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任何数学定理都是以假设为基础的

如果某些假设正确,那么在逻辑上必然会产生某些结果。证明解释它们何以发生。定理的陈述应该列出所有假设,但有些通常是默认的——这些假设在该领域中是标准,并不需要显式声明。

1926 年,马克斯·玻恩(Max Born)提出了对粒子的量子波函数的通用解释。波函数没有告诉我们粒子的位置,而是告诉我们粒子在任意给定位置的概率。在如今的物理学里,唯一需要注意的是,粒子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位置;波函数告诉我们在给定位置观测到它的概率。它在被测到之前是否“真的”在那个位置,往好了说是哲学思考,往坏了说是误解。

一年后,德布罗意对玻恩的想法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粒子或许确实有明确的位置,但它可以在某些实验里假装成波。也许粒子有一个看不见的搭档,某种“导”波,告诉它如何像波一样运动。本质上,他认为波函数是一真实的物理对象,它的状况由薛定谔方程确定。粒子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个确定的位置,所以它有一条确定的轨道,但这是由它的波函数引导的。如果你有一个粒子系统,那么众多粒子的组合波函数也满足某种形式的薛定谔方程。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是隐变量,它们和波函数一起影响观测结果。特别地,位置的概率密度是根据玻恩的解释从波函数中推导出来的。

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 Pauli)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导波理论与粒子散射过程中的某些现象不一致。德布罗意一时想不出一个满意的答案,所以他放弃了这个观点。无论如何,物理学家可以观测概率分布,但同时观测粒子和观测它的导波似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人们普遍认为波函数是不能从总体上观测的——可以说,它只是部分可见。自冯·诺依曼给出错误的论证,即证明不存在隐变量理论之后,导波理论便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1952 年,特立独行的物理学家戴维·玻姆(David Bohm)重新发现了导波理论,并证明了泡利的反对是毫无根据的。他系统地解释了量子理论,认为它是由隐变量控制的导波的确定性系统。他证明量子测量的所有标准统计特征仍然有效,所以导波理论与哥本哈根诠释是一致的。16 显示了用玻姆理论对双缝实验的预测,以及使用状态未受干扰的单个光子进行弱测量得到的最新观测结果它们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过拟合光滑曲线,我们甚至可以推断出光子的概率分布,重现波模型预测的衍射图形。

16-1 左图:根据玻姆的导波理论,预测的双缝实验中电子的轨迹。

右图:使用单个光子进行弱测量的平均实验路径

玻姆的观点没有得到量子专家们的认可。与物理学有关的原因则是,导理论的定义是非定域性的。粒子系统的状况由它们的组合波函数决定,粒子系统具有定域性,但组合波函数是非定域性的。波函数在空间传播,它取决于边界条件和粒子。

约翰·贝尔更积极,他提出了玻姆 – 德布罗意导波理论。起初,他想知道是否可以去掉非定域性。结果,他给出了那份著名的论证,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尽管如此,有些物理学家仍在继续研究非定域性的替代方案。这并不像听起来那么傻。让我们看看其中的原因。

任何数学定理都是以假设为基础的。它是一个“如果 – 那么”语句:如果某些假设正确,那么在逻辑上必然会产生某些结果。证明解释它们何以发生。定理的陈述应该列出所有假设,但有些通常是默认的——这些假设在该领域中是标准,并不需要显式声明。有时,仔细核验证明就会发现它取决于一些未做声明或并不标准的假设。这代表在逻辑上有漏洞,定理的结论可能会因此导致错误。

贝尔在冯·诺依曼的证明里发现了赫尔曼也曾发现过的漏洞,他修补了漏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但是,或许是物理学家们非常顽固,而数学家们又太过学究气,所以他们不时会在贝尔定理里寻找未被发现的漏洞。不过,即使你找到漏洞,其本身也不能为量子力学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隐变量理论,但暗示了它是有可能存在的。

物理学家出身的气象学家蒂姆·帕尔默始终钟情于物理学,他在 1995年发现了这样一个漏洞,推想存在一种确定性混沌的隐动力。他意识到,如果动力系统的状况足够糟,贝尔不等式的证明就会失效,因为它考虑的相关性是不可计算的。例如,假设我们要模拟一个电子的自旋。我们已经知道,在任何指定的方向上都能测量自旋,并且只要单位恰当,它的值总正负随机的½假设一个由隐变量形成的非线性动力系统有两个吸引子,一个吸引子对应½的自旋,另一个吸引子对应-½的自旋。基于给定的初始条件,自旋会演化为这两个值之一。它会是哪个值呢?每个吸引子都有自己的吸引域。如果变量开始于某一个域,它就会被吸引到自旋是½的吸引子上;如果从另一个域开始,那么它就会被吸引到自旋是-½的吸引子上。

如果域有相当简单的形状,而且它们的边界很明确,那么贝尔定理的证明是成立的,双吸引子的想法就没什么用。然而,吸引域可能会非常复杂。两个(或两个以上)吸引子就可能有筛形吸引域,它们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以至于最轻微的扰动都可能改变所属吸引域。此时,贝尔定理的证明是无效的,因为它讨论的相关性并不是一个合理的数学对象。

“不可计算”在这里的含义很微妙,它并不妨碍自然界中存在这样的系统。毕竟,哥本哈根诠释(“它只是坍缩,我们不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更难计算,因为它没有针对坍缩给出任何数学过程。±½的统计分布应该与筛形吸引域的统计特征有关,这些特征是可计算并且有意义的,所以与实验比较不成问题。

帕尔默通过详细计算证实了这个模型。他甚至提出,波函数坍缩的原因可能是引力。以前,其他物理学家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因为引力是非线性的,破坏了叠加原理。在帕尔默的模型里,引力将电子的状态推向某个吸引子。从那时起,帕尔默发表了一系列论文,研究贝尔定理的其他漏洞。这些论文还没有提出一个隐变量动力学的具体建议,把这种动力学作为基于确定性混沌的量子力学的基础,但是对方法的可行性的探索很有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Ψ的前世今生
玻姆提出隐变量理论,反击量子论的正统解释,这一次败得更惨
物理学家告诉你走近量子纠缠(15):GHZ定理
暗物质到底是什么?核物理学家提供了新线索
【疯狂物理学家】贝尔:量子纠缠存在吗?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该怎么理解?
详解量子力学的五个基本假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