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一种尊重,叫做“收到请回复”




“收到”是一个承诺

有契约精神的人,人品不会差


和妍妍有着同样烦恼的,是我的同学黄伟,他在一所高校做辅导员。


每年毕业季,关于如何办理离校手续、准备毕业材料的通知,他都要发很多遍,QQ群、微信群、短信、邮件,一个都不落下。


“我也不想发这么多遍,因为我很少能收到回复,我只能多发几遍确保他们能看到。”


可就是这样,临近毕业办手续,总有些同学的材料准备不足,而准备不足的借口永远都是“老师,我没看到信息呀”“老师,我没收到信息呀”。


在学生回复信息这件事上,黄伟更担心这种行为背后所展现的学生们“契约精神”的缺失。


“不回复,就默认为没看到、不知道,到时候出状况就可以推脱。都是成年人了,还这么没有责任感,没有担当,工作了怎么办?”


社会很大,不再像以前一样,能够转个路口就能找到对方。信息很多,不再像以前一样,能够时常聚在一起来通知。更不会有人反复通知,等你确认。


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


“收到”两个字不仅仅表示你看到了这条信息,还意味着你明白这条信息里包含的内容和要求,知道自己要如何去做。


“收到”两个字虽然简单,却体现了契约精神,遵守契约,主动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是有责任有担当的表现。


有契约精神的人,人品不会差。



能力决定你走多快

人品决定你走多远


之前在媒体工作的时候,带过两个实习生。


一个叫李强,小伙子名校毕业,见识广、文笔棒、悟性高、有激情。


还有一个叫林佳,虽然也是科班出身,但却有些木讷,虽然肯吃苦,但悟性不高。


两人之中,我更偏爱李强一点。但没想到转正的时候,能力强的李强反而被分到了其他采访组。


作为实习老师,我有点疑惑,问主任:“主任,为什么咱们要闻组不要能力相对强一点的李强?”


主任没正面回答我:“你去群里发个通知,让他两把这2篇稿件分别发一下。”

过了一会儿林佳在群里回复收到,而李强没有。


又过了半小时,林佳的稿件已经发了,主任看李强的稿件还没发出来,就让我把李强叫进了办公室。


主任问李强:“不是让你把那篇稿子发一下吗?怎么半小时了还没发?”


“什么稿件?我不知道啊。”李强一脸无辜。


“就是我刚刚在群里给你说的那篇呀。”我打开手机拿给李强看。


“我没收到呀。”李强划拉了一下自己的手机,“老师,不好意思呀,我刚才写稿真没看见,我这就去发。”


站在他旁边的我,其实已经看见他的微信群上没有未读消息的提示了,这条消息他看过了,只是没有去做而已。


主任挥挥手,让李强出去了,转头对我说:

大事看能力,小事看人品。


从回复信息这么一件简单的小事,就能看出来一个人的人品。


李强被分走后,听其他组同事说,他确实经常出状况。外出采访忘记带采访笔,打开摄像机却发现忘记充电了,甚至有一次记错采访时间让采访对象等了三个小时,从此被那个大咖列入媒体黑名单。


后来,我离开了媒体,但仍然能从以前的同事口中得到一些关于李强和林佳的消息。


时隔多年的今天,李强仍然还是一线小记者,重大的新闻报道从来不敢让他参与。


而林佳,已经成为要闻组的负责人,今年还有两篇稿件在冲击新闻奖。


决定一个人能走多快的是能力,但是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是人品。


“收到”两个字,是人品的体现,能够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



“收到”见人品

凡事有交待


“收到”这件小事,做起来并没有那么难。

这个世界越来越大,信息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忽视收到的信息,可能是因为习惯了,可能是觉得无所谓了,可能是因为忙......


但是对于发消息的人而言,宁愿要你否定的回答,也不要一片沉默。


给一个明确的答复,凡事都有交待,这就是最好的人品。





更多详情请扫描二维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夜读丨有一种尊重,叫做''''收到请回复''''
收到请回复
当男孩的性格遭遇“蝴蝶效应”,家长不能忽视的细节教育!
“收到”两个字,是人品的体现。
职场中,为什么要“收到请回复”?
聪明的人很多,靠谱的人太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