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相伴2023年的那些书

坐在用书围成的井底,抬头仰望,不禁惊叹:那块天怎么这么辽阔!

——题记

这本书年初去去儿子家带娃时读的,也是第一次读麦家的小说。喜欢他讲故事的技术与语言的风格,读起来节奏快且有一种紧张感,不像有些长篇小说有时候会催眠。

小说讲的是名叫蒋正南的人从山村木匠,到国民党士兵,到国民党上校军医,到军统特务,到隐约是川岛芳子的性奴,到志愿军军医,到上海大医院准副院长,到小山村神秘闲人,到在W ·G中被逼疯而失忆,到孩童般天真的晚年与深爱过他也被他铭记于心的林阿姨斯守终老……跌宕起伏的一生。

“人生海海”是闽南方言,意思为“人生像大海一样变幻不定、起落浮沉,但总还是要好好地活下去。”书名是主人公的命运的写照。

作者说:“我想写的是在绝望中诞生的幸运,在艰苦中卓绝的道德。我要另立山头,回到童年,回去故乡,去破译人心和人性的密码。”他做到了。小说中的上校(蒋正南)、爷爷、爸爸、老保长、林阿姨、“我”都有过在绝望中诞生幸福的经历,都体现出艰苦中卓绝的道德,让人无比感慨与感动。

蒋正南传奇的一生分别由爷爷、老保长、爸爸、林阿姨、“我”讲述的,他迷一样的经历始终让乡邻与读者充满好奇。他们的讲述有的是亲自见证、有的是推理猜想,在不同的情境下横穿竖插,拼出他人生的全貌。不得不叹服作者高超的布局技巧。行文丝毫不炫文字功底,不铺陈学术修为,读来就如小时候听长辈们讲过去的事情一样。但丝毫掩盖不住作者驾驭语言能力的高超。
摘录:
*智者可以从过去摸到未来的痕迹。
*人生海海,潮落之后是潮起。你说那是消磨、笑柄、罪过,但,那就是我的英雄主义。
*生活是如此令人绝望,但人们兴高采烈地活着。
*人要学会放下,放下是一种饶人的善良,也是饶过自己的智慧。
*生活不是你活过的样子,而是你记住的样子。
*幸福是养自己心的,不是养人家眼的。
*世间海大,但都在老天爷眼里,如来佛手里,凡人凡事都逃不出报应的锁链子,善有善报,恶有恶果。
*报纸上说,心有雷霆面若静湖,这是生命的厚度,是沧桑堆积起来的。
*人像一枚硬币,有两面,遇到好的一面是你运气,遇到坏的一面是你晦气,如果两面都叫你遇到则不免要丧气叹气。
*人啊,心头一定要有个怕,有个躲。
*生活是部压榨机,把人榨成了渣子,但人本身是压榨机中的头号零件。
*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

《田湖的孩子》也是儿子家的书。写的是作者生长的那个名叫田湖寨的风物,W· G时期的风云,两小“有”猜的青梅竹马,亲邻旧事,少年时期的出走,田湖寨的变迁及“我”与田湖寨关系的思考。是作者青少年时期及那个时代田湖寨的传记。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曾经想逃离、后来却回不去的故乡。都有关于故乡或美好、或沉重的记忆。能像阎先生这样讲述,真好!

读这本书常常在睡前,娃娃静静地躺在身边,偶尔翻一下身,让自己睡得舒服一些。我则在床头灯光里安静地读书。等读到瞌睡了放下书准备睡觉时,娃娃已经睡着了,像一个思想者。忍不住把自己的头挨着娃娃的头,闻一闻他头上散发出来的清香的气息,再轻轻把他的手放进被子里,给他掖好被子。此情此景,或许是娃娃的田湖。
这几本书是交错着读的。当时极想学写短篇小说,希望从中悟到一些谋篇布局的方法。每读到一篇好小说的时候,忍不住要推荐给老头读,他常常不响应,说读人家虚拟的故事干什么,生活每天都是精彩的小说。于是乎,他说起自己的某一天经历,还真是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可是,如果我用文字把他说的记下来来,会平淡无奇。
别人把语言变成文字的时候能打动人,我为何不能?天天晩上比较阅读,有一些领悟。如他们讲故事的时候都有耐心铺排,铺排到关键的时候,急转弯式地扬起来,却又不让你看到他们扬到哪儿去了,把你的心吊起来之后,留下大片的空白把你罩在故事中胡思乱想。还有,他们看似娓娓道来,无头无尾,实则整体是精心安排的,一个角色初看上去没什么用,关键时刻这个角色要么引起一场冲突,要么传递一个关键信息。等等。
汪曾祺是用散文的笔调写小说,《荷花淀》、《百合花》也都是这类型,小说写得如诗如画。《荷花淀》、《百合花》描绘了残酷战争背景下平凡人细腻美好的情感。汪曾祺则常描绘平凡的生活中典型人物惊世骇俗的情态。如《受戒》、《小孃孃》、《大淖记事》、《鸡毛》、《窥浴》,都是小体量写小人物,读完了记住了故事,想得出那人长的什么样子。
沈从文写小说很着力,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跃然纸上。汪曾祺的铺排多是为了说明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与环境。沈从文的铺排是用很多小故事衬托结局,有那些小故事做铺垫,意外的结局格外让人感慨。但他不告诉你究竟是什么结局?为什么是那个结局?一个人没了、一个人疯了,仿佛知道是这样、为什么是这样,作者什么也没有说。
毕飞宇的小说课是名著赏析课,不是写作技法课,而是个人读后体验,主观性强。这样的课我大约也可以上几节。也许小说写作本不该有什么技法,而是功到、情到、心到,不得不写。不然千篇一律就不好玩了。
那本《把爱情泡茶喝了吧》是短篇小说集,有一些篇章比汪曾祺、沈从文的一些短篇还要好。个人认为。下面的文字是来自这本书的,请看:
不管她多么热心地张罗事儿、帮助人,也不管她自己实际上多倒霉,多不顺心。就凭她老那么兴致勃勃,她就欠所有人的。你想啊,大家活得灰灰的,就你兴高采烈,凭什么?太刺激人了。
那是一种对一切随岁月流逝而永远不再的美好东西的乡愁一般的渴念。像是家族末裔对着退尽金粉的罗绮回味当日笙歌,像是末世文人在最后的歌舞升平里追忆盛世繁华,她像一个垂暮的老人,慨叹着自己逝去的那些紧张忙碌却充满梦想和热情的年轻岁月,那些充满希望的闪亮的日子。
雪棣不禁毛骨悚然地想,难道这就是婚姻的威力吗?——无论当初杀进围城的女人,是多么鲜活明朗智勇双全,无论她们彼此曾经有过多么大的差异,硝烟散尽的时候,她们终将一模一样地苍黄憔悴、体无完肤、溃不成军么?——如果如此,雪棣发誓要用她的余生致力于废除什么劳什子的女权运动、现代教育、妇女解放——既然我们费尽心机所做的一切,全抵不过婚姻对女性的永恒杀伤力,既然婚姻是我们永远也修炼不好的阿喀琉斯的脚后跟,既然我们都将在婚姻中殊途同归,又何苦绕这么一个大弯呢?
什么是家?家的意义仅仅是房子吗?家是祖先世世代代劳动、歌唱、相爱、繁衍和埋葬的地方。一群没有家的飘泊的人,是靠什么维系时空的坐标? 是怎么把自己放进历史,变成它的一部分的呢?那种叫做文化抽象的东西又是附着在什么上面?宗数仪式?服装?世代口耳相传的歌诗?
家不仅是房子,是你小时候玩的地方,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有太多的东西积淀在里边。就像在国内,去晋祠,去半坡,去民间的老屋,总让人静穆。那里发生过那么多故事,一代一代人的灵魂附着在上面。
一个被自己的敌人敬佩的战士是英雄,懂得敬佩自己的敌人的是智者。
写小说的梦是平生一两个最美好的梦想之一,不知道有没有梦想成真的可能。
《写作是什么》购于孔夫子旧书网,5块钱的书,6块钱的邮费。《给青年小说家的信》是秀秀送给我的。《好剧本如何讲故事》购于孔夫子旧书网,4元钱的书,8元钱邮费,买书赠送旧主人的画重点。收到这些书的时候,刚刚拿到年度体检报告,身体倍儿棒,学写小说的豪情正浓,对自己说:这么好的身体怎么能不拿来追梦呢?
记得1988年实习的时候,在实习生办公室捡到一本书《清麻将计番及技巧》,当时找不到别的书看,就把这本书读通了。后来偶尔和家人玩玩,带点小彩,赢多输少。有三次被别人一请再请请上麻将桌,来真格的,皆从抱着舍钱陪君子、输完口袋里的钱就下麻将桌子的决心开始,以赢钱最多而结束。因此相信,所有的本事,皆可从书中学到。
读完这些书,我真的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垸子里那个读书的人》,一气呵成,就像上中学时写一篇作文一样轻松。师傅看后鼓励说:“小人物的悲剧,平淡的语调下有刺痛和悲悯,形成内在的紧张。小说写得不错哟,语言很从容和干净。”倍受鼓舞!
这本书是为徒弟们读的。因为经验不足,往往抓不住课堂的生成,虽然一节课一节课课后有指点,但是到了新的一节课又是新的生成。于是,想从书中看看有没有一般的方法,从理论上给他们一些指点,于是读了这本书。然后结合书中的理论,在教学生成方面做一些专业的提点。开卷有益,我的工作就是把别人提炼的理论与自己所处的实际联系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又用实践丰富理论。

这本杂志翻山过海来到我的手里时,不知道在保安室里呆了多久。收到时内心充满感动。这一册有些毛边本的味道,边裁边读,像开盲盒一样,按捺不住的期待。非常喜欢国功先生的卷首语,淡雅隽永,于不经意间把编辑的主旨,重要的内容推介给读者。非常喜欢“江右文踪”栏目,那方土地上如此傲骄的赣人赣事,让我这个半个赣人也禁不住自豪。
我的母亲生长在那里,她是一个极聪明好学爱读书的人。母亲逝世的时候,村里人说她嫁来时大字不识一个,后来一个字一个字自学到能读书和提笔写信。我的儿子说外婆曾经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还请教他。母亲对文化知识的热爱,应该是那一方水土滋养的结果。我生命中聪慧的那部分特质,就是来自她的遗传。

那段时间娃娃感冒了,他周一早上8:45起床,周二早上9:10起床,周三早上9:50起床,周四早上11: 40起床。没有什么感冒是一周一天比一天长的睡眠不能治愈的。
在娃娃晚起与自己午夜梦回的时候,把这本我前年带到儿子家的中短篇小说集又读了一遍。这些小说散见于《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北京文学》的时候,多数读过。拥有这本书后又读过一遍,已经知道小说中讲了什么人的什么故事。这次有空闲就再读一遍,是想琢磨一下作家是怎样讲这些人和他们的故事。
韩老师的小说是值得反复读的。一是他的文笔很好,用词(无论方言还是书面语)很生动,句式有韵律,行文很流畅。二是故事一波三折,一个小高潮连着一个小高潮,把故事推向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大高潮。三是人物都是复杂多面的,可敬者有可怜可气的时候,可憎者有可爱可叹的时候,反映了人的复杂性。四是善用幽默,在紧张的时候、十万火急的时候,他不动声色的幽默元素让读者神经紧绷又不禁哑然,而两种感觉一点都不违和。五是他也会写到性,写到人最原始的本能,但总是恰到好处地刻画人物,略无滥笔加渲染,读来干净。
在重读这本小说的时候,那怕只关于书中的人物、故事,也读出了过去没有读懂的东西。以前不理解《爸爸爸》怎么有那么高的评价,这次从这部中篇中读到现实。即使在当下,多少人的思想还困在闭目塞听的鸡头塞里,如丙崽一样混沌地活着;如仁宝一般半通不懂、虚张声势、客观上招摇撞骗地期待与散布着什么事将要发什,什么时代将要到来,却除了传讹并不能做点什么。多少有利有弊的传统,如仲裁缝一样悲壮退场。人类的思想在一次逃生中,同样是前路茫茫。原来,《爸爸爸》中那个寨子,那些人,不只是那个寨子那些人,那是历史与现实的镜像。

在视频号上看到对诗集作者的采访,于是网购了这本书,读了之后非常感慨。作者在自序中写道:“除了爱情和宗教的诺言之外,尚有另一种可以关照寂寞的资源,而且还更为靠谱,那就是:文学!”深以为然。读罢诗集,写了文章《星光不负赶时间的人》。有好几位朋友因为我的公众号文章买了这本书。

读喜欢的作者写喜欢的人,是喜欢的平方。
这本书放在床头。之前读过2.5遍,第一遍读的是旧版的,字密密麻麻书较薄,信息量与字密度都令人难忘,读罢方知:原来苏东坡是这样的苏东坡。第二遍是购这本书后,带去参加中考命题,帏内工作结束后细读。读罢略悟:苏东坡之所以是整不垮的苏东坡。后为写文章、做讲座,浏览本书及其他相关书籍,次序巅倒反复翻阅,算读了半遍。
2013年5月13日,令人痛心的事情发生了——娃娃的手摔成粉碎性骨折,继之后面发生很多伤心的事情。有时候怀疑人生,有时候怀疑自己,内心有时候充满担心,有时候充满怨恨。这些情绪郁结于心,无法排解,又没有益处。便想从苏东坡的故事里找寻解药。
治愈人的,不是苏东坡伟大思想、伟大心灵、浩然正气,却是书中读到的他的调皮、他的随性、他的固执、甚至于发现了他有时的狭隘。是的,是狭隘。他总能用文墨滔滔才华横溢的奏章,为自己辖区内的灾民争取到朝庭的援助,他的政敌诬他谎报灾情。谎报不至于,但国家那么大,朝庭救助有限,他也没想过会写奏章的太守百姓多救济。他可是中央地方都有履历的人。连苏东坡这么明白的人尚且有局限,我便也不必苛责自己了。
一个雄才大略人品上乘的好人,为什么在政治斗争中受伤的总是他?昏君与小人固然是很重要的原因,难道他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他的书生意气,他的天真是有责任的。可是,如果不是这样,那也没有万世景仰的苏东坡了。真是此事古难全!苏东坡是知道自己的责任的,只是在安乐今生还是光耀后世的问题上,他选择了后者。一个人对自己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地位有足够的自信,并且那才是他以为值得在乎的东西,因此,没有什么遭遇他不能承受。
林语堂是我非常喜欢的学者,书中有很客观全面的苏东坡的人生轨迹、心路历程,那是他在浩瀚的苏东坡的书信、诗文、及苏同时代人的笔记中考证的结果。书中也有他的主观的评说,从那些评说中可以看出,他爱极了苏东坡,在他的眼里,苏东坡是一个完人,他有多么不吝对苏东坡学识人品的赞美,就有多么不恤对苏东坡敌人的学识人品的笔伐。这并不影响本传记的客观性,倒是觉得,作者和他的主人公一样可爱。

这本书中19篇小说,28篇散文,长长短短的,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常常感动到我的,是我感受到作者对写作的那份由衷的热爱。对一种行业或职业说热爱二字很容易,但透过平常的现象深入理解、透彻领悟其美、其真、其善,深切感受行业对自己对行业中人的洗礼净化,并用美妙的文字表达出来却非常难。这才是真的热爱,基于懂得、深度融入其中的热爱。有这份感情的人才写得出那么好的唱词:“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祥不周祥……”顶礼膜拜!
人生在世,草木一秋。书中写的都是凡人小事,他们如草木一样顽强繁茂,短暂枯荣的人生。最有名的一位是老舍,通过公园看门人与会鸟人的视角,描写了老舍生命最后一天的煎熬、挣扎、与孤绝。这件事写在《八月骄阳》小说里,不在散文《老舍》中,对老舍,作者是有感情的,对老舍的死,作者是心有恻隐的,他没有这样说,但字里行间能感受到。
小说读起来像散文,平铺直叙,娓娓道来,在得体的裁剪中把一个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把一个人的际遇讲述得有声有色。其观察的细致与讲述的耐心让人赞叹不已!有些散文读起来有故事、有形象,有点像小说(叙事与景的除外),有滋有味儿的。
作者是描摩人的高手,文人雅士、市井之徒,男女老少无不可入其文。写什么题材,最终都落到人,或是特定的人,或是一类人一群人,反映作者对生活中人的留心观察与悉心关照。作为书名的同名文章《人间草木》小标题是“枸杞”与“槐花”,落点在捡枸杞的退休夫妇与养蜂的老夫少妻。
文章很耐读,平淡的讲述中处处可见作者的好奇心、同情心、对生活的热情、对人间草木的大爱。总是在忙的有点意乱神散的时候读一篇两篇,于是心平气和了。
借郭老师的书。是一本好小说,我认为的好小说一是故事无论多么荒诞离奇,读来却愿意相信是真的。二是能投入地读下去,时不时激动一下、感动一下、震撼一下。三是有特色,无论读过多久,想起来决不会泯然于众多的小说中。前两个条件在阅读的过程中都有体验,后一个条件也无须时间检验,那个恒纪元与乱纪元交替的三体世界,荟萃科技、地理、历史知识打造的游戏平台,特色太鲜明了。

有一点存疑:叶文洁作为有知识缺文化的科研精英,做出求助外星文明来铲除地球文明的事情是可以理解。但他们用于摧毁地球上科学家心智,招募为三体社会代言的地球人的三体游戏中所描述的三体世界,不仅气候恶劣,人物也怪异、残暴、冷漠,有超强科技文明而无精神文明。期待这样的文明来或消灭、或拯救地球文明,且不说科学家,普通的正常人都难作如是想。

摘录:

1. 她是那种老知识分子,岁月的风霜已经消去了他们性情中所有的刚硬和火热,只剩下如水的柔和。
2. 女性的思维方式不同于男性,这没有高下之分,对世界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3. 女人应该像水一样,什么样的地方都能淌得过去。
4. 人类真正的道德自觉是不可能的,就像他们不能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人类之外的力量。
5. 越透明的东西越神秘。
6. 有时下夜班,仰望夜空,觉得群星就像发光的沙漠,我自己就是一个丢弃在沙漠上的可怜孩子………我有那种感觉:地球生命真的是宇宙中偶然里的偶然,宇宙是个空荡荡的大宫殿,人类是这宫殿中唯一的一是小蚂蚁。这想法让我的后半辈子有一种很矛盾的心态:有时觉得生命真珍贵,一切都重如泰山;有时又觉得人是那么渺小,什么都不值一提。(叶文洁对汪淼说)
7. 空不是无,空是一种存在,你得用空这种存在填满自己。(长老对魏成说)
8. 这就是文明的游戏规则,首先要保证人类的生存和他们舒适地生活,其余都是第二位的。(伊文斯的父亲对伊文斯说)
9. 我点燃了火,却控制不了它。(叶文洁)
10. 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取决于基础科学的发展,而基础科学的基础又在于对物质深层结构的探索,如果这个领域没有进展,科学技术整体上就不可能产生重大突破。(三体元首)
11. 其实,即使在大自然中,微宇宙的毀灭也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比如质子和中子的衰变,还有进入大气层的一束高能宇宙射线就可能毀灭成干上万个微宇宙… 文明的毁灭,其实是一件在宇宙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再普通不过的事。
就像成年后不会读琼瑶的小说一样,老年了也不喜欢读这本小说。成年后不再相信琼瑶的爱情童话,老年了也难以相信有杂货铺能够解忧。这便是曾经起过三次势,到这一次才把这本小说读完的原因。是冲着东野圭吾的名气,和腰封上印着的他那句话才读的。
零散的故事、变换的主人公,通过一个杂货店,一个孤儿园,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编织故事的技巧十分高超。故事中身患重病的恋人、垂垂老矣的父亲、未婚先孕的女生、逃债躲债的父母……他们都为了所爱的恋人、儿女,甘愿牺牲自己去成全、保护;而离家出走的儿子、怨不当生在人间的孤女、当小偷的青年,他们都在尽力保护、报答自己的父母、生活过孤儿园。他们尽管过着营营或苟苟的生活,但身上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从中得到的启发有:1.解忧不是把自己的主意强加于人,而是了解别人怎么想,帮他明确自己的想法。“咨询的人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来咨询只是想确认自己的决定是对的。”2. 一段关系的结束是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所谓的理由只是借口。“人与人之间恩断义绝,并不需要什么具体的理由。就算表面上有也很可能只是心已经离开的结果,事后才编造出的借口而已。因为倘若心没有离开,当将会导致关系破裂的事态发生时,理应有人努力去挽救。如果没有,说明其实关系早已破裂。”“心一旦离开,就再不会回来。”
在即将开学之际把《三体2》之“黑暗森林”读完了。没有第一本《三体》体验好。能读下去,完全是出于对作者脑洞大开、读者半通半懂的科幻内容的好奇。如智子对人类基础科学发展的制约、对人类思想信息无处不在的监控导致的面壁者及其制度的诞生,破壁者对面壁者思想战略的揭露,量子化灵魂、恒星型氢弹、思维钢印、冬眠两个世纪苏醒、两个世纪后的地球及人类社会生活、以及太空逃亡与追捕……等等,透过这些可以看到作者避繁就简、自圆其说的科幻本事。从科幻的角度看相当的精彩。
从小说的角度看则不如《三体1》。头绪多人物多,穿插来穿插去弄得头绪很乱。那么多枝节读完也只能讲一个很粗糙的故事来。走马灯的人物浮光掠影,能立起的形象有限。一些旁逸的事件断断续续有些突兀。山彬惠子与章北海的反转设计很好但写得还不够扣人心弦。
作者塑造罗辑这个人物应该受到金庸塑造的韦小宝这个人物的影响,那心性与传奇的经历有几分相似。四个面壁者中,三个不遗余力,不恤牺牲太空军的官兵性命、不恤让地球之明与三体文明同归于尽、不恤让太空军成为烙上思维钢印的被控制者,都失败了,既失败于破壁者的揭露、同时失败于被揭穿后人类的不齿与敌意。倒是不想当面壁者的罗辑,用一个对入侵者的诅咒瓦解了三体文明对地球文明的毁灭,将还建立睦邻友好的星际关系。这也有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中体现的“无招胜有招”的思想。这是星际武侠故事。

那些天网上吵吵闹闹的说残雪要获“诺奖”,有人说她在因“抹黑”而扬名海外。有人说世上只有一个半人读得懂她,一个是她自己,半个是她哥哥。有人说她是中国被低估了的卡夫卡。在网上读到一篇貌似访谈的、标题为《残雪:许多作家都在文坛混,抱着团欺骗读者》的文章,后来被发布者删除了。于是,借来她的四本书,想通过作品来了解一下她。先读了这篇小说,且看读后感:残雪的《赤脚医生》读后感

原来,网上那篇题为《残雪:许多作家都在文坛混,抱着团欺骗读者》的所谓访谈文章,大部分内容在这本书的序言里。那个可恶的标题党小编把这篇文章肢解成问答的形式,添油加醋塞进一些残雪对当代作家余华、格非的评论,以博眼球。实在可恶!
在这本书中,读到残雪如何兴致盎然地读卡尔维诺,如何眉飞色舞地解读卡尔维诺,对她的写作风格就有点理解了。
卡尔维诺用月亮与地球的相爱相杀,揭示生命的本质;用“我”对鸟后的追慕与鸟后对“我”的疏离,揭示不同认知层级间无法消除的隔膜;用晶体有序的梦想与无序现实的矛盾揭示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这些都是从残雪的解读中获取的信息,她不仅道出作品的内涵,还总是把其中的意义引伸到审美、艺术创作中说事,把我以为自己略知一二的精神享受整得神乎其神的,但读来好像是那么回事。
如果只读她引用的文字,无论如何是想不到她解读的那些意思的。我甚至有点怀疑她是不是想当然。只能说,她从这类作品中找到共鸣,从创作这类作品中获得乐趣。而读者与她之间,如“我”和鸟后之间一样,不在一个频道上。
残雪精读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一书中有一些想象,我发觉自己若读那本书一定与残雪的感觉不同,但也会有残雪那么兴奋。因为我们的兴奋点不同,但那本书肯定能满足不同读者的胃口。这想法激起了我了解《看不见的城市》这本书的念头。从网上搜来试读,读到书中作者的自序,和相当于一部书序幕的“一”那部分。觉得自己透过残雪的“精读”产生的对原书的想象有些被证实了,而我的理解也许更接近作者的写作意图。这让我很快乐。
残雪在什么书上都是看到欲望与理性的较量,时间与空间的纠缠,创作与生活的相亲相杀……那也是她的乐趣。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喜欢她却放不下她。对我这样矛盾的心里她也许会这样描写:她讨厌我的写作风格却在她的讨厌中沉沦,她反对我用小说表达哲学与人性的思考却被她的反对套牢。
读罢不禁要问:残雪怎么不解读一下自己的作品呢?

走马观花读了半本书,头晕脑胀地心潮澎湃。借书的人催还了,必须和这本书暂时拜拜了。

在师专的时候冲动地买过两本书。一本是《屠格涅夫传》。因为一同学在信中说他在读《屠格涅夫传》,还说屠格涅夫说:“一个人若有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理想,就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他屈服(40多年了,记忆犹新!)。”于是买了一本《屠格涅夫传》,读完了也没找到这一句励志的名言。后来问那个人:“怎么书中没有找到这句话呢?”他说:“可能记错了出处,但肯定见过哪本书中屠格涅夫如是说。他当年喜欢看苏联小说,这让我暗自崇拜。

另一本是但丁的《神曲》,因为但丁的那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也因为中学时期文学史考题老爱考《神曲》。当年太年轻,对命运没有感觉,对神灵也没有敬畏,认为那是封建迷信。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倾注那么大的激情写这本的诗篇,也不知道世界文学、国内文学界为什么如此推崇这部作品。当年真有见面不如闻名的失落。

看残雪这本读《神曲》的书,我一愣一愣的。她读得那么投入,解读倾注了但丁创作一样的热情。她从我读来莫名其妙的书中读到了风景、读到终极之美、读到艺术造型、读到精神与肉体的相亲相杀、读到对自由意志的礼赞、还读到幽默……她所读到的虽然只代表她自己的视角,但足以证明《神曲》确实是经典,让我有再读的念想。

《神曲》创作于1307年至1321年,离现在700多年了。但丁当年是否能想到,700年后,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位他的同行把这本书一读再读,为这本书的艺术创作所倾倒,又进行了一波艺术创作来解读这本书,赋予这本书更丰富、更普世的内涵。当然,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有一位文学爱好的读者,二十余岁的时候不喜欢《神曲》,进入老年了决定通过《神曲》再致敬与对话大师。

这本依然非常残雪的小说只读了第三部分。她的小说没有读书笔记写得好,较喜欢读她的读书笔记,欣赏她振振有词地用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读别人的作品。觉得人看到的都是自己想看到的,人理解的都是自己愿意理解的。而她看到与理解的是那么与众不同,充满了她独特的天真与深遂。展现一个看世界的新角度与新思维。
而韩雪的小说中的世界却没有她在读别人的书里发现的世界有趣。因为她小说中的世界根本就不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是来源于她自己的哲学思考、她独具的逻辑与想象,除了很不真实之外,还充满了文艺青年的天真烂漫。这样的逻辑、想象、天真、烂漫,被她很认真地写成小说,如同看到幼儿在很认真地过家家一样,还是会禁不住欣赏。
喜欢残雪的文笔,喜欢她那种一意孤行的纯粹。读她的书如同在玩一场不动感情的智力游戏。这也许是放不下的重要理由。愿意听聪明的人说话,虽然不以为然。

因为要到昌江讲考试命题,于是在三周准备期的空余时间读完这本书,结合自己的经验,运用书中的理论,对一套单元测验试题、一套阶段质量监测试题、一套中考试题进行了分析、重构,从理论与实例中总结命题的思路与方法,获得参训老师们高度评价。某就是这样搬砖的。

这本书写得真好!一部生动的“红色中国名人传”。作者先只想到“红色中国”做一个星期的调查采访,结果一去四个月,从忐忑不安而来,到满意不舍而归。
这四个月,作者奔走在陕甘宁边区,与中共政要交谈,到大学、剧社、兵工厂参观,去前线观战,在行军途中、在解放区甚至战场上随时随地观察与采访,来回穿越白区与红区……这短暂又丰富的经历,让他获得大量的关于“红色中国”发展历程、存在现状、领袖风采、人民意愿与生活状况等方面第一手资料,和对中共领导的“红色中国”高度认可、满怀希望的情感态度。

读到那些采访录有点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在那样的艰难困苦中历练成一个眼界高远,胸襟开阔,政策务实,充满希望与信心的政府。毛主席的谈话有理有节,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这些经过作者的书公诸于世,可以想象很多帝国主义对边区政府刮目相看,对中国抗日援助更有信心。

书中有小传介绍来历的人物至少有23人之多。杨虎城,邵力子、张学良、邓发、周恩来、李长林、贺龙、毛泽东、林彪、危拱之(女人民抗日剧社社长)、李立三、刘志丹、林伯渠、徐特立、郝希英(兵工厂厂长)、刘群仙(女,兵工厂工人)、彭德怀、刘晓(严肃认真努力工作的青年红军)、徐海东、一名号兵、“山西娃娃”、朱德、老李(老红军)……还有一笔带过的很多名人、普通人。有主有次地描绘了“红色中国”英雄群像,客观而又生动。
在“红色中国传”的基础上,作者对中国社会现实、中国革命、红色中国与苏联的关系、中共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思考,很多见解表现出一位中国通的思想敏锐与看问题的深刻。他离开延安时,延安面临即将到来的严酷围剿,作甚至担心他是最后一个看到苏区的人还活着的人。他写这本书的时候,全面抗战还没开始,“红色中国”内忧外患,但这丝毫也不影响作者讲述中对“红色中国”的赞赏与动情。
作者离开“红色中国”之后紧接着发生了西安事变,他客观详实地记录了这个历史事件。读来如同亲历。
我读初二那年,有一天上劳动课,我们班最聪明的学生俞基畅同学问俞德元老师:为什么打仗的电影最后都是我们赢了?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们不赢,你哪里有书读?我们都要吃二遍苦,受二遍罪。同样的问题我也想过很多年,为什么我们的D和JD在那么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能从弱到强、以少胜多、发展壮大、最后夺取胜利?教科书中的答案总让人觉得不够清晰。读这本书找到答案。作者虽然在写书的时候没有作出红色中国必将在全国取得胜利的预判,但他用那么多人的故事、那么多事实,一直在告诉读者:红色中国才是代表人民的中国,红色中国才是中国美好的未来。
这本书是在一个天气阴沉沉的冬日读完的,当时感觉内心澄明宁静。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对照启功先生的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后面有两篇先生的学生写的追忆文章。一本书读下来,启功先生之成为启功先生、成为一名怎样的启功先生,有一个大概的过程与样貌。
对儿时的艰辛启功先生是刻骨铭心的,但文章中提及但不展开,常常一笔带过。对贵人相助、恩师提携启功先生是没齿难忘的,儿时到青年大量的篇幅写对他的求学、谋事、成长有帮助的人。对学问与考证启功先生是极端认真的,他专门撰文为弘一法师的书画真迹证实;专门撰文强调郑板桥的书法当入流、诗亦有高才……启功先生年轻时也淘气,给老师同学写打油诗取笑。年老了也不乏童趣童真,嘻笑与固执中一派天真恳切。
这本书是念旧怀人之作,读启功先生讲他的贵人、他的恩师、他的亲人,他笔下的历史文化名人……想起董桥先生在《旧日红》一文中的话:“像我这样的文化遗民,盼的只是潇湘云水之间,风霜满面的过客不忘叮咛一声:劫后的烟树和人面,其实还在案头灯下的片楮零墨之中,不必过分牵挂。”想启功先生在写很多文章的时候,亦有如是心境。从他的字里行间,依稀看到“漫漶的轻愁和机灵的深情(董桥语)”。
书中启功先生的字画精美之至。是不是学养丰厚的人,就无所畏,无所忧呢?
网上说,谁谁谁看懂了这本书,赚了多少钱。视频号中看到由这本书改编的电视剧《天道》中一些精彩的片段。我不相信一本小说能帮人赚钱,也总是担心电视剧会糟蹋了小说(如赵薇版的《京华烟云》、雷佳音主演的《人世间》都或多或少糟蹋了原著),于是,买一本书来读一读。
读罢此书,觉得经商也好、恋爱也好,其实还是“舍得”二字,所谓“舍得”其实是放长线钓大鱼,而放得起长线的人必在一定的阶层上。什么天道那其实是故作神秘。对我这样的读者来说,看点还是有的,便在下面文章链接中。

《遥远的救世主》看点盘存1

《遥远的救世主》看点盘存2

文艺君书咖群发起共读《繁花》的活动,使得我又把这本奇特的书仔细读了一遍。与初读相比,“某某不响”的频率似乎并没有多高。
单数章写的是1960年代到1980年代的事,双数章节写的是1990年代到2000年代的事。这年代是根据书中人物对话中所提及的事情推算的。书写的是上海的那些时期的人世间。与梁晓声北方的人世间不同的是,人物繁多,沪生、阿宝、小毛都是贯穿两个年代的男主角,旧时蓓蒂、殊华、银凤都是女主角,新时代梅瑞、汪小姐、李李、小琴、芳妹、春香等都是平分秋色的女角色,男主角再加上陶陶,人物关系复杂而微弱,像在人群中偶遇,很快消失在人群中,再碰上一下子认不出来,要费力在记忆中搜索什么时候见过一样。
旧时代一直在搞运动,文攻武卫、抄家批斗、上山下乡、恢复生产、改革开放……在运动中蓓蒂失踪,殊华远嫁吉林生仨娃,大妹妹嫁在安徽生俩娃。新时代一直在组饭局,上海吃到常熟,“至真园”吃到小毛家里。在饭局上和约饭局的电话里,从这个人谈到那个人,一件故事带出另一个故事。有些事隔很久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多数事互不相干但反映了当年的人情世态。真让人眼花缭乱。小琴死了,汪小姐也要难产死了,李李出家了,梅瑞无家可归成了上海的女瘪三,陶陶和芳妹离婚了,小毛病故了……
初读的时候只觉得这温吞温吞的上海话很抓人的,有一种软绵绵的活力让人保持阅读的兴奋,有一种热腾腾的情绪把人笼罩在洋洋洒洒的字里行间。至于讲了什么、为什么要讲这些,确实有点莫名其妙。再读的时候,才看清了十几个人的来历与结果,并从字里行间读到“上帝不响,仿佛一切皆有我定”的无奈与清醒;读到“白白得来,必定白白舍去”的规律;读到“上流人必是虚假,下流人必是虚空”的现实;读到“我们的时代,腐烂与死亡”的悲哀……
王家卫导演的电视剧《繁花》正在热播,一点也不想看。不把这本书改编到面目全非,是搬不上荧屏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轼、成亲王、启功所书《赤壁赋》比较,最爱还是苏东坡!
「中考真题」2019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高分作文解析
如果你从未读过残雪,不妨从最新长篇小说《激情世界》开始
5本多女主都市小说,本本大开后宫,全都看过的绝对是老司机
残雪作品《激情世界》解读(1)
【书海萍影】书名是人生智慧的结晶——兼谈残雪小说 | 作者 徐景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