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笔记《<资本论>的读法》(上),读懂马克思,回归到马克思了不起的雄心

就爱没事儿瞎琢磨



《<资本论>的读法》在作者的解读下能帮助我更好的了解马克思写《资本论》的视角,更好的用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理解《资本论》的写作手法和文笔风格。

本书仍然采取摘抄模式,不加入主观评价。因原书内容过多,我只摘录自己想记住的部分,且分为上下两篇。希望你也能看到马克思超越时代的远见和哲学家独特的哲学关怀。

如果你觉得对你有帮助,可以购买原著阅读。

本篇提纲:
1.导论
2.从经济理论开始,认识马克思的思想与动机
1
导论

回归马克思的雄心,认识不断发展的《资本论》

马克思写《资本论》的基本用意,是要完整解释资本的来历和资本的运作。他一生最关键、最重要的事,就是解释资本何来以及资本如何运作。

《资本论》马克思拖了20年才交稿,并不是因为他偷懒,而是因为他碰到了最根本的问题——要将资本现象完整解释,这中间涉及太多环节,所以他必须不断地调整写作计划,而且不断地扩张,加入越来越多的环节。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我们必须了解,也必须尊重totality,即整体,这对他来说极其重要。对于马克思来说它还有来自黑格尔哲学的意涵

马克思对totality有一种执念。在处理资本的时候,最大的麻烦在于他会不断找出和资本有关的更多题目,这些题目不断地冲击他,一直改变他要写的内容。他要呈现资本的totality,那就不只是当下现实资本如何运作——还包括在时间上,他要把资本的来历追索清楚;更可怕、更庞大的一个“整体”的雄心是,他还要把这个时间往后推,推到未来,看到资本主义的终点。所以他要写的资本的故事、资本的理论,将所有层层叠叠的、一切的面向与一切的环节都包纳在内。在时间上有起点又有终点,这才是他真正的雄心。因为有如此庞大的雄心,《资本论》没有办法被纳入任何一个单一的学科当中去认识和理解。

《资本论》包含了哲学、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理论、政治及革命行动等各个面向,所有的这些都统纳在马克思对资本的认识和体会中。

马克思的思想与著作的重要特色: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他才20岁刚出头,在《莱茵报》当编辑,就写过一篇关于言论自由的文章,那时马克思的观念已经非常清楚。他在文章里直白地说:“言论自由的关键在于法律的保障,有明确法律条文保障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他在那篇文章当中看待自由的方式,并不是从自由的主体能够做什么来考虑的,而是去检验可以侵犯、可以限制自由的力量自由的关键在于不受他人主观任意侵扰,因此,只有明确定义出这个不受主观任意侵扰的范围,人才具有自由,自由才取得了具体的意义。


近代哲学的转向:从追求“不变”到探寻“变动”

传统哲学的根本追求是要找到不变、不动,统合纷纭现象背后的那个“实有”,在英文里就是“being”,这是一个创造了所有变化但自身不变、不动的主体,是一个终极的发动者。

在传统哲学思辨的位阶上,不变的存在高过变动的现象。17世纪之前,人们问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这个世界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这个世界是“有”,而不是空无?为什么世界存在,而不是不存在?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就是要找到一个力量,或是一个道理,让世界存在,而不是一片虚空。世间万象万物的存有,是应该要被解释的核心问题。

但是17、18世纪之后,受到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这个基本的问题改变了。人们接受了世界存在的事实。就转而问: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改变?创造世界、让世界存有的力量,为什么不给我们一个完美、固定的世界,却要让这个世界一直变动不居?为什么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本身便涵盖了一切的世界,而是一个在存有之后、在存有之外,还会持续变化的世界?变化是怎么来的,又是为何而来?

到了19世纪,思想的动向就更明确地转为以探讨变化为主了。变化比不变更重要,变化远比不变更值得我们探索,与我们的关系更加密切。


从达尔文到黑格尔,人们的问题越来越多了

达尔文的突破,在于对物种变化提出了一个简单普遍的因果规则,它不再视物种就是上帝所创造,而且不变不动的。此外,他也不再探讨个别物种变化的原因,他找到的是所有物种都遵循着的变化模式:因应生存环境需要、有利于生存的元素被流传下来,发扬光大,不利的就萎缩和消失,所有物种都是按照这个规律而改变的。


黑格尔的“正反合”理论

黑格尔哲学之所以重要,一部分原因是它提出了一套特别用来解释变化现象的辩证法。辩证法最基本的公式,大家应该都知道,那就是“正—反—合”

简单地说,黑格尔主张,任何一个现象发生的时候,都会随着时间产生累积。累积和增加是一切变化的根源。依照辩证法,任何好的事物,甚至任何属于正常的事物,都会带来一股增加的动力。我们从本质上肯定这是一件好事,就连带赋予了它一个特别的方向,就是应该多一点这类好事、好东西,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正”(thesis),即一切的开端。

好的东西不断地增加,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性质就开始改变了。依据黑格尔的主张,它会改变为原有性质的对立面。由量变到质变,由本来的好变成了坏,由正变成了“反”(antithesis)。等到反累积到一定的程度,那么原来的正的价值又会换另一种角度、另一种方式重现。

也就是说从正到反之后,一切也不会停留在反的阶段,而是会继续变动,变动到怀疑,乃至推翻了反,但变化的下一个阶段不会回到“正”的原点,而是形成了正与反两者之间的“合”(synthesis),这是既包纳了“正”又包纳了“反”所创造出来的新价值。

所以合就是大团圆、大结局了吗?不是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合是一种新的正面价值,一种经历变化得来的美好答案,但仍然又是一个正,也注定就要进入下一个“正—反—合”的循环。

黑格尔的影响不仅是提出了辩证法。还给了一套变化的目的论,意思是变化是有规律的,变化不是盲目的。变化的源头是一种力量,一个神秘的动因,黑格尔把它称为“精神”或者“观念”,“观念”来自柏拉图,有的时候黑格尔也把它称为“超越的精神”

我们可以确证精神是有它的目的的。

在绝对精神的内在,一切是完美的,然而“客体化”“物质化”的过程带来了缺陷,于是开始有好与坏、是与非的区别。一旦有了好坏,物质世界也就受到前文跟大家介绍过的辩证法的规范,开始进入“正—反—合”持续的变化中,从量变到质变,由正面转成负面,又转为正反相合,产生出更高一层的正。世界如此随辩证的盘旋变化往上发展,而构成了时间,构成了历史。

因此,从抽象的角度看,历史就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开展。精神堕落为具体,然后这个带有缺憾的具体世界在透过辩证的变化中盘旋而上,一步一步朝绝对精神回归。

历史,依照黑格尔哲学的说法,乃是开始于绝对精神的堕落,终结于现实,最终再度和绝对精神合而为一,这就是历史的方向,这就是历史的意义。

对黑格尔来说,历史是有头有尾的,历史的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一个事件,我们都能用两种眼光予以衡量:可以从一头看这个阶段、这件事情距离历史的开端,也就是精神的原初堕落有多远;也能够从相反方向,从另一头看,这个阶段、这件事情距离历史的终结处,也就是现实再次与精神回归,到底有多远。历史就处于这两个端点中间的某个部分。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反对与“颠倒”

黑格尔思想是马克思的重要思想背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历史哲学都对马克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头下脚上,所以他必须予以倒转,恢复成头上脚下的正确位置。

黑格尔说,世界是精神的具象化。马克思倒过来说,精神或上帝是人的理想化

马克思不接受黑格尔整套论述的起点,也就是先有绝对超越的精神,这个精神为了要实现自我而开展成为现实,因此开启了所有的变化。马克思认为这是神话,是胡说八道。马克思纯粹从人的角度来看这件事,认为历史的变化并不是从抽象的、只能假设却无法捉摸的精神开始,而是人类出于实践人的真实性(authenticity)的冲动所展开的一场试验与斗争

黑格尔认为精神是先验存在的,你只能够也必须要在论理当中推断它,它无法和我们的经验发生关系,无法凭我们的经验去把握。马克思不接受这种先验观点,他认为真正存在的是人,是人去思考、想象在现实当中不存在、无法实现的东西。也可以说,这一切的起源是人类一种独特的能力——人可以超越自己的生活,想象出高于自我存在的事物。以这种能力,人类创造了上帝,创造了一种理想的存在、理想的情感,将不存在于现实当中的这种素质与特性,投射在上帝或者是黑格尔所称的精神上。

对马克思来说,上帝和精神都是人的创造物,这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戏剧性的逆反立场。人将身上理应具备但是现实当中无从拥有的最美好的性质投射在上帝身上,因而上帝的身份应该是最真实的人。上帝所代表的是人类生活最纯粹、最理想、最真实的状态。

人创造了上帝,本质上人应该是上帝的主人,却在经过“异化”之后倒了过来,人自愿变成上帝的奴仆,这同时也就影响了马克思思想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异化(alienation)

马克思一方面吸收了黑格尔的哲学,另一方面对其进行了革命性的修正。同时,马克思提出了一个普遍的“异化”观念。

2
从经济理论开始,认识马克思的思想与动机

资本主义时期的出现:劳动者、工厂、货币的异化

为什么在18、19世纪,资本会成长到具备了主宰社会的力量?依照马克思的概念,资本和工业化密不可分,而工业化形成的最基本状况,就是生产者和生产工具分离,开始出现了生产者无法拥有生产工具的特殊现象。

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绝大部分生产工具都是由生产者所拥有的。直到18世纪以及进入19世纪之后,在欧洲出现了工业化,人们发现可以用蒸汽的力量来替代人工,创造了蒸汽机。先是蒸汽的运用,接下来发展出机械和技术,产生了我们不能忽略、不能遗忘的,在那个时代极其新鲜的东西——机器。它是庞大的、不依赖人的力量的、由科学所驯服的、让人能够更好地运用自然力量的特殊生产工具。

这一生产工具首先需要技术上有极大的突破。其次,它极为昂贵。因为昂贵,所以就产生了和生产者分离的条件,运用机器的人却没有足够的财力可以拥有这些机器,拥有机器的人和运用机器的人分离开来,产生了生产者和生产工具分离的现象。

资本主义如何出现?

第一个关键因素:劳动者/劳工——贩卖自己劳动力的人。

为什么会产生资本的需求?因为必须用这种方法生产:累积足够多的钱,不是用来消费,而是拿来制造机器、买机器。这类有钱人拥有了机器,不会自己去操作机器,因为拥有机器让他们取得了一种“特权”,取得了地位和身份,他们可以用这个机器及其可以生产的价值,雇佣别人帮他们操作。于是有了特殊的生产者——自身不具备生产工具的人,马克思在他的理论里明确地把他们称为“劳动者”或者是“劳工”。

所以在《资本论》中,在马克思的理论里,“劳动者”是特殊的机器时代、工业化时代的历史现象中所塑造出来的人,这种人最大的特色不是工作去制造出生产品,用生产品来交换生活所需,而是贩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活。这是一种全新的人类生活形态,这也是一种全新的经济与社会现象,这是造成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第一个关键因素。

第二个关键因素:分工细化,工厂出现,效率提高。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非常复杂,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念:个人要增加财富,和集体组织性的增加财富是很不一样的

在集体的层面上要创造财富,最有效的方法是分工,这是在个人层面做不到的。分工是将生产的程序切分开来,变成一个个不一样的阶段,而且如果每一个阶段都尽量简单化,每一个人可以单纯地只负责这简单的一段,人人专精于每一段所需要做的工作,再将各个阶段连接在一起,就能创造出生产力上惊人的突破。

借由有效、复杂的交易,分工也才能够变得更细,才能够更专业,才能够更加提升效率。

如何让交易系统广泛而且多元呢?于是又一定要有能够合理计算价值的工具。更明白地说,就是需要有货币,而且需要有功能普遍、一致的货币。

第三个因素:货币的异化——从人的工具到人的目的。人们为了要有更方便的交易,必须创造更方便、更好用的货币;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交易,需要越来越多的货币;货币量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形成了自身的系统,甚至货币就变得拥有了自己的生命。人们为了要有更方便的交易,必须创造更方便、更好用的货币;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交易,需要越来越多的货币;货币量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形成了自身的系统,甚至货币就变得拥有了自己的生命。


重新认识使用价值:物品和你的关系,是价格决定的吗?

物我关系的本质:使用价值。

交易的目的:增加物品的使用价值。

交易价值≠使用价值。

马克思告诉我们,人会和一般的物品产生两种关系:一种是通过使用所产生的价值关系,另一种是通过交易所产生的商品关系。马克思用这种观点来讨论商品。对马克思来说,价格是价值的扭曲。价格破坏了一个更真实、更根本的以使用价值构筑而成的世界。价格把所有的东西都卷进来,变成了一个商品系统,使得每一样东西都只能依照它的价格彼此关联,商品关系因而变成了社会关系。

在读马克思的时候,我们要谨记在心:他一直认为人和世界本来有一种独立地、有机地发生直接关系的生活方式,而经济就是将我们从这种有机、独立、有意义的生活方式拉开的力量。

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活应该一切都以直接的方式存在,一旦开始有了交换,就开始产生物化,产生异化,交易价值也就是价格,取代了更真实、更根本的使用价值。

马克思写《资本论》,他不仅是在解释资本,更是用一种批判的态度,让我们看清楚资本具备庞大的扭曲力量,会带来、会制造什么样的悲剧。这个悲剧最根本、最彻底的性质,是主宰了、麻木了我们自己的欲望。在资本主义的世界里,我们搞不清楚自己要什么。


资本的来历和基本运作方式

资本的背后是分工,是货币。因为分工,所以大家生产的东西必须通过交易才能发挥分工的效率。于是就需要货币,而货币扩张之后,就产生了一些特别的现象。

资本的动向:增生—实现—分配。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要帮我们解释资本的一种特别的现象,叫作“循环作用”(circular movement),也就是资本的发展是转圈的。不过它不是转回原点,而是依照马克思所坚持的辩证法,转了一圈之后,到达了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中讲到历史,包括过去、现在与未来。

当他在解释资本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学家,他随时抱持着哲学家的态度与立场。他清楚地判断并告诉我们,资本主义以这种方式运作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剥削劳动者,降低与破坏劳动者作为人的价值。因为资本主义带来的这种破坏,首先它不应该被视为正当,其次,这种破坏背后就蕴藏着资本主义自我毁坏的因素。


投资所得和劳动所得,根源上有区别吗?

你有一种收入主要是来自你的薪资,我们可以扩大称为“劳动所得”,这是你从工作中得到的钱。还有一种钱是你的“投资所得”,你去买了股票,或者是你有更多一点的资本,你去买房,之后卖房、换房得来的收入,都是投资所得。

对马克思来说,回到最根本上,不用管这些钱到底是资本,还是利息,还是分红,所有的这些都来自产品,也就都来自劳动者投注在制造产品上的心力。没有劳动者去制造出产品来,资本不会增长,利息没有着落,更不可能有分红。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他的劳动价值说,劳动价值说就是要点出在价值的增长上面,有真实的价值增长,也有烟幕式的价值增长。

如果没有劳动,就必然不会产生这些价值。而劳动价值增生最大的特性,就是它不会回到劳动者身上,会被分配到别的地方去。

在盈余分配的过程中,有一个最奇怪的现象——不论是资本家还是买股票的人,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利润增加,他们分到的就增加;可是分配给工人的就是固定工资。不管后面增生些什么样的价值,都和工人无关。

马克思在意这样的分配原则,追问它是从哪里来的,以及分配的合理性又是如何决定的。没有劳动者就没有劳动,就不可能创造生产所得。从哲学的基本角度来看,劳动者是整个生产价值来源的必要条件。这个必要条件和所有其他的非必要条件相比,应该被单独处理。这是马克思理论经常被质疑的劳动价值说。


被扭曲的价格,被创造的需求

马克思认为,价格反映的是一个商品的社会关系,而不是它的内在价值,这就和市场经济学很不一样。市场经济学从个体经济学出发,但是在马克思的经济学里没有个体经济学。

在《资本论》第一章的开篇,马克思就这样解释商品:只要有商品存在,一件商品就保证了所有商品都会和这件商品发生关系。换句话说,我们不可能单独去讨论一件商品,而是要讨论这件商品和它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认定工人制造出来的物品亦有其内在的先验价值,这是他经济思考中坚不可破的出发点,也让他的思想与市场经济学及当今所流行的经济学之间存在决然差异。物品的价值来自可用性,越有用的东西就有越高的使用价值,这是物品的内在价值,而不是由供给、需求等外在因素来决定。

对马克思而言,价格是价值的扭曲面,价格破坏了更加真实且基本的价值观——以使用价值构筑而成的世界。如今,市场经济学笼罩了所有事物,解释我们如何用钱、如何消费,以至于我们往往忘记了检讨。如上述提及刺激创造需求的行为,它背后是否存在一个理性且合理的决断?它是否借由控制更多需求和供给的关系,来提高价钱并扭曲价格,但凡能够达到目的,全都可以毫不设限,无止境地制造需求?难道没有更高的道德关怀吗?某些事情是否应该有其道德底线呢?


人如何沦为劳工:被降级的工作成果

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一卷主要着墨于资本增生的现象与活动,这里涉及马克思的一项基本判断,亦即他的劳动价值说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说忽略了许多其他成分,可是不意味着毫无根据。在一个经济体系里,在资本必然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要取得一种基本的平衡。放在生产活动中的资本,借由劳动投入而产生价值增生,它必须要占相当比例,这个经济体才有真实的活力,而不仅是用转手交易产生价值增生。这种价值增生只涉及价格,而没有本质上的价值。

从需求而来的价值增生,最后必然仍涉及经济体通过劳动力产生的新的价值。没有这种新的价值作为基础,这个需求必然空洞。

原始的理想交易:因使用价值不对等而来的交换。

资本带来的改变:工人工作成果降级。在资本主义的系统中,资本介入之后,就产生了新的现象,影响了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工人付出劳动力,却被剥夺了他与他的制造物之间的从属关系,转而赋予资本家、企业家及工厂老板。关键在于,我们要追问:一个人在工作上拥有什么?代表了什么样的意义及价值?

原始理想环境被败坏:劳动者地位下降,资本家带走财富。工人创造出物品,可以取得自信与自尊,可是自从资本主义介入工业化,工厂制度产生,工人就变成工厂中渺小的一环,此时工人与他的创造物分离开来。工人不再是创造者,无论他制作出来的东西优劣如何,他都无法从中获得生命的满足和意义。

这些工厂生产出来的东西不属于任何工人,于是在产品的认知上,工人被贬低了。而且由于没有任何工人可以说我制造出了这项产品,反而抬高了资本家的身价。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批判资本主义剥削劳动者,尤其在分工的过程当中,阻断劳动者从他独力完成的产品当中获取生活上的意义,因而劳动者的地位必然会下降;相对地,资本家和经理人甚至代表了品牌,他们收割了所有光荣与财富。这是我们今日的真实现象。

马克思认为:第一,这是不自然的历史状况,只属于资本主义时代的特殊状况;第二,前述工匠拥有自己的生产物,在交易生产物的过程中,明确知道他制造的生产物的使用价值被提高了,他得到了自尊及自信,获取生命上的成就。这是原始的环境。如今我们却看到资本介入之后,生产环境堕落了,原始环境被破坏了。


当批量生产代替量身定做,后果有多严重?

在资本主义生产环境当中,产品实质上和它的需求者断绝了直接关系。为了应付预期的销售或需求,这个系统就必然会产生生产过剩的问题。生产过剩的问题到达一定程度,又必然产生恶性循环。这个恶性循环就是创造更大需求,借以解决库存。可是在创造需求的过程当中,又必须为了需求扩大之后的预期销售,再去生产出更多东西。这些东西永远都有一部分是滞销品。

所以整个资本体系中,生产的物品一端与它的生产者,以及工人和劳动者脱节,另一端也和它的顾客关系脱节。经过马克思分析,我们了解资本主义运用这种方法生产及销售,其内在必然包含着许多盲目的成分。资本主义的盲目带来各式各样的生产过剩与资本不足的难题,乃至于整个生产循环陷入停摆危机。


《资本论》的六个核心概念

《资本论》的成书过程提醒世人应该如何理解这部书的内容:这本著作创生自一个聪明复杂的脑袋,它的作者用了40多年,发展出来一套体系,刚开始或许只有几个核心概念,但在漫长的时间中,它们不断扩张、发展。探究出书中的核心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资本论》的庞杂内容。

第一个核心的概念是资本和资本主义,第二是工资劳动,第三是土地私有制,第四是国家,第五是国际贸易,第六是世界经济。这六个核心概念,从1845年到1883年,一直在马克思的脑海里盘旋。


剥削与操控:如何辨别马克思主义的观念

剥削:劳动有其内在价值,不能全靠供需决定。

剥削(exploitation),意即一直不属于你的东西被你据为己有。马克思使用这个词的时候还有更深的意涵,当一个人的所得少于他应得的,其中就存在着剥削,因为应该属于他的那一部分,被其他人用不当手段拿走了。马克思最关心的是劳动成果,如果劳动者生产的劳动成果一部分甚或全都不属于他,即为剥削。

市场经济学的用意是解释工资如何决定,马克思经济学的目的却是评断工资的合理性,进而想办法解决剥削的问题。市场经济学不承认存在剥削,也无从安放剥削的观念。但是马克思经济学则主张剥削是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特色。所以剥削是定义马克思经济学极为重要的一个观念。

操控:“看不见的手”只是一个市场神话。市场上充斥着各种诱骗及欺瞒,而且这两者是市场的本性。大家都希望借由诱骗和欺瞒来增加利益,这是所谓理性选择之中的一部分。在此状况下,市场存在太多操控,让人看不清楚一切的真实价值。倘若我们接受亚当·斯密的说法,相信市场恒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它会产生公平的管理,你越是相信他的理论,你就越容易受骗上当。

《资本论》的价值理论一方面提出了马克思所认为的正确衡量价值的法则;另一方面,别忘了它的用意是刻意戳穿虚假的市场神话,让人看清由市场所决定的价值可能为你带来极不公平的损失。市场存在着偏见,市场最主要的偏见在于价值分配的时候,倾向把较多的价值分配给资本,把较少的价值分配给劳动者。如果你相信市场是公平的,如果你相信看不见的手,作为劳动者,当你得到较少的价值分配,被剥削了,你仍然会深信这是正确的,且市场是公平的。


马克思的经济学与市场经济学的不同前提

你用这种理性选择的理论来看待这个世界,你就会再不相信所谓的利他主义。因为利他的行为追索到后来都是利己的,没有真正的利他。

在马克思的经济解释中,他不断地回到人会做不同选择的这个前提上。当他的讨论遇到新的状况,必须考虑该如何安排时,马克思的前提总是:如何保障我们能够保有做不同选择的空间和自由

他是一个哲学家,抱持一种基本哲学态度,亦即人作为目的而存在的问题。人作为目的而存在和人作为手段而存在,最根本而明显的差异在哪里?作为目的存在,每个人都与别人不一样,会有不一样的欲望,也会选择满足欲望的不同方式。

在这件事情上,马克思有一个远远高于当时现实经济状况的衡量标准。用这种眼光来判断他所看到的经济制度、经济行为及经济运作,他要追究的是对或错。他关心的是:这样的经济制度、经济行为和经济运作,能否保证人作为人、人作为目的而存在,确保人所需要的不同选择空间与自由?

在《资本论》以及其他著作里,他首先告诉我们为什么这样是不对的;其次,他告诉我们究竟在哪里出了错;最后,他还要进一步阐释,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矫正这么基本的错误。


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和《资本论》的前提,与今天的经济学十分不同。

经济学的前提是交易,从李嘉图的理论就开始运用一种交易原则,意即主张只要交易成立,必然会有一份平衡。交易之所以能够成立,在于供给与需求找到了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因此交易成立,所有的经济行为都可以统一成为交易。在理性选择理论兴起并且扩大之后,一切的行为都可以因为交易过程当中的理性选择而被纳入讨论。我们只需分析为什么供给者与需求者会用这种方式在价格上达成交易,这是经济学的使命。

今天流行的经济学是用货币的根本——数字理性,把所有东西都等同起来。你今天不再认真去追问想吃苹果还是橘子,而是先查看苹果与橘子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如果苹果比橘子便宜,你觉得应该买苹果;同理,橘子比苹果便宜,你就会买橘子。换句话说,不再是先有需求,然后让交易能够满足需求,而是价格决定了你的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都活在一种价格专制下,于是价格变成更高的一种权威,而更进一步,能够决定价格或价格最高层次的运作逻辑,就是资本,所以资本也就拥有了最高的权威。

资本家以一种“我提供金钱购买你的劳动,因为有我购买你的劳动,你才能够活下去”的姿态,凌驾在劳动者之上;又让劳动者彼此之间形成“我们是竞争者”的价值观念。这两项因素是平衡的市场所决定或产生出来的。马克思理论非常重要的核心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么做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首先强调的就是劳动剩余价值被剥削,那是因为他所面对的是已经存在的这一套上层结构,以及它所制造出来的种种虚假意识:包含劳动者自己本身都觉得地位低于资本家,劳动者用敌意的眼光去看其他同样身为劳动者的人。这一套上层结构日复一日制造各种不同的虚假意识。因此,第一个可以且应该改变的,就是必须要创造出一种新的上层结构价值取而代之。

马克思告诉我们要反过来看,并且提供一套非常明确的分析方式。即本来是W—G—W(商品——货币——商品)的程序,现在要改变成G—W—G(货币——商品——货币)的程序。

马克思强调:怎么会是工人欠资本家呢?资本家支付了一笔钱,购买机器,控制生产工具,收买了工人的劳动力。工人付出劳动力,运用马克思刻意简化的算法,工人在工厂工作3小时,他所生产出的生产价值达到100元,这100元指的就是满足他自己生活所需的价值。也就意味着做完了3个小时的工作,他已经创造出自己生存所需的价值,他大可不必继续工作。如果他仍然继续工作,创造出的则是剩余价值。为什么称之为剩余?剩余就是多出来或多余的价值,不是他自己的必需,也不是为他自己而生产的。一切价值皆来自劳动。剩余价值的分配一部分给资本家,一部分回到工人身上。更多的劳动价值,全部属于资本家。资本家为什么能够拥有资本?因为他用这种方式剥削、拿走了劳动者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提醒我们的第二件事,即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之间不是敌对竞争的关系。劳动者的竞争者是资本家,劳动者之间真正的关系是要联合在一起,尽可能取回他们所生产的劳动剩余价值,而不是集中地交给资本家。劳动者却反而敌对劳动者,讨好资本家,害怕另一个劳动者抢走工作之后,自己失去工作,这是错误且虚假的意识。

马克思的理论和市场经济学完全不同。首先,他不把交易所产生出的现实当作既有事实,他会加入分析,并分析这个个别的交易是在何种集体状况和上层结构价值的影响下进行的。其次,对错与好坏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有一个简单朴素的标准。这个基本标准就是,务必要找到一种方法去计算和衡量公平。

马克思是非常负责任的理论家,他要彻底处理我们如何计算公平的问题。直到马克思去世,他想讲述的资本的三个阶段——价值增生、价值实现和价值分配。

综上,当马克思在厘清资本家与劳动者剥削关系的同时,他探索的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分配。马克思理论向后推演,绝非意指资本家没有资格获取任何事物,而是指在一个资本主义的社会中,为什么大家会理所当然认为出钱的人应该分配到更多利益,而不是出力的劳动者。

马克思思想理论延伸出来,真正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个比例应该如何制定。其中当然涉及何谓公平与正义。


马克思的预言为何没有实现

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通过《共产党宣言》及《资本论》建立了分析,指出资本内部的种种矛盾。因为存在这些矛盾,所以在时间的发展当中,资本主义应该瓦解和崩溃。但100多年过去了,资本主义还是在整个世界上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为什么资本主义没有瓦解?为什么马克思的预言并未实现?这两个问题彼此相关却又完全不同。

第一,对人的研究不是“科学”。马克思弄错了一件非常关键的事,他坚持对资本主义进行的研究是科学的,而且他推导出来的是科学的结论。在这一点上面,马克思弄错了。他的研究并不是他想象当中那种可以获得非常明确的答案的“自然科学”。人文研究与自然科学之间有非常大的差异,最大差异就在于自然科学研究的结论不会反过来影响被研究的对象,而当我们研究人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如果我们研究人,通过研究得到一个分析结论,一个对于人是什么、人的现象的某种结论,这个结论就会反过来影响人的行为

马克思的预言非常著名,但也正因为马克思做了这样的预言,这个预言在历史上发挥过巨大影响力,使得这个预言必然不会实现。当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一定会失败,产生了两种反应。其中一种反应是希望加速资本主义的瓦解,借以赶快进入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新阶段;另一个反应是从资本主义当中获得利益、得到权力的人由于担心真的会发生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所带来的瓦解,他们必须因此而承受巨大损失,所以开始对资本主义进行各种不同的运作,尤其是针对马克思已经指出的这些矛盾,进行调整及修正。

《共产党宣言》的成功使许多人相信马克思已经证明共产主义是历史的真理,历史中必然会诞生共产世界。这样一股力量使得原先非常素朴的共产主义的梦想,加上了马克思的名字,也加上了科学的“保证”。

这就是为什么从19世纪到20世纪,会有共产主义革命成功;同时有些共产主义革命即使不是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中发生,但革命者们仍然奉马克思为“宗师”,并将自己的革命冠上“马克思主义”的字样。

马克思的科学主张一方面促成共产主义革命实现,另一方面,共产主义革命成功却不在资本主义的阶段后发生,这又违反了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阶段论。他的预言具有太大的力量,反而使预言的另一面没有办法实现。

第二,非资本主义国家揭竿而起,资本主义国家调整行动。在没有发达的资本主义的情况下,发动了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并且成功了——事实上从来没有建立起资本主义,共产主义革命却先成功打倒了资本主义——从马克思理论的角度来看,这是倒错的发展过程。

另一方面,马克思的预言之所以并未实现,是因为英国或其他欧洲国家,以及后来的美国,这些原来马克思认定的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地方,由于马克思的预言,刺激资本做了相反的事。

马克思清楚地推论,整个资本市场是高度复杂到会出现无法承担的债务系统,这个系统建立在极度不稳定的基础上。利息用未来的生产价值增生作为保障,可是未来价值增生在资本的运作下一定无法赶上能够支付、已经承诺的债务。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的预言必然会发生,工人将会越来越多,资本家越来越少。

这是马克思历史预言的图像,但是稍微比较就会发现,马克思的历史预言与发生在苏联或中国的情况,其实截然不同。马克思的理论全都围绕着工人与劳动者,和农民并无关系。《资本论》关于处理土地和地租的方面,事实上从未真正完成。所以马克思并未阐述关于土地、地租及资本主义瓦解之间的关系。最关键的一点,如果没有工人和生产工具之间的特殊关系,亦即资本家控有生产工具,进而促使工人变成劳动者,也就不会产生这样的处境。

整个资本主义体系却因为马克思所提出的警告,做出各种对应的调整。一个关键的调整反映在马克思预言当中最强而有力也最有威胁的部分,即资本主义的系统里开始产生混淆劳动者身份——尤其是混淆劳动者与资本家身份的各种不同的做法,用这种方式大大缓和甚至部分逆转了马克思预言会发生的状态。

何谓混淆劳动者与资本家的身份?有一种办法就是改变他们之间的数量比例。最简单的一件事是开放资本市场,让一个更普遍的资本市场能够形成,让更多人可以进入资本市场,成为大小规模不一样的资本家。从19世纪到今天,其实这个调整非常明显,而且非常成功。

第三,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仍在扩张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调整,其中一项是扩大财富变成资本的可能性,不论财富多寡,每个人都能够参与,把个人财富变成资本。

虽然你是劳动者,但你随时可以介入资本市场。你也可能处于部分被动的资本市场:是银行把人们存入账户里的钱汇集起来,再去做各式各样的投资。银行可能用100元投资获利15元,然后分给你1元或者2元作为利息。你也可以主动积极地去参与并介入资本市场。最简单的一种方式是买股票。买股票虽然也有一定的最低限额,可是现在这个最低额可以低到几十元人民币,可以让你只买一点点股票。

但是,只要你入手这一点点股票,你的身份就改变了。今天,劳动者和资本家并非决然对立,甚至在自然人的身份上面可以结合为一。这是100多年来,为了防止马克思的预言实现,整个资本主义体系做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调整。

另一项历史因素是劳动的绝对价值一直在增长。以世界为规模,我们看到这100多年来,劳动经济持续扩张,不断有新的劳动力加入,有新的人口被转变为劳动者,所以也就一直有不断增加的劳动剩余价值可以被剥削。在此状况下,资本系统不会停滞,因此始终没有走到马克思所预言的境地。而且,这些劳动者所分配到的绝对生产价值,足以让他认为自己的生活改善了。

第四,劳动者被弱化的“被剥夺感”与资本家的无偿占用。

绝对的待遇用货币计价的情况下,如果货币增长,劳动者就能够容忍,也不会去计较那种相对的“被剥夺感”。

任何一个地方的劳动经济刚开始转化的时候,都会产生巨量的劳动剩余价值,所以地区经济一定会发生爆发性的繁荣,而被视为这个地区经济的黄金年代。这个经济体的黄金年代过去了之后,它便不可能以这种速度继续增长,便开始停滞。

于是这种爆发的动能就转移至其他地方去,靠着其他地方所产生的新的劳动剩余价值来投入、补贴原先的系统。这是100多年来的趋势。所以现在,我们面临困境,越来越不确定全世界还有多少劳动力可以被压榨出来,还有多少人口可以被转型成劳动力。当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一个阶段,平均工资开始提高,所有人就会开始寻找下一个可以提供人口使其转换为庞大劳动力的地方。

100多年来的变化发展提示我们,如果没有新的劳动力,没有新的劳动者的投入,这个世界的经济就会陷入停滞。不论你的金融体系多么健全、投资方式多么智慧,只要没有新的劳动者、新的劳动剩余价值投入这个系统,我们就会看到这个系统陷入危机,世界的经济就会下行,这是非常明确的一件事。

另一件事情,马克思也告诉我们,如果这个系统穷尽它的劳动力,就会使得资本家与劳动者固定关系僵化,进而导致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以至于系统没办法维系下去。

马克思提到了一个重要观念,他将其称为“无偿占用”,这是递延资本主义危机的另外一项重要因素。无偿占用,在市场经济学里被称为“成本外部化”,意指本来是你应该付出的成本,你却找到一种方法,让别人去支付。

资本主义在这100多年来,不诚实地设计了太多无偿占用、成本外部化的方式,盗用且掠夺了各式各样的资源。而被掠夺的资源则被拿来弥补那些无法承担且过高的资金成本。由于无偿占用,资金成本就被降低了。

因为这样的因素,它产生的效应也会让资本体系取得更多的资源。由于这些资源,原本预期必定一步步走向困境的那一刻会再往后延迟。但是,也和一直扩张劳动经济一样,只是把问题往后延,并未真正解决问题。马克思所分析的那个无法解决的复杂债务结构,仍然存在于资本主义的运作体系当中。

第五,资本家无偿占用的类别。

马克思讲述无偿占用时,提及了一个关键现象——技术能力被资本家无偿占用。按照马克思的论理,许多人在转变成劳动者的过程当中,首先,当他进入工业工厂的生产环境,他就必须适应新环境,培养新技能。更何况身为劳动者,他也不断被要求升级,重新打造、增进自己的技能,但这些技能却被资本家无偿占用了。无偿占用意味着不会因为他增加了新技能,其劳动剩余价值的分配就会随之增加。

提高工作强度的劳动的无偿占用。资本家购买了机器,建造了纺织工厂,工人就要配合纺织机和纺织工厂去工作。资本家会用何种方法来调整机器运作的速度呢?在他决定的范围之内,他一定会尽可能把它调到最快,因为如此一来就可以获得最大利益。同时也意味着即使工人仍和原先一样工作8小时,可是这8小时的付出在速度调快之后,也与原来的情况不等值。假设这台机器原本的运转速度是一分钟转3圈,经过调整后,它的满负荷是一分钟转6圈,情况就显而易见了。

那么,工人领同样的工资,同样付出10小时的工作时间,可是实际上创造出来的劳动价值却变得不同了。这份劳动价值,资本家并不会分配给工人。资本家的想法一定是他有充分运用工人劳动时间的权利,这么做才不会让工人占到自己的便宜。然而一分钟转3圈和一分钟转6圈,这中间工人所提高的工作紧张度及辛劳,却被资本家无偿占用了。

对劳动者教育成本的无偿占用。你的教育水平帮你所提升的能力,直观地反映在你能提供的劳动质量上。但是这个成本,资本系统、资本家可不买单,而是让劳动者自行承担,这是一种无偿占用。

第六,我的专利,只值一笔工钱吗?对劳动者专利的无偿占用。资本家为什么可以收走这些专利?他们收走所有专利后,任何个别专利都变得无效了。整个系统控制在资本家手里,你无法为自己的能力定价。所以你耗尽心力地发明,但是你的发明只能卖给苹果,因为你自己永远不可能拥有一家手机制造厂,也绝对不可能去重建一套手机制造的程序组织。所以只要资本家把所有专利都控制在手里,所有专利就都会变成他的无偿占用,而占用越多,他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就越低。

————我是分割线————

好了,笔记先分享到这里~在作者讲解的帮助下,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马克思对于资本和资本主义的哲学思想~希望你也喜欢~后续的内容放在笔记(下)里了。也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拖稿了5天,但这个公众还还是支撑我一直看书的动力~并且记下了很多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术报告)《资本论》的“三维逻辑”体系
复旦大学王德峰笔记《资本论》系列
列宁对股份公司进行了全面批判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股份公司产生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用“马克思”来命名?
《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
恩格斯写的书评:《资本论》究竟都说了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