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

润物无声,有教无痕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

商丘市回民中学  张建礼

 

【内容摘要】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开放性课堂中进行拓展教学,成为当前教改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就有效拓展的界定、策略、原则等方面来探讨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拓展,以期望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更有效、更实在,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有效拓展   策略  原则

语文教学应该拓展,正如新课标所说的:“要注重跨越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在一节课中,好的“拓展”往往会让人眼前一亮,会成为这节课的生命线。那么,是否所有的拓展都是有效的呢?随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课堂教学流行的“拓展时尚”开始了冷静的思考,发现拓展的背后存在着许多误区。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拓展已成为现今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值得重点探讨的问题。笔者将从教学实践从发,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见解。

一、拓展的概念界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在这种大的教改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拓展是一种必然的教学行为。但有许多教师对拓展教学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和异化的情况,误以为只有进行了拓展才能够体现课程新理念。于是乎,打着“拓展”的旗号,以文本的某一内容为由头,将语文课“切换”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时事分析课、影视音乐欣赏课等。所以,有必要对什么是拓展教学做一个概念的界定。时下从网络找到这种定义:“阅读课堂中对文本的拓展教学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课文为中心点,进行作家、题材、文体、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等多层面和多维度的拓展,以突破时空限制的适当的知识延伸,丰富学生感知的信息和思维的层次的教学方式。”①

开放性课堂教学应当是民主的、和谐的、轻松的,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活动易于展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它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在开放性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拓展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拓展、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②可见,文本的拓展教学正是具有了这一理论意义的教学方式。

当前的拓展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如:盲目实施、流于形式、设计不当等。可见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光有理论的指导还不够,在实际应用中还要注意方法策略。下面将围绕拓展的能否预先设定来谈谈几种策略。

二、拓展的几种策略

1、围绕文本积极备课,做好预设性拓展

教师备课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备课过程中就要充分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料。课前依据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文本特点、学生基础和学习情绪等诸方面的因素,有目的、有计划、精心设计必要的文本拓展的环节叫预设性拓展。③预设性拓展可以分为制造悬念开讲、渲染情景开讲、巧设矛盾开讲等,目的是引领学生在文本的解读中遨游知识海洋、感受情感世界、碰撞思维火花。预设性拓展按时机还可以分为课前拓展、课中拓展、课后拓展;按内容可分为知识性拓展、语言性拓展、思想性拓展。例如必修一的《十八岁和其他》原著共有“十八岁”、“两代人的矛盾”、“读书的苦乐”、“恋爱”、“青春”五个部分。全文涉及的都是青春时期的人生话题。选入教材时删去第四部分“恋爱”,我们能理解编者的良苦用心,但作为文本的解读来说却是一种缺陷。所以在课前准备中应加入对这一节内容的备课,充分考虑学生可能会提出的质疑。六十年代的东东能理解父亲的初恋感受和爱情思考,我们更有理由相信现在的学生可以从这些哲理的话语里,触摸到父亲(扬子)年轻时的生命脉搏,品味出父亲(扬子)的苦心和深爱,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份为祝贺孩子生日而准备的严肃沉重的特殊礼物。这一内容就要在备课时作好准备,你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能力、阅读需要和阅读兴趣,可以把它放在课中或课后进行拓展。课前多做一些准备,多一些预测,多几种假设,多想想学生将会有什么反应,这些准备是可预设性的。

2、立足课堂及时应变,进行生成性拓展

预设性拓展是课前准备好的,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但是课堂的教学如果按老师预设的模式画地为牢,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新颖的思维往往不会出现或者被封杀。课前精心预设的拓展方案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在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出现新情况时,教师应及时调整预设的方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根据师生互动的实际情况进行的教学拓展叫生成性拓展。生成性拓展的教学形式在时下的课堂中尤为重要。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生成性拓展的呢?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1)    巧用错误,归谬引申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对话的过程,具有极强的突发性和偶然性。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学生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善于从这些错误中找准豁口,因势利导进行拓展,在对错误的暴露中辨析,让学生发现并改正错误。在练习课中有位学生的仿句题出了一个常识性错误:“‘红杏枝头春意闹’传达出年轻女子春心关不住的奇妙意境。”此话一出,立即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这位学生为自己所引起的关注自鸣得意。我未对仿句提出批评意见,而问他另一个问题:“‘一枝红杏出墙来’你该怎么解释呢?”这位学生怔怔地看着我,然后抓抓头发思考起自己刚才的回答。此时,他才明白此“红杏” 非彼“红杏”,非现代社会 “红杏出墙”之“红杏”。于是我乘机讲解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和今义的区别。并让学生课后去寻找类似“红杏”这样古今词义有变化的古诗意象,做到举一反三。

通过这样一个“红杏”意象的质疑拓展,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红杏”在古典诗歌中的用法,也懂得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对字词的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要有原文意识,探究作品要知人论世。

(2)借助质疑,顺藤摸瓜

 不同个体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总会产生很多老师预设以外的问题,教师不能回避学生的质疑,而应该通过各种途径给予解答,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如分析宾语前置时,学生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什么是宾语?”我知道他对语法这一块内容肯定很陌生,也许是初中老师并未认真讲授,于是让班里能回答这一问题的同学来解答这个问题。并举出例子让大家讨论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关系。这个问题虽不难,却暴露出他们知识结构上的缺陷,我顺藤摸瓜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及时解决。对于较难或者很有价值的质疑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祝福》,有位学生提问:“祥林嫂比她的丈夫大十岁,而比她的婆婆只小了几岁,是不是作者弄错了?”这个问题,我备课时注意到了但没有深究。这位学生的质疑提供了一个探究的良好契机。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祥林嫂可能是作为童养媳被贩卖到祥林家的,婆婆虽然只比祥林嫂大几岁,但依然具有对祥林嫂命运的决定权,这正体现了封建礼教对百姓可怕的统治力量。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的拓展,不仅解了惑,也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祥林嫂悲剧的深层原因。这种非预设的课中拓展倒成了这堂课的一个亮点。

(3)直面发难,润物无声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教学无关或者令人尴尬的突发事件,对这些事情处理不当,可能就会破坏教学秩序;反之,则有可能让教学出现意外的精彩。一次,我在上《离骚》,分析屈原这个人物形象时,有一位平时就很调皮的学生嘀咕了一句:“死无所值呀!”周围的同学忍不住笑了起来。于是很多同学把目光投向我,想看看我怎样处理。这位学生的质疑正代表了现代社会中流行的价值观念。于是我放弃自己准备好的对屈原的评价,而把“屈原是否死有所值?”作为问题中心来展开讨论。认为“不值”的学生说:“那时代的苏秦、张仪、吴起、韩非等都是离开故土之后有所作为的,无所谓“爱国”与否,屈原没必要那样执著。”反驳的声音四起:“屈原是皇室的后裔,出身与价值观念与苏秦、张仪等人不同,他对自己国家的感情更深。”学生都调动自己平时的知识储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也不失时机补充介绍《屈原的人格美》中的评价:“屈原不仅是一个热情的诗人,还是一个冷静的哲人,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他不是一个屈从于命运的弱者,他不断的寻求探索,想要扭转楚国江河日下的局面。他手中的真理,他指出的光明,都不能用来拯救自己的祖国,而只能眼看着祖国一天天沦亡下去。强烈的救国愿望和黑暗的现实的极大反差、矛盾无法调和,他以死来殉他的理想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这样的讨论后的小结,使学生都心服口服。这堂课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还有一次是教学《阿Q正传》中阿Q向吴妈求爱这节内容时有个男生尖叫:“阿Q真色!”我心里有点生气又有点想笑,于是一本正经地问:“你能够说一说你的理由吗?”

学生:“他说的话这么露骨,还能说不色吗?”

我笑着问:“你觉得该这么说才合适呢?”

学生:“用‘我喜欢你!你嫁给我吧!”

其他同学不满:“这是你的求爱,阿Q能说出这么文明的话吗?”

我追问:“为什么说不出这么文明的话?”

学生七嘴八舌的把前文中阿Q的语言找出来进行比较,证明像阿Q这样出身和性格的人只能说这么直白的话。

我进一步追问:“向来最严肃的鲁迅先生也有对阿Q追吴妈的爱情描写,这有什么用意?”

……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见青春期的学生对两性问题,对爱情的好奇心理很重。这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在这个网络化的社会里已经普遍早熟,教育如何负责任地面对青春话题的“敏感”不是我这篇文章要探讨的,但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你却是无法回避的。对学生毫不留情提出的问题,你回避无法解决问题,只有化“堵”为“疏”才能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我们随便打开一部文学作品,爱情总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部分,就连最严肃的鲁迅先生也有过阿Q追吴妈的爱情描写。生活有多精彩,文化就有多丰富。“利用人类优秀的爱情文学作品,对青少年适时地进行爱情启蒙,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中,倡导爱情的纯美,让孩子们从小就建立起美好的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能够找到正确的爱情之路,是我们应尽的责任。”④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要注意思想层面的浸润。用好学生的发难,进行拓展延伸,指导他们深入作品,美读作品,才能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品位。

抓课堂对话做好生成性拓展即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后才能自发、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拓展应有的品性

在一节课中,抓准时机的好拓展往往会让人眼前一亮,会成为这节课的生命线。但过多、泛化的拓展却会削弱对文本的解读,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语文教学的拓展要有效,实在,就要遵循语文课自身的品性。

1、文本性 “读文必须悟道,悟道要会读文。”“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章写什么,还要使他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引导学生就道悟文,品位作品的语言美,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本分。”⑤这些话语强调的都是研读文本的重要性。教学需要拓展,但是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拓展的时机、内容、宽度和深度等等要素都要围绕文本来考虑和设计。尤其是课内的生成性拓展往往有更大的随机性,更应该立足文本,否则“出口千言,离题万里”。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雷雨》教学,许多老师图省力,就让学生看话剧或是电视剧来代替文本教学,结果是学生评价人物,不着边际。如《项链》教学中,不注意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伏笔,导致情节续写,荒诞离奇,一味搞笑求趣味。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时,让学生表演课本剧,不尊重课本,随意添加情节,追求表面热闹。这些都将失去拓展教学的“信度”。教师应在设疑激趣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加强对文本自主诵读、感悟、体验,才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性评价。“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有信度的拓展应该是服务于课文教学的主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的一种教学活动。”⑥只有注重文本性原则,才能使语文课象语文课,不至于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时事分析课、影视音乐欣赏课等。

2、必要性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密切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课堂拓展教学体现了中学语文教育原则中的“听说读写教学互相促进原则、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互相结合原则、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互相配合原则”,也符合新课标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和”的要求。但课程改革中的语文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二者之间并不能简单的划上等号。有些教师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的理解的偏差和对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观点的断章取义,于是,便随心所欲的将文本进行任意肢解和拓展,想怎样拓展就怎样拓展,想拓展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从不考虑是否有拓展的必要,于是有些拓展就出现了画蛇添足、喧宾夺主的闹剧。如在《我若为王》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教学的形象化,就在课件中引进了《还珠格格》电视剧中的皇帝、皇后、皇子等画面,这可好,一下子就使课堂炸开了锅,那些学生是高兴了,可是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有些拓展不利于学生学到新的知识,或只对少数几个学生起作用的的话就失去他的实效性,就不予考虑。因此,在进行文本拓展时,首先要考虑其必要性。

3、适度性 拓展要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以量多取胜。有效的拓展,内容不在多,而在于恰到好处。有效的拓展应该是原有文本的拓展,恰当的延伸更是原有文本的延伸。有些教师把课堂的拓展当作展现自己才华的“卖点”。笔者听过一堂《赤壁怀古》的公开课,该教师介绍苏轼时从三苏名震京师讲到乌台诗案讲到被贬黄州,从得罪当权、得罪皇帝的诗篇讲到皇帝的爱才不杀洋洋洒洒讲了十几分钟,比较形象还从周瑜的年少有为带出了周瑜精通音律的万人迷的风流形象。这样的课让学生爱听,但由于教师课外知识讲的过多,对学生进行课文的研读的指导就相应减少了,导致学生对诗的内容理解不透,重点没有抓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拓展内容和形式一个接一个地抛出,容量是大了,但学生难以一下子掌握,甚至无所适从,课后没有什么印象,这样的拓展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在《我与地坛》中大介绍史铁生与某国际体育明星的友谊、在《荷塘月色》中来段即兴的舞蹈表演,这样拓展虽能活跃课堂气氛,却谈不上提高语文素养。适度性原则要求课堂拓展时关注语文课本身的内涵,不必“每课必拓”,不要因追求时髦而失去文化本身的精髓。

 

对文本拓展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改下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所应用的拓展虽然有诸多的误区和不足,但它的优点正被广大的教师所实践着。我们教师只有脚踏实地的以文本为基础,遵循语文课该有的品性,做到“有教无痕,润物无声”,才能还学生一个自主的课堂,激情的课堂。

 

参考文献:

①《让拓展走在语文的路上》杭州市萧山区第六高级中学  郑玉涛

②《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道俊等主编

③《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王义堂、田保军等著20043月版

④《高中语文教科书题材分析——以爱情题材为例》童蓓菲

⑤《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⑥《语文拓展教学的现状及思考》崔国明 《中学语文教学》200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注语文教学细节 打造精彩高效课堂
简简单单教语文
语文教师如何来促进课堂生成
'教学反思'什么的,如何写?(老师们看过来)
探索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有效策略
探求非预设性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之美 初中语文获奖论文(数篇,较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