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虢国考

       郑州地区有许多早期的城垣,弄清这些古城的来龙去脉,对深入研究郑州商城有一定的帮助。东虢国是西周初期的姬姓封国。东虢国的情况,文献记载很少,有些问题,至今还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但是,西周的东虢国在今荥阳市境内,似乎没有大的争议。今不揣浅陋,就“虢”字、“虢地”、“东虢国”及相关问题作一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虢”考

“虢”字要比国名出现得早。

“虢”字是最早发现的殷墟甲骨文字之一。郭沫若《殷契粹编》、郭若愚《殷墟文字缀合》、董作宾《小电殷墟文字乙编》,都收有形状不同的“虢”字。

这四个“虢”字,现在都被收人徐中舒先生著的《甲骨文字典》,判断为“虢”并解释说:“从虎,从手,像以手张虎革之形。所从之虎,已作‘  ’,乃像张口露齿,有头、足、尾之虎革,会意。《说文》:虎所攫画明文也,从虎,声。《说文》当非初意。”

徐中舒先生批评《说文》的解释“当非初意”是对的。但是他说“像以手张虎革之形”,这个虎革还“张口露齿”,我们认为还是不符合当初的本义。蔡运章先生在《虢国的分封与五个虢国历史纠葛》中转引丁山说:“当是两手搏虎之形,虢之初文也。”我们同意这种说法。

入周以后,青铜器上铸造的铭文多了起来,学者称它为“金文”。金文中有大量的“虢”字出现,它们的形体各有特色。

陈梦家先生《虢国考》的统计,历代出土的虢国彝器,已不下七十余种,绝大部分都带有铭文。这是研究“西虢国”的第一手文物资料,十分珍贵。铭文中的“虢”字,基本上都是两手在虎旁,释为“一手持虎,一手持棒击虎”。就金文而论,这种说法有道理。金文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但是把西周金文的“虢”字,同殷墟甲骨文的“虢”字相比较,就会发现它们有本质的不同:甲骨文特点在于两手的位置放在虎头上;金文的特点则多为一手持棒在虎的背上。“虢”字的不同造形,反映了殷、周搏虎时间的前后差别和地域的东西差别,显示了殷、周两朝在打虎方法和技巧上是不同的。西方(周朝)持棒打虎的“虢”会把虎打伤打死。而东方(殷朝)双手放在虎头上的“虢”,最终是要活捉老虎。这才是“虢”字的初文。

秦始皇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李斯作小篆,甲骨文、金文的“虢”字,统一作“  ”。后来,又出现了隶书、楷书的“虢”字,已远离“虢”字的“初意”了。                    一

二、“虢地”考

先民中的艺术家把搏虎的场面绘成了双手摁住虎头的图形,这种图形反映了这个部族的打虎特色,于是图形就演变为“图腾”,成为代表这个民族的标帜。再赋于它一定的声音“guo”。于是属于这个部族的人,便被称为“虢人”。“虢人”聚居的地方,便被称为“虢地”。

殷商时期的虢地,目前还不能确指,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周朝的东虢国,试推它的位置。

周初封文王的弟弟(姬叔)于虢,封地位置在今陕西宝鸡市虢镇。这是西周的虢,它在殷的版图之外,时间也较晚,同殷墟甲骨文卜辞中提到的“虢”,不可能发生关系。

周公东征,平定武庚之乱,取消了管国,封文工弟姬仲于虢,史称东虢。其封地位置在今郑州市西北、荥阳市东北部的广武镇一带。商王仲丁,曾在这一带建立敖都,且距殷都(朝歌或沫)不远,殷商时是在殷商版图之内。甲骨文卜辞中提到的“虢地”,指的应当就是这里。

古代,从今天的广武山向东北,直到原阳、延津是连成一片的黄土高地。高地的左侧是黄河,右侧是荥泽、圃田泽。原野广阔,沼泽遍布,黄土肥厚,水草丰美。高地上有原始森林,沼泽中盛产鱼类,草原上的兔羊獐鹿,树上的鹰鹞雉鸦,密林中的豺狼虎豹(最早还有过大象。郑州地区曾出土过巨象的牙齿),孳生在共同的天国之中,组成了一条完整的生物链,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勃勃生机,繁衍不止。这样一个美妙的天国里,自然也不能排除人类的活动。人虎相斗,就成为这个世界的主要角色。

早在距今四、五千年前,荥阳北部、东北部就有不少仰韶时期的人类居住。像青台遗址、秦王寨遗址、点军台遗址、大河村遗址等,在这些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房基、墓葬。有些陶器做工精细,有的带有精美的纹饰或彩绘,说明这个时期这里的先民文化相当先进。文化先进,其智力也应该相应发达。有些遗址中,还发现有虎骨,这是先民们同老虎打过交道,而且战胜了它,曾寝其皮、食其肉的证据。世代生活在这里,长期同老虎打交道,并能制服老虎的部族,当然就是虢人了。殷商甲骨文出现“双手按虎头”的“虢字”,形象地说明了虢人已能活捉老虎,并以“虢”作为图腾以自豪。

《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曾“里圃田之路,七萃之土生搏虎而献之。王命为柙,畜之东虞。”至今还留传着虎牢这个地名。毫无疑问,保卫周穆王的“七萃之士”就是从当地居民(虢人)中挑选出来的勇士。通过这个记载,更反映出西周中期虢人不但能搏虎、有把握地胜虎,而且还具备畜虎的技术了。西周时期东虢围虢人这种娴熟的搏虎技术,更显出他们弄虎历史的悠久和技术积淀的深厚。         

西周末年,周宣王也有“搏兽于敖”的记载:《诗·小雅·小min》载有“不敢暴虎,不敢冯(凭)河”的诗句,批评那些胆小的人(暴虎的“暴”字,原是“武虎bao”字,就是赤手空拳用武技同虎搏斗。)。

《诗,郑风·大叔于田》有“袒裼暴虎,献于公所”的诗句。赞扬能赤手空拳同虎搏斗的郑国勇士。

同虎共生的虢人,在漫长的岁月里,不知作出了多少牺牲,才养成同猛虎搏斗的武艺,从而总结出制服猛虎的经验。由打死而能活捉,由活捉而能畜养,由偶然地捉虎,发展成为少数人的一种特技。到了春秋时期,这种特技普及到青年勇士当中,成为一种竞技活动。文献记载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值得注意的是,圃田围猎、搏兽于敖、暴虎于京,这几件事都发生在东虢国境内,别的地方却没有类似记载。把东虢国的搏虎技术,上溯到殷商时期的虢人、虢地、虢族图腾,前后串连起来,同地同源,一脉相承。

三、东虢建国、灭国考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发动各方国、部落军队伐殷,“牧野之战”,殷军前徒倒戈,殷朝灭亡。武王遵循“夺其权不绝其祀,移其民不改其都”的古训,把殷管辖的本土,一分为三,成邶、庸阝、卫三部,封纣子武庚禄父于邶,名义上统领那里的殷民,实际武庚被监禁在管地,食邶之俸,而不得身居其国。封武工弟叔鲜于管,以监视武庚禄父,并管理卫地的殷民。封武王弟叔度监管剧地殷民。封武工弟权处监管邶地的殷民,即所谓之“三监”。

不久,武王驾崩,成王姬诵年幼,周公辅政,叔鲜、叔度对周公嫉妒、惑疑,导致武庚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叛乱,杀了武庚,并杀了支持叛乱的叔鲜,取消了管国,流放叔度于蔡(今上蔡)。另封老成干练的姬仲(文王的弟弟)于虢地,是为东虢国。

这时候,齐、鲁、卫、宋、陈等国都已建立,东虢国正处于东方诸侯西向朝周的要道上,起着捍卫两京(宗周的镐京、成周的王城)门户锁钥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

这么一个险要的地方,在整个西周时期却没有什么重要事件发生,没什么历史记载。可能同西周势力强大、封建制度得体和各诸侯国相安无事有关系。

东虢国从建立到灭亡共历270余年,期间经过多少代,已无从考查,历史上只留下灭国之君叫虢叔,“虢叔恃势”就是灭国的原因。恃的什么势呢?无非是与王朝嫡亲关系之势、地理位置险要之势。居险要之势却无仗可打,久而久之便好逸恶劳,逸豫丧志,麻痹大意,武备不修,狂妄自大,贪财好利,给一点好处,就同意郑桓公寄孥,终被郑武公所灭而亡国。

四、东虢始封君与灭国君考

西周时期有两个虢国。西虢国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虢镇。东虢国在今河南省荥阳市境内。这两个虢国都在西周早期先后建立。国君都是周文王的嫡亲弟弟,虢仲封于东虢,虢叔封于西虢。本来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有人却谬于仲、叔之说,妄解“制,严邑也,虢叔死焉”一语,无事生非,争论不休。

周朝,以伯、仲、叔、季作兄弟之间的排行次序,老大为伯,老二为仲,老三以下为叔,老末为季。周文王姬昌同王妃太姒所生的十子,称序如下:

长子    伯邑考    早死。

    次子    武王发    太子,辅佐文王,后为武王。

    三子    管叔鲜    封于管以监武庚,作乱,国除。

    四子    周公旦    辅佐文王,封于曲阜,是为鲁公,未就国,留在王朝辅佐武王、成王。

    五子    蔡叔度    尹于卫,治殷民。作乱,被放于蔡。

    六子    营叔振铎  封于曹。

    七子    成叔武    封于成。

    八子    霍叔处    封于霍。

    九子    康叔封    周司寇,周公平武庚之乱后,封于卫,初都于沫。

十子   季载    周司寇。

周朝世世代代都有伯、仲、叔、季,不能把后代的伯、仲、叔、季同前代的伯、仲、叔、季混为一谈,东虢国的始封君为虢仲,亡国君为虢叔,期间相隔270多年。所以有“仲叔之争”,是因为对《左传·隐公元年》“虢叔死焉”这句话的理解欠妥的缘故。

五、东虢国都考

东虢国自周初建立到灭亡历270余年,东虢国灭亡至今已2700余年。由于时间久远,资料缺乏,关于其都城的位置,有荥阳和成皋两说。

主荥阳说者有:

《汉书·地理志·河南郡》荥阳条注引“应邵日:故虢国,虢亭是也。”荥阳县(今古荥镇)的虢亭一带是当年的东虢国都城。

   《后汉书·郡国志·河南尹》“荥阳有虢亭,虢叔之国”。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索水又东,迳虢亭南”。虢亭就是今天荥阳市广武镇的南城村。

    主成皋(含汜水)说者有:

   《左传·僖公五年》贾逵疏:“虢仲封东虢,制是也”。

    唐李泰《括地志》,“洛州汜水县?古东虢叔之国”。《汜水县志》采纳了这一说法。

    主汜水说者,是根据《左传·隐公元年》武姜为段请封于制,郑庄公说:“制,严邑也,虢叔死焉”这句话。这里说的“制”其实指的是“虎牢”。虎牢是东虢国“制地”的一个军事据点。“制”是一个片状地名,是制族聚居地方。《左传·隐公五年》“郑人败燕师于北制”就己经提示了这个问题,特指制的北部滨临黄河的地方。《左传·襄公十年》“晋师城梧及制”。此“制”,为晋军筑的一个军垒,其位置在今上街村北。

    制只是属于东虢国的一片地方,它不能代表东虢图,更不是东虢国的国都。《括地志》说法有误,误导后世。

东虢国自被郑武公灭国之后,通春秋、战国,其都城情况一直隐晦不清。春秋时候,只在《左传·昭公元年》提到过一次楚国的公子围(楚灵王)同鲁、晋、郑、齐、宋、陈、蔡等国“会于虢”,除此以外,直到战国,再也没有一点消息。汉朝荥阳县建立,原虢都地方定名为“虢亭”,延续到北魏时期,又名为“平陶城”。原来一个公国的都城,一般说也要方七里大小,虢亭只是最低级的地方行政单位,东虢国都城的衰败荒凉可以想见。现在虢都范围内,有一南城村,村南约一平方华里的高地上,有旧城遗址。近年的考古调查得知,这里曾是一片大面积的陶器作坊,陶文显示篆体“平陶”字样。南北朝时有人误为“号陶”或“平桃”。平陶城的修建,大约在西晋至北魏中原战乱频仍的阶段。平陶城才一平方华里大小,郦道元又注说:“城内有大冢,名管叔冢”。现在在平陶城中已看不到大冢了。倒是在该城外东北百米处有一冢,不知是否其冢。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广武镇扩大建设,在广高公路东端南北两侧建供销社大楼时,在距地面一米以下,发现一道夯土墙,南北走向。夯层清晰可辨,非常坚实。后经勘探,此墙一直向北延伸,几至砾石溪南岸。地下所存的这段夯土,应是古城墙之遗留。此墙东距明初修的河阴城西墙尚有数十米远,与明河阴城无涉。如果“虢亭”、“平陶城”是东虢国都城后来缩制的话,此段城墙有可能是虢国都城的西墙的一部分,根据砾石溪在这段城墙的西部北流又折向东流的情况,这段地下的城墙也有可能是东虢国国都的东城墙。我们在调查时,发现此段城墙的北方砾石溪向西的断崖上,有多处夯土痕迹。应是该城的北墙,如此建城,就可以占据西面和北面河沟的两面自然屏障。

《水经注》记冯池之水(砾石溪)“经虢城北”,正是虢城在砾石溪南今广武镇政府所在地周围的明显记载,这条记述为我们今后寻找东虢国城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至于广武镇政府西地下这段城墙和这个城的具体情况,还有待今后的进一步调查、勘探和发掘解剖。

六、东虢辖区及周边地名考

东虢国辖区内,除了虢族聚居的虢地以外,还有制、虎牢、京和管城等地名。郑武公灭虢、桧以前,有鄢、蔽、补、丹、依、黑柔   历、华八个子男小国,靠近虢国的有丹、依、蔽、黑柔  四国,依次述之。

制地,在虢地的偏西部。制在作为地名以前,也应该是一个部族的名字和这个部族的图腾符号。制人同虢人,都是早于殷商就存在的先民。制人与虢人紧密为邻,却缺少虢人那种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是他们用勤劳的巧手,发展了他们的手工业。虢人有大量的兽皮,

 

被制人拿过来,加工制造成为保暖的裘皮或皮质日用品。参与商品交易。“制”字篆文作Ⅲ“  ”,左边是一张铺张开来的兽皮,头尾四肢皆备,右边是一把刀,正在对兽皮进行加工。他们把专长标示出来,以招揽生意,他们就被称为“制人”,制人生活的地盘,就是“制地”。

制人和虢人,邻近相处,相互依存,共同属于东虢国。

郑灭虢后,制地也属郑国。公元前718年(鲁隐公五年),卫燕联军侵犯郑国,制人在曼伯和子元的指挥下,抄了联军的后路。“败燕师于北制”(制地的北部,濒临黄河的地方),说明制人和郑也是很合作的。     ‘

虎牢

    早在西周中期,周穆王“理圃田之路”,葭中有虎,王将至,七萃之士,生搏虎而献之,王命为柙,畜之东虞,是为虎牢。最初,虎牢仅是圈养老虎的地方。因为是王命所设,所以应用勇武而有经验的虢人负责饲养管理,并驻有军队保卫。郑灭东虢国,虎牢随之人郑。东周以后,平王视虎牢为王城的东方门户,以王权从郑国攫走了虎年和它以东郑武公经营的土地(武公之略),直到公元前673年,郑厉公帮惠互平定了“王子颓之乱1”,惠王才把虎牢以东的土地归还给郑国(“王与之‘武公之略’自虎牢以东”),而虎牢仍控制在王朝。此

后,虎牢一直被晋国的军队所把持。

公元前656年(鲁僖公四年),齐桓公称霸,自作主张,把虎牢赐给郑国的申侯作封地。次年,申侯在虎牢筑了一个城池“美城之”。这是虎牢筑城之始。

公元前563年(鲁襄公十年),晋悼公称霸,为了控制郑国,把据点建在黄河南岸,“诸侯之师城虎牢,晋师城梧及制”。晋国率领诸侯联军,在虎牢筑城(其位置在今汜水镇西北约五华里的黄河滩中),作长久围郑之计,奠定了虎年成为军事要塞的地位。晋军更是突出阵地前沿15华里,建造了一个制城(在今上街村北),这是制地有城之始。制城是一个军垒,古人把虎牢作制,是因为虎牢在制地,以虎牢代称制而实非制。又向东南15华里建造了一个梧城(今荥阳老城西五龙寨附一近)。派士鲂、魏绛驻守二城。梧城,《水经注》作“梧桐涧”,《荥阳县志》作“五通河“,现在有村叫“五龙寨”,皆由梧城音近讹化而来。

战国后期,韩筑成皋城,由于黄河的南北滚动,连接东西方的交通道路,屡次变换路线,虎牢、成皋便交互成为这一带的险关要隘。

    京城原是殷商的一处毫城,其位置在东虢国的西南边鄙。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住在这里的殷人,被迁到成周去了,这处毫城就被荒废起来。二百多年后,郑桓公向虢国求借寄孥之地,东虢国把这个废弃的毫城提供给郑国使用。郑武公以此城作为初都,建立东方郑国,灭桧、灭虢,兼并八邑,开辟“武公之略”。不久,虎牢被平王所攫夺,京城孤立,才又在桧国故地重建都城。公元前743年,郑庄公即位,封太叔段于京城,以守桓、武之旧业,是谓“京城大叔”。

京、毫之辩,由来已久。《左传·襄公十年》(前563年)鲁襄公会晋、宋、卫、鲁、齐、莒等各国诸侯“同盟于京城北”。同一个事件,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公羊传》、《谷梁传》都作“同盟于毫城北”。这是因为古文“京”、“毫”二字相近,属于“鱼鲁”、“亥豕”之误。

管城

管城在今郑州市管城区商城遗址范围内。应该是西周初年在早期商城遗址上重建的城池。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灭商后,封三弟叔鲜于管,以监视武庚禄父。不久,武庚反叛被诛杀,叔鲜失职,也被杀,取消管国,地属东虢国。郑武公灭东虢国,管城又属郑。

公元前630年(鲁僖公四十年)九月,秦晋联军攻郑,郑大夫烛之武说退秦军,秦军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于管而班师回国。二年后(前628年)杞子等密结秦军袭郑,自己做内应。被郑国发觉,杞子等逃窜。前597年(鲁僖公三十三年),“晋楚必阝   之战”,楚军次于管。公元前375年(韩哀侯二年),韩灭郑,管城属韩。前247年(秦庄襄王三年),秦使魏人缩高之子为管城守(《战国策·魏策》)。这是先秦以前管城的历史沿革。

丹是东方十国之一。

    有人考证:“十国之一”的“丹国”,“在今黄河北丹水流域。”按丹水,今名丹河,系沁河支流,发源于山西省高平市,南流经晋城至河南省为博爱县与沁阳市的界河,在博爱县留村西,汇人沁水。由入沁处至今荥阳广武镇直线距离约四十余公里,中间隔着大河,离开当年的虢地甚远,且交通不便。此说不可取。

据近年考查,丹国应在今荥阳市南部崔庙镇一带。     

    崔庙镇地处浮戏山、小陉山与嵩渚山之间,是一个狭长形的山间盆地,古称三漕湖。诸水汇潴东西长约十余里。三漕湖北面的山岭叫嵩渚山,东西排列几座山峰,依次是雾云山、三峰山、万山、岵山,海拔在300-500米之间,山体全是三叠纪红砂岩构成。具有丹霞地貌景观。西侧“黄淮分水岭”(古时为“黄济分水岭”)上,有地名叫旃然。《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师侵郑次于旃然”。旃然是楚军到达这里,看到三峰山像旃(红色的大旗)而记下的名子。他的原名应是“丹”,

“丹”、“旃”同韵,义又相近,都指红色,当是因山色和地形得名。在盆地范围内发现几处古遗址,如织机洞古人类活动洞穴遗址、楚湾仰韶遗址等。无论从人类活动的年代久远和湖区气候等条件来说,都适合一个小部落生存。这个部落,当是郑国兼并的十国之一的丹国。

依是东方十国之一。

    根据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史志编纂委员会的研究:依,同殷。商朝

的后期称殷,周朝的典籍多称“殷”为“衣”或“依”。依城,在今郑州市老城东郊七里的古城村。

    关于依城的来历,管城区史志编委会称:据《逸周书作洛解》:“武王克商,立王子禄父(武庚)俾守殷祀”。晋博士孔晃注曰:“封以郑,祭成汤”。说明武王克商之后,遵守古训,“夺其权不绝其祀,移其民不改其都”的信条,把殷管辖的地方,分为邶、庸阝、卫三国。封管叔鲜于管(今郑州市管城),以监管武庚禄父,武庚名义上封于邶,但不得身居于其国,不得亲治其民,只能食邶之供奉。实令武庚居于管城东郊,筑城以居之,朝夕监视之。所筑之城,名曰“依城”,即今之古城村。武庚被杀后,就地埋在那里。后世人称那里为“太子城”或“庚王墓”。

    蔽是东方十国之一。

    蔽地今已不能确指,《中国地名大辞典》说“今河南郑县东六里有古城”。《管城史话》说“蔽在今郑州市东南”。如果说古代“蔽”字因同声演变为春秋时期的“必阝  ”字的话,则发生在公元前597年的晋楚“必阝    之战”。楚军次于管(今郑州市管城),楚北师次于延阝(今原阳县西北),晋师在敖高阝  之间(今郑州市黄河游览区附近),则两军接触的战场,当在今郑州市北部。郑州市北,古为荥泽,东又有圃田泽,“蔽”字从“艹”,符合这一带的植被条件。古蔽国,应当建在这个两个泽之间稍高燥的区域。所以“蔽”应在今郑州市区北部。

黑柔

黑柔 是东方十国之一。

黑柔 国的位置现在已不能确指。《管城史话》说:“在今扶沟县境”,不知有何根据。

黑柔 有不同写法,《国语》作“黑柔 ”,《诗经郑风谱》孔颖达《疏》作“畴”,《史记正义》引虞翻的话作“田柔  ”。据黑柔 、畴、田柔  的造形特征分析,可能指的是肥沃、适宜农耕的黑土地。这种土质是水生动植物遗体长期积淀形成的,多在濒湖的平原地带。古代,东虢国的东部,有荥泽、圃田泽、蓬泽等水体。由此推测,黑柔 国的位置当在郑州市区的东部或北部。

    东虢国上承殷末周初的管,下逮春秋的郑,是郑州地区史的一个重要环节。弄清它的历史,是一件非常必要而有意义的事。本文之作,意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关注郑州历史学者们的注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公平息管蔡之乱
西周分封
西周诸侯国王怎么分封?
周公东征 虢国初封 ——荥阳曾为虢国都
周天子分封天下,累计肯定超过一百多国,那些春秋战国有名的诸侯国都是些什么爵位?
西周历史(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