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民族三跪九拜礼之您还会跪拜祭祖吗?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作为炎黄子孙礼仪之邦的中国人,您还会在清明祭祖吗?您会初一十五给天地君亲师祖宗牌位上香吗?过年时您还会给爷爷奶奶,父母亲大人磕头拜年问候吗?您知道中国人几千年的正确跪拜礼吗?

      ——相礼 泉溪生 浅析拜礼

华夏是万年的文明信史,五千年的文化人文精神是人类的瑰宝,华夏的尚道、尚德、尚仁、尚义、尚同和禮敬的文化是人类生存根本,是当今世界最不可须臾离的文明。在今天,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说中国话;用中国汉字;过中国农历节日;节日穿华夏民族的汉服;行中国拱手作揖跪拜禮,来孝亲尊师;传承中华文化者是也。

我们在恢复传统,祭拜祖先,祭拜天地时,该用什么样禮最能表达内心的崇敬呢?什么样的禮是中华民族真正规范的禮?

就是中华传统跪拜礼——“九拜”:拜,皆膝盖着地,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周礼·春官·大祝》,疏“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 为正拜也。三正拜: 稽首、顿首、空首。“相”是先秦行使礼仪时的执礼者,相礼之人需要通晓礼仪规范的人充任,礼之文化,朝代更迭有所损益,故尚古不从古,端正周礼之本义。孔夫子从周;鄙人不才,身为周公后裔,吾亦崇周,述而不作,唯正名正型已矣。      (此处使用揖礼跪拜)

                跪下先推手作揖(男子保佑手,则为女子丧礼手型)

    


                  再稽首或顿首置地  头在手后                           

    中国几千年導儒治理下,相对安定和谐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相见行礼时是使用年代最长,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使用层面最广的,最体现相互尊重的礼仪就是跪拜禮。东汉末年胡床等引进,行礼者和受礼之人无形拉开距离,形成了俯视和敬畏,禮也逐步演变为等级和形式。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愚昧腐朽的满清统治,由民国废除了清朝更加奴性的三跪九叩大礼,但跪拜礼其实一直在民间的社交活动中广泛流行。

    中国古圣先贤认为道在低处,平地能接地气的天地能量,而遵从于席地而坐。唐以前,坐即是跪,姿势是两腿屈坐,臀部靠脚后跟。因此,在那时行跪拜礼并没有低人一等的意思。拜礼是先推手揖礼后,再以两手合附地头拜下,身体俯伏的行礼则为跪拜。推手作揖为士大夫贵族阶层多用,功能是正式场合使用较多;拱手多为庶民阶层使用,功能是生活化较多,两者动作相近。五代十国后的礼仪、名教、典章、制度毁灭殆尽,士子浮薄,斯文扫地。自宋开始,皆是尚右的拱手作揖(鞠躬)了,道教至今皆是保佑拱手。《周礼》把跪拜礼分为九种,合称“九拜”,分别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现今所谓的三跪九叩,实际是三正跪,九项拜礼,但几乎被误解为满清的三跪九叩头,清代是用流变的开手两边叩头;清以前多用前三拜,一般是拱手一礼一拜叩首,对长辈是报拜答礼,后来的素拜演化为军礼鞠躬和女子额首素拜礼。

    1、稽首。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见面礼节。文献记载舜时就有这一礼节,《尚书舜典》记载:“禹拜稽首。”郑玄注释《周礼》记载的这一礼节说:“稽首,拜头至地也。”贾公彦疏:稽首“,头至地多时,……拜中最重。多为下拜德上君之拜”,稽首就是在跪拜时俯伏向下,直至头碰到地面并且要停留一会儿的礼节形式。多以下对长上见面时表示毕恭毕敬的大礼,以及拜天、拜地、拜祖先方用此种跪拜形式。

    2、顿首。其形式如类同稽首,只是头触地后稍顿即起,而不在地面长时间停留;更多的似近代的“叩头”。禮的尊敬程度比之稽首递减一些。 顿首多用于子拜父、学生拜老师等。“顿首”更多的是在危急、紧迫、请罪等特殊情境下使用,现代流变为满清的佛化开手叩头礼了,也算是愧对于华夏祖先了。 

           (此处使用拱手跪拜)

    

             先 跪姿 拱手 磬折 行礼
    

                再空首 跪拜禮 头拜于 手上

    3、空首。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辈之间互相表示敬意的礼节,是古代上答下的礼节形式,也称为“拜手”。郑玄注《周礼》记载的这一礼节说:“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贾公彦疏:“空首者,先以两手拱至地,乃头至手,是为空首也。以其头不至地,故名空首。”即身体呈跪姿,两手拱到地,然后俯下头至手而不接触地面。所谓“空”就是头不触地为之空,俯头至手和心持平,头在手背上而不叩头到地面,也是长者对“稽首或顿首”再拜的答礼(一拜),多用于周制婚礼前家拜祖先时,长辈父亲等对晚辈孩子的人生唯一的一次跪拜礼。

    以上三种礼节均属“吉事之拜”(手位为男左女右),大礼为三拜。以下“振动”、“吉拜”、“凶拜”专为“凶事之拜”。手型皆可作揖推手或拱手行礼;手为阳,前推手行礼时,手不可下落,最宜水平地面,三拜礼的变化与次第是逐步减少隆重度。

    4、振动。男子右手在上的跪拜礼,振动是丧礼相见中最隆重的跪拜礼节。郑玄注《周礼》记载的这一礼节说:“动,读为董,振董,以两手相击也。……振动,起身后拍手耸肩战栗变动。”这种礼节的形式先要“顿首”,起首后还要双手相击,哭天喊地,浑身战栗不已,表示对丧者悲痛哀悼的感情。

    5、吉拜。古代有守丧三年的礼俗,既24个月加第三年头一个月或三个月,是为25或27个月的丧家与宾朋相见行“吉拜”礼,男子左手在上的揖拜礼。郑玄注:“吉拜,拜而后稽颡叩头。”就是说先“空首”拜然后“顿首”叩拜。为报拜礼。

    6、凶拜。凶拜是25个月内居丧期间答拜宾客的礼节,为男子右手在上的拜礼。郑玄注:“凶拜,稽颡而后拜,谓三年服者。”《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曰:'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稽颡而后拜,颀乎其至也。三年之丧,吾从其至者。’” 这一礼节形式多是先“顿首”叩拜,然后“空首”拜。丧家在27个月虚岁三年居丧期内以此礼答拜宾客,以表示悲痛和感谢之意,为报拜礼。

    7、奇拜。奇为单数,“奇拜”即拜一次,为稽首、顿首、空首的礼节。三正拜之最常用

    8、褒拜。也是三正拜,郑玄注《周礼》记载的这一礼节说:“褒读为报,回拜,再拜是也。”褒拜即拜两次

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数,不是独立的跪拜形式,跪拜的次数体现跪拜的隆重或严肃程度。

9、肃拜。肃拜是古代甲胄军士常用的一种拜礼,推手作揖后,回手额首至手背,以手下地,身有甲胄不曲身。《国语·晋语六》韦昭 作注:“礼,军事肃拜。拜,跪地;肃,下手至地。”(周天涵同袍在四月青年视频解释为作揖,乃口误也?)

郑玄《周礼》:但俯下手,今时揖是也,额手后,手下地的拜礼。《说文手部》:“撎,举首下手也。”清代段玉裁注:“凡不跪不为拜,跪而举其首,惟下其手,是曰肃拜。汉人曰揖拜。”由此可见,肃拜的礼节形式为身体呈跪姿,以手额首后,手触地,头身不低。

    

                                     素   拜        (应低眉顺目,两手交叠)

后多用于为女子的额手肃拜,专行于妇女为隆重头饰不便拜首。《说文》揖下曰:举首下手也。应为女子揖礼后正跪,一礼后加额手,手触地而身不伏地。

现今不少汉服圈错误演化为手额头后,头手一起下拜或女子立姿额手,多受韩国礼仪影响,韩国改编我中国大明朝的礼仪,把素拜和空首结合一起(有无元时期坲教的额头顶礼?尚待考据),实为谬误也。

                       韩国  手拜 禮

郑注《少仪》曰:'手拜至地,手至地如男子稽首,然则妇人敬之至,而手拜,其拜如舅姑,亦寸肃拜而已。’郑意谓妇人为夫与长子丧礼稽颡,先顿首再空首,为他丧则虽不头叩地,而亦手至地。

  “拜”和“叩”

   “拜”:会意字。从两手,从下。《说文》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说文》引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隶书将“丅”(下)并入右边的“手”之下,而成为“拜”,一直沿用至今。拜的本义,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拱合于胸前,行礼后头低到手为“拜”:就是行揖礼后,双腿膝关节触地,揖礼后上身再匍匐在手后的地上,这个动作就称之为“拜”。

   “叩”:《说文》无叩字,只有“敂”字。《说文》:“敂,击也。从攴,句声。读若扣。”从“攴”(pū),表示与击打有关。本义:击,敲打。叩:其动作就是身体不起来,而头在地面,用头叩触地面三次,源自于顿首礼也。元清演化为跪下垂手身前,两手在身前两边伏地,头叩地,而“顿首”大多在危急、紧迫、请罪等有罪奴性情境下使用。已经失去了原来中华九拜的手始终在身前相叠的礼。 

    万福礼自唐到民国前一直流于女性的礼仪,为拱手礼演变过来。规范的万福礼是在身体腹部前正中,两手抱沓小拱手,左脚后退半步微蹲,面带微笑,口称万福,或给您道万福请安了。千万不要做出影视剧那样的,在体测抱沓,贻笑大方啊

      礼仪演绎,华夏先秦以及之前时期的君臣关系虽然是尊卑有等,但差距不甚悬绝,所以孔孟谈到君臣关系都是从相对角度来说的。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汉朝的肉刑消除与恢复,对下有所忽略,到了东汉时期,君对臣子的礼数已衰减许多,作为三公之一御史大夫退朝,皇帝不起身相送了。自隋唐以来君臣之间差距拉大,到后周天元帝则有“诸应拜者,皆以三拜成礼,三拜之礼才渐普及在日常生活中。明朝时《明会典》卷四十三载:“凡早朝谢恩见辞人员⋯⋯俱行五拜三叩首礼,乃始多于形式矣?汉民族崇拜天、地、君、亲、师的源流,发端于《国语》,成于《荀子》,完备于北宋。明朝早朝大礼的五拜礼:该是一跪五礼五拜,有儒学老师解释为五跪而拱手拜礼?估计都是受满清三跪影响,最后第五次拜礼是三扣首(有礼仪研究老师演绎为佛教开手扣头);难不成三拜首不足以表禮乎?

    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已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以来,祭拜天地君亲师流行于民间。明朝生活大礼还流行四拜礼,为的是对应北宋横渠先生的天地四句颂?跪地四次拱手拜礼。“四拜”礼始见于《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被赵肃侯拜相以后,路过家乡洛阳,他那位曾“不为炊”的嫂嫂“蛇行匍伏,四拜而谢”。是谓三拜大礼加一拜,以示隆重也。清朝的形式主义实乃来源于大明吗?则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扣头如捣蒜的“三跪九叩”大礼,一跪垂手身前叩三个响头,像捣蒜?还要跪三次。不过比明朝的五拜三叩首大礼要少跪多了?存疑?

    

         现代人演绎错误的琅琊榜是清朝时期佛化开手跪拜
    

            现代人找不到北(中华传统)错误的拜礼
     

          满清的开手叩头  找不到中华禮的天人合一

        以上三幅叩头礼都是近代清朝开手两边的礼,中国人不要搞错了!

    晚清时西方文化对古老中国的冲击,满清的官员们也意识到了奴性文化的影响,就是日常三跪叩首,要叩九个头。首先是大臣岑春煊认为礼在尽心而不在屈膝 … 况屈膝请安之礼,定礼部则例百官接见礼仪, 各省的司、道、府、厅、州、县官员, 进见总督、巡抚等大员, 只有三揖之礼而无屈膝之仪。下级官员进见督抚屈膝跪拜, 不但“婢膝奴颜, 有伤气节,且有“违犯王章, 习非胜是” 。着示谕文武大小官员,入见概用长揖,普免屈膝请安俗仪,以符定制而挽颓风。

    什么?您是九零后,不好意思?是地面不合适跪拜?那就简单的,拱手三鞠躬也是可以的,两手抱拳拱立,男左女右,脚同肩宽,拳近胸,胯磬折,九十度(四十五度也可以),头不低,背平直:感恩天地化育万物,一拜;感恩圣贤福德庇佑,再拜;感恩祖宗福荫保佑,三拜。感恩。

   编者按:华夏礼文化就如汉字演变史,是不断简化的过程。就如金文,小篆,隶书,行书简化字。小篆与隶书时期是战国与先秦最唯美的时候,后续基本就属于退化了,文字越来越多,越来越词不达意,而礼也由大方中正、不卑不亢的君子之礼,至宋崖山殉难之后无华夏?经过元朝,大明的正式拜礼演变为五拜礼加三叩首?满清大礼是三跪与九叩,真是越来越复杂形式主义,叩头多而卑躬屈膝奴化,而后到民国时期就反引进了鞠躬这一日本恭顺文化符号,这一'敬’而无礼了。究之为元朝之后的大明开始,到满清时期的垂手屈膝半跪打千鞠躬、三跪九叩皆太过奴性,让五四革命思想的孙蒋政府干脆取缔了。

    中华之礼仪如是应用,先是远远的拱手致意,近前才作揖行礼,或是对长者加跪拜礼;古之拱手礼,汉时还有拱手厌礼,就是拱手微鞠小磬折,手靠向胸部;后消亡,唯有拱手前圆推为礼,是谓德道经曰:君子乐推而弗厌也。跪拜礼汉唐之前一直是以推手作揖为主,跪拜也是推手揖礼'磬折’跪拜'拜首’。唐时期还常见推手作揖与拱手作揖,也流行过几百年西域胡族的单手叉礼演化的双手叉手礼。五胡乱华时期北方的礼比较混乱,至宋明时期,皆以保佑的拱手长揖了,施行跪拜礼皆是拱手鞠躬行礼后,加跪拜拱手'空首’;而顿首至满清流变为下跪开手的叩头礼了。综上所述,稽首多是祭祀所用重礼;空首为汉文化日常用礼;顿首流变为满清开始的叩头礼了。或有不足之处,还望同袍与仁者雅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 揖礼简介
拜礼和揖礼
中国传统「跪拜礼」是如何一步步变味儿的? | 循迹晓讲
你了解古代真正的“见面礼”吗?
古代的下跪礼仪文化
三步一跪五步一拜七步一叩首是怎么回事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