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丧葬文化:夏商西周(1)

墓葬,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死后安放尸骨的所在。这两个简单的字实际上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关乎死,同时也离不开生。墓葬体现了人类对于死亡的态度,并且也反映了某一个历史背景下(或者受到文化艺术传统影响和宗教信仰熏陶所导致的)我们人类的阴阳观、生死观。

厚葬之风缘何盛行?薄葬之风又为何兴起?一座坟莹同时也是半部史书,我们确实能从一座座墓葬中看到文明发展的脉络。

从本期文章开始,小编会带领读者们一起了解一下历史中的墓葬文化。或许你会认同前辈先人们在面对生死时的态度,又或许你抱有怀疑。世殊时异,以今人之心体察古人所思是很困难的,但是小编觉得这也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从本期文章开始,让我们认真思索一下自己死后的归处吧。

亚丑钺

前排警告:今天的主题是墓葬文化哦,读者们阅读之前三思哦。

远古社会及夏商西周

《孟子·滕文公》这样写道:“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这句话描述的正是远古时代人们对死亡的态度——人死如灯灭,生前使用大地产出的资源,死后则回归大地,化为肥料滋养大地。

但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不再那么单纯,因为他们所生活的自然界中有那么多莫测的玄妙,闪电雷鸣,暴雨彩虹。而人类本身也并不简单,奇妙的孕育,注定的死亡,从懂事起纠缠一世的梦境……人们试图寻找解释这些现象的方法,于是用鬼神之说解释自然现象的方法出现了。

《礼记·祭法》中记载:“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者皆曰折,人死曰鬼”。

南越王墓玉器

人死之后,身体虽然腐烂,不存在了,但他们仍旧以灵魂的方式继续存在着,人们称其为“鬼”——后来有部分人开始主动追求灵魂脱离尘世躯壳的方式,不是自杀,是所谓的“羽化登仙”,通过修炼使得灵魂凭依天地而永久存在。

古人认为死人的灵魂可以不受任何拘束,并且拥有超越人类的力量,这力量引发了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意外,或许是天降横财,又或许是飞来横祸,谁知道呢。

人们对未知现象的恐惧催生出了对未知存在的猜想,由此产生了关于鬼神的各种说法,甚至人们仿照人间的制度也为鬼神划分了等级制度(后世陶弘景所著《真灵位业图》可谓道教鬼神系统集大成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找来观看)。

兽面玉饰 梁代村芮国27号墓

而为了讨好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又或者是人们在面对死亡时对死去的人怀有各种复杂的心情、不免产生兔死狐悲之感,甚至可能是人类本身为了让自己在死后拥有强大的力量,可以保护自己、庇佑家族……总之基于种种原因,人们处理尸体的方式慢慢变得隆重起来,丧礼制度也逐渐发展起来。

小编有提到过,墓葬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

从目前我国的考古资料来看,最早的墓地发现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当时的北京猿人将洞穴中的上室作为生者的居所,下室为死者的基地,经过系统的发掘,出土有完整的头骨三个,以及头骨碎片,下颇骨、体骨和一些零星的牙齿。根据研究分析,发现有“男性老人一人号,中年或壮年号,壮年号各一人,五岁幼儿和初生婴儿或胎儿各一人。”

这说明,当时的氏族成员有着一视同仁的血亲关系和一律平等的社会地位。人们用工具和装饰品随葬或许是考虑到人们死后也要工作吧。而把墓地选择在人类居住的洞穴或屋内,既反映了远古人类在情感上不愿离开死者,并设法保护死者的尸体免遭自然力的破坏与野兽啃啮的观念;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原始人的深层意识,即害怕死者的灵魂出来干扰危害生者,于是极力地讨好死者。

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

考古学家王仲殊先生在《中国古代墓葬概说》中说“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己经有了墓葬,到了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明确的制度”。

大约距今一万至八千年前,中国历史进入到了新石器时代,丧葬之礼也逐渐有了发展。

在这一时期,母系氏族公社达到了高度繁荣,处于氏族社会的全盛时代。为了共同生存,母系氏族公社内实行原始共产主义的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

这在当时的丧葬习俗中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在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母系家族是在氏族之下以原始共产制为基础的生活单位,家族中的主体是几代有血缘关系的女性,她们的兄弟到族外过婚姻生活,丈夫则由族外招来,世系以母亲计算。

殷墟妇好墓出土玉雕

这样就自然而然地确立了女性在现实世界和阴间世界的主导地位。当时夫妻还没有建立共同的经济纽带,可以轻易的离异,双方始终属于各自所在的氏族,实行本氏族的宗教仪式,死后也归葬于本氏族的墓地。这种现象,在我国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墓葬资料中得到了印证。

本期最后小编要给读者们分享的是葬具的概念,也就是古人们最后要待的那个“小盒”。

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青铜器

藏具,是指装殓死者尸体的用具。一般指棺椁或棺槨,如《管子·禁藏》:“棺椁足以朽骨”。《韩非子·内储上》:“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衾,材木尽于棺椁”。《孟子·梁惠王下》:“棺椁衣衾之美也”。

但棺椁或棺槨在古代又有内外之分。棺为直接装殓尸体的葬具,为区别于椁或槨,古人又称其为“内棺”。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棺,关也,所以掩尸”。因其最与死者尸体亲近,故又称“榇”,《说文解字》曰:“榇,棺也,从木亲声。《春秋传》曰:土舆榇”。又因其一般以木材制成,故也称“棺材”,如《南齐书.刘祥传》:“(亡弟母)杨死不殡葬,崇圣寺尼慧首剃头为尼,以五百钱为买棺材,以泥洹舆送葬刘墓”。

 椁亦作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椁,葬有木覃也”。清代段玉裁注:“木覃者,以木为之,周于棺,如城之有郭也。《札记·檀弓》曰:‘殷人棺椁’。<注>: ‘椁,大也,以木为之’。言郭大于棺也”。因其在内棺之外,故称外棺;又因其大于内棺,故又称大棺。

棺椁的使用方法,《礼记.檀弓上》有载:“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反壤树之。”翻译过来,就是俄罗斯套娃一样层层嵌套,人在最里面,外面是一层棺,再外面是一层椁,最外面是厚厚的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楚墓棺椁门窗结构演变中的观念史
刘振东:睡虎地汉简《葬律》与西汉列侯墓葬制度
薄葬之风——魏文帝曹丕的寂寞身后事 | 建筑讲堂
坟、墓、冢、陵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
原始社会的丧葬文化:父系氏族社会葬俗的变化
魂归天、魄入地:墓葬功能的认知差异,关乎招魂葬的赞同与禁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