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洪武移民传说

【下文中所言“我县”为山东潍坊市昌乐县——蒲家人】

传说某年山东大水,千里汪洋,唯有一孕尼姑,以瓮作舟,方免为鱼鳖,随波漂零于安徽风阳。后生下一娃,此人便是明太祖朱元璋。不久,其母死,朱元璋乞讨来山东寻根。呼人拜问,人皆亡之。朱元璋寻觅无缘,屈念归舟。待其鸾旗龙廷,便嫉恨山东夷祖之仇,遂发兵血洗山东。山东人民被屠戮殆尽,所剩者百不之一,以至造成了荒无人烟。这才有了以后的山西洪洞县大迁民。以上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几乎到了可以乱真的地步。"如我县几部姓氏族谱的序文中,居然也煞有介事地相迎合:"朱洪武血洗山东"、"朱洪武洗人烟"等。

而徐、鲍两姓族谱,则几乎一字不差地记有下列文字:"自大明洪武即位,常遇春将军率花马军平山东道,平而复起者再三,于是赫然斯怒,所过州县无论盗贼良贱,概行诛戮,虽有存焉,然百不一二,是以地广人稀……。""朱洪武血洗山东"之说,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山西洪洞迁民到底是怎么回事?据《明史》记载,元末明初"山东、北平数千里沃野之土,自兵燹以来尽化为榛莽之地,土著之民,流离军伍,不存什一"。"死者长已矣",苟活者朝不保夕。此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啼"的凄怆景象,从我县的部分姓氏族谱中,也有一定反映。

如《李氏族谱》栽:"当是时,戎马在郊,干戈倥偬,遥遥数百里,敬载木主,尽室以行",百姓"俄而城市,俄而乡曲",漂泊不定,苦无宁居。《王氏族谱》:"兵燹之余,流离失所者指不胜屈。"《徐氏族谱》:"兴废不一,治乱多故,或因兵燹而飘零异域,或因水旱而流离四方,或染疾疫而辗转流徒。"《谭氏族谱》:"逆匪交讧,戕及无辜……安适之日甚少。"《毕氏族谱》:"南匪逆境,烽烟遍地。"《张氏族谱》:"转徙倥偬,苦无宁宇……举目谁亲?"等等,不一而足。

上述正史与民间记载互相印证,足以道出了当时山东大地"荒无人烟"的悲惨景象,是符合历史的真实的。然而,造成这种惨状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事实证明,造成这种惨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元末至明建文年间的四次兵乱所致。元朝统治者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以后,为制止民族矛盾,分而治之,以达到项固其统治的目的,将各故人民按贵贱划分为四个等级。

其中将汉人和南人划为最下等,从政治上,经济上实行残酷的民族歧视和压榨。致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起义军四起,群雄割据,战争频繁。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刘福通等各树旗帜,进行反元战争。其中以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军起义,其势力"东逾齐鲁,西出函秦,南过闽广,北抵幽燕(《高丽史》)。"从义之民众至十余万人。先后与元军奋战达十三年之久。其中由毛贵率领的起义军自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始,就转战于山东一带。东路北伐军二次经山东一直打到大都附近之通县,后因受挫而又败北山东,这是第一次兵乱。

其次,元朝统治者内讧迭起,诸王争城夺地,相互残杀,亦末能使山东人民幸免于战祸之中。可以说,帝位的争夺是一直与元朝相始终的,如仅从1308年到l333年二十余年时间,就换了八个皇帝。第三,朱元璋削平群雄,乘势而起,在最后推翻元王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其进军计划是: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撤其羽翼;扼守潼关守之,使关陇之兵不能出关;然后以兵北上,直捣大都。此次兵乱,山东又首当其冲。"靖难之变"(见《辞海》"靖难之役"条),使山东又罹第四次兵乱。朱元璋死后,明惠帝(太祖孙)即位,其叔朱棣以靖难(靖,平的意思;难,指皇帝周围有奸臣当道,皇帝有难,以兵平之—)之名,起兵夺取了皇位,内战达四年之久。由于朱棣遭到曹国公李景隆、魏国公徐辉祖、兵部尚书铁玄等的抵抗,两方动兵几十万,鏖战于济南、济阳、济宁、兖州、汶上、东平、东阿、临清等地,又使这一地区的人民残遭战争涂炭。

据《明史》和我县部分家族谱记载,除上述四次兵乱外,明初,中国沿海地区还时常遭受倭寇袭扰,致使山东沿海居民大量迁入本省内陆和迁他省。这也是造成山东人烟稀少的原因之一。如上述,造成山东"荒无人烟"的原因是有载于史的。而所谓'"朱洪武洗山东"的说法,则是没有根据的。史实恰恰相反,朱元璋坐殿南京的第一年就"振恤中原贫民"(见《明史"本纪》。下同)。并诏谕大臣们说:"中原之民,久为群雄所苦,流离相望,故命将北征,拯民水火。元祖宗功德在人,其子孙罔恤民隐,天厌弃之。君则有罪,民复何辜?前代革命之际,肆行屠戮,违天虐民,朕实不忍。诸将克城,毋肆焚掠,妄杀人,元之宗戚,成俾保全。庶几上答天心,下慰人望,以副联伐罪安民之意。不恭命者罚无赦。""新克州郡毋妄杀","避乱民复业者,听垦荒地,复三年","鳏寡孤独废疾者,存恤之"。

第二年又诏曰;"齐、鲁之民馈粮给军,不惮千里,朕轸厥劳,已免元年田租,遭旱民未苏,其更赐一年。"洪武三年,又"免南畿、河南、山东、北平、浙东、江西广信,饶州今年田租。"洪武四年,"赈山东饥。免被灾郡县田租"等等。朱洪武对山东实行如上优恤政策的同时,当然还有残酷的盘剥与压榨的一面,本文不打算论及。而要着重说的是,作为一代封建君主,朱洪武是很谙于治国之道的。如大明定鼎之初,就对其天下来朝之府州县官说:"天下始定,民财力俱困,要在休养安息(《明史"本纪》)。"而所采取的安邦定国之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实行了宽、狭乡之间移民的办法,即人口稠密地区迁民于人烟稀少地区。据《续文献通考》记联;"太祖至成祖间,屡徙山西、浙江民于河南、山左(即山东一编者注)。"

据《明史》,朱洪武颁诏从山西迁民往山东,始于洪武四年:"徙山后(指山西、河北及内外长城之间地区一编者注)民三万五千户于内陆。"需要说明的是,迁民之举并非属朱洪武所首创,如汉高祖刘邦就实行过徙富民实关中的办法,宋太祖也曾"命兵士迁河东民万户于山东"(《宋史"本纪》)。但朱洪武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为后来的永乐间大规模迁民,提供了经验。朱棣篡位登基,改元永乐。全国趋于平定后,他励精图治,采取了诸多医治战争创伤,富因强兵的重大措施。其措施之一,就是继承和发扬了父王朱洪武的迁民政策。据《明史》记载,自永乐建元始连续三年,仅从山西大舰模迁民实北京就有达三次,迁山西民往山东者,也曾有过相当的规模:"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泌、汾州,令其丁多田少和无田之家分其丁田,以实河北、山东。"

据记栽,当时的移民机构就设在洪洞县的广济寺内,所有移民,均在此领取护照凭证、川资。不过这些移民并非全都是洪洞县人,而是尤以洪洞及附近地区为居多,亦有集他地民于兹以分而迁之的。因寺有棵大槐树,树上有个喜鹊窝,移民临行前或者在此相互倾诉别恨离情,或者以志不忘本,采集槐种包藏,以供立村时栽种,故山东各具相当量的谱牒碑碣中多有某某始祖自山西安洪洞县"大槐树"、"大槐树底"、"老鹊窝"、"老鸹窝"、"老鸦窝"迁居的记载。

这也是"问我始祖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民谚产生的历史背景。综上所述,元末明初山东各地兵连祸结,饱经战争的蹂躏和摧残,以致形成了地广人稀的格局。而山西作为当时元末名将察罕帖木儿和其子扩廓帖木儿的根据地,四次兵乱均未波及。他们凭借天险屏障,统治严厉,社令秩序相对稳定,生产得以发展,因而生齿日繁,加之难民流入,一时形成了人稠地狭的地区。明太祖与成祖为均衡人口分布,发展农业生产,恢复中原经济,富国强兵,而采取了移民的措施。这便是山西大迁民的主要原区。

因此说:"朱洪武血洗山东"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的真实的。以上简要叙述了山西迁民的主要原因和大体经过。但这并不等于说明初迁至山东之民都是来自山西。从我县地名考证材料看,迁自直隶(今河北)枣强者,虽然不象《蒲氏放谱》听说;"乡中民则迁自枣强蓟者盖十室而八九",但却也占有三分之一以上比例。其次就是迁自河南、四川的,也有迁自江苏、江西、陕西、浙江、云南等地的。其中有一次性迁未的,有几经辗转迁徒逐步而来的,也有迁至一地后,其子孙又分迁所至的。再有,迁民的形式也不尽相同。

就我县的情况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奉记所迁。如上述之山西洪洞迁民。

(二)、为避人祸战乱而迁。如《张氏族谱》:"元白莲教倡乱,避难迁于明洪武三年,入籍临朐。"《窦氏族谱》:"世居燕山,兄弟三人元末避地青莱间。"《赵氏墓志》:"自洪武间因红巾军之乱,昆仲弟七人迁于山东青州府临朐县。"《刘氏族谱》:"元明之乱来兹临朐。"

(三)、因逃丁而徒居。如《李氏族谱》:"元末诏简民丁分遣戊辽,兄弟遂各星散,易名改姓析居他所。"

(四)、随军入籍。此类又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军裔于驻地入藉。如《孙氏族谱》:"明太祖出世",其祖"往南投于麾下,至洪武二年命子中祖随驾军给户,由任临朐县礼让乡德化坊军藉"。《刘氏祖塋》:"营于临朐县东南之佛山,敕赠武节将军,此吾刘氏所自出也。"另一种是弃甲复归原籍。如《张氏族谱》:"原籍山西平阳府大梅坡村","南宋避金之乱始迁临朐","大元至正时,辽东变,奉命守辽东,统兵亿万与常遇春战,兵败回居"。《冯氏族谱》:"洪武初年诏简山东民各三户徒一人戍辽东",其祖"踊跃而往,遂家于广宁",后"复籍于临朐"。另—种是随着改朝换代,旧朝军队就地隐藏姓埋名,入籍随俗。如《张氏族谱》:"始祖母遗像者,乃戎装乘马,貂皮暖额","来时胡服戌装,盖叔侄辈数人居然蒙古之俗也。"据辛寨镇谢家营村地名考证资料记载:元末,元朝大将"率残部落荒于此,卸甲为农,因村近半冢,遂名半中营,里人则格称卸甲营。后因不雅,遂取其谐音改为谢家营,并改姓为谢"。有碑文为证:"临朐县半中营帖木儿不花立石兀难镇抚 云父母之墓 母大伦 哈刺伦 孝子 此木儿不花拜至正六年四月"。

(五)、因官封异地而入籍。如《山东扈氏家乘》:"世居祥符","诚汴京望族","宦临淄",其后裔"徙居临朐"。《郭氏族谱》:其始祖原籍"嵩山为齐氏,后迁淮安","仕山西平阳府知府,晋升山东布政司左参议诰援中宪大夫",其子"为礼部儒官,卜居淮邑","后迁于临朐"。《安氏先塋》:"先世为中州旧族","宫济南督经历,因来朐卜居。"

(六)、因逃虫、水、旱疾等天灾迁居而来。此不繁举。总之,本文从"朱洪武血洗山东"的民间传说谈起,对明初山西迁民的情况和迁民的原因、历史背景、规模以及迁民的方式,作了初步探讨。但由于资料和水平所限,错误乏处在所难免,敬请知者不吝赐教。

【又】明朝洪武年间,山西省洪洞县向昌乐移民一事,长期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有的传说,朱元璋取山东,妄杀无辜,连童稚妇孺也不放过。明兵卒登高远望,见有炊烟处即奔杀。因而,人口稀少,便从山西等地向昌乐移民。对此,有必要提出来和大家共同研究一下,更期望在这方面得到众同仁长者的指教,以求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从抄录的碑碣、家谱来看,我县约有百分之二十强的村为明朝以前的土著户。如鄌郚、古城、贾陶、梁家庄等都是明朝以前的村庄。据元泰定二年(1325年)《梁氏先塋碑》载:“梁氏世居潍州第十六都贾陶社梁家庄人也。以农桑为业,历代绵远,不知昭穆矣。”尧沟镇赵家埠头(村),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赵氏族谱》载:“始祖札忽歹,仕元为敦武校尉。当明洪式八年(1375年),吾族始姓赵氏。”从查阅的有关历史资料来看,据《资治通鉴"明纪纲目》载:“帝如汴梁,召徐达至行在,命率师北伐。

谕之曰:中原之民,久为群维所苦,故命将北伐,拯民水火。元祖宗功德在人,其子孙阁恤民隐,天厌弃之。君实有罪,民则何辜?前代革命之际,肆行屠戮,朕实不忍。诸将毋肆焚掠,妄杀人,元之宗戚咸俾安全,庶几上答天心,下慰民望。达顿首命”。从以上可以看出,朱元璋效法历代某些开明皇帝封建治法,以“民为帮本”,打天下靠民,治国赖民为哲理。朱元璋不仅对百姓实行宽舒政策,就连蒙古官宦也施仁政。昌乐城东尖庄村,元代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一一被元朝封为“宣武大将军”的王义,“行昌乐县令,兼管勾提军民事,特封开国男,食邑七百户。”王义的后人在明初未被侵凌。

另,朱刘镇大龙角村刘用兄弟五人,厉仕金元两朝,做过“廉访知事”、“运司照磨”、“盐司副使”、“盐司经历”等官。他的后裔,散居昌乐二十余村,也没有明军诛杀的记载。至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攻下山东诸路,有可能在交战处派摇拉丁,但不可能在农村妄杀无辜百姓。明朝洪武年间,大明天下定鼎,山东已是太平,朱元璋不可能也不会袭杀山东。明洪武年问,移民入昌乐的情况是,河北省枣强县为最多,山西省洪洞县次之,江南也有少量。

移民户部分家谱,带有“奉牒”、“奉旨”、“迁发”内容。如毕都乡响水崖(村),清咸丰三年(1853年)《夏氏族谱序》云:“景太祖伯叔兄弟十五人,于洪武二年三月初三日卯时自枣强县迁发青州府鼓楼西常家胡同,迨至八世祖迁响水崖。”又如尧沟镇大杨家庄,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杨氏族谱序》云:“余杨氏,始祖讳殿禹,居河北枣强县。有明洪武二年,奉旨迁至山东益都东鄙尧沟镇南里许英水东岸而居之。”《资治通鉴"明纪纲目》载:“……凡四千余户,给牛种车粮资遣之,三年不征税……又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终洪武之世徙民最多。”

洪武年间,大量移民有其历史背景的。朱元璋是个雄才大略的人物,善于纳谏,借鉴历史。曾受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发展生产,积蓄势力,不几年便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他在立帝时,面临元朝依然强大的残余势力及“中原之民,久为群雄所苦”的局面。毅然采取汉魏自强之法,一方面令军队屯田,一方面移民均丁开垦荒地。这不能不说明朱元埠确实具有高瞻远瞩的治国之策。洪武初年,昌乐因金、元、明初连年战乱,土著民奔波流离,死于兵乱饥荒,人口大减。又加自元初至元末,昌乐境内灾情频频发生。

仅据请嘉庆三年《昌乐县志》载:“大德九年(1305)春二月,陨霜杀桑。十年(1306年)十二月,饥,赈。至大元年(1308年)夏五月,缄。二年(1309年)夏四月,蝗。延帖六年(1319年),诸路大水。七年(1320年)夏六月,蝗。泰定元年(1324年)夏六月,蝗。三年(1326年)夏四月,饥。明宗元年(1329年)夏,旱、荒、饥。.至正七年(1347年)春二月,地震。加之元朝苛政,民不聊生,凡此种种,是造成昌乐人口剧减的主要原因。

因此,把昌乐居民的减少归咎于朱元璋是不合乎历史事实的。综上所述,洪武移民,当地属流入之地,不论从家谱看,还是从历史记载的史料看,洪武年间向昌乐移民确而无疑,奉朱元璋调令而来也是事实。但是,有关“朱洪武袭杀山东”的传说,既无事实,又无根据,属以讹传讹,应予纠正。历史已经证明,朱元璋均丁垦田是一项进步措施。明朝初年,我县同一些地区一样,“土、客”大融合,为富粮强国起了巨大推动作用。迄今已逾六百余年,沧桑变迁,创造了昌乐的文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西洪洞移民史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山东的92个县
山东移民来源考
明初枣强移民考略
大槐树移民
寻根追源即墨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