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儒》揭开儒学丑恶的面目

           《说儒》揭开儒学丑恶的面目

《村妇读《论语》的心得》  
电视书场不知道从哪儿古捣来了个村妇,头不梳、脸不洗,留着个不男不女的二亦子头,胀唇肿眼,一付永远睡不醒的脏样。

你别看模样长得不济,倒生了张巧嘴,口若悬河、口吐莲花、口水四溅、口臭横飞,说得是天花乱坠、天昏地暗、天崩地裂、天塌地陷,把本狗屁不通的《论语》说成了包治百病的十全大补汤。

《论语》是本什么书?那是本有《三字经》、《千字文》之前,教小孩子用的识字课本。杜甫在诗里说:“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随商旅”,意思就是念会了《论语》的孩子,长到束发之时,才有资格跟着买卖人去做学徒。

这么一本“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识字课本,经她一番椡饰之后,也着实被打扮成了盆心灵鸡汤。但细品之下,实在是绣花枕头驴粪蛋、砒霜上边盖白糖,从里到外透着一股鸡屎味。


这么一本破书,却何以被时下的大学问们、被满洲皇帝们捧上了天?我给您细说说真实的原因。


《论语》里有句话:“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什么意思?看遍了各种版本《论语》的注释,不是一带而过,就是语焉不详。更有那学问大如“理宗”朱熹朱夫子者说:“谓此时适皆不在孔子之门,思其相从于患难”;后来又有人研究出:这是孔子在说他的学生们窥到了或者窥不到做官的门径;还有更有乐的,有人说:“孔子时常想念他们。这句话,就反映了孔子的这种心情。

这也反映了孔子的教学成果:那些经过绝粮七天锻炼的弟子都出师了。”你能弄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为什么一句说得再明白不过的话,为什么一句幼儿识字课本里的话,到了孝子贤孙的嘴里就谁也说不清了?原因是这样的脏活儿没人干。

凡是让他们祖师爷没面子的话,他们都抱定一个宗旨:“打死我也不说。”


他们不干的活儿我来,我专干别人不干的活儿、说别人不说的话。

今天我也开个幼稚班,跟你聊聊我读《论语》读出来的心得,给你讲讲什么叫:“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首先咱们说古文。你也别把古人看得太古,无论是孔子、孟子、孙子、老子、庄子、荀子、管子、晏子、韩非子,除了在字里带出些个土话俚语我们不懂外,基本上说的也都是人话。如果遇上不对劲的地方,一般是古人用字不如今天规范,经常穿插着几个音同字不同的错别字在句子里头,这样的事,别太计较,你就当他们是一帮小学读了七八年还留恋不肯离开母校的网络写手,能按着拼音读顺了就行;再就是古人的词汇没有今天丰富,名词、动词分不大清;语法也不如今天通畅,主语、谓语颠过来倒过去;要让他们参加今天小学四年级语文考试,能拿三十分就谢天谢地;剩下就是当时书写记录困难,不是用漆描,就得用刀刻,劳神费力不说,材料也贵,所以能写一个字的地方就绝对不写两个字;其实面对面说话的时候和今天没多大区别;这就是文言文,是写出来、看清楚、分析明白了同音不同义之后才能懂,要是人真和人这么说话,谁也听不明白。

 你说什么?电视剧里都这么说话,莫非编剧都傻……?
 编剧傻不傻他们自己知道。

 凡是这么说话的电视剧都得配字幕,孔夫子、孟夫子跟君王们白话的时候,谁在旁边给他配字幕?
 为了让你更明白,我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晏子春秋》里有这么一段对话:“景公问:‘佞人之事君如何?’晏子对曰:‘……积丰义之养,而声矜卹之义;非誉乎情,而言不行身,涉时所议,而好论贤不肖。’”这段话里前边两个“义”,后边一个“议”,你随便把你自己想像成齐景公或者晏婴,要是不用字幕,看看你怎么把这句话里的“义”和“议”分清楚。

 这就叫文言文,是写字用的,不是人说的话。

 另外你要是在古书里遇上了特别不对劲的地方,基本上就可以考虑是不是誊写摘抄的时候写错了字、抄串了行,别说今天的读书人,就是当年把这本书传下来的人自己也弄不明白。


比如这句“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说的就是不识字的幼儿都能听得懂的人话。

“从”:就是跟从、随从之意;“我”和“于”还有“者”就不用解释了;“陈蔡”就是陈、蔡两国;“皆”、“不”和“门”今天还一样用;“及”就是到;“也”的意思您就自己惦量着办吧。串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跟着我去过陈国、蔡国的人,都不再上我的门了。”说的就这么明白。

  《论语》里要真的都写了些个没人能读懂的蝌蚪文,谁会用它当幼儿识字课本?

  多出来的那些个闲了白了的,都是讲《论语》、注《论语》、读《论语》读出了心得,顶着大学问的名头招摇撞骗的狗男女们自己挟进去的私货。

  跟着他去过陈国、蔡国的学生们连门都不上了,怎么看孔圣人?怎么看儒学?还把这个老师当不当回事您也就能想明白了吧。

  跟着孔圣人去过陈、蔡的门徒为什么都不上老师的门了?是不是像大学问们描述的出师了?进官门了?亲戚远来香,为给老师留点念想?


话说韩非编了个寓言叫“自相矛盾”:“鲁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这个段子谁都知道,但您知道的不是这段,所以我还得再给您解说解说。

 这段话说成白话就是这么个意思: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山东曲阜尼山脚下的孔家店生出来了个白话蛋,姓孔名丘字二尼,也就是今天在天安门广场西向而立的那位至圣先师孔圣人。这孔圣人带着门下贤徒周游列国,对君王们夸口说:“我有一件利器,叫仁矛,折金断玉,号‘仁者无敌也’。”过一会,见没人搭理,孔圣人就又接着说:“我还有一件坚甲叫德盾,身披此宝,无物可破也。”

 结果这位鲁大白话蛋手持仁矛,身披德盾,反复攻打了七个诸侯国,哪个国家的官位也没攻下来,每一回都落了个夹着尾巴走人的下场,叫“累累如丧家之犬”。其中走到陈、蔡交界的地方还差点被饿死,于是“子路愠见曰”,就是他的学生子路拉着脸说:“‘君子亦有穷乎’?老师,按您的理论说:披德持仁的君子应该所向无敌呀,怎么我看您一天到晚穷途末路还挨饿?”孔校长也不是善茬子,把脸拉的比他还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那意思是:“对,本君子今天固然是挨了饿,让你看见了,这你有什么好得意的,有那小人不是一年到头都挨饿吗。”

子路家里穷,“衣敝褴袍”、“常食藜藿之食”,就是穿着破衣服、吃糠咽菜常挨饿,所以被孔校长笑话成“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说:你这小人不是天天在挨饿吗?走投无路的事你遇着的多了,用文言文说都“滥”了。

孔校长把话都说成这样了,还怎么往回圆?还能说是坐在家里“思其相从”?还能说是称赞他马上就可以出师了?还能说是孔老爷子绕着弯的夸他会做官了?

没话说了吧?这回大学问们可怎么办?骗人的把戏还怎么接着往下演?替他们愁哇。

(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论语》《孟子》法(上)
书,该怎么读?——读书的三重境界
论“孔孟儒学”一词的出现及其历史意义
80位诗友赋诗填词纪念孔子诞辰2569周年
孔孟儒學的人格境界論 WORD
《论衡》第九卷│问孔篇第二十八(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