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辛弃疾农村词:几多皈依,几多纠结

作为词人,辛弃疾大力写豪放词接续苏东坡开辟的作词新路,且创作成果可圈可点。但从整体上看,他的词是有很多方面的,其中有一类可以称为农村词。

辛弃疾晚年闲居在江西上饶带湖一带,并且在铅山瓢泉买田置屋,以“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将其宅取名为“稼”,自号“稼轩居士”;他又根据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在带湖新居旁立“植杖亭”。

在隐居江西前后达二十余年的时间里,辛弃疾创作了一些有关农村生活剪影和田园风光的农村词。这些词数量虽然不多,但大多语调自然平淡、亲近自然,可以说是辛词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侧面。

而深入观察这类农村词,会发现,这其中包含着辛弃疾复杂的情绪和感情。

1、农村风景的描画与词人的闲适心境

在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村的生存环境与都市生活显然有很大不同。在农村,人们自给自足。所以你看:辛弃疾农村词中的秧针、溪禾、麦畦等是为了满足食的需要;而柔桑、桑麻、蚕生等是满足衣的需要。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一度让词人非常享受。

且看这首《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这首词中表现的不仅仅是一副清新的农村风景画,还展现了村民们神态悠闲,生活过得井然有序。

再如这首《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著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在农村活动久了之后,辛弃疾逐渐和普通农人融为一体。面对落雨,辛弃疾配齐“竹杖”“芒鞋”,颇有东坡遗风,自然也能让人感受到似东坡一样的旷达。

2、对农村人际关系的欣赏与词人的放松

农村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极少有利益冲突,农村民风淳朴、纯粹。对于这种人际关系的喜爱,在辛弃疾的农村词中也有体现。

如其《鹧鸪天》:

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自从一雨花零乱,却爱微风草动摇。

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景为情作铺垫。且看下片:“呼玉友,荐溪毛”,呼朋唤友轮流走动是常态,有时遇到乡村野老,一定要再三邀请来家作客。有一天词人想去找乡村友人喝洒,要过一座桥,远远的看到有个老翁过来,就扶着自己的杖藜在桥头让路。等那老者走近以后,却正是自己要去窜门的好友。“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用转折笔法就很好得表达了词人对农村人际关系的真诚、质朴的赞美。

再如《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同样表明了乡间之人的温馨画面:他们只是谈论一些田间之事与日常琐事。“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展现农村人民自然劳动的场景,给人一种和谐之感。

辛弃疾在官场沉浮很久,且不说被迫闲居是有投降派的功劳的,南宋朝廷中能跟辛弃疾想法、行动一致的本就不多。在官场时间长了总会有些心累,而农村这种轻松的人际环境让他的心情轻松了不少。

3、失意英雄的疗养与隐者情绪

自陶渊明起,在官场失意的文人就一直视农村为隐居的好去处——所谓隐居,并非一定要去荒无人烟的高山深林,毕竟,诗人终究是凡人,五谷杂粮的饱腹需求还是要满足。当然,农村的优美风光与纯粹的人际关系也都是让人心向往之的原因。

在官场中沉浮的辛弃疾一身疲倦:心怀壮志却屡遭打击,身怀才华却不得重用,重压之下被迫闲居乡野,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而远离政治漩涡的乡村无疑是心灵疗养好去处,仕途的苦闷在田园山水中也得到了安放。似乎,这里更适合居住,也许就此隐居,终老于此也不错。

且看其《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者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在江西上饶生活的时期,词人经常去博山,这首词就是辛弃疾写博山道所见:词的上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景象;下片是基于想象,也是理解这首词的关键,他曾经在退居带湖新居之初写过一首《水调歌头·盟鸥》,表白自己愿意生活于山林之中,与白鸥作朋友。而这首词的下片词人借与想象中的一只白鸥的神色交流,坚定了归隐之心。

类似情调的还有如这首《南歌子》:

世事从头减,秋怀彻底清。夜深犹道枕边声。试问清溪底事、不能平。

月到愁边白,鸡先远处鸣。是中无有利和名。因甚山前未晓、有人行。

正如开篇一句说的那样,人到了一定的年纪、一定的境遇,就要开始做减法。像山村中没有名利之争,只有天未亮就开始农事的行人。

可以说,辛弃疾在某些时间段里,是有隐逸之心的。毕竟,陶渊明也曾是他的偶像。正如他曾经在《鹧鸪天·读渊明诗不能去手,戏作小词以送之》里这样说: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千载后,百遍存。更无一字不清真。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晋宋之间的纷扰在陶渊明隐居后完全摒除内心之外了,可见辛弃疾对陶渊明的认可与慕陶之心。

4、忧国忧民的纠结与满腹牢骚

辛弃疾是出生于金政权下的沦陷区的,他亲眼目睹了金国的南侵和沦陷区人民所受的苦难,从小就立志报效朝廷,长大之后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具体细节可参考我之前发布的这篇文章:辛弃疾:什么是国?脚下的土地不是,心中的认同才是)。而自从绍兴和议之后,北伐之风逐渐冷却,而词人在投降派的挤压下不得已退居农村。

祖国南北分裂,当局者软弱无能,只有辛弃疾这样的热血男儿以国事为己任,把恢复中原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和追求。即便在乡间,辛弃疾的内心也不是时时刻刻都是非常平静的。

如其《清平乐》: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河山。

上阙写景,下阙抒情。“平生塞北江南”,概述自己南北奔走为抗金事业献身的经历,“归来华发苍颜”,感叹岁月蹉跎而理想还未实现。“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河山”更是把辛弃疾那股“意难平”展现得淋漓尽致:秋宵梦醒,万里河山在眼前让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虽然闲置乡间,但他的内心仍然牵挂着祖国统一。

再看其《卜算子》: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李广屡立战功,但官位不到九卿,而李蔡人品下中等,却能封为列侯。以古喻今,讽刺的是南宋小朝廷:一群庸碌无能的投降派掌握局面,有志气、有才能的抗战志士被排斥打击。“万一朝廷举力田,舍我其谁也”(万一朝廷推举努力耕田的人,除了我还有谁呢!)这是反语,表现了辛弃疾的牢骚。

我们知道,辛弃疾不是愚忠,他对南宋朝廷有不少批判,在农村词里也不例外。除了吐槽南宋朝廷,诸如“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鹧鸪天·博山寺作》)之类的句子可看出辛弃疾是经常牢骚满腹的。

我最近经常在想,也许辛弃疾的内心是清楚复国机会渺茫的,一个确有军事才能的人对局势看得很清楚(关于他的军事才能,我在之前的文章提过,链接在上文中出现过)。只是,到后来,辛弃疾俨然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孤独的战士。别人怎么样他管不着,他只需做好自己。

且看这首《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少年时强说愁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避而不谈,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不敢明言的是心系统一、怀才不遇的哀愁。

你看,辛弃疾始终是不安分的。乡村田园仅仅是辛弃疾受到重大打击时的精神避难所,辛弃疾不会永远属于农村。一旦时局转变,命运有新的转机的时候,辛弃疾会果断地投入社会现实之中,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

嘉泰三年(1203),闲居多年后,朝廷又起用他了,年岁颇高的辛弃疾再次积极地投入到北伐抗金的事业中。你看他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在“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忧思中,满怀“天下英雄谁敌手”的无限壮志,原先的闲情逸趣、隐逸情怀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是可以驾驭多种题材,并且也会表现出多种风格,辛弃疾的农村词正是体现了他的创作能力。而其中蕴含的复杂情绪也为我们展示了辛弃疾其人的多面性,展示了辛弃疾的行藏出处,为我们进一步了解辛弃疾打开了一个窗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赏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
辛弃疾运用传统题材词之赏析
《太常引》 宋 辛弃疾
论辛弃疾的“发白”情结及其成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