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雕侠侣》之杨过小龙女:冰与火之歌

        杨过的名字,似乎已经隐喻了他一生的命运。

其时,多行不义的杨康已死于铁枪庙,穆念慈产下遗腹子后,隐居乡村,后又巧遇郭靖黄蓉,便请他们为新生之子赐名。沉吟之后,郭靖的回答是“名过,字改之”,意谓“有过必改,力行仁义”。

意头是好意头,但是对襁褓之中的杨过而言,似乎有些不公平,纯真赤子,何过之有?握拳啼哭之时,他并不知道,自己从一出生就背负了父亲的罪。所以,杨过半生兜兜转转的追寻,不过是“我父亲是谁,我又是谁”这一个问题。

这个追寻从何而起?也许来源于母亲对父亲身份、死因的讳莫如深;也许来源于对黄蓉那充满提防的眼神的不解和揣测;也许来源于每个生命中缺失了“父亲”这个角色的孩子,对“父亲”天然的美好想象。

在《神雕侠侣》中,杨过第一次出场,已经十余岁。母亲去世后的二三年里,他寄身破窑,挣扎生计,浪荡人间。他提着偷来的鸡,衣衫褴褛,一身落拓。那边,第一次出场的郭芙,“身穿淡绿罗衣,颈中挂着一串明珠,脸色白嫩无比,犹如奶油一般,似乎要滴出水来,双目流动,秀眉纤长”。这霄壤之别,只因郭芙的父亲已经是名震武林的当世大侠,而杨过的父亲却是臭名昭著的泉下之鬼。

《神雕侠侣》的前几回,可以说是“被嫌弃的杨过的半生”。在桃花岛,他被大小武和郭芙轻视欺辱;在全真教,他被师父赵志敬调弄折磨。义父欧阳锋疯疯癫癫、相聚不易,真心怜爱他的孙婆婆又为护他死在郝大通的掌下。

杨过左冲右突,似乎全无出路,直到坠到人生的谷底之时,他遇到了小龙女。

《庄子·逍遥游》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这位神人是庄子对理想人格的一种隐喻,他遗世独立,不为内心所羁,不为外物所缚,也不用有任何的依托凭借,象喻绝对的自由。而小龙女这个人物的身上,很明显有藐姑射山神人的影子。她久居古墓,皮肤洁白,正是“肌肤若冰雪”;她十八岁时望如十五六岁许,而且僻居古墓,不染尘埃,正是“淖约若处子”;她常以玉蜂浆为食,似乎“吸风饮露”;她的武功系轻灵一派,似有“乘云气,御飞龙”之气质;更重要的是她寡欲,因为寡欲,所以自由,似能“游乎四海之外”。

小龙女最异常人之处,就是她的寡欲而无争。寡欲,是由于她自幼修炼《玉女心经》,特意收束七情六欲,多年修炼下来,自然清心宁静。她甚至寡欲到了薄情的地步,孙婆婆去世时,与她相识不足一天的杨过洒泪痛悼,而被她抚养长大的小龙女却漠然不动。杨过责其无情,小龙女却道,“人都是要死的,早死晚死,分别也不大”——这无情而超脱之语,倒有庄子鼓盆而歌的精神。小龙女的无争,是因为她游离于俗世之外。人情世故,礼法规矩,她既不知,亦不欲知。所以杨过费尽全力的“离经叛道”,在她而言却毫不费力。

小龙女冷若冰霜,杨过却炽热如火。

杨过人生中的重大决定,大多不是理智思考的结果。他数次与强权对抗、舍己救人,往往都是事到临头,血冲头顶,此心如沸,不得不尔。此时,什么世人眼光、自身安危、事后结局,通通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似乎在这一刻,他真实地存在着,并且,他愿意为了这一刻的存在付出任何代价。

在“射雕三部曲”中,三位主人公都曾以德报怨,救过自己的仇人,但出发点却不相同。郭靖救欧阳锋,是出于侠义情怀、一念之仁;张无忌救何太冲、朱长龄,是慈悲为怀,见不得众生之苦;而杨过数次救郭芙,却都是不假思索,觉得义不容辞。

小龙女是出世的,杨过却想入世。

小龙女在古墓住了二十多年,又在寒潭底困了十六年,而杨过却总在江湖飘荡。在小龙女的心中,与意中人幽居古墓,于愿已足,但对杨过而言,红尘中有他放不下的牵念,因为只有在那里,他才能证明,他是值得被看见、被尊重的。二人关于出与入的不同选择,以及由之而生的碰撞,在初见时、热恋时、相伴时都存在着。直到他们把世事都看透,才终于一起归隐。

小龙女是钝的,杨过却太锋利。

钝,并非愚。周伯通为了给郭靖解释左右互搏之术,让他一手画圆,一手画方,以为他必不能为此,因为比郭靖聪明得多的黄蓉就画不出来。没想到,郭靖画起来全无阻滞。而杨过与小龙女,则是杨过画不出,小龙女画得出。缘何如此?其实与智愚无关,与心性之静躁有关。杨过与黄蓉都是聪明活泼之人,做事样样争先,思绪时时不断,安能抱朴守拙,一空万念?

这么说来,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恋,简直是一曲冰与火之歌,那么,如此性格迥异的两人,为何结成了生死爱侣?

金庸写爱情颇有意味的一点,就是他笔下的爱侣往往冰火两重天。譬如,袁承志豁达,温青青促狭;郭靖淳朴,黄蓉机智;张无忌柔软慈和,赵敏刚强果决;令狐冲洒脱不羁,任盈盈拘谨守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自然是金庸自己爱情观的体现,也恰恰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和情节张力。而且,爱情的发生,本不就是难以用道理来诠释的吗?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杨过和小龙女的经历,不就是不知所起之情,深到“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吗?

杨过和小龙女的相爱纯是偶然吗?如果杨过在落魄无依时遇到的是别人,如果和小龙女朝夕相处的是别人,他们也会生死相随吗?或许并非如此。

杨过的身上充满了矛盾点。他是油滑的。他好说俏皮话,好做口舌之争,占嘴上便宜,毫厘必争,寸土不让,这样的性子未必惹人欢喜。他又是赤诚的。他人之恩德或欺辱,他必以百倍奉还。对小龙女、对孙婆婆、对欧阳锋,他敬若神明,爱逾性命;对郭芙、对赵志敬、对全真教,则一直心存愤恨。

他似乎是超脱于世俗规则之外的。骂师祖柯镇恶、反出全真教、与师父小龙女恋爱,桩桩件件,都在挑战当时的礼俗和世人的眼光。

杨过小半生都在逆风而行。英雄宴上,他一举败敌,天下扬名,但又因与小龙女相恋而不容于世,面对怒发冲冠的郭靖,他丝毫不惧;重阳宫中,因见小龙女身受重伤,命在旦夕,他独战全真教高手,冒天下之大不韪,在重阳宫与小龙女成婚。

看起来,他是随性而行,不为世事所拘牵的。但其实他又没有真正超脱过。且看小龙女,在与全真教起冲突时,众道士气势汹汹,尹志平毕恭毕敬,小龙女只是一句话:“我不爱听人罗唆。”与杨过相恋,遭到郭靖和黄蓉的反对,使得天下人侧目,她便抽身离开这滚滚红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而杨过呢?郭芙的鄙夷、黄蓉的偏心、赵志敬的睚眦必报、天下人的白眼,激起的既有他心中的傲气,也有他的自卑和自怜。

因为分裂,所以激烈。故而杨过的情绪经常大起大落,所做之事也往往出人意料。小龙女的身上则没有这种分裂。火炽热而危险、跳跃不定,能融化坚冰,亦能灼伤人;冰寒冷而稳定,但也终会化为水。

所以,小龙女从一开始摒弃欲望、冷若冰霜,到后来解脱束缚,任情任性毫不逊于杨过。火融化了冰,冰冷却了火,相反者相成,也算是冰与火的奏鸣曲了。

《神雕侠侣》是写情之书,书中有一个颇有意味的象征物——情花。此花生于绝情谷中,色、香、味均很特殊:

杨过接过花来,心中嘀咕:“难道花儿也吃得的?”却见那女郎将花瓣一瓣瓣的摘下送入口中,于是学她的样,也吃了几瓣,入口香甜,芳甘似蜜,更微有醺醺然的酒气,正感心神俱畅,但嚼了几下,却有一股苦涩的味道,要待吐出,似觉不舍,要吞入肚内,又有点难以下咽。他细看花树,见枝叶上生满小刺,花瓣的颜色却是娇艳无比,似芙蓉而更香,如山茶而增艳,问道:“这是什么花?我从来没见过。”那女郎道:“这叫做情花,听说世上并不多见。你说好吃么?”

杨过道:“上口极甜,后来却苦了。这花叫做情花?名字倒也别致。”

看金庸对情花的外形、颜色、味道的描述,不难发现它象征着爱情。爱情,初时甘甜如蜜,熏人欲醉,令人怦然心动,久之则难免甜酸杂糅,有时甚至食之无味,弃之不舍。爱情有时艳如桃李,却暗生利刺,相思之毒,无人能当——爱情的种种特征,情花皆具备。情花如此,其果若何?且看:

两人缓步走到山阳,此处阳光照耀,地气和暖,情花开放得早,这时已结了果实。但见果子或青或红,有的青红相杂。还生着茸茸细毛,就如毛虫一般。杨过道:“那情花何等美丽,结的果实却这么难看。”女郎道:“情花的果实是吃不得的,有的酸,有的辣,有的更加臭气难闻,中人欲呕。”

杨过一笑,道:“难道就没甜如蜜糖的么?”那女郎向他望了一眼,说道:“有是有的,只是从果子的外皮上却瞧不出来,有些长得极丑怪的,味道倒甜,可是难看的又未必一定甜,只有亲口试了才知。十个果子九个苦,因此大家从来不去吃它。”

金庸深知钟情之苦,《神雕侠侣》写的爱情故事也大多是悲剧性的:杨过小龙女生离死别,半生煎熬;尹志平苦恋不得,终入歧途;李莫愁由爱生恨,性情大变;武三通不伦之恋,以致疯癫;程英、陆无双、公孙绿萼、郭襄相思难解,空误一生……可见,善因未必得善果,好花未必有好实。两情相悦,未必能成正果;全心付出,也可能被轻易辜负。情之所钟,身不由己,但如果执着太甚、沉溺太深,则很有可能走向悲剧。

苦恋、虐恋、生死之恋,是《神雕侠侣》的核心故事。

在“情花”的隐喻中,也不难看出爱情的悲剧性:情花生长在绝情谷,其花有刺,刺上有毒。毒入人身并不迅疾发作,须要心中动情才会触动。情花的解药,名为“绝情丹”;另有一味可以解情花之毒的药,名为“断肠草”。服用断肠草之后,腹痛如绞,口吐鲜血,若干天后,痛楚渐减,这才解毒——“情花”有毒,需要“绝情”亦即泯灭情欲才能解,或要“断肠”亦即把辛酸尝遍才能解,这都是在暗示“情”之一事,隐含着悲剧性的因素,也容易让人陷入执迷、痛苦之地,要解脱,要么彻悟,要么苦熬。

杨过和小龙女的情路多舛,从情节上看,是因为二人先后身中情花之毒,为解此毒,生出诸般风波,而小龙女之毒终不可解,最终导致二人十六年的分离。这段情节同样包含着隐喻,意谓他们那种蚀骨之痛,其实是源于心中的情念。天竺僧精研医术,他告诉杨过,情花之毒,其实也可解,只要再不起心动念,斩断情缘,则此毒不再复发。但杨过听后,宁愿丧命,也不愿如此。

《神雕侠侣》中,有两首词很重要。

其一是欧阳修的《蝶恋花》:

画阁归来春又晚。燕子双飞,柳软桃花浅。细雨满天风满院。愁眉敛尽无人见。  独倚阑干心绪乱。芳草芊绵,尚忆江南岸。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肠断。

金庸以此词作为全书的引子,正因它蕴含了此书之旨:风月无情,旧游如梦,明知无益,不得不尔。而《神雕侠侣》中金庸借杨过小龙女的故事,对情发出的慨叹,又恰恰可以用欧阳修的名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概括。

其二是元好问的《摸鱼儿》: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此词的缘起,是元好问在赴试途中遇到一位捕雁者,听他说了这样一件事:一双大雁,因其中一只被捕杀,另一只已脱网而出的竟然不飞向云霄,反而从空中冲向地面,自杀殉情。元好问感念双雁同生共死的深情,将它们买来安葬,名此冢为“雁丘”,并为之赋词。金庸对这个故事恐怕也颇有感触,所以在《神雕侠侣》之中,他为相伴郭靖黄蓉数十年的双雕,安排了和双雁一样的结局:一只遭不测,另一只便自杀相殉。此外,“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还是书中大反派李莫愁的“主打歌”。李莫愁现身杀人时,往往身未至,歌先闻。她从痴情女子变为江湖上恶名昭著的魔头,变得乖戾执拗、残忍狠毒,都是因为放不下当年的情伤。

但是,受了情伤的人,是否就只有将扎在自己心上的箭射向他人这一个选择呢?

当然不是。杨过小龙女的选择与李莫愁截然相反。他们一直被侮辱和被伤害着——被世人的偏见侮辱着,被命运的无常伤害着。伤害他们最深的,自然是郭芙。郭芙不仅砍下了杨过的一只胳膊,还用毒针伤了正在疗伤的小龙女,导致她毒入肺腑,无药可医。但是当见到郭芙遭遇危难之时,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杨过不知小龙女毒质侵入要穴与脏腑之后,还能支持得多久,当下找了个草木稀少的石洞,暂且躲避,刚喘息得片刻,遥遥望见郭芙为李莫愁所害,大火即将烧到身边。杨过道:“龙儿,这姑娘害了我不够,又来害你。今日终于遭到如此报应。”

小龙女明亮的眼光凝视着他,奇道:“过儿,难道你不去救她?”杨过恨恨地道:“她将咱们害成这样,我不亲手杀她,已是对得起她父母了。”小龙女叹道:“咱们自己不幸,那是咱们命苦,让别人快快乐乐的,不很好吗?”

杨过口中虽如此说,但望见大火越烧越近郭芙的身边,心里终究不忍,涩然道:“好!咱们命苦,人家命好!”衣裹长剑,终于将郭芙掷入溪中。

世人都以为杨过意气用事,睚眦必报,只有小龙女知道,他一定会救郭芙。杨过的“心里终究不忍”,何其感人!而他们之间那种绝对的信任、彻底的看见,也是杨过能安然放下心中的怨恨,甘心去行善的原因。

其实,《神雕侠侣》更是一本写自我认知、自我救赎的书。

如果一个人一出生就被打上烙印、一开局就抓了一手烂牌、小半生都觉得自己不被爱,那么他该如何找到自己、接受自己、让别人看见自己?他该如何告诉自己,我的存在自有意义,我的爱恨不是枉然,我的人生最终还是在自己手中?

杨过的小半生都困在这个局里,左冲右突,跌跌撞撞,甚至头破血流。很多时候,事情本来不需要发展到如此惨烈的地步,但杨过从不服气、妥协,他总是做动静最大的事,选择代价最大的路,直至遍体鳞伤。那么后来,他是怎么被救赎的?

一是有人让他真正相信,他是被爱的。

欧阳锋视他如子;孙婆婆视他如孙;小龙女先当了他的师傅,对他倾囊相授,后又做了他的爱侣,与他生死与共。透过他们的眼睛,杨过才发现,他不再是谁人之子,不必被挑剔提防,他可以只是他自己。

二是当他放下一切去施爱时。

缺爱之人喜欢施爱,这是一种自我补偿。杨过的施爱,却较一般缺爱之人更多更深。他常常放下一切去救人——救郭靖、救黄蓉、救郭芙、救武修文和武敦儒,几乎次次付出自己的生命——这些人,恰恰都是在他少年时期与他相处过,又误解过他的人。被他相救次数最多的黄蓉和郭芙,又正是误解他最深的人。

表面上看,杨过骄傲得即使受委屈、被冤枉也不愿意解释,宁可冻馁而死,也不示弱求饶。其实,看他成年之后的这些举动,才发现那少年意气背后,是深深的缺憾、不平和孤独。

多年以后,杨过终于放下了这一切,如山不滚石、海不扬波,平静之中有无穷的能量。那个曾经敏感、骄傲、执拗的少年,是怎么从叛逆一切到与内心、与世人和解呢?是苦难的洗礼,是等待的煎熬,是作困兽之斗时的顿悟,是在血与火的包围中百般挣扎,最终闯出一番天地。

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就是在命运的荆棘中茁壮起来的,所以读者有时不免有一个疑问,让他们上天入地并最终获得救赎的这份感情,是爱情还是亲情呢?

这个问题,要从金庸的整体创作历程来看:《射雕英雄传》是一部体现着儒家传统精神的武侠经典,“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其实就是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江湖阐释,而郭靖自然就是武林中的君子。他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不器”而能容,刚毅木讷,质朴无华,无论穷达,都以天下为怀,可以说是金庸基于儒家精神创造的理想人物。

但是到了《神雕侠侣》,金庸由儒入道,不再写天衣无缝的英雄,转而写浑身漏洞的凡人。主角的任务也不再是兼济天下,而是在内心的滚滚洪流中找到平静。所以,《神雕侠侣》是有一定的反儒家倾向的,它所写的爱情,也就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超越性。

它超越了年龄。自古至今,我们总觉得男大女小的爱情,更符合所谓的“心理预期”和“历史传统”,但是,小龙女与杨过的年龄差,并不妨碍他们坠入情网。

它超越了身份。杨过加入古墓派,拜小龙女为师,继而又与她恋爱,这在南宋人看来,是反世俗的不伦之事。但面对天下汹汹之物议,二人恍然不闻,情分丝毫未减。

它超越了生死。数年之间,二人屡次经历生死艰危之境,每当此时,他们都抱着同生共死之念,不念自身,只念对方。

它超越了时间。十六年的分别,没有使得杨过的相思之情淡去。当十六年后他在断肠崖候小龙女不至时,竟然还是跳下悬崖,欲以身相殉。

此外,更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它超越了礼教。

杨过丰神俊朗,小龙女冰清玉洁,“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金庸却“辣手摧花”,让杨过被郭芙砍下了右臂,让小龙女被甄志丙玷污。后一事尤其为礼教所不容。

金庸为何要如此“虐”他们?《庄子·内篇·大宗师》中,庄子假借孔子与其弟子子贡,提出“畸人”这一概念:“子贡曰:'敢问畸人?’曰:'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所谓“畸人”,是指傲然于世俗之外的异人、奇人,他们“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羁于礼法、俗规。女子的贞操本是古人相当看重的,但是小龙女被玷污后,杨过对她的心意并无丝毫更改——二人身体的“残缺”和精神的独立,正合“畸人”的概念,金庸设置这种极端化的情境,也正是为了表现爱情的力量。

其二,它超越了道德。

侠客往往重道德。金庸小说的道德感也较强。但杨过这个“异类”,却不像郭靖一样,始终将道德的崇高作为人生的第一追求。在杨过中了情花之毒,唯一拥有解药之人裘千尺逼他杀郭靖黄蓉换取解药时,他犹豫了——他本来怀疑是郭黄二人杀了自己的父亲,但又切身体会到郭靖对自己的真情,且觉得仗着他们对自己的信任来偷袭,实非丈夫行径。但是此时,有一事让他心中触动,忽然做出了决定:

杨过怔怔的望着她,缓缓地道:“你眼中为什么有泪水?”小龙女拿着他的手,将脸颊贴在他手背上轻轻摩擦,柔声道:“我……我不知道。”过了片刻,道:“定是我太喜欢你了。”

杨过道:“我知道你在为一件事难过。”小龙女抬起头来,突然泪如泉涌,扑在他的怀里,抽抽噎噎的哭道:“过儿,你……你……咱们只有十八天,那怎么够啊?”杨过轻轻拍着她肩膀,轻轻的道:“是啊,我也说不够。”小龙女道:“我要你永远这么待我,要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

杨过捧起她的脸来,在她淡红的嘴唇上轻轻吻了一下,毅然道:“好,说什么也得去杀了郭靖黄蓉。”舌尖上尝着她泪水的咸味,胸中情意激动,全身真欲爆裂一般。

郭靖黄蓉是不是真与他有杀父之仇,此时杨过并不确定,而利用别人的信任去偷袭,更不是什么光明行为,可是为了与小龙女天长地久,他竟有如此的生命欲望,竟然能叛逆、糊涂到这个地步。情之为物,竟然有如此强大的力量,这一刻他的叛逆、糊涂让人生气,也让人感动。当然,最后他歧路回头,反而救了郭靖,守住了道义。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杨过和小龙女之间的感情,当然是爱情。爱情是什么?是耳鬓厮磨的悸动,是海枯石烂的誓约,更是疑虑时相信、寂寞时等待、绝望时希望。小龙女的爱,让杨过在无常的命运中得到了救赎。

杨过的半生,都活在他的少年时代,苦苦追寻那从未得到的,反复证明那被人误解的。幸运的是,有小龙女始终陪在他的身边,她凝神注视,一直相信,一直等待,一直包容。世间有那么多悲欢离合,但绝情谷底,断肠崖畔,爱情战胜了沧海桑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庸92岁大寿|细数金庸小说里的诗词柔情
我为什么不喜欢小龙女
“西狂”杨过:侠之风流
书人系列之神雕侠侣的情之归处
所谓人生,就是大闹一场……
郭靖当着黄蓉说要娶华筝,黄蓉为何还赖着他?长大才懂黄蓉真聪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