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一章孔子的学习观以及对学习的论述第一节

第一编

第一章 孔子的学习观以及对学习的论述

第一节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受益于论语的故事

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但因为早年读书不多,没有多大学问,对历史典故也不熟悉。待他做了宰相以后,太祖经常劝他读书。因此,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家,就关起门来打开箱子,拿出一部书,仔细阅读。等第二天处理政务,便得心应手。家人习以为常,却不知道他读的是什么。” 

后来,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足以使天下太平了。”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qiè),里面果真就是一部《论语》。

《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也成为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著名学者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将其列为“四书”之首。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对我们的理想、志向、人生目标以及为人处世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其儒家思想广大而精微,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生活,是中国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的思想构筑了中华民族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处世。那么进入21世纪,面对经济危机及纷繁芜杂的社会问题,在如何解决人类未来健康、科学发展的问题上,许多科学家主张向以孔子以及《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寻求答案。因此,《论语》被国际社会普遍誉为能在21世纪拯救人类的思想之一,人类思想皇冠上的璀璨宝石。更有甚者称其为“中国圣经”。

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说,通过解读《论语》,来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学习做人做事,领悟《论语》极高明的为人之道,为年轻人修身处世开启智慧。更为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念中的仁、义、礼、智、信提供范本;为打造和谐企业、筛选杰出人才提供方向。掌握为政以德的管理精神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成之道。给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以启发、指导,以便创新性地解决企业经营中的问题。

故事正解

欧阳修苦读的故事

欧阳修苦读是中国古代勤学励志的典故之一。讲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散文家、词人欧阳修在“四岁而孤,家贫无资”的环境下,从小至大,“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的勤学故事。可见逆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惟读书是务”的精神也值得学习。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同时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以至于欧阳修白天黑夜都废寝忘食,只一心一意努力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与大人一样有文采。

1.    问题讨论:

(1)     这则故事表现出欧阳修的什么精神?

(2)     欧阳修是怎么学习的?

(3)     欧阳修努力学习的结果怎样?

为什么要学习?

1.    学习和仕途有什么关系?

原文: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注释:(1)优:有余力。

语译:子夏说:“官做好了,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给更好地推行仁道。”

解读:孔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一个无道的社会,孤独却坚定地宣扬自己的利他原则,试图拯救政治、拯救黎民、拯救人的灵魂,这是孔子的伟大之处。孔子的使命感使他致力于规劝国君变无道为有道,对于听劝的国君,孔子就尽力辅助之,孔子事鲁,齐人惧之。对于不改无道本性的国君,即便对孔子许以高官厚禄,孔子也不会助纣为虐。

详解:对于子夏这句话,我们需要考量的是子夏本人是什么性格的人,他的才学如何,为什么他有这样的话?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时期晋国温地人。也有说其为卫国人。他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为文学科的高材生,主张做官要取信于民,是这般子夏才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无论与如何,子夏还是孔子门人中的佼佼者,既是七十二贤之一,又是孔门十哲之一。

虽然子夏有所偏离孔子的正统儒家思想,但是子夏的先驱意识,在教学方面,在历史借鉴和交友慎思方面有所建树,拓宽了儒家之道,为儒家思想进行了有力的补充。

所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集中体现了子夏的做事标准和行事原则。做官做得好而且还有充裕的时间和多余能力,就要加强学习。而在学习上做得好还有余力就要出来做官,为民做事,在这一点上子夏是没有出孔子的思想圈子的。

2.    学习和思考有什么关系?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1)罔:迷惑、糊涂。(2)殆:疑惑、危险。

语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解读: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书及学习方法。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详解:孔子说的是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也就是说孔子很早就注重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这样才能做到温故而知新。才能在学习的路上不枯燥乏味,因为这是有自己的思考在里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个积极意义,就在于学习不是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能够主动思考,把自己个人经验东西变成可见的实践精神。

3.    古今学者学习目的有什么不同?

原文: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注释:学者:学习的人。

语译:孔子说:“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于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解读:孔子是主张学以为人的,但是必须要以为己之本——以提高自己的德行修养作为学以为人的根本,这样学习的“言语、政事、文学”等才干才能产生正能量,服务社会。也就是学习要以德为先。

详解:学习为了炫耀还是为了提高自己个人知识含量,修养气度,看起来很简单,大部分人还是认为提高自己修养气度,但实际做起来可是谬之千里,能做到多闻多知而不多说的确很难,不卖弄学问,有真知灼见能够守住口不说更是难上难。一般强不知以为知的情况很多,一般炫耀的比较多,有了知识有了见解就要表达出来,这本来很正常。可是孔子却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真如当头棒喝。你学习到底为何?

附赠多闻

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语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详解:学而时习之,学习完了再复习,就是很高兴的事。这不是傻子么?

我们都知道学习了新的理论知识或者技能,只有运用到实际工作或事业中去,无论成功失败,对我们的学习都有检验,对我们进步是有帮助的,有反馈,才有益于学习,才有快乐的可能。单纯为了学习而复习,是没什么快乐的。孔子从来没有说死学习死读书,他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教育是很开放的,不是摇头晃脑的书呆子。

一会说学习,一会说朋友,一会说又说自己很豁达,在内在逻辑上似乎不通。有另外一种说法:孔子学会了一种治理国家的礼制和方法,运用到实际治国中去,得到了一点成绩,这不就是很高兴的事么。因为自己的政策治理好了国家,而得到志同道合朋友的支持,内心很快乐。但是,不同政见者不能完全了解自己的治国主张,自己能做到不生气,这才是君子的心胸啊。

2、原文: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语译: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想问题,(但是并)没有益处,(这样)还不如去学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也足道]“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怎么来的?
且学且乐且为人——《论语》悟读【1】
孔子《论语》“仁”的两个内涵,理解了它才算真正入门儒家思想
安德义论语解读—宪问篇第十四(7)
孔子说,做人要厚道
半部《论语》治天下~雄图书法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