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话三国史
曹魏政权正式建立于公元220年,265年灭亡,存在了46年。但实际上,曹魏政权在东汉献帝建安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因此讲曹魏的政治,要从建安时期讲起。曹魏王朝只传了五代,文帝曹丕(pi)、明帝曹叡(rui)、齐王曹芳、高贵乡公曹髦、元帝曹奂。曹操没做过皇帝,但他是曹魏王朝的创始人,后来被追尊为魏武帝。曹操、曹丕、曹叡被称为曹魏“三祖”,曹操时期是曹魏王朝逐渐形成的时期,文、明二帝时期是曹魏的鼎盛时期。曹芳以下都是小皇帝,史称“三少帝”,是曹魏的衰亡时期。


董卓死后,汉献帝落到李傕、郭汜等人手里,被软禁起来,连饭都吃不饱。汉朝皇室落到这个地步,的确名存实亡了。这时候,关东军阀也不再关心献帝的死活,他们认为汉朝已经完了,一个新王朝必将取而代之。于是,关东联军立刻瓦解,各路军阀割据一方,互相攻伐。其中有些人想当皇帝,像袁绍、袁术、曹操、刘备,更多的人是想扩充实力,捞点政治资本,为日后在新王朝中立身奠定基础。
经过几年的军阀混战,关东形势逐渐明朗,出现了几支强大势力。一是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地区。二是曹操,占据今天的河南和山东东部地区。三是孙策,占据江东。四是刘备,他当时“客居荆州”,还没有自己的地盘,但手下有关羽、张飞等大将,还有诸葛亮作谋士,也是一个有力的竞争者。其他人像吕布、公孙瓒、袁术、刘焉,还有关中的军阀,都成不了气候。
曹操是大宦官曹腾的孙子,年轻时“任侠放荡”,“好飞鹰走狗”,所以不是士大夫集团的成员。后来,他当了洛阳北部尉,负责治安。在任期间,执法极严,有人犯禁,不管是谁,一律“棒杀之”。有一次,大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被曹操抓住,立即打死。宦官都很恨他,可他的祖父也是大宦官,拿他没办法,只好采取另一种策略,设法把他调离洛阳。于是宦官们纷纷向皇帝称赞曹操,要求提升他的官职。结果灵帝迁他为顿丘令,离开了洛阳。这样一来,曹操得到了士人的好评。
太尉桥玄“世名知人”,是人伦识鉴的专家,他首先看中了曹操,认为曹操将来必有作为,于是劝他去和许劭交往。许劭接纳了曹操。交往一段时间之后,曹操问许劭:“我何如人?”想向他要个评语。许劭起初拒绝回答,但曹操一再追问,最后许劭给了他一个评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了很高兴。从此,曹操有了名气,也成了名士。


曹操后来参与镇压黄巾起义,立下战功。袁绍、何进诛杀宦官的时候,曹操是典军校尉。他对袁绍的主张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解决宦官问题,只要派一名狱吏去把几个为首的宦官抓起来杀掉就行了,一定要把宦官统统杀光,必将失败。所以他没有参与这场斗争,只是坐观势态的发展。董卓入京以后,想重用曹操,但曹操料定董卓必败,就“变易姓名”,偷偷逃出了洛阳,跑到陈留,在那召集一支军队,加入了关东联军。
董卓死后,关东联军瓦解。曹操割据兖、豫二州,又逼降青州黄巾军100多万人,把其中精锐士卒30万编为“青州军”,作为自己的主力。在此之后,曹操东征西讨,苦心经营,但发展不大。后来,他把汉献帝迎到许昌,取得了“挟天子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形势才迅速好转。当时,献帝从关中逃出来,关东军阀谁都不想要他,怕他在身边碍手碍脚。曹操比较聪明,接纳了献帝,但并不听他的,只是把他当作傀儡,凡事都以皇帝的名义下诏书,这样他在政治上就非常主动了。袁绍开始不想要献帝,有人劝他把献帝接来,被他拒绝了。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以后,袁绍又后悔了,决心消灭曹操,抢回献帝。于是双方爆发了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获全胜,消灭了袁绍势力,统一了中原。
消灭袁绍之后,曹操挥师南下,企图一鼓作气统一天下。他首先进攻荆州。当时刘备正在荆州。州牧刘琮知道自己不是曹操的对手,立刻向曹操投降了。刘备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曹军逼近了,才知道刘琮已经投降,于是急急忙忙率领自己的军队南逃。一路上他在逃亡百姓中招兵买马,发展到十几万人。刘备南下的目标是军事重镇江陵,那里储存了大量军用物资,刘备得到这批物资就可以用来装备新扩充的军队,和曹操对抗。曹操也看出了这步棋,就亲自率领五千精兵,追击刘备,一天一夜赶了300多里,终于追上了刘备。刘备的十多万乌合之众,被曹操五千精兵击溃。刘备不敢再去江陵,只好改道跑到樊口。然后和江东的孙权结为联盟,共抗曹操。赤壁一战,曹操大败,只好撤军,暂时放弃了南下的企图。此后,曹操出兵平定了关中的割据武装,孙权在江东站稳了脚跟,刘备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区,后来又占领了巴、蜀、汉中。三家各据一方,鼎立局面就形成了。

曹魏建国之路

曹魏取代东汉采取的是禅代方式。汉献帝下一道禅位诏书,说“汉道陵迟”,气数已尽,决定服从天命,把天子之位让给魏家。曹丕再三推让,说自己是“薄德之人”,未敢当。于是群臣联名上疏,引用尧舜禹的禅让故事和东汉后期出现的种种谶语,证明曹魏取代东汉符合天意民心,再三“劝进”。最后曹丕“震畏天命”,不敢不从,只好当了皇帝。这场喜剧和王莽代汉的情景差不多。看上去,曹魏代汉似乎轻而易举,不用一兵一卒,其实不然,为了上演这幕喜剧,曹操花费了毕生精力,苦心经营了25年。

曹操

曹操的经营是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开始的。当时,他把献帝迁到许昌,挟天子令诸侯,以东汉宰相的身份代皇帝行使权力。从此,随着曹操的实力不断增强,他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汉献帝作为傀儡逐渐失去了作用,越来越显得多余。最后,曹丕才轻而易举地当了皇帝。在这个过程中,曹操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架空东汉皇帝,二是建立曹魏王国。

曹操架空东汉皇帝,采取的办法是扩大宰相权力。建安以前,曹操割据兖、豫二州,只是众多军阀中的一个。他的职务是兖州牧、镇东将军,爵位是费亭侯(列侯的第二等)。献帝到许昌以后,拜曹操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兼兖州牧。大将军、录尚书事,在东汉是专由外戚担任的职务,是事实上的宰相。后来因为袁绍有意见(绍为太尉),曹操高姿态,把大将军让给了袁绍,自己作了司空。但袁绍在河北,不可能录尚书事,日常政务还得曹操处理,所以曹操的权力并没有因此而发生变化。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打败了袁绍,占领了河北,于是自任冀州牧,辞去兖州牧,把大本营迁到冀州魏郡的治所邺县,汉献帝仍然留在许昌。同时,他改革宰相制度,废除三公制,恢复丞相制,他自己作丞相。从而把东汉尚书台抛在一边,把宰相大权完全转入远离朝廷的丞相府。从此以后,邺城丞相府成了东汉的政治中心,按照丞相制度,全国文书都先交丞相府处理,是否要请示皇帝,由丞相决定。曹操当然不会请示汉献帝,东汉的大权完全落入曹操手中了。

曹操用扩大相权的办法把汉献帝架空了,从而控制了东汉大权。但要用这种办法去篡夺皇位是很困难的。宰相虽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它的权力地位和皇帝很接近,但在名份上,皇帝是君,宰相是臣,和万民一样,他也是皇帝的一个奴仆。东汉一代推行“名教”,名份观念深入人心。曹操如果公然跨越君臣界限,就会引起整个社会,特别是士大夫阶层的激烈反对。而当时,天下还没有统一,群雄并立,曹操在实力上还没有获得绝对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人心向背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曹操如果以宰相身份公然篡位,身边的人就会一哄而散。所以,如果只拥有宰相的权力和名份,不仅曹操本人永远无法篡夺皇位,他的后代也永远无法篡夺皇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采取了另外一种办法,这就是建立并不断扩大魏国。

汉代官制有两大系统,一是职官,二是封爵。职官主要是权力标志,封爵主要是身份标志,职官有一定任期,而且不能世袭。封爵没有任期,而且可以世袭。另外,封爵有较强的独立性,特别是西汉初年的诸侯王,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有自主权。汉初的制度虽然早就被否定了,但它毕竟是汉家故事。而且由诸侯进为天子在历史上也能找到依据,商周原来就都是诸侯,后来因为有德,受命作了天子。因此,通过封爵系统逐渐篡夺皇位,是曹操唯一的出路。

按照汉朝制度,功臣可以得到列侯的爵位,如果按汉初的制度,功臣还可以作诸侯王,“异姓王”。曹操在建安元年已经被封为“武平县侯”,食四县,按东汉制度,这已经到头了。后来,曹操不断立功,爵位还应该不断晋升。于是汉献帝封曹操三个儿子为列侯。建安15年,许多人怀疑曹操有篡位之心,要求他辞去宰相,回到武平国去做列侯。曹操为了表明心志,下了一道《让县自明本志令》。说他根本没有当皇帝的企图,他的“本志”只是“封侯作征西将军”。现在列侯已经当上了,还作了宰相,“意望已过”。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辞官回国呢?他说是为了国家的安定:“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因为我在,他们不敢。所以,在天下没有统一之前,他不能放弃权力,“江湖未静,不可让位”。最后为了表明他没有野心,曹操决定让出食邑中的三个县,只留一县。曹操文笔很好,文章写的很感人。

后来,曹操势力越来越大,并且不断立功。建安18年,献帝援引西周故事,封曹操为“魏公”,封邑为十郡,并授以“九锡”。又援引汉初故事,让魏国设置丞相以下百官。曹操“三让”,群臣三劝,最后他同意了。从此曹操在丞相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行政机构,有相国、御史大夫、六卿,还有尚书省、秘书省、侍中省等机构。于是,东汉相权转化为曹魏王权,曹魏王朝初具规模了。“公”爵是高于列侯、低于诸侯王的一级爵位。第二年,献帝又下诏,规定魏公的地位在诸侯王之上。建安21年,又升曹操为魏王。这时候,曹操离皇帝宝座只差一步了。但他一直到死,也没能走完这一步。他身为东汉宰相,在理论上无法摆脱君臣名分。等曹丕即位之后,这个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曹操一生为稳定天下作出巨大贡献,同时又能谨守臣节,没当皇帝,就像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但始终是商朝大臣一样。这证明了曹氏家族的功德。因此曹丕不想当皇帝也不行了。

曹魏的政治


曹操在建立曹魏政权的过程中,也为这个新王朝确立了基本政策。上个世纪70年代评法批儒的时候,许多人把曹操说成是法家人物,这是为了政治上的需要有意歪曲历史。其实曹操的思想受儒家影响最大。他年轻的时候已经挤进了名士圈子。在政治上,他也和东汉大多数名士一样,主张推行名教。曹操在东征西讨之中,几次下令郡国设立学校,传授儒家经典,提倡“仁义礼让之风”。他本人也受名教的制约,始终没有当上皇帝。
以前说曹操是法家人物,主要理由是说他善用“刑名之术”,“持法峻刻”。刑名就是法治,这是误解。“刑”通“形”,刑名之术就是循名责实之术。用这套办法驾驭官吏,不是法家独有的主张,黄老道家也接受这种办法。其次是说曹操重用鸡鸣狗盗之徒,主张“唯才是举”。“才”是才性之才,指的是和德行相对的才能。其实曹操用人的完整主张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而这一主张也不是曹操发明的,汉初的陆贾、贾谊都提出过这种主张。后来的儒生也普遍接受这一观点。曹操所处的时代正是多“事”之秋,所以他公然提出“唯才是举”,没有引起士大夫阶层的普遍反对。而且曹操用人也不都是鸡鸣狗盗之徒,他手下的主要干将还是名士。他对官吏的德行也不是全然不问,比如他提倡节俭,身为宰相帏帐破了,让夫人补一补照用,这是东汉名教的一种典型作风。曹操手下负责选举的是崔琰、毛玠,“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特别注意“以俭率人”,因此,当时社会上一度形成节俭风气,“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曹操看到这种情景非常高兴,说“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这还是名教观点。

曹丕
曹丕称帝以后,北方局势基本稳定了,可以说进入“治平”时代了,于是曹丕用人便“尚德行”了。这并不是改变了曹操的作法,而是继承了曹操的主张。所以,文、明二帝的政策和东汉没有根本的区别,仍然推行“名教”,礼法之士在政治上占有明显的优势。
除此之外,文、明二帝时期的政治也有一些特点。一方面,对宗室、外戚、宦官控制极严。所以,曹魏一代在这方面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这就是大族名士势力太盛。
曹魏以后的士大夫阶层有三个特点:
一是学术大权在他们手里。国家应该怎么治理,政策应该怎么制定,不是皇帝说了算,而是士大夫阶层特别是名士集团说了算。这种现象在东汉就已经形成了,曹魏以后,因为学术重心从朝廷转入家族,所以表现的更为明显,更为严重。
二是选举大权在他们手里。曹丕称帝前,建立了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目的是恢复东汉的乡举里选。东汉末年因为长期战乱,许多士人背井离乡,四处流亡。流亡异乡的士人不为当地人所知,无法通过乡里清议把它们选拔出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名士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具体办法就是在各郡设立中正官,由在中央任职的列卿、尚书等官员兼任本郡中正,这些中正都是当地名士,对本郡的名士都有所了解,这样就可以通过他们把流亡的名士选拔出来。这等于把乡里清议的大权交给了名士。中正把本郡的士人按品德和才能的高下分为九品,然后上报司徒府。司徒手下有左长史,专门负责此事,对中正上报的名单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就成为吏部选官的依据。
这种把人分为九品的作法在东汉已经很流行。比如班固的《汉书》有一篇叫《古今人表》,就是把历史上的人物分为九等,第一等是“圣人”,第二等是“仁人”,第三等是“智人”,第九等叫“愚人”,其他几等没有名称。陈群的九品就是从这儿来的。一品是圣人,所以从来没有人得到过,二品实际上是最高一等,后来被称为“上品”,三品以下都称“下品”。中正评定的这种品第只是尚书吏部选官的一种参考依据。吏部根据“中正品”决定授予各种官职。一般地说,中正品高的,第一次得到的官职(起家官)品位也比较高。比如中正品是二品,起家官便是六品或七品,中正品在三品以下,起家官多是八品、九品。这种制度在曹魏前期确实起了一定积极作用,选拔出不少德才兼备的人才,但选举权也进一步落入名士手中。
三是曹魏以后的士人阶层不再像东汉士人那样,把君臣名分看得很重,一臣不事二主,臣要绝对忠于君,这些观念在东汉士人中非常强烈。曹魏初年有一些大名士,虽然不反对曹魏代汉,但拒绝在魏朝做官,理由就是他们是汉臣,无论如何不能再为魏朝效力。曹魏以后的士人就不这样看问题了。他们认为皇族应该有德,如果失去了德,天命就会转移,因而就应该改朝换代。继续维持一个衰落的王朝,就像东汉中后期的士大夫阶层所做的那样,即违反天命,对国家和社会也都没有好处。所以曹魏以后的士人阶层以及整个社会,能果断地抛弃一个衰落的王朝,接受另一个新兴的王朝。


由于曹魏以后的士大夫阶层有这样一些特点,他们对政治的影响力比东汉士人大得多了。由此,当时的社会形成一种观念,认为政治的稳定主要取决于士人阶层特别是名士家族的稳定,而不是皇族的稳定。士人阶层也形成一种观念,认为他们对自己家族所承担的责任,高于他们对皇帝所承担的责任。
东汉时期,忠的观念高于孝的观念,士人很重孝道,但为了忠,可以牺牲孝。曹魏以后就不是这样了,孝高于忠,为了孝可以牺牲忠。为了维持自己家族的存在和发展,可以放弃对皇帝效忠的义务。而这样做既不受舆论的谴责,也不受良心的谴责。唐长孺先生对此有专门论述。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族的寿命都比较短,而许多名士家族的寿命却特别长,皇族换了好几个,主持政务的名士家族却总是那几个。这种局面是从曹魏开始形成的,晋以后定型了。曹魏本身便是第一个被士人阶层抛弃的牺牲品。

曹魏的衰亡

魏明帝死后,曹芳即位,只有八岁。明帝临死,命曹爽和司马懿辅政,“同录尚书事”。从此,大权旁落,形成权臣专政的局面。起初是曹爽专权。曹爽是宗室疏属,曹操族孙。曹魏对宗室嫡系控制很严,不让他们掌权,对疏属却不加防范,因为他们没有篡位的可能。

曹爽的家族没有什么文化,他父亲曹真是曹操手下一员大将,善于统兵打仗。曹爽也不是文人,没什么思想,也没什么能力。但他辅政后,重用何晏等一批玄学名士,因而他的政治活动也有了一些学术色彩。何晏这帮人在明帝时期就很有名气,明帝认为他们“浮华”,“皆抑黜之”。曹爽辅政以后却重用他们,“任为腹心”。何晏主张无为而治,在他的主持下,曹爽也搞了一系列改革,而且声势不小。可惜关于这次改革的具体内容,陈寿在《三国志》里一点也没写,可能是有意回避。

另外,曹爽为了排挤司马懿,也耍了些手腕。比如曹爽的职务是大将军,司马懿原来是太尉,地位在曹爽之下。按当时的制度,两人同录尚书事,要由职位低的先处理,然后再由职务高的处理。何晏等人认为这对曹爽不利,因为先处理可以“制其轻重”,于是让曹爽上书,要求曹芳升司马懿为太傅,地位转在曹爽之上,这样尚书台的文书就得先让曹爽看了。后来何晏他们觉得司马懿久经沙场,屡立战功,曹爽却从来没立过大功,因而威望不如司马懿,就劝曹爽率军讨伐蜀汉,企图通过灭蜀,提高曹爽的威望,结果没有成功,大军走到半路,遇到种种困难,只好返回。

司马懿受到曹爽的排挤,便假装退让,在家装病。曹爽开始怀疑他是装的,就派李胜去探察虚实。李胜当时被任命为荆州刺史,以辞行为名去见司马懿。司马懿知道李胜的来意,就装出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让两个婢女跟在身旁,好像生活不能自理,一时一刻都离不开人。出来的时候他手里拿着一件衣服,故意哆哆嗦嗦,掉在地上。坐下以后又用手指口,表示渴了,婢女拿来一碗粥给他,他又哆哆嗦嗦地一边喝一边流,流的胸前都是粥。李胜告诉他,我要去荆州当刺史,特地来辞行,他又装耳聋,把荆州听成并州,说并州那地方“近胡”,你要好自为之,我年老病重,今后恐怕见不着了,说完就哭了。李胜回去向曹爽报告,说司马懿活不多久了。曹爽从此就放心了。司马懿在装病的同时,暗中进行布置,准备消灭曹爽。

司马懿

正始十年,曹芳出城祭扫明帝的陵墓高平陵,曹爽和他的几个弟弟也跟着去了。司马懿乘机发动政变,率军控制了洛阳,以皇太后的名义夺了曹爽兄弟的兵权,命令他们“以侯就第”。曹爽没办法,只好返回洛阳,以侯还第,以为这样就没事了,虽然丢了权力还是列侯,还可以做“富家翁”。但司马懿没有就此罢手,他又给曹爽安了个“阴谋反逆”的罪名,把曹爽兄弟连同何晏等人统统抓了起来,“夷三族”,把曹爽集团一网打尽了。从此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

司马氏是河内郡的一个儒学大族,是当时儒学士大夫的领袖。曹爽重用何晏等玄学名士,当然会遭到儒学士大夫的反对。司马懿消灭了曹爽集团,儒学士大夫当然双手赞成。所以高平陵事变以后,司马氏在儒学士大夫中的威望更高了。另外,曹魏文、明二帝虽然年富力强,但也只是守住了曹操的基业,没有明显的进展,吴蜀两国仍然各占一方,天下仍然没有统一,太平盛世没有出现。现在曹魏又出现了小皇帝,更没有能力去完成统一的任务,而司马氏文武双全。于是大家很快把希望寄托在这个家族的身上,官僚士大夫纷纷向司马氏靠拢。从此,司马氏的势力越来越大。

一些地方将领看出司马氏有取代曹魏的企图,先后三次起兵反对司马氏,但都被镇压了。与此同时,司马氏又不断提高自己的地位。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继续以大将军辅政,废掉已经23岁的曹芳,改立只有14岁的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没过多久司马师也死了,他的弟弟司马昭又以大将军辅政。司马昭逼曹髦拜自己为相国,封晋公,诏书下达以后,司马昭又假装谦让,“固辞”不受。曹髦这时候已经20多岁了,血气方刚,一怒之下率领身边侍卫出宫,要去攻打司马昭。司马昭得知这个消息,立刻派贾充率兵阻截,想把曹髦堵在宫里。贾充刚到宫城门口,曹髦的人马就从里面出来了,双方发生激战。曹髦人太少,冲不出去,最后他亲自挥刀上阵。贾充的部下一看皇帝来了,谁都不敢接战,纷纷后退,这时候,司马氏的死党成济在贾充的怂恿下,抽戈上前,一戈把曹髦刺死了。

曹髦死后,司马昭改立曹奂为帝,曹奂知道自己只是个过渡人物,所以非常听话,完全是傀儡。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兵灭了蜀汉,立下大功,于是他接受了进位、赐爵的诏令,进为相国,封晋公,封邑为十个郡。没过几个月,又进爵为晋王,增封十郡,一共二十个郡。晋国也设置丞相以下百官。一切都模仿曹操的作法。265年8月,司马昭病死了,他的儿子司马炎继任晋王、相国,同年12月,就重演禅让喜剧,建立了西晋王朝。

“隆中对”和蜀汉的建立

蜀汉是刘备建立的政权。刘备和东汉的刘秀一样是汉朝宗室,汉景帝的后代。景帝有个儿子刘胜,封为中山王。刘胜又有个儿子刘贞,封为列侯。汉武帝的时候,因为酎金事件被夺去爵位,沦为一个小地主。以后,刘贞这一支逐渐破落,传到刘备这一代已经变成贫民了,以“贩履织席为业”。黄巾起义爆发后,他纠结“豪侠”,拉起一支队伍,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因为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县尉。从此步入仕途。董卓之乱后,刘备又带着自己的军队参加了军阀混战。

刘备

刘备不像曹操那样雄才大略,老谋深算,倒有点像刘邦,能力不足,但能礼贤下士,比较虚心。军阀混战初期,他总是打不开局面,今天投靠这个,明天投靠那个,到处游荡,最后客居荆州。当时刘备身边已经有了关羽、张飞、赵云等武将,但缺少一个谋士。到荆州后,他听说隆中一带有个隐士叫诸葛亮,人称“卧龙”,很有谋略,就亲自登门拜访。

诸葛亮原来是琅琊人。他们家也是当地的一个大族。战乱爆发之后,他跑到荆州来避难,从此就在隆中这个地方过起了隐居生活。刘备到诸葛亮家去了三次,才见到他。见面后,刘备向诸葛亮请教消灭曹操、兴复汉室的计策。诸葛亮当场为刘备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这番分析,历史上称为“隆中对”。后来的历史学家对“隆中对”非常推崇,认为此后政治形势的发展基本上符合“隆中对”的分析。这说明诸葛亮确实很有政治远见。

“隆中对”的内容有这样几个要点:一、曹操是当时最强大的势力,“拥百万之众”,又“挟天子而令诸侯”,刘备目前不是他的对手,暂时“不可与争锋”,不能和曹操去争夺中原。二、孙权占据江东,力量也不小,刘备不能去攻打他,而应该和他联合起来对付曹操,“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三、荆州四通八达,是“用武之国”。刘备必须占据荆州。另外,益州地形险要而又富庶,是“天府之土”,刘备占有荆州后,还必须向益州扩张,形成“跨有荆益”的局面,这样就能割据一方,站稳脚跟。四、刘备在荆、益两州站稳脚跟后,就可以等待时机了。一旦政局发生变化,“天下有变”,有机可乘,刘备就可以派一员“上将”从荆州率兵北上,争夺中原,刘备本人从益州率兵北上,争夺关中。如果完成了这一步,消灭了北方的曹操势力,统一天下就指日可待了。“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这里的关键环节是第三条,“跨有荆益”。荆州是长江中游的军事要地,占有荆州,对曹操、孙权都能形成直接威胁。但荆州也容易受到别人的进攻,只占有荆州就会感到缺少稳定的后方。因此还必须占有益州。益州就是今天的四川,这是个盆地,四面环山,易守难攻,作为刘备的根据地最为理想。但益州也有个弱点,就是出不来。中国历史上不少政治家看中了四川的地理特点,在这儿建立过割据政权,但最终没有一个成功的,也就是说,没有一个能从这儿出发去统一天下的。诸葛亮看到了这一弱点,所以强调要“跨有荆益”,既要占据益州作为根据地,又要保住荆州这个门户。只有占据益州,才能真正地割据一方,只有保住荆州,日后才能去争夺天下。

刘备听了诸葛亮的分析,连连称“善”,并且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赤壁之战以后,刘备首先控制了荆州。然后亲自率军西进,攻占了益州,形成了“跨有荆益”的局面。从此,刘备结束了游荡生活,实现了比较稳固的割据。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做了皇帝。第二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还是“汉”,历史上称之为“蜀”,或“蜀汉”。

刘备之死和诸葛治蜀


刘备跨有荆益的局面没能维持多久,就出现了一场大变故。刘备入蜀的时候,留下关羽镇守荆州。关羽这个人勇力有余,谋略不足。刘备让他联吴抗魏,他抗魏很坚决,但联吴做得不好,和孙吴的关系搞得很僵。当时关羽驻扎江陵,北面的襄阳和樊城在曹魏手里,对关羽是个很大的威胁。于是关羽全军出动,去攻打襄阳和樊城,眼看就要攻破的时候,孙权却派出一支军队,从背后偷袭江陵。
在荆州问题上,吴蜀两国始终存在矛盾,荆州是蜀国的门户,蜀国必须保住它。孙吴感到荆州在自己的上游,是个很大的威胁。假如蜀国水师从荆州顺江而下,可以一直打到吴国都城建邺(南京)城下,中间无险可守。所以孙吴一直想夺取荆州。两国为此多次进行谈判,都没解决问题。这一次孙吴乘关羽北上,江陵空虚,就出兵偷袭,一举攻占了江陵。关羽对孙权的这一举动,完全没有料到,于是急忙放弃襄阳和樊城,回军救援江陵,曹魏军队乘机追杀,蜀军大乱,打了败仗,关羽被杀。从此,蜀国被封在长江三峡之内,独自争夺天下的能力已经丧失了。

关羽
刘备听说关羽被杀,大哭一场,发誓要为关羽报仇。他亲自率领四万大军沿江而下,直逼江陵。到达夷陵地区后,遇到孙吴军队,于是刘备下令安营扎寨,准备决一死战。但刘备当时所处的地形非常不利。江水两岸全是高山,江边地带非常狭窄。刘备四万人马沿江安营,不得不一线排开,连营七百里,兵力极为分散。孙吴大将陆逊抓住蜀军的这一弱点,集中兵力进行火攻,烧毁蜀军连营,蜀军大败。刘备突围逃跑,一直跑到白帝城,然后一病不起,第二年就死了。这就是“夷陵之战”。
刘备死后,太子刘禅即位,史称蜀后主。刘禅小名叫阿斗,是个白痴。刘备临死前把诸葛亮叫到身边,要求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并且对他说,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大受感动,发誓要“效忠贞之节”。于是刘备又命令刘禅对诸葛亮要“事之如父”。从此,蜀国的重任完全落在诸葛亮的肩上,“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益州这个地方豪强势力很大。西南一带又有很多少数民族,当时统称为“西南夷”,势力也很大。刘备入蜀之后,主要依靠他的旧属和他客居荆州时招募的一批荆州士人进行统治,因此和当地的汉族以及夷人豪强存在矛盾。刘备极力笼络和安抚这些豪强,但西南的夷人豪强还是不断起兵反蜀。刘备死后,这些豪强以为蜀国不行了,于是又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史称“南中之乱”。诸葛亮面对这种形势,首先稳住大局,一面派人出使吴国,解决两国的纠纷,重新恢复吴蜀联盟;一面增兵汉中,加强对曹魏的防守。然后,他才率军南征,很快平定了南中之乱,稳定了蜀汉的统治。
南中问题解决之后,诸葛亮解除了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对付曹魏了。于是,在平定南中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27年,诸葛亮不顾“益州疲敝”,力量不足这一事实,毅然率军北驻汉中,开始对强大的曹魏进行北伐。

诸葛亮
但当时荆州已经丢了,蜀国不可能从汉中和荆州两个方向同时出兵北伐,而只能从汉中进攻关中。这样的话,北伐的声势就太小了。所以诸葛亮必须联合孙吴同时北伐。孙权的主要敌人也是曹魏,因此同意北伐,但他不像诸葛亮那么积极。所以双方配合的不好。对此,诸葛亮毫无办法。
对于诸葛亮发动的这场旷日持久而又毫无希望的北伐,后人大为不解,说诸葛亮是个聪明人,怎么会做出这样一件劳而无功的蠢事?陈寿说,诸葛亮虽然很有政治才干,但缺乏军事才干,所处“连年动众,未能有克”。田余庆先生说,诸葛亮北伐是以攻为守,目的不是消灭曹魏,而是保住蜀国。
除此之外,我认为,诸葛亮北伐可能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保持“兴复汉室”这一口号的号召力,从而保住蜀汉政权以汉室正统自居这一唯一的优势。因为当时东汉已经灭亡,曹魏政权已经正式建立,随着时间的推移,“兴复汉室”的口号会逐渐失去号召力。中国人比较保守,不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又很容易接受既成事实。曹操想篡位,大家很难接受,“兴复汉室”的口号就很有号召力。但曹丕已经篡位了,大家又会很快接受这一既成事实,“兴复汉室”的口号就会失去号召力。而蜀汉是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它要争夺天下,需要依靠“兴复汉室”这个口号扩大自己的影响。这个口号如果失去了作用,对蜀国非常不利。所以诸葛亮必须阻止曹魏代汉成为被社会普遍接受的既成事实,必须不断强调“兴复汉室”的口号。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伐只要不断地进行,使曹魏永远不得安宁,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能不能最终消灭曹魏政权,那将取决于曹魏政局会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也就是隆中对第四点所说的,会不会出现“天下有变”的机会。这些都是后人的分析,诸葛亮自己究竟是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


从227年开始,诸葛亮连续六次进攻关中。前五次的失败,大多是因为粮草供应不足,久攻不下,粮草吃完了,只好撤退。公元234年,诸葛亮发动了第六次北伐。这一次他进行了充分准备,事先集中了大批粮草,运到前线。然后亲率十万大军进攻关中。同时,孙权也亲率十万大军进攻中原。针对这种情况,魏明帝让司马懿驻守关中,命令他坚守不战,把诸葛亮拖垮,魏明帝自己亲率大军抵御孙权。孙权听说魏明帝亲临前线,不敢交战,就退回去了。诸葛亮在关中和司马懿对阵,也遇到麻烦。诸葛亮多次挑战,希望和司马懿决战,甚至派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妇女用的首饰,讥笑他胆小,想激他出战。可司马懿就是不出城。诸葛亮十万人马,与司马懿相持了六个月,粮草眼看又吃完了。这时候,诸葛亮一病不起,死在军中。蜀军失去主帅,只好抬着诸葛亮的尸体撤回去了。
诸葛亮死后,蜀军仍然不断北伐,也都没有成功。同时,蜀国再没有一个能干的政治家了,因此迅速衰败。公元263年,终于被司马氏消灭。

孙吴的建立与江东大族

孙吴政权的奠基者是孙坚,此人是江东的一个豪强地主。黄巾起义爆发后,他拉起一支队伍参与镇压起义,由此发迹。后来他又参加了关东军阀的混战,但最终没成大气候,公元191年就死了。孙坚死后,他的儿子孙策带领孙坚留下的一支军队,放弃争夺中原的企图,回头向长江以南发展,首先在江东开辟了一个根据地,逐渐控制了长江下游地区,形成一大割据势力。孙策死后,他的弟弟孙权继续统治这一地区。


赤壁之战以后,孙权巩固了对江南的统治,以建邺(南京)为都城,后来又占据了岭南地区,夺取了蜀汉的荆州。公元220年,曹丕称帝。第二年,刘备称帝。孙权当时刚刚杀掉关羽,夺了荆州,和蜀汉关系很紧张,所以不敢称帝,派人向曹丕“称藩”。于是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刘备死后,诸葛亮又和孙吴恢复联盟,共抗曹魏。孙权与曹魏绝交,并参加了诸葛亮发动的北伐。公元229年,孙权自称皇帝,国号仍然是吴。
孙坚父子建立吴国,最初依靠的是江北大族。割据江东以后,又联合江东地区的大族势力,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家:顾、陆、朱、张。这些大族和孙氏一样,都拥有自己的大田庄、依附农民和一支私人武装。孙坚父子开创吴国基业,主要依靠这些大族和他们的私人武装。建国以后,这些大族的成员又垄断了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职,构成孙吴政权的主要支柱。比如陆氏一家就出了“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另外,孙吴的兵权可以由将领世袭,父亲死了,他的军队由儿子继续统领,由此形成了孙吴特有的军事制度“世袭领兵制”。孙吴的这种政治结构有点像三代的封建制,比较松散,中央集权程度比较低。但孙吴的政局还是比较稳定的。各大家族能够和睦相处,并共同拥戴孙氏家族作他们的领袖,目的是维持江东的稳定,从而保护他们的家族利益。孙氏家族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也必须全力依靠并且充分信任当地大族。所以孙吴的君臣关系也处得很好。

孙权
清人赵翼写过一本《廿二史札记》,其中有一条叫“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他说三国之所以能够鼎足而立,在于三国之主都善于用人,但它们用人的方式又各不相同:“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以权术相驭,是说曹操初起之时,急需人才,因此宽宏大度,许多反对过他的人,他也同样重用,不计前嫌。但他这样做只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当他的地位逐渐稳固之后,他那种好猜忌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了,“宁我负人,勿人负我”。手下的大臣只要表现出对他的不满,马上就会被杀。“以性情相契”,是说刘备待人极为真诚,绝不猜忌,所以“甚得人心”。刘备本人能力有限,但赢得了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许多第一流人才的衷心拥戴。特别是刘备临死托孤,竟允许诸葛亮取代刘禅做皇帝,诸葛亮感动得不得了。“以意气相投”,是说孙策、孙权很重信义,我决不负人,人也决不会负我,对臣下十分信任。如果有了错误,也能放下架子,向臣下认错,“引咎自责”,绝不推诿。因此孙吴的大臣也很直率坦诚,有不同意见,敢于力争。只要自己是对的,孙策、孙权总会采纳。即使不被采纳,也不会受到猜忌。孙吴君臣之间的这种关系正是由孙吴的政治结构所决定的。

孙吴的弱点和灭亡

由于孙吴政权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这也使他们产生了一个弱点,就是没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对统一天下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想凭借长江天险保据江南,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孙吴对北伐的态度不像蜀汉那样积极。他们也参加北伐,因为曹魏毕竟是他们的头号敌人,但一遇到曹魏大军的抵御,它们马上就撤退。所以,孙吴是个没有希望的政权。天下统一是历史的趋势,他不去统一别人,就迟早会被别人统一。

孙吴的寿命比蜀汉长,主要是因为长江的保护。曹魏几次想吞并孙吴,都因为缺乏水军,无法克服长江天险,而没能成功。但孙吴地处长江下游,这又使它产生了一个弱点,就是在战略上对上游的蜀国有很强的依赖性。蜀国的主要敌人是曹魏,因此它必须与孙吴联合,这样孙吴的上游就安全了。但魏蜀双方一旦有一方被消灭,形势就会发生变化。获胜的一方,一方面会从中原发兵南下,一直打到长江边上,另一方面又会从蜀地出动水军顺江而下,一直打到建邺城下,使长江失去屏蔽作用。这样孙吴就必亡无疑了。所以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只要消灭了曹魏,统一天下就指日可待了。公元263年,司马氏灭掉蜀国以后,这种形势果真出现了。司马炎建立西晋以后,马上在蜀地大造战舰,征发当地百姓组建水军,为灭吴作准备。

这时候,孙吴已经衰败了。孙权早期还算英明,称吴王以后就渐渐昏庸了,对手下大臣也不再信任。他任命了几个“校事”官,专门负责监视大臣,不少大臣因此受到处罚,使孙吴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孙权对继承人问题也处理不当,引起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的激烈争夺。结果是两败俱伤,太子孙和被废掉,鲁王孙霸被赐死,参与两宫之争的大臣有的被杀,有的流放,死者十余家。

孙权死后,少帝孙亮继位,诸葛恪辅政。后来,诸葛恪北伐失败,损失惨重。宗室孙峻趁机发动政变,杀了诸葛恪,自己执掌大权。孙峻临死又把大权交给他的同祖弟孙綝。孙亮亲政后,经常责备孙綝,还打算杀掉他。孙綝知道后,率军包围了皇宫,把孙亮废掉,另立孙权之子孙休为帝。孙休不甘当傀儡,又在宫中杀了孙綝。孙休死后,孙皓即位。开始的时候,孙皓表现的很像个有道明君,但地位稳固下来以后,就原形毕露了,昏庸残暴,奢侈腐败,在位十六年,使孙吴更加衰落。

公元279年,晋军经过长期准备,分五路大举攻吴。第二年三月,从蜀地顺江而下的水军首先到达建邺,吴国军队望风而降,孙皓无可奈何,只好投降。孙吴灭亡,天下暂时统一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鼎立
三国的形势
《三国演义》人物赏析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
三国兵争的另类战场——交州
【人文】别再喷阿斗扶不起了,没有孔明,自己又扛起30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