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没自我?或许是你的教育缺了“心”
今天文章有录音哦~
上周六我在桂林分享了关于自然教育的心得。当时记得微博上就有一条留言,大J,你竟然连自然教育都“染指”了,好期待你后续分享哦。

哈哈,的确,老朋友们都知道,我比较擅长的是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启蒙和性格培养,怎样突然和自然教育沾边了呢?

或者不知道是不是有一部分朋友看到这里就开始焦虑了,啥?我都没搞明白认知这些,突然又冒出了自然教育?!

的确哦,现在看似各种概念层出不穷,以前热门蒙特梭利、瑞吉欧;最近又兴起了STEM、PBL这些名词,感觉做家长的真的好累,育儿这件事似乎”学无止境“了。

其实我从五年前一直到现在,学习任何理论,都是围绕着这样一个终极目标:

我希望培养怎样的孩子?

1
打造4H孩子
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谨记。任何理论概念都是工具,我们养育怎样的孩子才是目标,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了。

那对我来说,培养孩子的目标是4H,也就是:Health、Head、Hand、Heart(健康、头脑、手和心)。


这时,你就会豁然开朗,其实各大流派万变不离其宗,都绕不开这四个H。你也就不会那么焦虑,觉得好像越学越多,怎么也学不完了。

今天虽然谈的是自然教育,又是一个新概念,但是我希望大家带着“4H”的视角来听我下面的分享。
1
我们拼命想要发展的
如今有很多自然教育营,像这次我去桂林参加的活动就是国家地理旅行和天使坚果派联合举办的自然教育营。

自然教育营都不便宜,因为带着小孩子出去野外探索求知,是非常需要专业技术的。保证孩子的安全不用说了,更需要老师们具有丰富的自然、人文、地理等跨学科通识知识。

从我角度来说,如果时间预算允许,还是很值得去体验一下的。在大自然中挑战突破自己,和他人团队合作,感叹自然的奇妙,这些经历对孩子来说的确非常有益。

当然,自然营肯定只是生活的调剂,更加关键的一定是日常生活的点滴。

很多父母现在也有意识开始带着孩子去动物园、植物园,哪怕只是逛逛家门口的小花园,在家里养个植物动物,都是在帮助孩子更加接近自然。

这方面的资料也很多了,我以前也分享过。比如记录一个月的月亮变化;记录四季的颜色;这些都是很好的身边的自然教育。

我一直很喜欢和小D玩《发现身边的大自然在哪里》的游戏,也推荐大家玩一下。

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引导的问题估计就是这些: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

这个游戏虽然简单,但却是全方面发展孩子的感官,锻炼观察力和语言表达,所以我觉得非常好。

有些父母估计还会“考”孩子,了解一下植物类型啊、生物物种啊,等等。

这些都没问题,也都挺好。

但如果回到4H理论,就会发现,唯独缺少了最后一个H,也就是heart,而其他3个H,我们都在拼命打造。

2
缺“心”会怎样?

缺少了“心”,到底缺的是什么?

往小里说,就是缺乏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往大里说,是缺乏孩子“自我”的建立和稳定。

感受和体验并不是只在自然教育里,但自然教育是非常好的媒介。

因为只有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父母和孩子才接近于平等。很多大自然的体验,大家都是第一次,因此每个人的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觉得自然教育很重要,它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上,而是在帮助孩子探索关系。

自然教育,归根到底是“关系”,人和自己的关系、人和他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还没有完全建立,他是很难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那么就无法发生这些关系。

这个,是我觉得,自然教育最关键的核心,也是我们常常忽视的。

很多时候,我们带着孩子进行自然教育,或者准确地说,任何教育启蒙,我们都在追求“标准答案”,而忽略自我感受。
因为我们这一代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我们当年的生活环境,大家追求的是统一和服从。因为那个时代,资源匮乏,这样的“标准化”是更加适合管理的。

标准化答案适合“追随者”,因为不清楚往哪里走,那么跟着走的人多的地方总是更加安全的。

这其实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们父辈们的心态,但到我们这一代就不同了。

走到2019年,我相信我们这一代父母,经历过自己工作成长的经历,经历过二次成长阶段,经历过看山看水看世界后,肯定不再满足于只是做个“追随者”。

当然追随者也没有什么不好,但至少从我角度,我不是非要养育一个“引领者”,但我希望养育一个有“自己”的孩子,包括有自己的观点、喜好和态度。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人格的养成,也是我们所谓“见世面”真正要达到的目的。
所以这才是我今天想鼓励大家多做的。

多帮助孩子形成“自我”,以及周围环境和“自我”的关系。


这么说似乎很抽象,具体怎么做呢?其实落到操作层面,非常简单。

还是那个《发现身边的大自然在哪里》的游戏,我们可以多和孩子谈论“我的自然惊喜是什么?
这时,我和小D之间的分享就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五感层面了。比如,我们曾经的对话,
今天好冷的,中午的时候,我抬头,感受到阳光暖暖地照在我的脸上; 
家里后花园的几棵树还是光秃秃的,下面竟然已经冒出了几根小绿苗;
一上午工作太累了,午休的时候出去走一圈,抬头一看,发现今天天好蓝啊,云好白啊;
清晨上学路上,安静的四周,我突然听到了一声清脆的鸟叫
上面的这些对话,除了“我看到听到”,更加关键是有了个人的体验和感受,可以是是喜悦、温暖、惊喜、惬意。

当然,我举例的都是正面,也要允许有不那么正面的体验。

当我们更多地去和孩子谈论分享自然惊喜时,孩子不仅仅只是用自己的耳朵眼睛观察这个世界,她会学习用心去感受。
每一个你和孩子共同经历的事件,尤其是旅行,我非常鼓励大家和孩子去聊聊,这次行程中自己最惊喜的是什么?

而不是一味地问孩子记得导游说的,那个溶洞是什么地形吗?

或者只是空洞地问孩子,好玩吗?万一孩子说不好玩,你也许还会说,怎么不好玩了,妈妈付了那么多钱。

今年暑假,我带着女儿小D来过桂林的clubmed,我们结束后回顾惊喜时,小D告诉我,她最喜欢的是这里的日出,这是她见过最大最圆最美的太阳。

虽然从我角度这不是我认为我们整个行程最重要的体验,但我就觉得特别好啊。

我告诉她,以后你还会见到更美更大更圆的太阳,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美好值得我们慢慢去看。
当你和孩子都习惯于这样的分享后,我们就是在帮助孩子建立关系和联结。

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感受很重要,而且她认识到分享自己的感受给其他人,会得到正面反馈。
那么慢慢地,这个孩子的“自我”就更加稳固,她也就更愿意去向内探索,问自己的感受;

同时她的“自我”也更有力量,她敢于向外和其他人分享,哪怕和其他人不同,哪怕没有“标准答案”。

更加关键的是,她每一次的新体验,都不会有压力也不会很迷茫,觉得似乎总有很多答案要记住,或者不知道看什么。

她和这个世界发生的就是最自然最纯粹最简单的联接,就是去体验,去感受,去让自己和环境发生关系。

这是我今天最想和大家分享的一个观点。我相信现在很多家长都既有意识也有实力带着孩子去看世界。

就拿我自己当年的经历而言,我见过卢浮宫里的名画,我看过梵蒂冈里的收藏,我见过尼加拉瓜大瀑布,我也去过古巴哈瓦那。

但我却从未真正说出,这些经历对我的影响是什么?
相反,我总是很恐慌地在“背”或者了解那些所谓背景知识,深怕自己露怯。可是,现在回想,那些知识真的重要吗?

那些知识获取太简单了,真正珍贵的是你的见解,这才是见过世面。
见闻和见识是完全两个概念。

一个人如果平时无法探究自己的感受,反思和好奇事物对自己的影响,那么即使去过再多的地方,见过再多的人,都只是在重复一样的状态。

《寂静的春天》的作者雷切尔·卡森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非常喜欢,一度还摘抄在自己的手帐上,今天也想分享给大家:

“知识的重要性远不及感受一半。如果信息是种子,日后可以成为知识与智慧,而感受就是沃土,种子必须在其中发芽生长。童年就是准备土壤的阶段。”

先来说一声哦,有蛮多朋友问的英语绘本,在隔壁号开团了《英文原版绘本》。这次选了小猪和小象、彩虹兔等,都是非常经典的原版绘本,还有毛毛虫点读笔,别再错过了哦。

隔壁号“大J趣成长”,会专注在原版绘本开团,也有很多成长营的活动,感兴趣的记得去关注一下哦。

说回来,这篇是我受邀国家地理旅行和天使坚果派去桂林clubmed参加亲子教育嘉年华时的“命题作文”。

(对了,昨天那篇《孩子想放弃,推还是拉?想明白这三点就不纠结》也是桂林的哦,是临时被提问的记录。)

这篇挺烧脑,不易读,这也是我因为有了命题后自己最新的思考总结,接下来会慢慢再把这些概念细化深入的。大家等我一点一点和你们分享。

所以你们看,我就是很喜欢这样的“输入-输出”的过程。

很多人问过我,都写了五年了,为啥还有东西写?其他很多公号基本上都是把以前小月龄的再写一遍,或者追个热点写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面部落--疫情过后带孩子从围墙里走出去,重新认识自然与生命
自然教育意味着什么?
带娃走进大自然感受美
引导孩子体验生命之美
生态启蒙 自然生长
森林做教室,带你看看世界各国的儿童自然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