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轻松学《易经》:论《杂卦传》“互体”、“三才”之道

【提要】
 
1.根据《系辞传》,杂卦与互体中爻有关。将杂卦列表并附以互体中爻,于是杂卦规律昭然若揭。《杂卦传》奥秘的破译揭开了《周易》原本就有互体的真相。
2.杂卦“三才”之道与《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思想相呼应,故《杂卦传》属于《周易·易传》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杂卦“三才”之道与《周书》“三极”吻合,《杂卦传》思想接近文王、周公所处的商周之际,《杂卦传》与《周易》古经存在传承关系。
4.《杂卦传》上组为“坤”,中组为“人”,下组为“乾”,似乎是与《归藏》有关,《归藏》又名《坤乾》。
5.《杂卦传》保存了二十七宿体系向二十八宿体系演变的历史信息,《杂卦传》在《归藏》与《周易》之间承前启后,浓缩了殷商文明到成周文明的演变,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杂卦传》综述
 
《杂卦传》是《易传》十篇(又称为《十翼》)的最后一篇,《易传》是对《周易》古经最具权威的解释文献,《易传》是孔子及其弟子在《连山易》《归藏易》古经原始解释文献(这是《说卦传》的大部分内容的来源)和《周易》古经原始解释文献(周公作《易象》以诠释《周易》系辞,这是后来《彖传》《大象传》《小象传》的来源)的基础上编注而成。
《易传》是《周易》古经“传声器”,孔子“述而不作”,孔子编辑《易传》是为了传播《周易》,《周易》经传一体一用,用以显体,体以发用,体用不二也。
 
《周易·杂卦传》: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时也。《无妄》,灾也。《萃》聚而《升》不来也。《谦》轻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贲》,无色也。《兑》见而《巽》伏也。《随》,无故也。《蛊》则饬也。《剥》,烂也。《复》,反也。《晋》,昼也。《明夷》,诛也。
《井》通而《困》相遇也。《咸》,速也。《恒》,久也。《涣》,离也。《节》,止也。《解》,缓也。《蹇》,难也。《睽》,外也。《家人》,内也。《否》、《泰》,反其类也。《大壮》则止,《遯》则退也。《大有》,众也。《同人》,亲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过》,过也。《中孚》,信也。《丰》,多故也。亲寡,《旅》也。《离》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处也。《需》,不进也。《讼》,不亲也。
《大过》,颠也。《姤》,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归待男行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归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穷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周易正义》韩康伯曰:“《杂卦》者,杂糅众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也。”《杂卦传》是利用《周易》六十四卦“错综”即“非覆即变”的原则,将卦义同类的或相异的的两卦作为一组,通过对举使其义凸显。人们一般都论定:《杂卦传》“以同相类”者少,“以异相明”者多。“以异相明”是《杂卦传》主要的解释方法。
 
二、杂卦与互体中爻有关
 
《周易·系辞传》曰: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朱震《汉上易传》引京房云:
“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中爻不备。”京房注“非中爻不备”曰:“互体是也”。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京氏谓二至四为互体,自三至五为约象。”
王应麟编《周易郑康成注》四库馆臣提要中说:“郑玄注多言互体,并取《左传》、《礼记》、《周礼正义》中论互体者八条,以类附焉。考郑玄先受京氏《易》,又从马融受费氏《易》,故其学出入于两家。然要其大旨,费义居多,实为传《易》之正脉。”
《春秋左传正义》孔颖达疏:“二至四,三至五,两体交互,各成一卦,先儒谓之互体。圣人随其义而论之,或取爻象或取骏体,言其取义为常也。”
李光地曰:“杂者何也?交互之谓也。卦之上下分为二体,不相杂也,以中四爻交而互之,则杂矣。”
李守力按:《系辞传》明言“观象系辞”,若仅用主卦取象,《大象传》可得,爻辞则无从得出,故西周春秋时期传易经师使用互体乃是司空见惯,《左传》《国语》筮例为证。(笔者在《周易密钥》有“论互体为《周易》经传本有”一文。)
 
《周易》六十四卦,按二至五中爻为互体卦,则只有八对卦:
1.中爻为乾、坤:乾、坤,剥、复,大过、颐,姤、夬四组错综卦。
2.中爻为剥、复:比、师,临、观,屯、蒙,损、益四组错综卦。
3.中爻为解、蹇:震、艮,谦、豫,噬嗑、贲,晋、明夷四组错综卦。
4.中爻为渐、归妹:大畜、无妄,萃、升,随、蛊,否、泰四组错综卦。
5.中爻为既济、未济:解、蹇,睽、家人,渐、归妹,既济、未济四组错综卦。
6.中爻为姤、夬:咸、恒,大壮、遁,大有、同人、革、鼎四组错综卦。
7.中爻为大过、颐:涣、节,小过、中孚、丰、旅,离、坎四组错综卦。
8.中爻为睽、家人:兑、巽,井、困,小畜、履,需、讼四组错综卦。
 
《周易》六十四卦,以中爻互之,只此十六卦,既以六爻循环互之,亦只此十六卦。这十六卦是《乾》、《坤》、《剥》、《复》、《大过》、《颐》、《姤》、《夬》;《渐》、《归妹》、《解》、《蹇》、《睽》、《家人》、《既济》、《未济》。
把这十六卦再提炼,这十六卦以中爻互之,只此四卦:《乾》、《坤》、《既济》、《未济》。
《乾》、《坤》、《既济》、《未济》统乎《易》之道矣,故《序卦》、《杂卦》皆以是终始焉。
乾坤为六十四卦起点,既济未济为六十四卦终点。
把乾坤既济未济四卦再提炼,只能是八经卦乾坤坎离了。而重卦乾坤坎离正是《周易》上经的始终点。
周易崇尚“中”道,互卦是中道的表现之一。“中”找到了,两端(终始点)也就找到了。
《周易折中》六十四卦中四爻互卦图
 
以下将杂卦列表并附以互体中爻,杂卦规律因此昭然若揭:
 
杂卦互体中爻表第一组

杂卦第1至28卦明显为一组。笔者称之为杂卦第一组。乾坤、震艮、兑巽、剥复是《周易》六十四卦卦序的节点,十六卦的剥复、归妹渐、解蹇都非常有序地集中在这一组。“剥复复剥剥复复剥”的这种互覆式的排列是《周易》的通例(反象说)。
杂卦第一组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中爻一栏出现了五个剥卦、五个复卦,再取中爻,全是坤卦,加上第2卦坤,共有11个坤卦。另外节点震艮、兑巽都是四维卦。这给人一个强烈的暗示:杂卦第一组虽以乾卦为首,实际讲的是“地”道。
在为首的1乾2坤之后是3比4师,比卦上坎下坤,月从大地升起之象,师卦上坤下坎,月没于大地之象。最后两卦27晋28明夷,晋卦上离下坤,日从大地升起之象,明夷卦上坤下离,日没于大地之象。可见杂卦第一组无疑是在阐述“地”道。

杂卦互体中爻表第二组

杂卦第29卦至56卦明显为一组。笔者称之为杂卦第二组。否泰是《周易》六十四卦卦序的节点,十六卦的睽家人、姤夬、颐大过集中在这一组。
杂卦第二组也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周易》家人卦、同人卦带“人”字的卦全部都在这一组。家人卦出现了四次。代表夫妇之道的咸卦与《周易》卦序相同都是第31卦,恒卦亦然,与《周易》都处于第32卦。代表人伦之道的履卦(礼也)也在这一组,位于第54卦。人位于天地之中,故否泰二卦居焉,八经卦中唯有坎离二卦主爻得中,51离卦、52坎卦,颐为大离,大过为大坎。
杂卦第二组始于井困,终于需讼,这四卦都有坎卦。井为村落吃水用,需从雨为农田用,皆人道也。又,人乃性命组合,命来自地,坤卦,性来自天,乾之中阳孕育于坤之中,得坎卦为人,此所以坎为肾为先天之本。
杂卦第二组中爻始于家人,终于家人,可见杂卦第二组无疑是在阐述“人”道。

杂卦互体中爻表第三组

杂卦的最后八个卦打破了前边五十六个卦“非覆即变”的通例,于是令古往今来的易学家猜想连篇。笔者称之为杂卦第三组。十六卦的乾坤、既济未济集中在这一组。
杂卦第三组出现了三个乾卦,无疑是在阐述“天”道。
杂卦第三组仅有54个字,一般完整竹简容字22—43字左右,秦简《归藏》残简的字数尚有28字,楚简《周易》每简40多个字。廖名春说:“如果在同一支简上,就不存在错简了”;“如果载于两支简,只是两简前后位置颠倒而已”,也不会错成今本《杂卦传》的样子。杂卦第三组54个字少则用一支竹简,最多用两支竹简,如此根本没有错简的可能。
杂卦第三组完全谐韵,这说明不可能有错简。更重要的是古人传易不是靠竹简,整个《杂卦传》是谐韵的歌谣,古人传易是口传背诵!如此更不会有错乱了!
李西兴先生1990年在《文博》第6期发表《淳化县出土西周陶罐上易卦数符管见》一文,徐锡台先生1994年在《考古与文物》的第1期撰写《淳化出土西周陶罐刻划奇偶数图形画研讨》一文,二者都认为淳化出土西周陶罐上11个数字卦的卦序,以乾卦为首,夬为尾卦,这与《周易·杂卦传》中六十四卦排列次序基本相同。由此说明《杂卦》本身就是西周易卦筮占的古体系之一。
天圆地方,故《周礼》“以苍璧礼天”,将大过卦的六个爻刻画在一个苍璧上,正好形成了杂卦第三组的卦序。如此巧夺天工,非圣人之作,孰能为之?
大过卦六爻循环连互形成杂卦第三组卦序图

初二三四为《姤》,上初二三为《渐》,五上初二为《颐》,四五上初为《归妹》,三四五上为《夬》,二三四五为《乾》,然《杂卦传》文无《乾》者,《乾》在篇首,《夬》尽则为纯《乾》,首尾相生之义也,《既济》、《未济》为节点不在互卦之内。


《周易》以大过为丧葬之卦,《系辞传》“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同时,古人认为圣贤死亡之时也正是“登天”之时,故6500年前的濮阳西水坡M45号墓葬(一般认为墓主是伏羲)有青龙白虎北斗天文图,后之先王墓葬皆于穹顶画天文星图。此所以《大过》卦演出周天六卦,所谓乾卦《彖传》“时乘六龙以御天”。六卦加上大过卦本身和既济卦、未济卦两个节点一共九卦,法乾“用九”也。
以上将杂卦列表并附以互体中爻,于是杂卦规律昭然若揭。
《杂卦传》奥秘的破译揭开了《周易》原本就有互体的真相。
至此,我们发现了《杂卦传》的基本规律,杂卦第一组代表“地”,杂卦第一组的乾实际属于第三组,如此则有27卦。杂卦第二组代表“人”,有28卦。杂卦第三组代表天,有9卦。
《杂卦传》三才,地在上组,人在中组,天在下组,这是为了与《序卦传》对称相覆。《序卦传》是《周易》卦序之歌,自乾坤至坎离为30卦上经,自咸恒至既济未济34卦为下经。上经最后四卦颐、大过、坎、离,下经开始二卦咸、恒,此六卦表示“人”道。颐,大离;大过,大坎。坎卦中实,至诚之道,《中庸》之道也。离卦中虚,明明德,《大学》之道也。《大学》、《中庸》,性也,“人”道之本也。咸卦为男女之道,恒卦为夫妇之道,命也。故上经最后四卦乃“人”道性命之主也。震、艮、巽、兑四维之卦位于下经,故下经为“地”道。故《序卦传》上下两端实为“天”、“人”、“地”,《杂卦传》为“地”、“人”、“天”,两者是相覆的关系。
这就是《杂卦传》的“三才”之道。“三才”又称为“三材”、“三极”。
 
三、论《杂卦传》“互体”“三才”之道
 
《周易·系辞传》曰: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故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周易·说卦传》曰: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兼三才而两之”,三指三才,两指阴阳,《杂卦传》分为三组为三才,《周易》分为上下经为阴阳。帛书《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把阴阳与三才统一起来。阴阳中,三才也。
杂卦“三才”之道与《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思想相呼应,故《杂卦传》属于《周易·易传》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杂卦“三才”之道与《周书》“三极”吻合,说明《杂卦传》思想接近文王、周公所处的商周之际,《杂卦传》与《周易》古经存在传承关系。
《逸周书·卷五·成开解第四十七》:
成王九年,大开告用。周公曰:“……王其敬文命,无易天不虞。在昔文考,躬修五典,勉兹九功,敬人畏天,教以六则、四守、五示、三极,祗应八方,立忠协义,乃作。三极:一天有九列,别时阴阳;二地有九州,别处五行;三人有四佐,佐官维明。……”
成王元年(黄怀信注:九为元字之误),周公大加开导并告诉成王所应当实行的事。周公道:“大王应敬重天命,不要改易,上天不会欺骗我们。以前先父文王,亲自修治五典,勤勉九功,敬人畏天,教给我们六则、四守、五示、三极,敬顺八方,立于中道且合乎义,然后才去做。三极是:一是天上有九星,分别主管阴阳;二是地上有九州,分别处于五行(土在中、木在东、金在西、火在南、水在北);三是人体有四位“辅政大臣”(肝脾肺肾),帮助“君王”(心)明断。
杂卦第一组代表“地”27卦,《周书》“地有九州”,三九二十七。杂卦第二组代表“人”,有28卦,《周书》“人有四佐”,四七二十八也。杂卦第三组代表天,有9卦,《周书》“天有九列”也。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永恒研究员、李勇副研究员于《中国科技史杂志》2009年第30卷第1期发表了《二十八宿的形成与演变》一文,使用天文计算的方法,以二十八宿与天赤道符合的程度、月行宿度和对偶情况,确定二十八宿体系的形成年代为公元前5670年左右。在二十八宿体系形成的公元前5670年前后,二十八宿基本上是沿赤道均匀分布的,即各宿的赤经之差是相似的。
杂卦第一组和第二组都有28个卦,这是效法的二十八宿体系。将杂卦第一组首乾归入第三组,第一组变成27卦,这是效法二十八宿体系的前身:二十七宿体系。陈遵妫考证,中国古代曾经使用过二十七宿,东壁本来是营室的一部分(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最早北斗星是九颗星(《周书》“天有九列”),二十七是九的三倍。后来采用北斗七星后,就是用二十八宿了,二十八是七的四倍。(陈久金考证:中国上古以北斗定时节,先后存在北斗九星和北斗七星两个标准。《自然科学史研究》1994年第3期:北斗星斗柄指向考)
邵雍研究《序卦传》六十四卦“非覆即变”的思想,指出:“重卦之象,不易者八,反易者二十八,以三十六变而成六十四也。”又说:“大成之卦(即重卦),正者八,变者二十八,共三十六卦也。”八为八风八节,二十八为二十八宿,三十六为太阳历。
《序卦传》只有二十八宿,而《杂卦传》保存了二十七宿体系向二十八宿体系演变的历史信息,这说明《杂卦传》的成书时间很早。《杂卦传》上组为“坤”,中组为“人”,下组为“乾”,似乎是与《归藏》有关,《归藏》又名《坤乾》。商周时期,属于北斗九星历法的二十七宿逐渐向属于北斗七星历法的二十八宿演变,《杂卦传》在《归藏》与《周易》之间承前启后,浓缩了殷商文明到成周文明的演变,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因此,《杂卦传》思想接近文王和周公,并可上溯到伏羲时期的上古文明,这说明《杂卦传》的价值一点也不低于《序卦传》。孔子将《杂卦传》编辑于《易经》之终,必有深意,所谓“压轴戏”也。这也是为了强调《系辞传》“《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的思想。
 
四、《杂卦传》“错简说”与后人疑经改经

《杂卦传》前56卦遵循着与《序卦传》相同的“非覆即变”的原则,《杂卦传》最末尾的八个卦则打乱了这个原则。东汉郑玄注“大过,颠也”曰:“自此以下,卦音不协,似错乱失正,弗敢改耳。”后两宋苏轼、蔡渊承袭此说,并依韵而订正之,然所订顺序各有不同。
朱熹对错简说持比较审慎的态度,他说:“自《大过》以下,卦不反对,或疑其错简。今以韵协之,又似非误,未详何义。”(《周易本义》)
东汉郑玄,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朱熹是继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一代儒学大师,是千百年一出的大儒。两位大贤都对《杂卦传》持审慎态度,说明了他们内心深处的高度自省。
李尚信先生在《周易研究》2009年5期发表论文“《杂卦传》真的存在错简吗?”,文章认为:
前贤对于《杂卦传》错简问题之所以争论不休,原因在于对《杂卦传》内在的象数结构与规律及其体现的深层思想缺乏认识。《杂卦传》卦序效法的是昼夜变化之道,依其内在的象数结构,可分为上、下、杂三篇,表明《杂卦传》的传承是完整无缺的,“错简”说不能成立。《周易折中》针对《杂卦传》提出的互卦与循环互卦的观点,也明白无误地证明了这一点。
李尚信先生的观点可谓真知灼见。笔者正是循着李光地、李尚信的思路继续研究,才发现了《周易·系辞传》提倡的“三才”之道就在《杂卦传》中,同时发现《说卦传》与《系辞传》思想前后呼应,紧密联系,从而证明《说卦传》是《易传》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杂卦“三才”之道也与《周书》“三极”吻合,这说明《杂卦传》思想源于文王和周公,故《杂卦传》与《周易》古经思想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杂卦传》在《归藏》与《周易》之间承前启后,浓缩了殷商文明到成周文明的演变,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笔者发现的《杂卦传》奥秘只占《周易》沧海之一粟,期待贤者有更多的悟处。
当今大多数学者亦仍信从《杂卦传》“错简说”,并且大胆地疑经改经。这使我想起了1992年12月9日在北京图书馆举行的易学讨论会上,张岱年先生说自己对《易经》内容有95%弄不懂,朱伯崑说自己对《易经》最多只能弄懂5%(见:周桂钿《“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纪念张岱年先生百周年诞辰》)。张岱年和朱伯崑说自己对《易经》内容有95%弄不懂,因此绝不会有“疑经改经”的想法。张岱年是前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孔子研究会会长,朱伯崑是前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院长,二人都是儒学界、易学界最受人推崇的大师,他们对《周易》解读的态度如此审慎,令学术界十分钦佩。
当今之世,去圣久远,儒道佛皆处于末法时期,靠钻研文字无法领悟圣贤遗言,只有以“洁净精微”之心与天地保持合一的境界,才能映照出古圣先贤的真实义。
(本文引自李守力著《周易诠释》(纸本书未编入),最新修订日期为2019年6月1日,为文化传统平台原创发布,本链接可用于个人学习分享,机构转载请联系本平台获取授权。)解悟经典,修身治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易》与儒家
漫谈-周易卦序和三爻卦、古经文本
从帛书《易》说到传本《易传》(文:李守力)
1、《周易诠释》、《周易密钥》目录(李守力)
《易经》的作者是谁?
观点|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周易》古经的符号语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