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上最能互相成就的师徒关系:聚不拢,打不散!拯救晚清四十年

曾国藩和李鸿章是一对关系极为微妙的“师徒”。二人在一生中身份地位变化非常繁复,从师生变成上下级,又从上下级变成同级。

由于晚清官场环境的特殊性,二者需在各自的官场逻辑下维护各方利益,所以每次身份的变化都会伴随一些有趣的矛盾发生。

他们的关系好比两块磁铁一样,目标一致时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配合;目标相悖时虽有隔离,却也相隔不远。

曾国藩之所以能成为李鸿章的老师,其中是有一段渊源的。这要追溯到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身上,曾国藩与李文安是1838年的“同年”进士,相当于同届毕业生,这在晚清官场上的是一股强劲的纽带关系。

俗话说人生有四铁,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娼,一起分过脏。曾国藩与李文安是同年进士、同窗好友,食则同席,卧则同榻,共携宴饮之乐。

李文安非常仰慕曾国藩的才华,自然想把二者铁磁儿的关系延伸到后辈身上,所以李文安让其二子拜曾国藩为师,也就是李鸿章,李瀚章。

曾国藩对李鸿章和李瀚章视如己出,即教规矩,又教做人,于一切义理经世之学尽倾囊相授,毫无保留。时过不久,对文字之学非常敏感的李鸿章就得到了曾国藩的赏识,认为“其才可大用”。

事实证明曾国藩说的非常有道理,李鸿章在任翰林时就已经展露出常人没有的胆识。咸丰三年,咸丰皇帝为抵抗太平军鼓励各地兴办团练,曾国藩便是其中之一。办团练是个苦差事,既没钱又没粮,而且还受地方政府管制。

“官瘾”非常大的李鸿章早就受够了翰林院的日子,愿意用前途一搏,于是“借他人之手”向咸丰请命去办团练。这个在当时看起来像傻子一样自讨苦吃的举动,却成为李鸿章仕途之路的转折点。

李鸿章回到安徽老家办团练,准备借乱世混出个名堂。奈何现实总是骨干的,一次又一次无情的打击了这位自命不凡的人。李鸿章办起团练之初,本是依靠自己经天纬地的才学想追着太平军蹂躏,结果每次都被太平军追着打的溃不成军。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李鸿章开始自暴自弃。最终,在落魄潦倒之际发出了“书剑飘零旧酒徒”的感慨。

团练办的不成样子,李鸿章在自嘲之余也常思考过失,听说老师曾国藩的湘军办的有模有样,自己应该再去学习历练一番。于是,1858年,李鸿章来到江西投奔曾国藩,借师生之名,欲做曾国藩幕僚。

曾国藩是爱才之人,也颇懂相面之术,一生慧眼识珠,门生遍布天下,晚年旗下势力几可坐断东南。曾国藩深知李鸿章的才识,却也知李鸿章的缺点,性情不稳,妄自尊大,比左宗棠不差。

出于爱才之心,曾国藩想把李鸿章这块儿璞玉雕琢的更加精美,于是故意晒着走投无路而前来投奔的李鸿章,这一晒就是一个多月。

中青年的李鸿章是个耐不住性子的人,以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到任何地方都能受到重视,委以重任,可为何到了这却吃了闭门羹?李鸿章心中又恨又急,非要得知个因果,于是又差人说情,才换来一个见面的机会。

不见面还好,李鸿章一见恩师曾国藩,就被曾国藩损的恨不能找个地缝钻下去。

曾国藩有意识打压李鸿章的傲气,故意说:你李鸿章也是翰林,才高志远,我这小水沟可容不下你这条大船呐,你还是回北京做翰林去吧。

曾国藩这番话一出口,顿时把李鸿章的傲气打的灰飞烟灭。李鸿章虽心有不甘,却也不能抬头反驳,事实就是以成败论英雄,既然输了,自然就要接受批评。

李鸿章之所以尊敬曾国藩,也就是源于曾国藩幕府这段时光。曾国藩不但把自己的幕府当成了“参谋总部”,更是办成了“西点军校”,用私塾教学方式来对待手下的幕僚,来雕琢幕僚们的各项能力。

李鸿章是曾国藩重点培养对象,用李鸿章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如识南针,获益匪浅”。在曾国藩之前,李鸿章也辅佐过其他将帅,但李鸿章给处的结论是“芒无指归”,只有到曾国藩这里,才找到了自己施展才华的一片天地。

自此开始,对人事愈加精熟的李鸿章开始沉稳内敛起来,也惹得曾国藩更加器重。

事实上,往往有才华的人都有非常固执,极有主见。这点即是曾国藩看重李鸿章的地方,也是二人矛盾的开端。在1860年就发生了两件事,这两件事直接反映了曾国藩与李鸿章关系之间微妙的变化,且都是由于李鸿章独特的性格而引发的。

首先是英法联军攻占天津,攻打北京。咸丰皇帝以“北狩”之名逃往热河,也就是当今的承德。咸丰拍拍屁股走了之后,就命令曾国藩带湘军精英去打英法联军,支援北京。

曾国藩接到命令后左右为难,因为此时正是平定太平军的生死关头,兵力非常紧张。如果抽调兵力去支援北京,那么太平军就会趁势反扑,湘军近十年来的努力极有可能毁于一旦。

如果不去,那这支军队就不是“勤王之师”,会在朝野中落下“口实”。

曾国藩的湘军从筹建之初就因“出身野”广受朝堂排挤和忌惮,若真被抓到把柄,那对于湘军的处境来说非常被动,很有可能不是死在征战太平军的路上,而是先死在朝堂权力的斗争之中。

两难之时,曾国藩让幕僚们提供方案以供参考。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人都选择“勤王”,也就是抽调精锐去支援北京,毕竟太平军反扑也就是丢几座城池的事儿,但惹怒了皇帝湘军可就难保了。

此时只有李鸿章坚持不支援北京,因为英法联军已经在北京城下,即便支援也毫无意义,城破是迟早的事儿,而且英法联军进城之后一定会主张“金帛议和”来换取既得利益,不会亡国。当下的重心依旧应放到太平军身上,这才是亡国之患。

至于现在进退两难,可以施展“拖”字诀——按兵请旨。不发兵,先写道奏折去拖延时间,这一来一回就一个月的时间,北京城应该守不了一个月。

李鸿章眼光非常精准独到,咸丰皇帝跑了之后,把恭亲王留在北京城主持“议和”,奏折发出去没几天,英法联军和恭亲王就“和议”完成。

李鸿章的这个方案无疑对平定太平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鸿章在军务方面的固执,当然也延伸到了“做人做事”上。李鸿章为人八面玲珑,对人际交往关系看的很重,而曾国藩却一直把“军纪”“公理”放在情感之上,这让二人在李元度一事上,产生了巨大的隔阂。

李元度早期便跟随曾国藩筹办湘军,一路艰辛,而且在曾国藩两次跳水时也竭尽全力的劝阻,可谓是曾国藩的救命恩人。

后来李元度因不听将领导致打败仗丢城池,趁乱逃生,回到曾国藩幕府之后又擅自离去。凡此种种让曾国藩看去来极为不顺,认为私情不能代替军纪,想写奏折弹劾李元度,严明军纪。

李鸿章听到后,非但不支持,反而率领众人一起反对。李鸿章觉得既然李元度能在曾国藩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那就是有恩于曾国藩。曾国藩反而出来弹劾,这简直是忘恩负义。

李鸿章为了表达心中愤怒情绪,直言告诉曾国藩:如果老师想弹劾他,学生不敢拟稿。

曾国藩当然不愿示弱:我自己写就好了

李鸿章看到曾国藩如此绝情,一气之下就脱口而出:如果这样,那我就走了。

曾国藩看到往日颇懂军务的学生如此不识大体,也负气说道:听君之便

李鸿章心中愤怒异常,尊敬的老师为何是一个不善解人情世故的人?而曾国藩也因此时对李鸿章下了定义“此君难以共患难”。

曾国藩这话属实是有道理的,因为在日后不久就将意识到。

这是二人性格上的差别,李鸿章重“情”,曾国藩重“理”。

李鸿章因此事出走,独自去江西传荡,不过并不顺利,后来主动给曾国藩写信。曾国藩一看就知道李鸿章已经回心转意,于是也就摒弃前嫌邀请李鸿章回营。

李鸿章回营后就被委以重任,回家乡组建淮军支援上海。组建淮军时,李鸿章手下并无人才,所以想尽办法在曾国藩和曾国荃手里“借”了几个。说是“借”,但事关自己利益,哪还有还的呢?

李鸿章虽然有官瘾,但是对功名利禄这些事儿分的还是很清楚的。“借”了老师的人,总不能也抢了老师的“功”吧?

李鸿章淮军声势渐大,攻克苏州后就收到朝廷调令,让他支援曾国荃攻打金陵。金陵是太平军的都城,如果打下来可是大功一件。

但是李鸿章一直在以各种理由推脱不前,甚至因此受到了朝廷的严厉批评。李鸿章之所以这么做,也都是估计曾国藩的心思。

曾国藩知道李鸿章受朝廷调令,可以名正言顺攻打金陵,而且金陵势在必得,这就白捡的升官捷径。但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想占全功,不想分功。如果李鸿章前去的话,又会致使曾国荃大为不满。

学生和兄弟之间,总之要伤一个,这让曾国藩很为难。李鸿章似乎知道曾国藩的心思,于是主动扛起朝廷的责骂,放弃功劳,来让曾国藩放心。

但是就在攻克金陵之后不久,慈禧胁迫曾国藩裁军,曾国藩一时拿不定注意,给李鸿章写了一封信询问。

按常理,学生应该为老师着想。李鸿章本应该回应一些让曾国藩保存实力的话,哪知李鸿章居然回信庆贺,并且非常支持曾国藩裁军。

当然李鸿章此举并非有意识向慈禧靠拢,而是打了自己的小算盘。湘军势力庞大,淮军人数少,在地位上总是不及湘军,李鸿章之所以鼓励曾国藩裁军,是想把曾国藩裁掉的军中精英悉数拉拢过来,扩充自己的淮军队伍,增强自己的实力。

总的来说,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关系是随着身份的变化而产生微妙的变化,从一开始的学生姿态,到后来敢反驳老师,再到后来强占老师的资源和地盘。凡此种种,都是由于李鸿章的地位在不断提高。

但是李鸿章并没有因为地位的提高就变得毫无底线,在出于“情”的基础上,李鸿章还是尊敬曾国藩的。只不过在行事风格上和有关自己切身利益的方面,李鸿章更固执一些。

在曾国藩逝世很久之后,李鸿章也近垂暮,说了这样一段话“别人都晓得我前半部的功业是老师提携的,似乎讲到洋务老师还不如我内行,不知我办一辈子外交,没有闹出乱子,都是我老师一言指示之力”

这“一言指示之力”,其实就是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做直隶总督时,曾国藩送给李鸿章的一个“诚”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鸿章之无奈:为讨好曾国藩、曾国荃,不惜得罪左宗棠
晚清中兴名臣,他居第二,没人敢居第一
李鸿章,十年时间从默默无闻的底层幕僚到晚清第一巨擘重臣
欲办大事,当用汉人?
曾国藩到底拥有多少军队,有没有能力直接推翻同治皇帝?
李鸿章一句话得到升迁机会后顿悟:沟通,得用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