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闵行的这些老建筑,越读越有味道(中)

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上海原先对外开放的建筑场所近期陆续暂停对外开放。为保障群众文化权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各区文化和旅游局,推出“建筑可阅读”线上平台,继续为各界公众提供服务,让广大市民可以足不出户,在线上阅读建筑之美。

昨天小闵介绍了闵行区内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闵行这些老建筑

去倾听它们的故事

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

01

梅园

梅园,旧称“梅月”,位于浦江镇革新村13组1号~48号。东临刘家宅河,西濒小港河,北距召楼老镇约300米。奚姓旧宅,传原有九十九间房,建于清代,占地面积约323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57平方米。2003年12月3日,梅园被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


院落坐北面南,中轴线上依次建有三进一层建筑,均砖木结构,青瓦硬山屋面,今院落入口位于东侧。院内主体建筑面阔均十三开间,首进正屋进深为六界,中进和后进房屋进深均八界,厅堂木梁有雕花装饰。东西两侧建有厢房,两端山墙为观音兜形。前进和中进天井纵向由两条连廊将院落分割成横排三套院,后天井围以砖砌粉白高墙。


梅园内的建筑立面现今大多有所改变,但其规模之大、主体构架和布局之完整、做工之精细,为当今区内所仅见,是具有较高历史与艺术价值的古代大宅院。

02

奚氏宁俭堂宅院

奚氏宁俭堂宅院,位于浦江镇革新村12组2号。东侧近东小港,西侧近刘家宅河,西北约300米为召楼老镇。由召楼人奚燕子(1876~1940)建于清晚期,占地面积约509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92.6平方米。宅院曾一度归公有,1980年初归还奚氏,后被变卖,奚氏仅保留 “寧儉堂”木刻匾。宅院东半部正屋为公房,两间厢房归张姓;西半部产权均归钟姓人家。


宅院坐北面南,呈“一正两厢”三合院式布局,建筑为砖木结构一层,穿斗式梁架,青瓦硬山屋面。院落南面入口处建有砖砌仪门,入院门为占地面积116.4平方米的长方形天井。正屋面阔七开间,进深六界,硬山屋面的山墙与厢房连接以坡屋面结合,外形类似歇山顶,屋脊饰有灰塑。正间梁木雕花,枋木上雕刻故事人物图;西次间北窗上保留着原来的彩色玻璃。东西两侧厢房面阔均二开间,进深六界。


奚氏宁俭堂宅院建筑体量较大,虽然建筑局部稍有改建、破损,仪门门楣雕饰略有缺失,但主体结构及外形至今仍保存完整,木雕精美,周边环境留有历史旧貌,为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宅院,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较高。2009年8月6日,被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


03

赵家宅院

赵家宅院,位于浦江镇跃进村4组61~64号(原杜行南街5号),由赵氏先辈建于清晚期。其占地面积433.14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90平方米。现为私产,共有四户居民。2003年12月3日,被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


宅院坐北面南,略呈四合院式布局,即两进两厢中天井。院内建筑均砖木结构一层,青瓦硬山屋面,观音兜形山墙。前后两进正屋面阔均五开间,进深六界。后进正间为厅堂,穿斗式梁架,木构架上有精美的雕花装饰。


平面呈方形的天井四周为回廊,其地坪中央保留着砖拼“瓶升三戟”图案,寓意“平升三级”。南面院大门外两侧屋前建有砖砌瓦花洞窗围墙;宅院东侧亦建有一段砖砌瓦花洞窗的围墙。


赵家宅院是现今区内保存较完整、又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宅院。

04

秦伯未故居宅院

秦伯未故居宅院,位于浦江镇陈行老街中部北侧,即今徐凌村1组84~85号。由我国著名中医秦伯未(1901~1970)的父辈始建于清同治年间,为秦伯未先生故居。2009年8月6日,被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


宅院坐北面南,内有二进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入院门为一天井,正面为面阔三开间的二层建筑,穿斗式梁架,青瓦硬山屋面,观音兜形山墙;底层正间为厅堂,原悬挂“詒穀堂”木刻匾额。前天井西侧为一层的厢房,名曰“玉瓶花馆”,原为主人的书房。第二进为一层建筑,面阔三开间,建造年代晚于第一进。


秦伯未故居宅院至今保存基本完整,为区内较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宅院建筑,又为名人故居,具有深厚的历史与人文内涵。


05

胡氏三寿堂宅院

胡氏三寿堂宅院,位于浦江镇原陈行老街中部北侧,即陈行村1组71号,由胡氏先辈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现占地面积约507平方米。2009年8月6日,被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


宅院坐北面南,现存格局为两进房屋隔两天井,天井两侧为厢房,房屋均砖木结构一层,青瓦硬山屋面。首进正屋面阔五开间,进深六界,三开间的厅堂名曰“三寿堂”,正间梁架为抬梁式、次间为穿斗式;铺地砖尽失,现为泥土地坪;正门裙板均有雕花,屋脊灰塑已损坏。厅堂门前筑有金山石台阶,前面天井地坪铺设小青砖。第二进正屋亦面阔五开间,进深六界,穿斗式梁架。正间名曰“惟勤堂”,方砖铺地,次间和梢间为木地板。正门裙板均雕花,屋脊灰塑已损坏,堂前台阶为金山石,前面天井地坪亦铺设小青砖。


胡氏三寿堂宅院今虽有部分改变,但主体格局保存完整,为闵行区内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宅院建筑。


06

众兴桥

众兴桥,位于原浦江镇先进村8组67号西侧约15米处,即今三鲁公路西侧的东方一路西端再向西约300米处。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民国十五年(1926)重修。2010年再修。2009年8月6日,众兴桥被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


该桥为花岗石质,三跨平梁桥,呈东南至西北走向,跨原蒲达泾故道。桥总长17.99米,三跨桥面板长11.70,桥面中宽1.16米。中跨桥墩为立壁式,两侧刻有楹联,但部分字迹已漫漶不清;桥额题刻“衆興橋”桥名,并镌有王安士等捐银者姓名及“民國拾伍年貳月仝心重修”等题识。东跨桥额亦题刻桥名,并镌有“乾隆廿三年建造”等字样,两端还刻有花纹边饰。

🔻上下滑动查看图片🔻


因该桥周边民房大部份已拆迁,河道被填没,西侧为建设工地的围墙,环境不佳,但未造成对文物本体的实质性影响。

07

同福桥

同福桥,俗称“朱家大桥”,位于浦江镇联星村3组15号东南约300米、联星路南约500米处,桥南为浦东新区的某畜牧场,为两区的界桥。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2006年12月30日,被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


该桥为花岗石质,三跨三拼平梁桥,呈南北走向,跨独树港(现称向阳河)。桥总长17.50米,三跨桥面板长14.98米;三拼桥面中宽1.40米。两侧桥额题刻“公建同福橋”桥名及落款,立壁式桥墩两侧均刻有阳文楷书楹联。

同福桥今桥名题刻、楹联及花纹雕刻均清晰可见,且精美规整,为该地区保存完好的花岗石桥。

08

张家楼房

张家楼房,位于浦江镇近浦村6组61-62号,由张坤生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占地面积约176.75平方米。2009年8月6日,被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坐北面南,平面呈长方形,砖木结构二层,面阔五开间,进深六界,穿斗式梁架,青瓦硬山屋面。底层门板上部饰有“福、寿、喜”等纹样的镂空花窗;二层正面为木结构长廊,南面围有花式木护栏。


该楼房为民国时期较常见的民居建筑,历经八十多年风雨,至今仍保存完整,且外观整洁亮丽,实属难得。

09

赵元昌商号宅院

赵元昌商号宅院,位于浦江镇召楼保南街34、36、38、50、52、54、56、58号,由赵氏先辈建于民国。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920平方米。2009年8月6日,被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


宅院坐西面东,总体布局略呈四合院式。院内建筑均为二层砖木结构,青瓦硬山屋面。天井中央砌有一道南北向的隔墙,将院落分成东西两半。隔墙中间开有门洞,拱形门额上原有“福禄寿”三星塑像,现已模糊不清,其下匾额刻有四字,但也难以辨认。


东半部为传统二层建筑,正屋面阔七开间,底层临街7间房作店铺;西半部为中西结合的二层建筑,正屋面阔五开间,上下两层面对天井处均为走廊,二层走廊围有木护栏,房屋均作居住之用。

该宅院产权有私产和公产两部分,建筑主体结构和外墙仍保留着历史原貌。

10

华家桥

华家桥,位于浦江镇建东村1组境,即今浦星公路西约200米、先新路北侧绿地。始建于民国,民国廿八年(1939)。2008年全面修缮。2012年因大区建设被批准拆除,2016年11月完成在原址附近复建,作景观桥梁。2006年12月30日,被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


该桥为花岗石质,三跨平梁桥,呈南北走向。桥面为三拼板,面宽1.65米,厚0.28米,三跨合计长为17.94米。额刊桥名,两侧分刻建造时间和发起人姓名。两端桥墩由石块垒砌;中跨桥墩为三拼立壁式,两侧刻有阳文楷书对联:“东接鹤沙自有空中来鹤唳,西临龟浦忽闻夜半吼龟声。”落款为“岁在己卯莫(暮)春之初,筠香馆主朗华氏撰联并书。”

华家桥形制规整,雕刻精美,体量较大,保存完整,并刻有花纹、对联和捐助人及纪年等,在同时代的桥梁建筑中具有代表性。

11

水月庵桥

水月庵桥,位于浦江镇原联合村9组境,即今浦放路北侧约10米、浦星公路东约300米处。始建于元泰定二年(1325),明、清时期曾几经修缮,1947年重建。后因桥面缺失,2008年5月全面修缮。2006年12月30日,被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


该桥为花岗石质,单孔拱桥,略呈东西走向,跨原东红卫河支流。今桥面总长为26.98米,中宽2.905米,拱径7.80米,东西桥堍面宽分别为3.63米和3.56米,两边台阶各22级。桥面两侧加筑高约0.5米、厚约0.18米的花岗石护栏及六对望柱。桥身刻有楹联,南侧为“賴遠近協助集事□□□□,繼康同而重修斥貲億萬□□”。北侧为“便船航互讓洞門加闊仍複環,利車輛交通橋堍放長改為平”。

水月庵桥经全面修缮后,今整体保存较好。

12

尚义桥

尚义桥,俗称“环龙桥”。位于吴泾镇东川路北侧、莲花南路东约150米处,即今华东师范大学校园西南隅。由明代兵科给事中、里人蒋性中始建于宣德二年(1427)。清代曾修缮。2004年再修,加筑青石桥栏。2003年12月3日被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


该桥桥面为花岗石质,桥身为青石质,单孔拱桥,呈东西走向,跨樱桃河(今已断流)。桥面总长13.32米,中宽2.82米,拱径4.40米。两边桥面石阶各12级,顶心石浮雕蕖花纹,两侧额石均刻阳文楷书“尚義橋” 桥名。


尚义桥是闵行区境现存年代最早、且有生动人文故事的古代小拱桥,极具历史代表性。

13

彭家花园洋房

彭家花园洋房,位于吴泾镇塘湾村三新街78号内,由原塘湾镇人彭荫乔(1888~1950,人称“彭半镇”),建成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解放后收归公有,作塘湾乡(区)政府办公场所,至1993年乡政府迁出。2005年至今由塘湾派出所使用,总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2009年8月6日被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


整园面东南,园中花木繁茂,中轴线上建有两幢西式风格的二层建筑。前幢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局部为砖混结构),青砖清水外墙,正门前建有以两根圆形立柱支撑的方形露台,青瓦硬山屋面;后幢建筑为砖混结构,外墙红砖上镶拼水泥装饰块,机制青灰板瓦四坡屋面,建造年代应晚于前楼。两楼间挖有小河塘,其上建有作楼间通行的花式护栏小平桥。


该花园洋房经修缮,面貌一新,为历史风貌保存较好的花园洋房建筑。

14

节孝坊

节孝坊,现位于江川路街道中西部的临沧路148号古藤园内西北隅。原位于闵行老街前东街15号,被砌建于房屋墙内,在闵行老街动迁拆房时面貌显露。节孝坊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1996年迁至现址,1997年对缺损部位作全面修复。1999年8月17日被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


节孝坊面东南,主体结构为花岗石质,形制为三间四柱五顶式,高约8米,底宽7.27米,额悬直书“聖旨”二字的青石匾。三间石柱前后均刻楹联,正间正面题刻楷书:“乾坤正氣留閨範,日月恩光耀德輝”;背面题刻:“坊表人倫節孝崇,完全婦道綱常重”。横枋石前后为高浮雕云龙鱼蚌、珍禽瑞兽和吉祥纹案等。


节孝坊为解放后上海地区首座迁移保护的清乾隆年间石雕牌坊,今保存状况较好。

15

项家宅院

项家宅院,位于江川路街道境,即沪闵路近南端东侧的星河景苑南缘,与浦江花苑隔墙相望。由项镇方始建于1917年,1935年全面落成,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2000年9月30日,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


院内主体建筑为两栋二层楼房,楼宇间布局略呈“L”型,以天桥相连。西部一栋先期建造的面南楼房,中西结合风格,平面呈长方形,砖木结构,青瓦双坡顶,青砖镶红砖带饰外墙;正立面上下皆长廊,围花式铁护栏,廊檐下饰镂花弧形挂落;楼前为黛瓦粉墙小院,东西两侧建有辅房和走廊。东部一栋西式面东楼房,平面似倒“凹”字型,砖混结构,清水青砖白灰圆包缝外墙,青瓦多坡顶;正立面中间内凹,筑砖砌圆柱外挑小阳台,两侧的立面前凸折角;门窗砖框均拱券顶;正门安装彩玻璃。


东院墙亦为清水青砖白灰圆包缝,大门额墙浮雕西洋花卉纹。

16

靖安桥

靖安桥,位于马桥镇联建村西侧与松江区交界的茜浦泾上,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重修, 2004年再修,重建青石桥栏,总面积约46.4平方米。2003年12月3日,被公布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


该桥为花岗石和青石混砌的单孔拱桥,呈东西走向,跨茜浦泾。桥面全长18.18米,中宽2.61米,西端桥面宽2.94米,东端桥面宽2.98米,拱跨6.80米,两边石阶各为14级。顶心石雕刻蕖花纹,桥额镌刻楷书“靖安桥”桥名和修桥人姓名,两侧楹联石上均阴刻楷书“阿弥陀佛”四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闵行建筑可阅读系列——召稼楼古镇
常熟古桥(37)——王巷桥
【建筑可阅读】项家宅院
上海的古镇你探访过几处?
千年上海——练塘古镇
无锡老桥记忆丨百年古桥故事多(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