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度分析:“反者、弱者”与“有、无”啥关系?

我在多篇文章中阐述了自己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理解:“对事物正确反馈”是认知思维之道;“弱化主观思维”是实践行动之道。有一部分读者朋友认同我的理解,但还是有相当多的读者不认同。那些经常在一起探讨、争论《道德经》的诸多友友们都没有发表意见,但也没有因为我的理解而改变自己的理解,说明还是不接受我的理解。没有关系!

今天这篇文章想从“反者、弱者”与“有、无”的关系来进一步阐述我的理解的“正确性”。因为有位读者朋友就明确指出:你这样理解,前后两句不搭界。

按照传统的理解,这两句确实不搭界。所以就有朋友明确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一句是在传抄过程中放错了位置——版本、错简和所谓篡改,是不理解《道德经》最好的借口。

那么“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错简吗?这两句有没有关系呢?

以我的理解,这两句关系很大,水乳交融,根本分不开——

  • 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对事物正确反馈”是认知思维之道;“弱化主观思维”是实践行动之道。
  • ②为什么要掌握并实践“反、弱”的思维之道,因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里的“万物”不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而是指人们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认知逻辑。老子写《道德经》时条件很艰苦,是写在竹简上的,所以要以最简练的文字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意思是:人们对万事万物的认知逻辑来源于哪里呢?来自于“有”,“有”可以理解为“已有的认知”;而“已有的认知”来源于哪里呢?当然来源于“有之前的认知——无”,“无”可以理解为“元认知”,即第一手经验、认证、实验结果等。

拿上一篇文章《仍在宣传煤炭能吃的,请当众直播:否则绷住嘴!》来说明——

“煤炭能吃”,这是有些人对这件事的认知逻辑。这个认知逻辑能不能成为普适的逻辑,并上升为“大道”,成为人类遵行的生活规则?那就要运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思维和实践方法。

怎样运用?那就要请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无”这个法宝——“煤炭能吃”这个结论来自于“有”,即那三个“新闻报道”以及“道听途说”,而“新闻报道”和“道听途说”是不是来自于“无”呢?不知道,我们产生“不知道”的疑问,就是“弱者道之用”。如果你没有这种疑问,就会无脑接受这个认知逻辑,就没有践行“弱者道之用”。

没有践行“弱者道之用”,就意味着你认知中的“逻辑链”断了,是不完整的。所以要证明“煤炭能吃”这个认知逻辑,需要将“逻辑链”接上。接上“逻辑链”这种思维,就是“反者道之动”,即对认知逻辑进行正确地反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无、反、弱、无为 ||《道德经》最难理解的概念其实很简单
《老子》的道到底是什么?道又有什么用处?再答网友的评论
庄子《秋水》:人类悲剧的根源,取决于自己的认知狭隘
什么是意识、潜意识、主观意识?它有什么作用?为什么道在意识中
易道之象数思维逻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