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典诗词艺术手法例举

1、直抒胸臆  如: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2、融情于景  如:

“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韩琮《暮春浐水送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杜  甫《宿  府》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千岩万壑处深山,远看方知出高处。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瀑布联句》?李忱)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得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托物起兴  如:“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子规》余靖)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5、巧用衬托  如: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韦庄)侧面烘托 “红籍香残玉箪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剪梅》?李清照)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春雨》?周邦彦)

 

6、联想巧妙    如:“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晚次鄂州》卢纶

7、细节逼真    如:“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约客》?赵师秀

8、欲扬先抑  如: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都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韩愈)

9、欲抑先扬  如: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李商隐)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的《闺怨》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上翠搂”,后面才写她忽见柳色而“悔恨”不已,形象地刻画出少妇情绪的微妙变化,表现出她的感伤和哀怨。

10、以动衬静  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如: “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王维)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11、以静写动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王维。(全诗以落花、明月、鸟鸣点染云溪山的夜景,以静写动。花落、月出、鸟鸣虽是动景,然而最终的目的是要写出山间的幽静。)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以夜晚的清净(明月 清风) 来衬托鹊与蝉夜晚的鸣声。

12、以虚写实 如:“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双调]水仙子?寻梅》乔吉)

13、以实写虚  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李煜)词中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

14、虚实相间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如: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诗人开始写“地”、写“鸦”,而不写月,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鸦可见,可知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它是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前四句,只一句写晋军,往下全写东吴,可实写东吴,也虚写晋军。   

15、乐景写哀  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
    《孔雀东南飞》文中写迎娶刘兰芝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其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越强烈。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绝句二首》?杜甫)

    “江上信美,终非吾土,何日是归年。”(《越调?平湖乐》?王恽

 

16、巧用问答  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杜甫)

     “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林景熙)

17、巧用比喻  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18、巧用讽喻  如“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19、巧用借代  如::“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度大庾岭》?宋之问)“长沙”代贾宜

      “住近湓江地低湿,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代音乐(《琵琶行》?白居易 );再如。

20、巧用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晴'谐'情"(《竹枝词》刘禹锡);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李商隐)“丝”谐“思”。

 

21、巧用夸张  如:“白发三千长,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李白);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白居易)

22、巧用拟人  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崔护)

      “有请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春日》秦观)

23、巧用对比  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雁歌行》?高适)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店,只今唯有鹧鸪飞。”(《越中览古》?李白);

24、巧用白描  如: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望江南)) (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温廷钧)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25、巧用典故   用典 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0如: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文天祥。“旧家燕子”典出刘禹锡《乌衣巷》。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雍陶《题君山》诗人巧用典故,把倒映湖中的君山比作舜的妃子梳洗时青黛色的螺髻,形象生动而又贴切。

 

26、巧用象征 如:“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踏纱行》贺铸)再如:如 “红豆生南国”(《相思》?王维)该诗首句托“红豆”起兴,暗喻后文相思情,用语...全诗选择象征赤诚友爱的红豆来寄托情思,语浅情深,意味深长。

27、巧用反复 如“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莫,莫,莫……错,错,错。”(《钗头凤》?陆游)

28、巧用互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
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再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白居易)

29、巧用曲笔 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再如“邯郸驿里逢冬天,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邯郸至除夜思家》白居易)

30、言有尽而义无穷 如:“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债中行》?岑参)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3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如:“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田园乐》·王维)诗人在这首诗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一个雨后的早晨田园生活的宁静闲适而又美好的生活图景,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2、开门见山  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 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33、卒章显志   “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儿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花非花》白居易)“夜半来,天明去”,谁来谁去?读到此不了解。最后两句“卒章显志”使不可捉摸的本意显现出来了。

34、首尾呼应 如:“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观猎》·王维)首联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尾联是风定云平,与归猎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

35、不着一字,尽现风流 如: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痛饮又能诗,座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南乡子》?苏轼?梅花词,和杨元素)写寻梅,全诗56字,竟不见一个“梅”字。正所谓“不着一字尽现风流”。

 

36、平中见奇  如:“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过山农家》·顾况) ; 诗句似不经意,叙述小事,而农家气息、山农形象却跃然纸上。

37、哀景写乐  如:

     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 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 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一二句以乐景写哀情,三四句以哀景写乐情,情景强烈冲突,哀乐之情趣,遂更加隽永深远、耐人寻味。

    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枨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这是一首写一位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这四句,是诗中情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这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肯体、生动,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一征人的内心世界。“杨柳依依”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心情。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某种壮怀、豪气,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

    王维的《塞上作》:“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这是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但下面笔锋一转,别开洞天:“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这后四句,写边防将士的昂扬斗志,风格豪放,气宇沉雄,令人鼓舞,一点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但是,这样的豪情正是借助于前面的哀景反衬出来的。景象愈是凄烈荒凉,愈反衬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气魄。若改成丽日晴天,春风和畅,反而衬托不出雄伟博大的气象来。哀景对于反衬某些豪情是有特殊妙用的。

38、移情

     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39、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40、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那是“情”。)

 

41、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
    42、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43、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薰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 (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44、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

 具体说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易混淆。
     “……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萧))(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
   45、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②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①句点化了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字词。②句点化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的诗句意境。)


   46、叠词    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47、意象组合(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指由镜头组接成生活的片断和场景。场景随着剧情发展而时时在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此首词出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9个并列的名词组成的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歌鉴赏详细介绍
【转】非著名诗人的两句诗,被王维直接窃取,宋代评论家却说是点化他
山水田园诗鉴赏教学参考1
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鉴赏术语)
(3)《门外谈诗》之第四十一:写诗要用“诗家语”(十五)
古典诗歌常用的36种艺术手法(二),错过的肠子都悔青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