既然“金玉姻缘”是他们将来的注定的命运,所以先有这样的暗示就不足为奇了。

与通灵玉上的吉谶一样,金锁上八个字其实也并不一定是吉利的,因为它也有“不”字作为前提条件,倘或“离”了“弃”了,那就谈不上吉利了。从脂评提供的佚稿情节线索看,正是如此。庚辰、蒙府、戚序本第二十一回有脂批云:“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按:前有两条脂批云:“宝玉恶劝,此是第一大病也。”“宝玉重情不重礼,此是第二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能'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玉一生偏僻处。”由此可知,宝钗确是最终被“弃”而“离”的。吉谶暗藏深意,用语也是很巧妙的

【早知日后闲争气】(第八回)

早知日后闲争气,岂肯今朝错读书!

[说明]

此第八回回末诗。秦业望子成龙,好不容易得到儿子秦钟能入贾家塾中念书的机会,“亲带了秦钟,来代儒(塾师)家拜见了。然后听宝玉上学之日,好一同入塾。”在此回末语后,以“正是”二字接上这一联。

[注释]

1.争气——招气受,与通常作愤发图强、不甘居后的意思有别。

[鉴赏]

这一联诗句,起着关连下文、预提后话的作用。下一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写秦钟入学后,因“恋风流”招致“同窗人起了疑,背地里你言我语,诟谇谣诼,布满书房内外”,终于惹起口角争斗,造成群童大打出手,把学堂闹得个天翻地覆,秦钟的头也打破了。孩子们打架,又惹大人们生气。金荣母亲不必说,即如秦可卿“听见有人欺负了她兄弟,又是恼,又是气”,恼的是那些“扯是搬非”者,“气的是她兄弟不学好,不上心读书”,因此使她增加烦恼,添了病。事情闹到这地步,是秦钟始料未及的,故有此联语。下句在“读书”之前加个“错”字,还用“岂肯”,活画出宝玉、秦钟等人“不因俊俏难为友,只为风流始读书”的存心和秉性,用语风趣,极具幽默感。

【赞会芳园】(第十一回)

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滴滴,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西风乍紧,犹听莺啼;暖日常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近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座,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说明]

这段骈文是写王熙凤从宁府庆寿辰、探望秦可卿的病回来,路经会芳园时,对园中景致的描写。

[注释]

1.黄花——菊花。宁府请荣府一干人过去时曾说“这时候,天气又凉爽,满园的菊花盛开”。

2.若耶之溪——浙江绍兴县南有若耶溪,相传是西施浣纱处,又叫浣纱溪。这里借以点染景色人事 。

3.曲径——曲折的小路。天台之路——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北。传说汉代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                药,遇见两个仙女,留他们住了半年。后来他们要求回家,到家乡时发现已经过了七世。这里也是借遇仙故事来烘托景物和接着便写到的情节。

4.暄——太阳的温暖。

5.蛩(音穷)语——蟋蟀的叫声。

6.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

7.轩——有窗的小屋子。

8.笙簧——吹奏乐器。簧是笙管中的薄片,吹时振动发声。

9.罗绮——绫罗彩绸。这里指代穿着罗绮的女子。

[鉴赏]

这段景语在情节安排上有它的反衬作用。王熙凤在观赏景致中,碰上了躲在假山后等她的贾瑞。接着作者就描写“毒设相思局”的丑事,对古代大家庭的生活糜烂、道德败坏作了无情的暴露。这些帏内幕后的丑恶,与芳园的美好外景形成了深刻的反差。可见,接天台之路实际上只是通淫秽之径,涧流清溪也不过是臭水泥潭而已。

【一步行来错】(第十三回)

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

古今风月鉴,多少泣黄泉!

[说明]

此诗见于靖藏本十三回回前。庚辰本用朱笔大字另写在第十一回之前的空页上,大概是因为过录者误把这首诗当作是说贾瑞的,而诗前长批又明说秦可卿,遂凭己意将其位置移前,以表示兼说两者。当以靖藏本为准。庚辰本有“诗曰”宇样,甲戌本虽无此诗,但有“诗云”二字,下留空白。诗当是曹雪芹所作。

[评说]

前两句说秦可卿“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风月鉴”虽出现于贾瑞之死情节中,但其含义显然是象征性的,因此可以普遍适用,故又加“古今”二字。题秦氏之死的诗中又提出“风月鉴”,更证明作者把秦氏与贾瑞穿插起来写是有意安排的,故用“多少”两字概括之。庚辰本的误抄实在也是误得颇有道理的。

【梦秦氏赠言】(第十三回)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说明]

秦可卿死时,王熙凤梦见她前来告别,劝凤姐为将来贾府不可避免的衰败早作打算,临别时,又赠凤姐这两句话。

[注释]

1.“三春”句——表面上说春光逝去后,众花都要落尽,实际上是预言后事,说待到元春、迎春、探春死去和远嫁,大观园姊妺们也都要死的死,散的散了。

2.“各自”句——各自都得寻找各自的归宿,也就是“飞鸟各投林”的意思。

[鉴赏]

秦可卿托梦赠言,预示“盛筵必散”,但也表达了传统的宿命论思想。她为贾府所筹划的,如在祖茔附近预先多置房产、田地,以备祭祀、供给,也为子孙将来留一条退路等等,都是为这个大家族长远利益打的算盘。从脂评中我们知道曹雪芹的亲友看了初稿中这一段,曾为之而“悲切感服”,还因此原谅了秦氏生前的行为,嘱令雪芹把暴露她与公公贾珍之间丑事的“遗簪、更衣诸文”统统删去,以便将她从作者的“刀斧之笔”下“赦”出来。这当然只是批书人的立场观点。不过,从这一情节描写来看,对贾府的“树倒猢狲散”的结局,作者自己也还是流露出悲惋心情的

【豪华虽足羡】(第十七、十八回)

豪华虽足羡,离别却难堪。

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

[说明]

此诗见于己卯、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回回前,有“诗曰”字样,并有批说:“好诗!全是讽刺。近之谚云'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真骂尽无厌贪痴之辈。”戚序本十七回前此诗虽无“诗曰”字样,但仍有批语。诗当是作者写的标题诗。

[评说]

诗写元春归省。以封贵妃为“虚名”,说“苦甘”无人识得,揭露了宫闱是妇女的死牢,借此否定首句,表明豪华并不足羡。全诗用语浅显而蕴意深刻。

【题大观园诸景对联】(第十七回)

曲径通幽处(贾宝玉)

曲径通幽处。

[说明]

进大观园,迎面一山,遮住园中诸景,微露羊肠小道,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留题。

[注释]

曲径通幽处——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论诗者以为语带禅机,认为它说了一个佛家的道理:要达到能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小路。

【沁芳】(贾宝玉)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说明]

园中以“沁芳”命名的有泉、闸和亭,本是“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中”,渐平阔后,有桥,桥上筑亭,亭压水而成。

[注释]

1.沁芳——水渗透着芳香。

2.“绕堤”二句——水光澄碧,好象借来堤上杨柳的翠色;泉质芬芳,彷佛分得两岸花儿的香气。“绕堤”、“隔岸”,水在其中。“三篙”,从深度上说水,“一脉”,从溪形上说水。这一联句法特殊,是诗歌炼句修辞的一种技巧

【有凤来仪】(贾宝玉)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说明]

“有凤来仪”即潇湘馆,它的特征是“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注释]

1.有凤来仪——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仙禽,相传它的出现是一种瑞应。《尚书.益稷》:“箫韶(舜的乐曲)九成(一曲终叫一成),有凤来仪(呈祥)。”因为传说凤是食竹实的,所以借这一成语命名。

2.“宝鼎”二句——宝鼎,这里指煮茶的鼎炉。本来,茶沸热时则有绿烟,棋在着时指头觉凉。现在却说“茶闲”、“棋罢”之时亦复如此,正是为了写竹。翠竹遮映,所以疑尚有绿烟;浓荫生凉,所以似乎仍觉指冷。这一联与小说中提到的陆游诗句“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同属一路。从琐事细节上体察物性事理,以表现一种闲情逸致

【杏帘在望稻香村】(贾宝玉)

新绿涨添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说明]

这是题大观园中人工造成的田野山庄的对额。

[注释]

1.杏帘在望、稻香村——因为此处“有几百枝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贾政等人想题作“杏花村”,还叫人做一个酒幌,用竹竿挑在树梢头,以凑合唐代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贾宝玉嫌题额陋俗,以为不如因旧诗“红杏梢头挂酒旗”题作“杏帘在望”,或据“柴门临水稻花香”称为“稻香村”。唐代许浑《晚至章隐居郊园》诗:“村径绕山松叶暗,柴门临水稻花香。”明代唐寅《题杏林春燕》诗:“绿杨枝上啭黄鹂,红杏梢头挂酒旗”

2.“新绿”句——新绿,指新鲜的春水。澣,俗写作“浣”,洗濯。葛,蔓生植物,多长于山间,煮取它的纤维,在长流水中捶洗干净后,可以织布制衣。《诗.周南.葛覃》:“薄(语助词)澣我衣(指葛衣)。”这句从田庄背山临水写。

3.“好云”句——好云,指云能生色,又兼喻“喷火蒸霞一般”的杏花,所以说“香炉”。以云喻盛开的花是诗中常例。芹,指水芹菜,多长于水边。《诗.鲁颂》:“薄采其芹。”两句说村野人的事,同用《诗》语,写山、水、杏花诸景,字面上不说出,都是旧诗技巧上的讲究。

【蓼汀花溆】(贾宝玉)

蓼汀花溆。

[说明]

自稻香村转过山坡,抚石依泉而进,过众花圃,“忽闻水潺潺,出于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留题于此。

[注释]

1.蓼汀——汀,汀洲,水边平沙。“蓼汀”一词当从唐代罗业《雁》诗“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想来,但意境萧索,所以元春看了说:“'花溆’二字便好,何必'蓼汀’?”

2.花溆——溆,浦,水边。“花溆”一词当从唐代崔国辅《采莲》诗“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想来

【兰风蕙露】(清客)

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

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

[说明]

清客拟的这两联和下面宝玉所拟“蘅芷清芬”一        联,都是写蘅芜院的。蘅芜院的特征是房屋被山石所绕,“且无一树花木也”,却长满了各种牵藤引蔓的异草香花。

[注释]

1.麝兰、杜若——都是香草。霭,云气,引申为弥漫。上句套古诗“蘼芜满院泣斜阳”句,书中已指出,说它“颓唐”;同时,也与“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的环境不合。下句也是抄袭唐代徐坚《棹歌行》“影入桃花浪,香飘杜若洲”的。

2.三径——庭园间小路。汉代蒋诩隐居后,曾于舍中竹下开一条三叉小路,只与求仲、羊仲二人来往。蕙,兰的一种,多穗。以“玉蕙”对“金兰”,说明才思贫瘠,造句拙劣。这两联从额题到楹对,都是作诗不顾具体环境、全无诗情而只会凑泊俗套的标本。宝玉说“此处并没有什么'兰麝’'明月’'洲渚 ’之类,若要这样着迹说来,就题二百联也不能完。”作者借此讽刺了一些装模作样、自命风雅,实际上不学无术、庸俗不堪的儒生清客

【蘅芷清芬】(贾宝玉)

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蘪梦亦香。

[注释]

1.“吟成”句——豆蔻,指草豆蔻,春天开花,密集成穗状花序,花初生时卷于嫩叶中,俗称含胎花,以喻少女。唐代诗人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句说,吟成杜牧那样的豆蔻诗后,才思还是很旺。“才犹艳”程高本作“诗犹艳”则是后人胡改,“犹”字没有着落,不成文理。

2.“睡足”句——荼蘪,蔷薇科植物,春末开花。这句因修辞技巧兼两层意思:一是花枝软垂无力像睡梦沉酣;一是人在花气中睡梦也香甜。这一联内容“香艳”,是古代上层社会的生活情趣

【红香绿玉】(贾宝玉)

红香绿玉。

[说明]

这是拟题怡红院的,后来元春将它改为“怡红快绿”。

[注释]

红香绿玉——先是一个清客说题“崇光泛彩”,宝玉以为“此处蕉、棠两植”,不宜偏题。为什么说偏呢?因为“崇光泛彩”用的是苏轼《海棠》诗:“东风渺渺泛崇光(增长着的春光)”,只说了海棠,漏了芭蕉,所以用“红”“绿”兼顾。

[鉴赏]

这些题园景的额对,内容上都是风月闲吟,但题额对的情节在小说中却是不可缺少的。

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种种活动都在大观园的背景上展开,作者通过贾政、清客和宝玉巡看新告竣的大观园,拟题匾对,一开始就把园的规模、方位、建筑布局、山水特色等等作了全面的介绍和重点的描绘。如果没有这一情节,我们很难设想用其它什么方法能使结构繁复、景物众多的大观园很快地就在我们读者心目中留下如此清晰、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安排,正是作者高出于一般的才能平庸的小说家的地方。

大观园中的几处房子,后来都分给宝玉和他的姐妹们居住,作者预先描绘这些各具不同特点的景色,以便用它作背景来烘托以后房主人的典型性格。如潇湘馆用竹来烘托黛玉的性格,与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特点很相称。她容易伤感悲愁,所以又把竹子与潇湘的传说典故连在一起。稻香村的环境不但与守节寡欲的李纨性格协调,就连楹联用“浣葛”等事,也与她家教素重封建妇德、认为女子“以纺绩井臼为要”、自己也“惟知待亲养子”等情况相称。蘅芜苑花木全无,幽冷软媚,怡红院蕉棠两植,红香绿玉,也都有意无意与房主人有关。

此外,作者还让题对额变成两类人在文才诗思方面        的一次实地考核:一方面是被人称为“自幼酷喜读书”,当时在朝廷做官的贾政,以及他门下的一批附庸风雅的清客;一方面则是所谓“愚顽怕读文章”的封建逆子贾宝玉。考核的结果,谁优谁劣,谁智谁愚,谁被弄得窘态百出,这我们已从小说中看到了。在这里,作者对贾政及其门下清客相公们作了淋漓尽致的嘲讽。

【赞省亲别墅】(第十八回)

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 

[说明]

贾元春来到大观园正殿,见“琳宫绰约,桂殿巍峨。石牌坊上明显'天仙宝境’四字,贾妃忙命换'省亲别墅’四字”。小说用这一联来赞宫室的建筑和陈设的富丽。

[注释]

1.“金门”二句——一说金碧辉煌,一说芳香氤氲。桂、兰皆芳香草木。古诗:“卢家兰室桂为梁。”又皆以仙境比宫室。“桂殿”又指月殿仙宫。

[鉴赏]

上一回描写要为正殿拟题时,有这样一段文字:“贾政道:'此处书以何文?’众人道:'必是“蓬莱仙境”方妙 ’贾政摇头不语。宝玉见了这个所在,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象那里曾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那年月日的事情了。”在这里,脂批说:这是“仍归于葫芦一梦之太虚玄境”。可见,“省亲别墅”原准备题“蓬莱仙境”、“天仙宝境”,都并非泛泛夸张。作者要通过这种描写暗示的是:贾府以大观园为代表的奢靡豪华生活和以贾元春为代表的尊贵显赫地位,只不过是幻梦一场,转眼就会破灭的。宝玉觉得似曾相识,又想不起来,这表面上说的是他对梦游太虚幻境中所经历的种种,尚留下依稀的印象,实质上则是他对逐渐弥漫在华林之中的悲凉之雾,能够比别人感受得更敏锐,而此时此刻又还不可能完全觉悟的一种曲折的艺术反映。

【上贾妃启】(第十八回)

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得报千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懑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惟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侍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

[说明]

元春省亲至家。母女姊妹叙过别情,贾政至帘外问安。元春“隔帘含泪”,对父诉说骨肉不相见之悲。贾政亦含泪启事,说了这番极其谨慎、恭肃的话。

[注释]

1.草莽寒门——贾政卑称自己出身于山村里的穷人家。鸠群鸦属——喻贾氏族中人都是卑贱的人。岂意——哪里料想到。征凤鸾之瑞——与俗语说“飞出金凤凰”意思相同。征瑞,应了吉祥之兆。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

2.贵人——妃子,位次于皇后。《后汉书·皇后纪序》:“光武中兴,六宫称号惟皇后、贵人。”锡天恩——赐皇恩。昭祖德——光宗耀祖。

3.钟——聚集。封建时代迷信说法:天地之灵气可以产生杰出人物,祖宗多积德,子孙就会交好运。

4.今上——封建时代臣民称皇帝为“上”,“今上”即当今皇帝。启德——开恩,发善心。生物——生育万物。

5.垂——降,赐下。旷恩——大恩。

6.朝乾(qián前)夕惕——从早到晚慎勤戒惧,不敢稍有懈怠。《易经·乾卦》:“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乾乾”即“健健”,勉力而为、自强不息的意思。惕,小心谨慎。

7.厥——其。

8.懑愤金怀——心里忧闷烦躁。懑,闷。金,饰词,表示尊贵。

9.祈——祈请。业业兢兢——也作“兢兢业业”,小心谨慎的样子。

10.庶——表示希望之词,也许可以。眷——爱。

[鉴赏]

如果要了解封建伦理纲常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曹雪芹所描写的贾政与元春之间畸形的父女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教材。从小说中,我们看到封建礼法宣扬男尊女卑,父尊子卑,最后都得服从于君尊臣卑。也就是说,在封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中,有一种关系是最主要的,高于一切的,那就是阶级的统治关系、政治上的等级关系,它在种种关系中享有绝对的权威,不容许别的什么关系与之相抵触。如果有了矛盾,它就可以把别的关系踩在脚下。

省亲,表面上看是让嫔妃回家看看父母亲人,叙天伦之乐,尽做女儿的孝道,倒确乎有点象贾府中人所颂扬的“如今当今贴体万人之心,世上至大莫如'孝’字,想来父母儿女之性,皆是一理,不是贵贱上分别的。”(第十六回)而实际上如何呢?为了恭迎元春,贾府上下老小从五更起身直等到上灯,身为祖母和母亲的贾母和王夫人,见了元春怕她“行家礼”,全都“跪止不迭”。做父亲的贾政更连见女儿一面都不可能,有话要说也必须象臣子对皇帝那样奏启,而且一个只能在“帘外问安”,一个则只好“垂帘行参”。比起这样“隔帘”的“省亲”来,囚犯家属的探监倒可算是比较自由的了。为什么连父亲也不能见呢?因为元春首先是贵妃——皇帝的小老婆,而贵妃,除了太监,是不准与别的男人见面的,哪怕你是父亲也罢。就连自己一手抚养的亲弟弟宝玉,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元春没有传命,他也只能站在室外,所谓“无谕,外男不敢擅入”。同时,贵妃的身份、地位,又使元春成了皇帝的代表,所以,她的父母长辈不但都要向她下跪,行“国礼”,而且说话必须称臣道名,用最恭肃卑顺的语言,就像一个下贱的奴才侍奉最尊贵的主子一样。这一切都表明,封建的伦理纲常只不过是维护封建宗法统治的工具而已。

贾政的奴才相,我们今天看来确是十分丑恶。明明是世家大族,偏说是什么“草莽寒门”;人家都说“上昭祖德”,他却偏要说“下昭祖德”。为了“颂圣”,当然不妨自卑自污,把贾家人说成是“鸡群鸦属”,或者比作别的什么也都无不可。只是这一来也就发生了问题:元春难道不是贾家人,不是贾政的女儿?所谓“凤鸾”难道不是“鸠鸦”所生?曹雪芹抓住了这种矛盾的现象,深刻地表现了封建阶级的统治秩序、政治上的等级关系,如何轻易地抹煞和颠倒了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让我们看到封建专制制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被改变到何等程度,这是很有价值的。

其实,也并非贾政比别的处在他这样地位的人更善于阿谀奉承,更会挖空心思地想出“岂意得征凤鸾之瑞”一类话来。脂批就说:“此语犹在耳。”可见,此类语言,作者的前辈倒是常常挂在口头上的。这种在我们社会主义时代已难以想象的十分可笑的现象,在曹雪芹那个时代里,那种社会制度下,那个阶级之中,实在是被看成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

【题大观园正殿】(第十八回)

顾恩思义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生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说明]

元春游园后,提笔为“几处最喜者赐名”,正式名园为“大观园”,并书此一匾一联于正殿。

[注释]

1.“天地”四句——慈爱之大如天高地厚,老百姓人人都感恩戴德;典礼之盛乃古今罕有,天下都得到恩惠和荣耀。赤子,本指初生的孩子,因婴儿皮红;一说因未有眉发。后亦用以指百姓,与“苍生”同义。旷典,久未举行的大典。这四句是歌颂“皇恩浩荡”的话。

[鉴赏]

这类文字,就作品反映政治方面的内容看,既是掩护,又是暴露。由于它“称功颂德,眷眷无穷”,所以是一种掩护;但由此看出贾府受皇帝特别宠幸的身份地位,就让我们清楚地了解这个衰败的仕宦人家族的政治靠山是什么,这也就是一种暴露。

大观园题咏(第十八回)

[说明]

元春书匾额、对联后,又题大观园一绝,然后命众姊妹也各题一匾一诗;又要宝玉为“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浣葛山庄”四大处各赋五言律诗一首,借此面试其才情

【题大观园】(贾元春)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注释]

1.这首总题大观园的绝句与后面几首不同,作者是有深意的:说的是园林建筑,其实也指小说创作。

2.“衔山”二句——环山萦水的构建,设计精心,工程浩大。作者借此暗寓小说创作呕心沥血,周密构思,花了他一生大半精力。

3.“天上”二句——可以看出:一、“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只有通过艺术的典型概括才能创造出来。考证它的地点是荒唐的。二、“天上”,也隐指“太虚幻境”。宝玉初见大观园正殿,“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以及“省亲别墅”原称“天仙宝境”等,都在暗示“天上”与“人间”两种境界的联系。三、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是广阔的,从“天上”到“人间”,亦即从皇家到百姓,形形色色,包罗万象,蔚为“大观”,确是一部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锡,赐。

【旷性怡情】(匾额)(贾迎春)

园成景物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

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

[注释]

1.羞题额旷怡——不好意思地题了“旷性怡情”的匾额。

2.宁不——怎不。畅神思,就是额题“旷性怡情”的同义语。

万象争辉(匾额)(贾探春)

名园筑就势巍巍,奉命何惭学渐微。

精妙一时言不出,果然万物有光辉。

[注释]

1.势巍巍——指建筑气势雄伟,所谓“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

2.何惭——切合探春性格。这句说,既然奉命而作,我纵不学无文,也就不怕献丑了。

3.“精妙”二句——写出探春“随众塞责”。

【文章造化】(匾额)(贾惜春)

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

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注释]

1.文章造化——景物之华美如天工神力造成。“文章”义同“文采”。造化,谓天地创造化育万物。常指天运或神力。

2.“山水”二句——上句极言地广,下句极写楼高。五云,五色云霞。隐以神宫仙府作比。白居易《长恨歌》:“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3.“园修”二句——大观园修建于皇帝贵妃的恩泽荣光之中,风光景物有巧夺天工之奇。古代文人多以日月比皇帝。这首绝句全用对仗。

【文采风流】(匾额)(李纨)

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

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

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

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

[注释]

1.文采风流——这里指景物多采,风光美好,人事标格不凡。

2.抱复回——要合抱而又回转。即曲折萦绕的意思。

3.蓬莱——传说中海上的仙山。

4.“绿裁”句——歌扇用绿绸裁制成,与芳草颜色一样,迷离不分。歌扇,古时女子歌唱以扇遮面,所以有歌扇之称。这句写歌,下句写舞,带出景物。

5.“红衬”句——“湘裙”疑当作“缃裙”。古乐府《陌上桑》以“缃绮为下裙”写罗敷,李商隐也有“安得薄雾起缃裙”句。缃,浅黄色绢帛。这是说裙子浅黄底子衬着红花,舞动时如红梅落瓣,随风飞回。这两句用七十回中提到的杜甫《游何将军山林》诗“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句法。

6.珠玉——喻诗文美好。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当时,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岑参等也有同题和作,传为一时风流盛事。这里借以说大观园题咏。

7.瑶台——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处。这句说元妃省亲,如仙女下凡。

8.“名园”二句——名园一经贵人游赏,便增价百倍,犹如仙境不许凡人来到。亦借此“颂圣”。

【凝晖钟瑞】(匾额)(薛宝钗)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着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

睿藻仙才瞻仰处,自惭何敢再为辞?

[注释]

1. 凝晖钟瑞——光辉瑞象毕集于此的意思。晖,日光。瑞,吉兆。都是借以歌颂帝后的说法。钟,聚集。

2.“芳园”句——以近帝居为荣。小说中设想的贾府在宫城的西面,加写元春归省时“忽见两个太监骑马缓缓而来,至西街门下了马”。

3.“华日”句——说气象佳胜。喻所谓“体仁沐德”受皇帝的恩荣。这两句即额题之意。

4.“高柳”句——喜庆莺从幽谷飞到高柳上去。喻元春出深闺进宫为妃。《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5.“修篁”句——时刻等待凤凰飞到竹林里来。喻元春归来省亲。传说凤凰食竹实,呈祥瑞。参见宝玉题“有凤来仪”注。篁,竹林。竹修长,所以称修竹、修篁。

6.文风——指儒家所宣扬的君主提倡文学、重视礼乐的风气。这是从某些政冶的意义上来说大观园赋诗一事。着,表现得显著。宸游,皇帝外出巡游。这里指元春省亲。帝居叫宸,贵妃亦可称宸妃。

7.孝化——孔孟认为能做到孝悌,就不会“犯上作乱”。以后的一些君主就利用它作为维持国家宗法制度的道德基础,以此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亦即所谓进行教化,所以称孝化。隆,发扬光大。归省,回家探亲。

8.“睿藻”二句——睿,明智。这是古时候常用作吹捧帝王的字。藻,辞藻,泛指诗文。两句说:瞻仰了元春所题的才智非凡的联额和诗后,自惭才疏,不敢再措辞了。

【世外仙源】(匾额)(林黛玉)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注释]

1.“名园”句——程高本作“宸游增悦豫”,大大增加了颂圣的色彩。

2.别红尘——不同于人间。别,区别。

3.“借得”二句——上句说诗歌从山川中借得秀丽。唐代张说到岳州后,诗写得更好了,人谓得江山助。下句说盛事使园林增添新气象。这一联有题咏、归省等人事,但字面上不说出,是一种技巧。

4.融——融入,混和着。金谷酒——晋代石崇家有金谷园,曾宴宾客于园中,命赋诗,不成者罚酒三斗。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这里借典故说大观园中“大开筵宴”,命题赋诗。

5.媚——对人献妩媚之态,拟人化写法。玉堂人——指元春。玉堂,妃嫔所居之处。《三辅黄图》:“未央宫有殿阁三十二,椒房、玉堂在其中。”《汉 》中亦有“抑损椒房、玉堂之盛宠”的话。这一联用典、对仗都很讲究,而小说中偏说黛玉是“胡乱作”的,是为了突出人物的聪明。两句第一字点园景。

6.“何幸”二句——邀,叨受,幸蒙得到。以元春归省为幸事,所以说“邀恩宠”。来贾家路上宫车马队往来不绝的情景,小说中有描写。

【有凤来仪】(贾宝玉)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分碎影,好梦正初长。

[注释]

这一首和以下三首是元春指定面试宝玉的。末首《杏帘》系黛玉代作,因为她见宝玉构思太苦,所以就“考场作弊”了。

1.秀玉——喻竹。实,竹实。凤食竹实。

2.堪宜——正适合。

3.青欲滴——形容竹子色鲜。

4.个个——竹叶像许多“个”字,叶绿荫浓则生凉。与明代刘基《种棘》诗“风条曲抽'乙’,雨叶细垂'个’”用法相同。《史记.货殖列传》:“木千章,竹竿万个”的“个”,则作株解。

5.“迸砌”二句——倒装句法,即“妨阶水迸砌,碍鼎香穿帘”。意谓竹林挡住绕阶的泉水迸溅到阶台上来,又使房中鼎炉上所焚的熏香气味不会穿过帘子散去。前一句即十七回所写“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后一句亦借陆游“重帘不卷留香久”诗意写竹。砌,阶台的边沿。妨,或作“防”,二字本通义,与“碍”互文。

6.“莫摇”二句——意谓在此翠竹遮荫之下,正好舒适昼睡,希望竹子别因为有点风吹便动摇起来,使散乱的影子幌动于跟前,徒扰我好梦。潇湘馆后为黛玉所居,两句似有寓意

【蘅芷清芬】(贾宝玉)

蘅芜满静苑,萝薜助芬芳。

软衬三春早,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注释]

1.蘅芜——香草。萝薜——藤萝,薜荔。十七回:“这众草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苑,园林。

2.软衬、柔拖——蘅芜院的异草香花以牵藤引蔓为多,所以用“软”、“柔”。写色用“衬”,写香用“拖”。

3.轻烟——喻藤蔓延生萦绕的样子,如女萝亦称烟萝。冷翠,指花草上的露水。迷曲径、滴回廊——因为这些植物“或垂山岭,或穿石脚,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所以这样写。高鹗或者别的什么人大概未注意“垂檐绕柱”等描写,以为“滴回廊”不合情理,改成“湿衣裳”,虽有王维《山中》诗“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可作依据,但这里究竟不是在写山行,且“衣”和“曲”也对不起来。

4.“谁谓” 二句——谁说只有写过“池塘生春草”名句的谢灵运才有触发诗兴的好梦呢!用南朝诗人谢灵运梦见其族弟谢惠连而得到佳句的典故。《诗品》引《谢氏家录》:“康乐(谢灵运曾袭封康乐公)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吾语也。’”

【怡红快绿】(贾宝玉)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注释]

1.两两——指芭蕉与海棠。上一回宝玉说:“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固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所以,这一律四联,双起双收,中间“暗蓄'红’'绿’”。婵娟,美好的样子,指蕉、棠。

2.“绿蜡”句——春天里芭蕉叶还卷而未展。绿蜡,翠烛,此喻还卷着叶的芭蕉。小说中说宝玉草稿上先写的是“绿玉”,宝钗看了说,贵人不喜欢这个词,教他改了;还说“唐朝韩翊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都忘了么?”“韩翊”是笔误或抄讹的,这句诗是钱珝的,诗题是《未展芭蕉》,见于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全唐诗》卷二十六存其诗一卷。全诗是:“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句句设喻。可见,这句中“春犹卷”三字亦本此,与“绿蜡”二字原是一起构思的。小说穿插对话,指明出处,为了让人知道“春犹卷”就是“芳心犹怯寒” 的意思。这样,与下一句“红妆夜未眠”就不是单纯写景,实在都是借花木以写人,暗示后来怡红院中的生活。

3.“红妆”句——海棠在夜里并未睡着。红妆,女子,喻花。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4.“凭栏”二句——海棠如美人凭栏垂下大红色衣袖;芭蕉倚石而植,使山石如被青烟笼罩。栏边海棠,第二十五回有描写:宝玉寻找小红,“走出房门,只装做看花,东瞧西望。一抬头,只见西南角上游廊下栏杆旁有一个人倚在那里,却为一株海棠花所遮,看不真切”。以绛袖喻海棠,如刘诜《欧园海棠》诗:“玉肤柔薄绛袖寒。”以云烟喻蕉,如徐茂吴《芭蕉》诗:“当空炎日障,倚槛碧云流。”

5.“对立”二句——仍以蕉棠收结。主人——题咏时应指元春,以后也就是怡红院主宝玉自己。解怜——会爱惜

【杏帘在望】(林黛玉代拟)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热,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注释]

1.“杏帘”二句——帘,酒店作标志的旗帜。“杏帘”从唐诗“红杏梢头挂酒旗”来,见前宝玉题额注。招,说帘飘如招手。这一联分题目为两句,浑成一气,以下六句即从“客”的所见所感来写。

2.“菱荇”二句——种着菱荇的湖水是鹅儿戏水的地方,桑树榆树的枝叶正是燕子筑巢用的屋梁。荇,荇菜,水生,嫩叶可食。没有语法上通常构成谓语所需要的动词或形容词,全用名词组合,是“鹅声茅店月”句法。成群戏水、衔泥穿树等等,不须费辞,已在想象之中。

3.“一畦”二句——田园中划分成块的种植地。书中说元春看了诗后“遂将'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但“稻香村”之名本前宝玉所拟,当时曾遭贾政“一声断喝”斥之为胡说,现在一经贵妃娘娘说好,“贾政等看了都称颂不已”。

4.“盛世”二句——大观园中虽有点缀景色的田庄,而本无耕织之事,所以诗歌顺水推舟说,有田庄而无人耕织不必奇怪,现在不是太平盛世吗?既然没有饿肚皮的人,又何用忙忙碌碌地耕织呢

[鉴赏]

《大观园题咏》实际上是朝廷中皇帝命题叫臣僚们作的应制诗的一种变相形式。《红楼梦》这部以“言情”小说面目出现的“政治历史小说”,常常采用这种障眼法来描写他所不便于直接描写的内容,以免被加上“干涉朝廷”的罪名。所以,在这些诗中除了蔑视功名利禄的贾宝玉所作的几首外,大都不脱“颂圣”的内容,这是并不奇怪的。

但同是“颂圣”,也因人而异。林黛玉所作就颇有应付的味道,如“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即是。命人赋诗者何尝不知其为了做诗而矫情地粉饰太平,但只要有这样的本领,能说得符合自已的政治需要,就加以表奖,真话假话倒无关紧要。宝钗的诗则可以看出从遣词用典到构章立意都是以盛唐时代那些有名的应制诗为楷模的。对她来说,歌功颂德,宣扬孝化文风,完全出于她的本心本意。她受到称赞是理所当然的。

此外,从匾到诗,还是个性化或暗合人物命运的。迎春为人懦弱,逆来顺受,所以自谓能“旷性怡情”。她缺乏想象力,所以诗也写得空洞无物。探春为人精明,因知“难与薛林争衡”,不如藏拙为是,故只作一绝以“塞责”,但“何惭学浅”之语,与迎春言“羞”、宝钗称“惭”,自不相犯,都表现各人的个性。她题“万象争辉”,写高楼崇阁气势巍巍,和惜春赞美造化神力,又都彷佛无意中与她们后来一个嫁得贵婿、一个皈依佛门等事有瓜葛。李纨,小说中虽说她父亲“不十分令其读书”,但毕竟出身名宦,“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诗者”,非寻常家庭妇女可比,她后来被推为诗社社长,除了因年长之外,也说明她还是懂一点诗的。她作的七律也很符合这种虽乏才情但尚有修养的情况:诗中或凑合前人旧句,或借用唐诗熟事,都还平妥稳当,所题“文采风流”四字,似亦能令人联想到后来贾兰的荣贵,至于“未许凡人到此来”等语,又与她终生持操守节的生活态度切合。如此等等,读《红楼梦》诗词时都是应该注意到的。

【续《庄子·胠箧》文】(第二十一回)

(原作)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续作)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邃其穴,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说明]

袭人反对宝玉与黛玉接近。她一边拉拢宝钗,叹苦说:“姐妺们和气,也有个分寸儿,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边风。”一边对宝玉弄性气撒娇,故意不加理睬,冷淡他。宝玉恼恨之余,饮酒,读《南华经》,有所感触,趁着酒兴,提笔续了这一段文字。

庄子,庄周(约公元前369—前286年),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天才的文学家。他是战国中期宋国人,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以后靠编草鞋为生。《庄子》一书是他和他的后学所作,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又称《南华经》。《胠箧》是外篇中的一篇抨击儒家“圣人”及其所鼓吹的“仁义”的著作,宣扬“绝圣弃智”、回到上古“民结绳而用之”的“至德之世”,其中颇多愤激之言。胠,开;箧,箱子。庄周的文章一开始用防备开箱子的小偷为喻,所以取这两个字为篇名。 

[注释]

1.“故绝”二句——庄子认为,大盗的窃国就是接过了儒家圣人所鼓吹的那套仁义道德、治国方法来达到目的的,所以他主张杜绝圣人,拋弃才智。

2.擿——读如“摘”,义同“掷”,丢弃。

3.焚符破玺——符,用竹制的信符,古时作证明用。玺,玉石的印章。这两样东西本为防止欺诈的,但坏人正可以利用它进行诈骗,所以说要焚毁摧破它。

4.朴鄙——朴实单纯。

5.剖斗——把斗敲破。折衡——折断称杆。 

6.殚残——尽毁,彻底打倒。圣法——指周公、孔子等儒家的所谓“圣人”所定的法制。

7.擢乱——“擢”疑借为“搅”,搅乱。六律——律,古代音乐审音的标准。古代音乐中,把八度音分为十二个半音,其中单数六个叫“六律”,偶数六个叫“六吕”,总称十二律。

8.铄——销毁。竽瑟——乐器。竽是吹的,瑟是弹的。

9.瞽旷——即师旷,春秋晋国著名乐师,相传他能审音以占吉凶。古代乐官多是瞎子,所以称瞽旷。瞽,眼瞎。聪——耳明。

10.文章——花纹。

11.胶——黏合。离朱——相传古代有名的目力很强的人。《慎子》:“离朱之明,察毫末于百步之外。”

12.明——指目明。

13.钩——画曲线的工具。绳——画直线的工具。

14.规——画圆的工具。矩——画方的工具。

15.攦——折。工倕——传说尧时的巧匠。

16.“焚花”二句——意思是说毁灭了袭人、麝月那样的丫头,家庭之中才人人能知道什么是自己应努力去做的。袭人姓“花”,花木可以“焚”毁;“麝”是香,所以用“散”。劝,受教而知所勉力。《韩非子》:“善之生如春,恶之死如秋,故民劝。”

17.戕——毁伤。

18.灰——消灭。

19.相类——相同。

20.参商之虞——互相不和好的忧虑。参、商本是两颗星,此出彼没,不同时出现。常用以比喻分离不得相见或意见不合、不和好。这里是后者的意思。

21.邃其穴——挖好了她们的陷阱。所以——所用以,拿它来。  

[鉴赏]

参见《题宝玉续庄子文后》鉴赏。

题宝玉续庄子文后(第二十一回)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文。

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诋他人!

[说明]

黛玉来到宝玉房中,宝玉不在,因翻弄案上书,见其所续《庄子胠箧》文,“不觉又气又笑”,也提笔续诗于后。

[注释]

1.无端——无缘无故。

2.作践——糟蹋。今通行本作“剿袭”,宝玉是明续,不是暗偷,以“作践”为好,故从脂本。《庄子》又称《南华经》,见前注。

3.诋——诋毁,诽谤。

[鉴赏]

与黛玉存在一些芥蒂的钗、袭为了收伏宝玉,施展了撒娇含嗔、忽热忽冷的手法,使宝玉陷入苦恼之中。他从庄子思想中去寻求解脱,以为不论哪一方面都应弃绝不顾,才能怡然自悦。这虽是出于一时愤激、“逞着酒兴”所说的话,但毕竟还是皂白不分、是非不明之言,所以黛玉作诗相讥,说他“无见识”,不能知人,因为把黛玉混同钗、袭,都说成是“张其罗而邃其穴”、“迷惑缠陷天下”,这正证明自己已受到别人罗穴的“迷惑缠陷”。说出这样诋人“丑语”来的人,正应该知道“自悔”才是。作者让黛玉出来反驳,正是为黛玉作必要的洗刷。因为黛玉与钗、花、麝,绝非等同。

【《山门》中“寄生草”曲】(第二十二回)

清·邱圆

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说明]

宝钗生日,贾母叫她点戏,她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又叫《山门》、《醉打山门》),并向宝玉推荐其中这一支“寄生草”曲子。宝玉听了,喜得拍膝叫绝。这出戏见于《虎囊弹》一剧中,收入《缀白裘》集子,也见于《忠义璇图》,演的是《水浒》中鲁智深打死恶霸郑屠后,为避祸在五台山为僧,因醉酒打坏寺院和僧人,被他的师父智真长老遣送往别处的故事。“寄生草”,曲调名,是剧中鲁智深辞别师父时所唱。曲文各本略与《红楼梦》中所引有异,不校。《虎囊弹》一剧的作者有两说:一据高奕《新传奇品》中说是邱圆;一据焦循《剧说》中称朱良卿作剧三十三本,有此同名剧一种。高奕和邱圆是同时人,说法比较可信。邱圆,字屿雪,江苏常熟人,生卒年不详,约和王渔洋同时,当为清初康熙年间戏曲家。王国维《曲录》中提到他的作品九种,《虎囊弹》即其中较著名的一种,可惜传本现已残缺。

[注释]

1.“漫搵”二句——说自己英雄末路,转徙避祸。漫,聊、且的意思。搵,揩拭。处士,古时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这里当指智真长老的兄弟七宝村的赵员外。鲁智深先避难于七宝村,受赵厚待,后因走漏风声,赵又将他转移至五台山。

2.剃度——佛教把落发为僧说作是超度苦难,所以叫剃度。莲台,寺庙中佛像多塑作坐于莲花座台之上。

3.缘法——佛教称遇到能随缘指引入法门者为有缘法。乍,突然。

4.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佛教用以说不受身外之累。

5.“那里讨”几句——意谓独自云游四方,任凭我自由自在,化缘度日,这样的生活向哪里去讨呢?是自得其乐的意思。用苏轼《定风波》词“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句意。蓑衣笠帽是雨具,细雨如烟叫烟雨,拆配而成“烟蓑雨笠”是修辞用法。俺,我。芒鞋,草鞋。随缘化,随处化缘之意。僧道向人求布施,鼓吹布施的人能与仙佛结缘,所以叫化缘。

[鉴赏]

参见《寄生草·解偈》鉴赏。

【参禅偈】(第二十二回)

(贾宝玉)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林黛玉续)

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说明]

史湘云口快,说出演戏的孩子“倒像林妺妺的模样儿”。宝玉怕黛玉恼,马上使眼色,结果恼了湘云。宝玉忙去解释,又被黛玉听到,也向宝玉发脾气。宝玉两面受气,觉得庄子的消极无为的思想有道理,联想到自己也如《寄生草》曲中所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十分颓伤,便参究禅理,题了一偈和下面一支《寄生草》曲。第二天黛玉看了,说偈末二句“还末尽善”,便又续了两句。宝钗就引惠能作偈而承师位的故事,说黛玉的偈语方是悟彻,笑宝玉愚钝,以此阻止他参禅。

[注释]

1.参禅——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即习禅者集中精神参究禅理,以求“顿悟”的意思。偈,见前《石上偈》注。

2.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意谓彼此想从对方的身上得到感情的印证,内心在寻找证明,表情达意也为了获得证明。证,印证,证验,实验而有所得。在佛教用语中又作领悟、修成解。如《五灯会元》:“依吾行者,定证妙果(佛家称其所谓真理叫果)”。偈中“斯可云证”的“证”即作“悟”解。

3.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意谓无求于身外,不要证验,才谈得上参悟禅机,证得上乘。无有证,即无证。禅宗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随人心的生灭而生灭,佛就在每个人的心中,天堂地狱也在每个人的心里,毋需向外追求,不必求外界证验,因为万境皆空,本无证验可言。《传灯录》:“身等空界,法同梦幻,无得无证,然后谓之解脱。”

4.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意谓到万境归空无证验可言时,才算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境。

5.干净——禅宗与其它佛教派别不同,以为终日诵经静坐并不能成佛,丢掉邪念,顿悟到内心本自清净,即可成佛。参见神秀、惠能所作偈及前妙玉《图册判词》注。

[鉴赏]

参见《寄生草·解偈》鉴赏。

【寄生草·解偈】(第二十二回)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注释]

1.解偈——书中说,宝玉写完上一偈,“自虽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因此亦填一支《寄生草》,也写在偈后。”

2.“无我”二句——意谓我既与你互为依存,不分彼此,那就任凭别人不理解好了,干我何事?“无我原非你”取意于《庄子.齐物论》:“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译出来是说“没有它(自然、真宰)就没有我,没有我也就没有什么东西体现它。”从他——任凭她(指湘云)。伊——

她(指黛玉)。因为这句是自责自悔,所以对黛玉用第三人称而换字。两句说三人纠葛事是自找麻烦,但深一层含义则不限指某人某事。

3.肆行——随心而行,我行我素。

4.茫茫——指人生渺茫。这是消极悲观的虚无主义人生观。着甚——干什么,何用。

5.“纷纷”句——第二十回宝玉对黛玉说:“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后不僭先’也不知道?我虽胡涂,亦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妺,宝姐姐是两姨姊妺,论亲戚她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她是才来的,岂有个为她疏你的?”

6.碌碌——宝玉体贴姊妹丫头,忙着替别人操心。宝钗取他绰号为“无事忙”。

[鉴赏]

《山门》中鲁智深所唱的曲子与宝玉作一偈一曲,都是在现实中“碰壁”之后,想用逃避现实的方法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破坏佛门清规的鲁智深和不遵守严格家教的贾宝玉都不为周围的人们所容,所以,作者以前者作为触发后者“禅机”的诱因。这样,我们看待宝玉的苦恼,也就不应只限于表面所写的儿女纠葛。《参禅偈》中宝玉所作和黛玉所续,既是禅理,也是谶语。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禅宗的宗教哲学对曹雪芹的思想影响之深。关于禅宗思想的鉴赏,可参见《弘忍弟子所作二偈》。

【弘忍弟子所作二偈】(第二十二回)

其一 

唐·神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其二

唐·惠能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说明]

宝钗说:“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偈如上)。彼时惠能在厨房舂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末了。’因自念一偈曰:(如上)。五祖便将衣钵传给了他。”故事出于《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原文细节较繁,小说中转述是简化了的。

弘忍(601—674),俗姓周,其先浔阳人,居于湖北黄梅。七岁奉事道信禅师,后道信传法给他,称“五祖”(这五代相传的法裔是:菩提达摩、慧可、僧粲、道信、弘忍),传教于黄梅东山寺。从达摩到弘忍,禅宗尚未形成宗派,也没有正式用“神宗”的名称,还是禅宗的预备阶段。弘忍以后,禅宗形成两派,北派以神秀为代表,南派以惠能为代表。

神秀,弘忍的大弟子,所以小说称他“上座”。他后来是禅宗的北宗代表人物。这一派的特点是教人住闲处静,自妄修心,主张通过坐禅和调息(做气功)的方法训练一种脱离现实的宗教世界观。唐代中叶以后,这一派即趋没落。

惠能(638— 713),也写作“慧能”,唐代著名和尚,禅宗的南宗开创者,也是中国禅宗正统派的创始人。本姓卢,世居范阳(今北平城西南),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出身官僚家庭,父早没,家境贫苦,不识字,打柴为生,听人诵《金刚般若经》,发心学佛。投弘忍门下,在寺中从事砍柴、推磨等工作。作偈得弘忍赏识后,弘忍便秘授禅法,并付与法衣、钵盂(“继承衣钵”出典于此),成了禅宗“六祖”。后来他在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传教,大力倡导顿悟法门,传承很广,称为南宗,长期流传,是禅宗最有势力的正统派。《红楼梦》中的谈禅、参禅,也即此派禅学。惠能死后,弟子们记录他的思想言行编撰成集,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六祖坛经》。

[注释]

1.菩提树——桑科常绿乔木,原产印度,大约与佛教同时传入我国。现广州、高要等地寺庙有此大树。《西域记》八:“金刚座上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菩提,佛教名词,梵语译音,意思是觉悟。

2.“心如”三句——代表禅宗的北宗观点。《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叙这一派主张说:“背境观心,息灭妄念。念尽即觉悟无所知。如镜昏尘,须勤勤拂拭,尘尽明现,即无所不照。”

3.“菩提”二句——即“菩提树本非树,明镜台亦非台”的简语。全偈是禅宗南宗“泯绝无寄”观点的代表。《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叙这一派主张说:“说凡圣等法,皆如梦幻,都无所有,本来空寂,非今始无。……无佛,无众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谁言法界?”因而,这一派反对各种烦琐的宗教仪式,轻视念经、拜佛,也不主张坐禅,专门追求精神“解脱”,其教义的核心就是顿悟空幻,立地成佛。惠能创导这派禅学,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大变革。

[鉴赏]

佛教禅宗和其它宗教一样,教人们在现实的苦难前不要反抗,培养人们逆来顺受的奴化性格。它所谓的“顿悟”,实际上是迷惑;它所宣扬的精神解脱,实际上是对人们的思想束缚。它力图把“佛性”从彼岸世界拉回到每个人的内心,把依靠佛教的经典转向引导人们相信个人思维所获得的神秘启示,把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它的哲学思想和处世态度,与先秦庄周思想颇有相似之处。这种思想很容易为没落阶级中一些不满现实而又找不到出路的人所接受。它的主导方面是消极有害的。

佛教发展到禅宗已逐渐走向它自身的反面,因为它本身潜伏着从理论上导致破坏宗教的倾向:既然“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无佛、无众生”,“本来无一物”,那么这种佛教教义的本身也是虚妄的。这样,它就埋藏下了毁灭它自己的炸弹。而这一武器拿到揭露和批判现实剥削制度的人们的手上,它就会沿着佛教教义所反对的方向前进。明末李贽就曾利用禅宗思想攻击禅宗思想,也常常表现为对封建末世的黑暗现实和慕求仕途功名的世俗观念的憎恶和否定。因而,在《红楼梦》中,禅宗思想仍然是被利用来作为一种批判性的武器的。只是这种武器,远远不是理想的武器罢了。因为,它对敌人缺乏摧毁性的威力,却对自身和读者都起着严重的消蚀斗志的作用。

【春灯谜】(第二十二回)

[说明]

灯谜中除了贾环一首外,都是贾母带头叫众姊妹所制的,大都隐括着她们后来各自的遭遇。但是,原稿是残缺的,只到惜春的谜为止(庚辰本)。这一回没有补成曹雪芹就病逝了。现在所见的最后两首是后人续补的

其一(贾环)

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

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

——枕头、兽头

[注释]

元春做了灯谜叫大家猜,命大家也做了送去。贾环没有猜到元春的谜,自己所作的一个也被太监带回,说是“三 爷所作这个不通,娘娘也没猜,叫我带回问三爷是什么。”众人看了他的谜,大发一笑。

1.有角只八个——古人枕头两端是方形的,所以共有八个角。

2.兽头——指塑在屋檐角上的两角怪兽。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而为九种怪兽,“二曰螭(音痴)吻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见清代翟颢《通俗编》。

[鉴赏]

把枕头、兽头拉在一起,称作“大哥”、“二哥”,有八个角还用“只”字,兽既然真长着两角而蹲在房屋上,做谜语就不应该直说。凡此种种,都说明“不通”。贾环的形象常作为宝玉的衬托,又成为作者有所偏爱的探春的对照,这些都代表作者的思想倾向。从这首灯谜,可以看出作者出色的摹拟本领和诙谐风趣的文笔

其二(贾母)

猴子身轻站树梢。

——荔枝

[注释]

1.站树梢——与“立枝”同义。“立”与“荔”谐音,所以谜底是荔枝。

[鉴赏]

贾母灯谜的寓意在于暗示将来所谓“树倒猢狲散”。这句在秦氏托梦、预言贾府后事时郑重提到过的俗语,作者并非随便拈来,而是以生活真实作为基础的。这对稍知曹氏家世的人来说已不是什么秘密,因为它曾是曹雪芹祖辈的一句口头禅,在亲友中几乎无人不知。如施瑮就有“廿年树倒西堂(曹寅的斋室)闭”的诗句,注云:“曹楝亭公(寅)时拈佛语,对坐客云:'树倒猢狲散’。今忆斯言,车轮腹转。”(《隋村先生遗集》卷六《病中杂赋》)这当然只能证明小说取材于生活,而不能把小说看作家传。在小说里用第一个谜(前面贾环的谜与此无关)来暗示这句俗语,正为了先点出整个贾府的命运。按我们理解,大树,实际上就是靠朝廷庇护着的这个复杂的古式大家庭在政治上所取得的特权和地位。而在贾府上下层层宗法等级关系中,“老祖宗”贾母是处于最高地位的太上家长,如果用这句俗语来比喻,她恰似一只站在树梢头的老猢狲

其三(贾政)

身自端方,体自坚硬。

虽不能言,有言必应。

——砚台

[注释]

1.必——谐音“笔”。

[鉴赏]

这个谜语十分切合贾政这一形象的思想性格特征。所谓“端方”,与第二回冷子兴说他“为人端方正直”相合,这就同说他“训子有方”一样,都不能实看,其实,也就是道貌岸然,满口仁义,假装一本正经。所谓“坚硬”,就是头脑冬烘、顽固不化,好比花岗岩。虽说他“酷喜读书”,信奉“诗云子曰”,却口“不能言”,赋诗题对一开口就遭到宝玉的批驳。但如果“圣上”“有言”,那他当然“必应”无疑。这我们在十八回中已经看到了:只要“贾妃看毕,喜之不尽”的诗,“贾政等看了,都称颂不已”

其四(贾元春)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心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爆竹

[注释]

1.“能使”句——迷信传说爆竹能驱鬼辟邪,所以说妖魔丧胆。梁宗凛《荆楚岁时记》:“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2.身如束帛——形容爆竹象一束卷起来的绢帛。又合形容女子身材的话。如战国辞赋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和汉末诗人曹植的《洛神赋》中皆有“腰如束素”语,而“束素”也可说“束帛”。气,声气,气势。也是物与人两指的。

3.回首——既是回头间、转眼间之意,又隐死亡,因“回首”是佛教称俗人死亡的婉词(用吴世昌先生说)。书中有此用法,如五十四回:“袭人道:'正是我也想不到能够看着父母回首,……”脂评中也用“回首时无怪乎其惨痛之态”(庚辰本第十六回)来形容王熙凤死时的情景。

[鉴赏]

一响而散的爆竹恰好是贾元春富贵荣华瞬息即逝的命运的写照,这已毋需多说。《红楼梦曲》中元春曾以自己的死为鉴,劝父亲赶快从官场中“退步抽身”,脱免即将临头的大祸。可见,她的早死实在与她所依仗的势力在皇室权贵内部各派的勾心斗角中失势没落有关,而并非像续书中所说的因“圣眷隆重,身体发福”,“偶沾风寒”遂成不起的。这样,在她入宫为妃、显赫飞腾之时,敌对政治势力亦即所谓“妖魔”因贾家忽然得到皇亲为靠山而曾震恐得“胆尽摧”,也就不难理解了。见到过后半部佚稿的脂砚斋说元春之死是“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庚辰本、戚序本第十八回批),正可帮助我们理解贾府“一败涂地”的真正的原因

其五(贾迎春)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

——算盘

[注释]

1.“天运”二句——算盘上的子靠人手去拨,所以说“人功”;这些子或碰在一起,或分离,在没有计算出“数”之前,谁也不知它是离是合,要看注定的结果是什么,所以叫“天运”。结局明明是人拨出来的,但又不随人的意志、不为人所预知,这道理很难懂得,所以说“理不穷”。如果“数”中注定两子相离,任你怎么拨算也是不会相逢的。这里的双关含义十分明显。

2.镇日——整天。“镇”与“整”通。

3.阴阳——指奇数偶数,泛指数字。每次运算的数字既不一样,算盘子所代表的一、五、十……数字又不相同,这就难怪进退上下,乘除加减,整天纷纷不止了。“阴阳”另一义可指男女、夫妻。“数”的另一义就是命运,命不好也叫“数奇”。程高本“只为”作“因为”,与第三句复字。“不同”作“不通”,也不对。

[鉴赏]

这是用打动乱如麻的算盘暗喻将来迎春嫁到中山狼孙绍祖家,挨打受骂,横遭摧残,过不上一天安宁的日子。以“难逢”说她所嫁的丈夫不得其人。在作者看来,贾府祖上对孙家已仁至义尽,迎春本人也忠厚老实,这些都算得上“有功”了,但为什么结局如此悲惨呢?由于不能从当时制度的根本社会原因上去寻求正确的答案,所以只好归之于“无运”,发出所谓阴阳命数不如别人的宿命论的叹喟

其六(贾探春)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风筝

[注释]

1. 仰面——指抬头看风筝。

2.“清明”句——春季多持续定向的东风,是最适宜放风筝的时候。妆点,指点缀清明佳节。

3.游丝——本指春天飘荡在空中的飞丝,由昆虫吐出。这里是说拉住风筝的线。浑,全。

[鉴赏]

这是以断线风筝暗示探春远嫁不归。在她的“图册判词”中说“清明涕送江边望”,这里又点“清明”,可见,清明是佚稿中她离家出嫁之时。这样,“妆点”的隐义又是新娘的梳妆打扮。续书中把她的出嫁置于落叶纷纷的秋天,显然没有注意到诗中的暗示。庶出的探春凭着投靠王夫人,在贾府中一度当上了发号施令的女管家,这就和风筝凭着东风吹送入云一样。但一旦风筝断线,这位才干精明的三小姐就再不能有所作为,也无力维持她原先的权力地位,而曾经抬举她的“东风”也就不得不把她远远地送走。可惜我们已无法确切地知道断线此喻的具体涵义是什么。从脂评“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的话来看,她的出嫁还在贾府事败之前。这样,她的远走,在遭遇不幸的众姊妺中,还算是结局比较好的

其七(贾惜春)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佛前海灯

[注释]

此首在梦觉主人序本《红楼梦》(简称甲辰本)、梦稿本、程高本中被删去。戚序本上狄葆贤曾作眉批说:“惜春一谜是书中要旨,今本删去,谬极。”今据庚辰、戚序诸本。

1.色相——佛教名词,指一切事物的形状外貌,旧时亦用以指女子的声容相貌,这里是借灯说人,把人的空有姿色、不能享受欢乐归于前世宿缘。佛前海灯,即长明灯,供于寺庙佛像前,灯内大量贮油,中燃一焰,长年不灭。从灯的堂皇外表(色相)来看,好象本该与其他灯一样用于繁华行乐之处,现在偏偏相反,所以这样说。

2.菱歌——乐府诗中菱歌莲曲,内容多唱青年男女的爱情。“不听菱歌”即“看破红尘”意。

3.沉黑海——入佛门表示永远与人间荣华欢乐隔绝,在世人看来,这无异于沉入到看不见一丝光明的海底。海灯悬于寂静孤凄的佛殿,外观也并不明亮,所以这样说。“黑海”,戚序本作“墨海”。墨海是砚的代称,今从庚辰本。

4.“性中”句——海灯看似暗淡无光,内中自有光焰在。借以作宗教的说教。《六祖坛经·决疑品》第三:“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性,佛家认为人的自身中本来存在着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性”,问题在于能不能觉悟到并保持住它。这是赤裸裸的唯心主义宣传。大光明,又指佛。第二十五回写贾母为宝玉捐香油事,马道婆谓“西方有位大光明普照菩萨,专管照耀阴暗邪祟”,“这海灯便是菩萨现身法像,昼夜不敢息的”。

[鉴赏]

在这首谜诗中,作者虽然借用了一些佛教语,如“色相”、“性”等等,但其用意显然并不在于劝人信佛,也不过是预示惜春的归宿而已。从她同样被归于“薄命司”之列并在判词中说她“可怜”来看,“性中自有大光明”之说,至多也只是拟写惜春将来前途绝望时自身的念头。难怪站在维护那大家庭利益的立场上的脂砚斋在读此谜时,联想到曹雪芹后半部原稿中所写的惜春为尼的悲惨结局,禁不住叹息道:“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岂不悲夫!”(庚辰本)实际上,她确是沉入了一点“光明”也见不到的“黑海”。

其八(薛宝钗)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更香

[注释]

从早期脂本都止于惜春之谜、畸笏叟特记下这首诗并批明“此回未补成而芹逝矣”等情况来看,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生前在《红楼梦》稿中的绝笔。后来,有人续补了宝玉、宝钗两首谜诗,就把这一首改属于林黛玉了。

更香,是一种可用以计时的香。夜间打更报时者燃此香以定时,或一支为一更,或视香上的记号以定更数。

1.“朝罢”句——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朝罢香烟携满袖”。说早朝回来衣袖上尚有宫中的炉香味。现在稍加改动,说“两袖烟”,是隐藏谜底“香”字。“两袖烟”,等于说两袖风、两手空。设问“谁携”,对杜诗作了翻新。谜外寓有荣华过后一无所得的意思。

2.“琴边”句——承上句,解说这是什么香,用排除法。香有多种,与琴、棋、书、画为伴的是鼎炉之香,熏被褥、衣服用的则有熏炉、熏笼(古时豪门尚巧制“被中香炉”,见《西京杂记》),都用不着更香,所以说与这些“无缘”。寓意也承上句申述一无所得的含义。“琴边衾里”说夫妻关系。以夜里同寝、白天弹琴表示亲近和乐。《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程高本“总”作“两”。

3.“晓筹”句——这一联正面说更香的特点。晓筹,早晨的时刻。筹,指古代计时报时用的竹筹。鸡人,古代宫中掌管时间的卫士。宫中例不畜鸡,有夜间不睡的专职卫士头戴“绛帻”(象征雄鸡鸡冠的红布头巾)候在宫门外,到了鸡叫的时候向宫中报晓。唐代诗人王维《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绛帻鸡人报晓筹”。后来李商隐反其意说“无复鸡人报晓筹”,用以讽刺死于马嵬坡的杨贵妃。曹雪芹再翻新意,改“无复”为“不用”,用来说计时的更香,恰到好处。

4.五夜——即五更。古代计时,将一夜时间五等分,叫五夜、五更或五鼓。炉香要加添香料,更香只要点上就是了。这句用了“无烦”二字,又翻了唐人李颀《送司勋卢员外》诗“侍女新添五夜香”的案。上下两句的寓意都是说人因愁绪而通宵失眠。

5.焦首——香是从头上点燃的,所以说焦首。喻人的苦恼。俗语所谓焦头烂额。

6.煎心——棒香有心,盘香由外往内烧,所以说煎心。佛家有“心香”(意为虔 诚)之语。又香有制成篆文“心”字形状的,叫心字香。煎心,喻人的内心受煎熬。

7.“光阴”二句——更香同风雨阴晴的变化无关,却随着时间的消逝,不断地消耗着自  。荏苒(rěnrǎn忍染),时光渐渐过去。须当,应当。就寄寓来说,上句是红颜渐老、青春堪惜的意思,下句则说虽世事变幻莫测,而自己却已心灰意冷,只是听之任之罢了。

[鉴赏]

细细体会谜语字里行间的隐义,就不难看出,这是作者借以暗示薛宝钗的结局。她在丈夫出家为僧后,将过着冷落孤凄、终生愁恨的孀居生活。后来续补者将这首诗谜的所有权给了林黛玉,大概以为宝钗既与宝玉结了亲,就不应说“琴边衾里总无缘”,倒不如用以指黛玉更像。其实,作者本意是指终至于“金玉成空”。黛玉病魔缠身,又多愁善感,中间两联似乎也用得上(仔细推敲起来当然有问题,如“日日复年年”,非三两年之谓,而是漫长的岁月)。黛玉短命夭折,当然应惜华年,所以与“光阴”句也可适合。至于末句,既有“风雨阴晴”、“变迁”等字眼可表示变故,只要不执着于一个“任”字,倒也含混得过去。在原稿残缺、又不能苛求续补者也具备曹雪芹同等才情的情况下,把这首做得很巧妙的谜诗归属于聪明灵巧的林黛玉,只要勉强可解,也并没有什么不好,是符合一般读者心意的。但作为研究作者本意来说,知道它原非黛玉之谜倒有必要,它至少再一次证明宝钗最后并没有获得什么精神安慰。可见,续书中写薛宝钗得了“贵子”,将来还振兴家业,等等,都是痴儒说梦

其九(贾宝玉)(后人增)

南面而坐,北面而朝。

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镜子

[注释]

1.“南面”二句——人照镜时,人与镜中影的方向相反,一个面向南,一个面朝北。寓意是宝玉婚后面对薛而心怀林。语用《孟子·万章上》:“舜南面而立,尧帅诸候北面而朝之。”孟轲的学生在问到传说中尧让帝位给舜一事时说的。皇帝的位子是向南的,臣子向北。现把出处中的“立”改为“坐”,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臣子“朝”见皇帝,皇帝是不会站着的。

2.“象忧”二句——即镜中之形象是忧,人也一定是忧,形象是喜,人也一定是喜。寓意是另一种解说:说他好象有忧愁,也确是有忧愁;说他象有喜事,也确是有喜事。忧是因黛玉死,喜是指与宝钗结婚。这八个字也出在《孟子·万章上》。原意“象”是人名,是舜的异母弟。传说象曾谋害舜未遂,舜对象仍很亲切。万章问孟轲:是不是舜不知道象要谋杀自己呢?孟子说:并非不知道,只是“象忧亦忧,象喜亦喜”罢了。意思是兄弟友爱本“人情天理”,有时不能自制。借此宣扬“孝悌仁爱”、以“忠恕”之心待人等儒家的道德。

[鉴赏]

这一首是后人据古镜谜(冯梦龙《桂枝儿咏镜》中曾引到)补的。

单看谜语本身,也算做得巧的。小说题名之一是“风月宝鉴”,《红楼梦曲·枉凝眉》中有“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的话,小说中还有贾宝玉对镜梦见甄宝玉的情节等等,都与“镜子”有关,所以镜子谜用于宝玉除了注解中说的寓意外,暗示其归向空门也很切合。唯其如此,续补者特地通过看灯谜的贾政赞道:“好,好!如猜镜子,妙极!”颇有点沾沾自喜。但是,他没有发觉这面镜子中所反映出来的宝玉形象却是头戴儒冠的:宝玉深恶“四书”,虽贾政一再督责,时到后面第七十三回“至上本《孟子》,就有一半是夹生的,若凭空提一句,断不能背;至下本《孟子》,就有大半生的。”现在居然能“凭空”从最生疏的下半本《孟子》中断章裂句,摘取其词,得心应手地制成谜语,岂非大大的奇迹?这只能证明续补者自己对《论》、《孟》之类的言论是很崇拜的,因此看到这个巧引“经”语的谜,就拿来添入,而对贾宝玉这一类的叛逆者形象所显示的不喜道德文章却没有去注意到。问题还不止于此。戚序本中没有宝玉的谜,所以贾政一走,凤姐就对宝玉说:“刚才我忘了,为什么不当着老爷,撺掇着叫你作诗谜儿?”续补者添加了这个谜后,却忘了把凤姐这句话也改一下,结果是刚说他诗谜做得“妙极”,接着就说他没有作诗谜,形成了自相矛盾的局面。   

其十(薛宝钗)(后人增) 

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叶落分虽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竹夫人 

[注释]

竹夫人,又称竹几、竹夹膝,用竹篾编成,圆柱形,中空,有洞,可以通风,夏天睡时可抱着取凉。宋代诗人黄庭坚以为它不配称作夫人,就名之为青奴,后又叫它竹奴。

1.“有眼”句——说竹器是镂空的。眼,即洞,借此骂宝玉。

2.“荷花”三句——说夏天相偎依取凉,秋冬被弃置不用。借此说夫妻生活短暂。

[鉴赏]

这一首也是后人续补的。唐宋以来,咏竹夫人的诗极多,有说它“但随秋扇”的,有叹“爱憎情易迁”的,还有说“与君宿昔尚同床”、“只恐西风动别愁”的等等,不一而足。这首谜虽比“更香谜”浅俗,却只袭用前人诗意,并没有什么创新,修辞上也有疵病,如“分离别”即硬凑足三字,但主要缺点还在于它完全不像是薛宝钗所作的,也就是说续作者没有“按头制帽”,而诗歌的性格化恰恰是《红楼梦》诗词不同于其它旧小说的最显著的艺术特征之一。薛宝钗为人虚伪,思想庸俗,但她很讲究合乎大家闺秀身份的礼,涵养工夫极深,作诗以盛唐为宗,追求含蓄浑厚,言语行动处处谨慎,要显出自己很有教养。一个矜持自己能“珍重芳姿昼掩门”的薛宝钗,现在居然破“门”而出,大骂“有眼无珠腹内空”,还把它写了贴到春灯上让大家观赏,这能令人置信吗?当然,薛宝钗也会骂人,但总不会用赵姨娘的口吻,何况做诗?这个传统礼教的卫道者,平时见了姊妹们读书吟诗,稍涉男女,就板起脸孔装作正经教训人家,怎么现在自己竟毫无顾忌地写出“恩爱夫妻不到冬”之类的话来呢?它与蒋玉函之流在狎妓的酒席上唱“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的腔调又何其相似!所以,续补那种“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淫滥小说容易,续补曹雪芹这部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伟大的古典名著,如果思想庸俗、见识鄙陋,就难免不使自己的文字成为续貂的狗尾。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8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下
红楼梦诗词鉴赏(从后回到前回)后
《红楼十二层》:第九层 《红楼》真本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