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蝗灾


中国古代蝗灾
蝗灾

蝗灾,是指蝗虫引起的灾变。蝗虫,俗称“蚂蚱”,在编者小时候倒是经常看见它的身影,那个时候的我天不怕地不怕,还敢来个“徒手抓青虫”,一抓一个准。现在想想,真是不可思议。可小时候的我看到的都是一只只单独行动的蚂蚱,怎么还会形成蝗灾了呢?原来蝗虫在后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触碰时,就会改变原来独来独往的习惯,变得喜欢群居,最终大量聚集、集体迁飞,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灾,对农业造成极大损害。而中国古代一直是以农业为主体的社会,蝗灾和旱灾、涝灾也被并称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三大自然灾害。

蝗虫

先秦文献中的蝗灾都称螽或者蟓,早在《诗经·周南·螽斯》中就有对蝗虫的记载,“螽斯羽,诜诜兮。”螽就是蝗虫的意思。而以“蝗”字来代表“蝗虫”则在《吕氏春秋·孟夏》中就有明确的相关记载,“行春令,则虫蝗为败。”在《汉书·五行志下之上》中有“厥风微而温,生虫蝗,害五谷。”《孝文帝本纪》中亦有“天下旱,蝗”的记录。

由此可见,蝗灾在中国古代源远流长且发生频率较高。明朝的徐光启在《农政全书·除蝗书》当中第一次统计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所发生的蝗灾,在春秋的234年中共发生蝗灾111次,他把这些蝗灾按照每月发生的次数进行统计,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蝗灾)最盛与夏秋之间,与百谷长养成熟之时,正租值也,故为害最广。”表明蝗虫是在农历的4~9月间最为猖獗。

《中国救荒史》

根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在这里,编者略举数例,蝗灾爆发的频繁性和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 

历史上的蝗灾举例

那么,古代的人们又是如何与蝗灾斗争的呢?

这个解决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治理蝗灾上,古代的中国人民经历了一番迷信与科学的斗争。











汉朝时期,董仲舒把儒家思想和当时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新的以儒家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就是由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提出,后来由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他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论述了神权与君权的关系。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天意与人事是交相感应的。而这个学说为当时的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贡献,因此很受重视。

受此观点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始终有一种声音认为是道德的缺失触怒了上天导致上天降灾于人间。是故,人就想通过祭祀的办法打动上天,消灭灾害。所以每当发生蝗灾的时候,百姓就会经常祭拜“蝗神”,希望灾害消失。那么作为统领天下百姓的皇帝,他们的做法又会是什么?

董仲舒像

《贞观政要》中曾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京师发生了难遇的大旱,因为干旱的原因发生了蝗灾。唐太宗到苑林里去察看庄稼的情况,见到蝗虫,多次用自己的权杖敲击并且咒骂道:“百姓们把粮食视作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而你们却轻易地吃掉毁坏粮食,这是在害他们啊。如果百姓们有什么过错,那都是我一个人的错,你如果真的有灵,能感应上天的话,就啃食我的心脏吧,不要害苦了百姓。”唐太宗一说完就吞掉了一只蝗虫。

显然,虽贵为天子,但他们的想法还是与平民百姓一致。认为是自己的德行操守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所以上天才会用蝗灾来警告自己,同时他又认为,自己是天子,上天能够感应到自己的行为,他希望上天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诚意帮助百姓渡过这场灾难。

唐太宗李世民像

    当然,古人之间自然也有对这种观点抱持异议的人,东汉王充就是其中一例,他曾坚决反对这种观念,《论衡》中有:“天地安能跑?”“虫食谷者,部吏所致。”的记载。

《论衡》

其实不仅仅是王充,唐朝宰相姚崇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同样认为蝗灾并不是天灾,他主张捕蝗灭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山东地区发生蝗灾。百姓们只知道设祭膜拜,却不敢捕杀蝗虫,认为蝗虫是天灾,任由蝗虫嚼食禾苗。姚崇上奏主张灭蝗,朝议鼎沸,都认为捕杀蝗虫既不合规矩,又是无用之举。唐玄宗也在众议之下举棋不定,姚崇在此时大胆地站出来,在皇帝面前直言进谏,摆明厉害,以过往之时百姓受蝗灾之苦为例,彻底说服了唐玄宗支持他进行灭蝗工作。

然而没想到,摆平了皇帝,地方官员却仍对灭蝗之举持有反对意见。汴州刺史倪若水就是其中一员,他拒绝御史灭蝗的指挥,并且还反驳说:“修德才是消除天灾的唯一办法,前朝有个人叫刘聪,也曾经尝试靠人力灭除蝗虫,结果就招致了更大的灾难!”

姚崇反唇相讥:“蝗虫生在您的境内,是因为您的德行不好么?”倪若水说不过姚崇,深知自己不占理,只得配合工作。在姚崇的坚持下,一共捕杀了四十万只蝗虫,蝗灾的危害就这样被减小到了最低限度。

姚崇像

那么历史上灭蝗的方法究竟有哪些呢?姚崇又是用的哪一种呢?

第一种:人工扑打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久的灭蝗方法。以《捕蝗要法》的记载,这种方法,主要是由乡民们用竹竿撑起八尺长的白布,以顺风的方向三面围追,把蝗虫驱赶到一处后,再集中力量扑打。这种方法简单,所需工具也很常见,适合农村里面集体作战,故流传较广。但缺点是这种方法比较耗费体力,且抓住蝗虫之后没有一个具体统一的处理方法,很容易有漏网之鱼。

第二种:壕堑掩埋



以东汉《论衡》等典籍介绍,这种方法,要先在蝗虫要经过的地区,挖出大量深宽二尺的大坑,然后在蝗虫到来后,以扑打等方法把蝗虫引入坑里,再集中力量进行填埋。利用这种方法捕得的蝗虫很多,相比之下,效率也会更高。但缺点是如果挖的坑太浅,蝗虫没有窒息而亡的话很容易钻出来,再次啃食庄稼禾苗。

第三种:火烧



因为利用壕堑掩埋灭蝗的方法并不能保证蝗虫必死,随着经验的丰富,火烧法应运而出。根据《捕蝗图册》和《治蝗全法》记载,要想“火烧蝗虫”,就要在天黑时点燃篝火,而且篝火之外,还要在蝗虫密集的地区分路设灯,利用蝗虫的趋光习性,用密切配合的灯光,把大批蝗虫吸引而来,从而火烧,而火烧后的蝗虫尸体就可以挖坑掩埋。

唐朝宰相姚崇就大力推举这种方法,并结合壕堑掩埋法,捕杀了不少蝗虫。虽说这种方法很有成效,但毕竟蝗虫繁殖能力惊人,稍有不慎,第二年就会卷土重来。就算此次全部清理,但也无法避免再次遭受蝗灾的可能。所以,百姓们灭蝗的方法也日益完善,开始尝试另外一种。

第四种:捕杀虫卵



百姓们害怕遭遇蝗灾,那么好的方法是什么?提前斩草除根。所以到了宋代,百姓们就会趁着冬天的机会,四处搜寻蝗虫虫卵的滋生地,想办法一锅端掉。《除蝗全法》就总结过宋代以来的寻找虫卵的经验。

不仅仅是百姓们的意识提高了,宋代时朝廷也颁布了许多鼓励百姓除蝗的措施,比如说,宋代时就有“以蝗易粮”“以蝗易钱”。根据不同时节捕蝗的难易程度,以及捕捉到的不同蝗虫(成蝗或者虫卵)可以交换成粮食或者钱。这样一方面是对庄稼禾苗收到侵害的百姓们的保障,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百姓们的捕蝗积极性。可谓是一举两得。

可除了捕杀虫卵外,其他的方法终究治标不治本啊。可不要小看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除了上述的这些方法,经历过多次蝗灾的百姓们发现蝗虫不喜欢吃食芋、桑、菱芡、豌豆、绿豆、大麻、芝麻等作物。所以在蝗灾多发区百姓们就多种这类作物,有利于减轻蝗灾危害。除此之外,因为干旱是蝗灾爆发的最主要原因,所以百姓们的生态观念也渐渐萌芽。

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药物的更新,科学的检测……有了许多新方法,再加上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很少发生像古代一样大规模的蝗灾了。最为重要的是,相比以前现在对于生态环境的治理得到了很大改善,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也普遍得到了提高,因此大规模蝗灾爆发的主要前提条件也就随之消散了。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光启:用科学方法消灭蝗灾
姚崇 历史名人 名人传记
小品百练:答捕蝗奏/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九
蝗虫最怕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蝗灾?
《隋唐系列》玄宗大治十二:张说镇抚党项与中唐名臣姚崇病逝
姚崇灭蝗,在没有农药的时代,人们怎么消灭蝗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