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奇异蛙家的缤纷世界


体长20厘米的牛蛙和提长6厘米的黑斑蛙体型相差悬殊
惊蛰的春雷刚刚掠过乡间的池塘,久违了的蛙鸣声便开始在田野中唱响。对于深居都市的人们来说,这仅仅是一种对于青蛙的美好记忆,那么,一个更加鲜为人知的蛙类世界又是什么样子呢?

最常见的蛙

人们最常见的蛙是青蛙。青蛙是和人类关系最密切,也是最容易观察到的蛙类。在我国,除新疆、西藏、云南等省不产青蛙外,其余各地均有分布。青蛙确切地说是指蛙科中的黑斑蛙、金线蛙等中小型种类。这些蛙体长约有5-8厘米,大都皮肤平滑,体色多以青绿色、黄褐色为主,并夹杂着不同深浅的黄褐色。背部、体侧及腿上有黑色斑纹和斑块的是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背部无黑斑,两道侧褶呈棕黄色的是金线蛙(Rana plancyi)。雄蛙嘴角旁有一对咽侧外声囊,鸣叫时有节奏地一鼓一瘪,伴以“呱-呱-呱”的鸣声,在乡村稻田里常能循着它们的鸣声觅得其身影,因此青蛙又俗称为“田鸡”。

俗话说:“蛙满塘,稻满仓。” 平日里,青蛙常常一声不响地趴在荷塘、草丛及浅洼中,鼓起一对大眼睛,宁静地注视着周围的情况,伺机捕捉视野范围内的任何猎物。青蛙捕食昆虫既填饱了肚子又保护了庄稼。它的舌头又长又宽,前端分叉,舌面上分泌有黏滑的液体,可以把昆虫粘住。更妙的是,它的舌根不像其他动物那样长在口腔的喉部,而是长在下颌的前面,舌尖翻向咽喉。捕虫时,舌头像弹簧一样向外一翻,灵敏地粘住昆虫后便迅速弹回,昆虫转瞬间就成了腹中餐,整个过程大约0.15秒,肉眼几乎无法看清楚全过程。青蛙的捕虫能力和食量相当惊人,每只青蛙平均一天可捕食50-120只昆虫,且多半以上为蚊子、苍蝇、螟虫、蝼蛄、椿象等农业害虫。

青蛙后腿修长且发达,非常善于跳跃,游泳时又可以充当“推进器”,双腿在水中一蹬,便可快速游走。青蛙还有冬眠的习性,每逢秋末它们便会钻进潮湿的泥土里冬眠。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之际,池塘里准会响起悦耳的蛙鸣……


蛙卵
讨人厌的癞蛤蟆

人们对蟾蜍的印象并不是很好,认为它身上长“癞”,十分难看,所以俗称“癞蛤蟆”。实际上,蟾蜍也是蛙类的一种。蟾蜍科的蛙类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共有350多种。它们身体比较胖,四肢粗短,背面布有大小不一、垒状突起的疣粒,善于在地面爬行活动,不善跳跃,眼后有一对突出的腺体,称之为耳后腺。由于其身手不如青蛙敏捷,在遇到敌害时身上的疣和耳后腺能分泌白色的毒液,以保全自己,这种防身术是青蛙所不及的。蟾蜍的捕食行为也十分有趣,在发现地面上的昆虫时,立即静止不动,两眼专注地盯着猎物,只要猎物一动便突然伸出舌头将食物卷入口中,捕虫的本领并不亚于青蛙。

我国常见的蟾蜍有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和花背蟾蜍等种类。其中,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分布最广,也最常见。为国产蟾蜍中体型最大者,雌蟾体长达12厘米。体色随着分布地点、性别及季节而有所不同。眼后部长椭圆型的耳后腺突起发达,所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可制成“蟾酥”,具有解毒散肿的疗效。分布于东南、西南和华南地区的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头部具有黑色骨质棱,形似黑色的眼眶,趾端黑色。雄蟾鸣叫时咽下声囊鼓出并急促地振动发出“咯咯咯”的声音,繁殖期时常数百只聚集在一个坑洼里,群蟾争鸣,甚是喧闹。见于西北、东北、华北等地的花背蟾蜍(Bufo raddei),体形较小,约有6厘米。外表看起来比其他蟾蜍漂亮、可爱些:身上密集的疣粒上点缀着小红点,背面布满了明显的酱色花斑。这种蟾蜍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在半荒漠地区和盐碱沼泽地里也能安家。繁殖季节时常能听到雄蟾短促的“咕呵-咕呵”的阵阵叫声。

东方铃蟾
穿红肚兜的铃蟾

蛙类中有些成员模样长得介于蟾蜍和青蛙之间,产于我国东北和朝鲜的东方铃蟾就是其中一种:背部绿色布满黑斑如青蛙,身上的粗糙疣粒却又像蟾蜍,实际上它却独属一科——铃蟾科。铃蟾是一种北方的原始蛙类,见于欧亚大陆,共有11种。舌头呈圆盘状,无法弹出是它们的典型特征。

我国共有4种铃蟾,常见的东方铃蟾(Bombina orientalis)体长约4厘米,趾部红色如同涂上了红指甲油。半水栖性,主要分布于山地林区,常栖息在溪流、水沟及草丛。背部绿色是一种保护色,也能分泌毒液,当遇到敌人时,小小的铃蟾也会利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仰面朝天露出有鲜艳花斑的红肚皮,以警告天敌:“别动我!”

鸣声如犬吠的虎纹蛙

蛙科中除了小巧玲珑的青蛙以外,也不乏一些体大壮硕的种类。虎纹蛙(Rana rugulosa)是生活在我国南方稻田中个体最大的一种蛙。雌蛙最大有15厘米长,体重可达250克。虎纹蛙虽冠以“蛙”名,但皮肤却较为粗糙,背部黄绿色略带棕色,有十几行纵形长疣,其间还散布有大小不一的疣粒。身上布满不规则的深色斑纹,四肢上的斑纹尤为清晰明显,犹如老虎身上的斑纹,因此而得名。

它们喜欢躲在池边草丛或水草中,发出急促响亮的“汪-汪-汪”的叫声,有点像犬吠。这种蛙生性羞怯。除了捕捉昆虫等无脊椎动物外,虎纹蛙能吃下金线蛙等中小型蛙类,年幼时(蝌蚪)还常会吃掉鱼苗,因此它们十分不受渔场主的欢迎。我国各地都有食用蛙类的习惯,虎纹蛙因体大肥硕更是难以逃脱人类的捕杀,野外数量已急剧减少,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我国的蛙类中,惟有虎纹蛙被列为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身上带刺的棘蛙

蛙科中的大多数成员皮肤光滑,最多是长些疙瘩式的疣粒,殊不知蛙类中还有浑身带刺者,这就是蛙科中的棘蛙属蛙类。中国有17种,而且多为特有种,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广西、甘肃、陕西、西藏等省区。

棘蛙类体大而肥壮。体长约有9-12厘米,体色较为暗淡,杂以不规则的黑色斑纹。它们的皮肤更为粗糙,背面有成行排列的窄长疣,眼间常有一条暗色横纹。与其它蛙类不同的是,雄蛙体型比雌蛙大,而且只有雄蛙身上才有刺。所谓“刺”,只不过是皮肤肉疣上生长的黑色棘刺,摸上去并无痛感,更不会被其刺伤。棘刺的分布状况依种类而异:咽喉及胸部长满疣刺的叫棘胸蛙(Paaspinosa),胸腹部满布大小黑刺疣的叫棘腹蛙(Paa boulengeri),胸部有两团对称刺疣的叫双团棘胸蛙(Paa yunnanensis)。

棘蛙类多栖息于山区的溪岩边,夜间活动,捕食各种昆虫及小型无脊椎动物。棘蛙类大多是体大肉多的蛙类,为珍肴食品,有治疗疳积、病后虚弱等疗效。目前,国内已建立了棘蛙类的养殖场进行繁育。


林间仙子:树蟾和树蛙

被称为“林中仙子”的雨蛙,它的趾端膨大成吸盘状,可以轻巧地在植物枝叶间攀爬、跳跃,甚至可以吸附在平滑的玻璃上。雨蛙虽然皮肤光滑且善于攀缘,但却和蛙科的亲缘关系较远,很难想象它们竟是蟾蜍的近亲。从骨骼结构上看,雨蛙的胸骨及脊椎骨结构和蟾蜍科一样:胸骨担弓形,脊椎骨前凹形。因此在分类学上,“雨蛙”一词已不再沿用,现多改称为“树蟾”。主要分布于美洲、澳洲及欧亚大陆的温带地区。产于我国的有中国树蟾(Hylachinensis)、华南树蟾(Hylasimplex)等9种。这些树蟾体长只有3-4厘米,眼后斑纹像是戴着“眼罩”一般,背部绿色,腹面白色,趾端吸盘较小,有的种类体侧散布着少量黑色斑点,平常喜欢栖息在稻田附近的树叶小灌木上。

在蛙类中以树林为家的还有树蛙科的种类。树蛙仅产于非洲及亚洲热带地区,故又称为旧大陆树蛙,共有180余种,我国有40多种。从形态上和对树栖生活的适应性而言,树蛙与雨蛙十分相似,但从亲缘关系上讲,树蛙则更接近于青蛙。它们的指(趾)端同样扩大成吸盘,吸盘内有“Y”字或“T”字型软骨,有的种类趾间还有发达的蹼,更有利于在树间攀爬。

树蛙是蛙类中的伪装高手,白天多半是把身体平贴着叶片或树干休息,体色变得与周边环境一致。晚上出来活动,由于它们的眼睛只对会动的猎物有反应,因此凡是飞过或爬过它们眼前的昆虫都是捕捉的对象,但对不会动的昆虫它们则是视若无睹、不加理会。

树蛙类的繁殖方式十分特别,并非直接将卵产在水中。我国南方常见的大树蛙(Polypedatesdennysi),体长有10厘米左右,雌雄抱对后雌蛙会将卵排在悬垂于水面上的枝叶上,雄蛙排精后用后腿将产卵时排出的黏液搅拌成泡沫,连同叶片粘合成一个泡沫状的窝,称之为“卵泡”,形成一个保护壳,把卵包在里面。小蝌蚪孵出后便直接从卵泡内跌入到水中。

大老爷:绿雨滨蛙

在澳洲东北部和新几内亚南部的雨林中生活着大型的树蟾科成员—绿雨滨蛙(Litoria caerulea),体色一般为浅翡翠色,依不同的环境可变为蓝绿色至红褐色。绿雨滨蛙的相貌十分有特点:成年蛙头部两侧那下垂的皮肉褶皱十分明显,加上微微向上的嘴巴,活像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因而又有了“老爷树蛙”的别称。在这种树蛙的皮肤中还含有多种可抵抗过滤性病毒及细菌的成分,可用来治疗人类的高血压病。

可入药的林蛙

哈士蟆油是一种传统知名的滋补品,对抗疲劳、抗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精力耗损和神经衰弱等症有一定的疗效。制作哈士蟆油的原料采自于雌性哈士蟆的输卵管。国内建立了一些哈士蟆养殖场,专门提取哈士蟆油。名扬四海的“哈士蟆”也是蛙类中的一员,学名叫做林蛙T谥诙嗤芾嘀校苋菀追直嫠牵酆蠊哪ごΦ囊豢槿切魏诎呤橇滞芏烙械奶卣鳌?

我国有10种林蛙,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较常见的有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nsis)等种类。生活在北方的林蛙习性较为特殊,每年春夏在远离水源的阴湿树林草丛中生活,9月底至次年3月栖息在水中并会钻入水底的大石块和沙砾里冬眠。早春时节,在其它蛙类还没有出蛰之时,林蛙便开始在水下活动起来,做好了繁殖后代的准备。当其它蛙类刚开始繁殖时,小林蛙则已追随父母的脚步,从水中迁往林间生活了。

雕刻艺术品:花姬蛙

第一次见到这种蛙,你会惊叹上天造物主的奇妙:这种头小腹大的小蛙体长仅有2-3厘米,身体呈扁平的三角形,背面粉棕色,中央醒目而美丽的深色塔状花纹宛如精致的雕刻,简直就是一件天然的艺术品,人们又称其为“木纹蛙”。在我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岛、云南、贵州等省区均有分布。它们平时喜欢喜欢躲在草根、土缝或石头底下“捉迷藏”,背上的“木纹”又是很好的保护色,所以常常只闻其声,不见其影,想找它们需要耐心和很好的眼力。

相扑手:花狭口蛙

姬蛙类中体大另类的花狭口蛙(Kaloula pulchra)体长7厘米;肉色的皮肤厚而光滑,背部有一个深棕色大三角形斑,体侧各有一道棕色横纹;头小嘴窄,加上圆胖的身体和短小的四肢,看起来和日本的相扑选手有几分相像。这种蛙产于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海南以及东南亚一带的山区,常隐藏在石块间和泥土中。它不仅色彩鲜明、外形滑稽,它还有独门的“入土”绝招。每当它遇到松软的泥土时,像铲子的一样的后肢只需轻轻拨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整个身体就已埋入土中,隐身不见了。除此而外,脚上的吸盘还可以让它轻易地爬上树,躲在树洞里面。雄蛙咽下声囊灰黑色,布满像珍珠一样的疣粒,鸣叫起来节奏慢而低沉。花狭口蛙的运动方式和蟾蜍相似,多是在地面爬行,很少跳跃。遇到敌害时,身体两侧会迅速鼓气,转瞬间胀得如同一个小皮球,此时敌害往往会被眼前的“怪物”吓跑……




钴蓝箭毒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物 |《青蛙四季唱游》闭上眼睛,听取蛙声一片
你一定没见过——千奇百怪的青蛙
《青蛙蟾蜍鉴别高手速成手册》
常见食用与药用的蛙八种
两栖类动物(动物)
青蛙的品种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