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贫农出身,6年写出百万巨著获茅盾文学奖,42岁去世献身文学

用实战经验帮你高效精进的写作培训师


原创|第297篇

文|若初

1

《平凡的世界》,感动了无数人。

路遥成就了它,它也“摧毁”了路遥。

历时6载,搜集资料,准备素材,就花去了整整3年时间。

他翻阅了故事背景这十年期间所有的报纸,以及相关的文学刊物,以至于:“眼角糊着屎,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果搁在刀刃上,只好改用手的后掌继续翻阅。

因为他认为,只有彻底弄清了社会历史背景,才有可能在艺术中准确描绘这些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形态和精神形态。

因为他认为,作家主要的才能之一就是编故事。而对一切常识性的,技术性的东西则不敢有丝毫马虎,一枝一叶都要考察清楚。

是的,故事可以编,但生活不可以编。

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不能脱离历史事实去编,不能违背生活逻辑去编。

想想《甄嬛传》、《琅琊榜》、《长安十二时辰》,为什么都能大火,其中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考究

考究,是源于细节,是基于生活逻辑,是对故事所处历史背景的精通。

对比那些两三个月就拍摄技术的快餐影视来说,《甄嬛传》、《琅琊榜》、《长安十二时辰》赢了。

对比那些三五月,甚至一两个月就完成一本小说的人,路遥6年磨一剑,用《平凡的世界》赢了。

他能抛下虚名,扎实花了3年时间走访各地,走进群众,勘察现实,就是力求这份精准:“要看清全局中每一个末端小节,甚至背景上的一棵草一朵小花也应力求完美准确地统一在整体之中”。

辛苦吗?当然辛苦,就像一个孤独的流浪汉在鄂尔多斯地台无边的荒原上漂泊。

但是,他为这份劳苦而欣喜,因为在无穷的奔波中,他看见了《平凡的世界》里某些人物轮廓逐渐出现在生活广阔的地平线上。

对路遥而言,这是一部以青春和生命作抵押的作品,所以,他不能输。

哪怕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也要用自己的标准完成它。

2

1988年,他完成了百万巨著《平凡的世界》,1992年,他就与世长辞。

他去世的那一年,42岁,而那一年,我才刚出生。

最终的结局,果然应验了他写书之前的预言,他确实是付上了青春和生命的代价,才完成了这本著作。

6年创作,让他的身体垮掉,健康亏损。

完书当天,他来到卫生间用热水洗脸,第一次认真地在镜子里看自己。

“我看见了一张陌生的脸。两鬓竟然有了那么多的白发,整个脸苍老得像个老人,皱纹横七竖八,而且憔悴不堪。”

看到自己这幅“破败”的样子,他难过的哭,委屈得像个孩子。

很多人其实都对作家有个误解,以为一杯清茶,一份纸笔,就有无数灵感用来,轻松惬意地,用笔尖在纸上像小精灵一样跳舞,然后自有惊世骇俗制作诞生。

自从我做新媒体以来,也常常被人误解,觉得我做的事情轻松还赚钱,写写文章就能财源广进。

那是他们没看到我如何为了选题抓耳挠腮,没看到我找不到创意时如何在电脑桌前枯坐,没看到我颈椎如何常年不适······

写作需要灵感,那是锦上添花,但更多时候,它也只是一份劳苦的工作。

需要自律,需要意志力,需要毅力,才能让写作成为一个职业,而不仅仅停留在一个爱好的水平上。

路遥形容写作这件事,非常贴切。

他说,写作是艰苦的。

他说,写作就是奴隶般机械性的运动。

他说,写作就是牛马般的劳作。

他说,写作并不是一种潇洒的职业。它煞费人的心血,使人累得东倒西歪,甚至像个白痴。

所以,别误会了写作这个职业,它不完全是浪漫的,它和其他职业一样,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份沉重。

3

动笔的这三年,他究竟经历了什么呢?

写第一部时,他从城市里,特意搬到一个偏僻的煤矿写作,为了提前体验第三部将要写到的煤矿生活。

他要亲身体验,哪怕煤矿这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每天吃的是馒头咸菜,日日与老鼠为伴。

他对这部作品倾其所有,这是用信念浇奠的一部作品。

他非要自苦,因为他持守着自己的原则:现实主义在文学中的表现,绝不仅仅是一个创作方法问题,而主要应该是一种精神。

写作紧张的时候,他经常忘记吃饭,一天一顿就凑合了;

为了约束自己的写作进度,他给自己制定任务表格,完不成就不上床睡觉。

他是一个“早晨从中午开始”的人,万籁俱静的深夜,给了他无数的文学遐想,灵感、诗意和创造的活力都在尽情喷涌,让他在小说的世界里极速前进。

无数个凌晨,他从书桌前站立起来,常常感到金星飞溅,腿半天痉挛得挪不开步。

躺在床上,他都有种“生命即将终止”的感觉。

但他仍然攻克己身:你没有权利使自己停顿不前。你为自己立下了森严的法度,布下了天罗地网,你别指望逃脱。只要没有倒下,就该继续出发。

写第二部的时候,他的身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苍老萎靡了许多。走路速度慢了,饭量少了,眼睛也长期发炎。

医生给的诊断结果是:思维长期集中焦虑而造成的,建议停止工作和阅读。

他难以接受这样的忠告,但也开始体贴自己,注意身体。

写作依然在继续。

等到第二部写完的时候,他几乎是筋疲力竭:身体软弱得像一滩泥。最痛苦的是每吸入一口气都特别艰难,要动员身体全部残存的力量。

为了能活着完成作品,他决定第三部回到故乡榆林去写,一方面也是为了在那里治病,另一方面,他悲观地想,如果真的死在那里,也算叶落归根。

他就像要完成自己的人生一般,去拼命完成自己的作品。

4

在生命与完成作品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用强弩之末的身体,去吹响最后的号角。

身体是痛楚的,但心情是雀跃的。

他常在晚饭后,沿着附近的河边散步,听着鸟鸣和流水声,想着离完成作品的目标越来越近,眼里就忍不住旋起幸福的泪水。

路遥回忆说:这是一次漫长的人生孤旅,曾丧失和牺牲了多少应该拥有的生活,最宝贵的青春已经一去不复返。

但是,他仍然觉得,为某种目标而献身,就应该是永远不悔的牺牲。

他甚至对自己说:要拒绝舒适,要斩断温柔,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能有豪迈的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有可能弹拨出绝响。

我读到这些话的时候,也不禁纳闷:真的有必要这么严厉地苛待自己吗?

在上一篇《路遥||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你才有可能成就事业!》文章推送后,有读者留言:

我也是为此觉得十分惋惜的,我身边有个很敬仰的心理学教授,他花了15年的时间,写了一本书,每天跑步锻炼,身体很硬朗,在同龄人里,属于冻龄级别。

我就在想,假如路遥也能早早注意身体健康,该多好啊,也不至于完书四年后,就撒手人寰。

可是,我们都忽略了一个事实,每个人成长的时代不同,人生经历不同,人,是建立在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上来做抉择。

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里,小说开头,父亲教导儿子的一段话: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那些优越条件。

路遥的成长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经历,让他把作品,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一个陕西贫农的儿子,因为家太穷,又想读书,被父亲亲自送到县城伯父家里,过继给别人当儿子。

身上带着贫穷的烙印,带着敏感而自尊的心。

他后来是成名了,不缺衣食,但是黄土地里长大的他,骨子里带着一份倔强的质朴。

在读《早晨从中午开始》的时候,我在书里找到了路遥拼上性命也要完成作品的答案:

生活拯救了我,就要知恩而报,不辜负他的厚爱。要格外珍惜自己的工作和劳动。你一无所有走到今天,为了生活慷慨的馈赠,即使在努力中随时倒下也义无反顾。你没有继承谁的坛坛罐罐,迄今为止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劳动所获。应该为此欣慰。

因为他一出生,就拿的是一手烂牌,三四岁就看清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处境,因为起点太低,而后面人生遇贵人也好,有转机也好,总之,他受到了命运和生活的馈赠。

所以,对他而言,曾经的经历融进骨血,他为那片黄土地而活,他与那片土地上的农民共情。他想的,不是自己还能得到什么,而是自己还能付出什么。

所以他将健康生死置之度外,他只想真实地用作品告诉人们,那十年,这片土地上发生了怎样的历史变迁,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是怎样的生活着,他将自己的人生和心血揉进作品里,写成一部百万巨著的血书。

这是他给自己的使命,这比生命更重要。

有些人,是为活着而活着,有些人,是为使命而活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路遥的风骨。

他将自己献祭给这部作品。

就像孙悟空拾起了金箍棒,一往无前望向天际:
“大圣,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路遥
杂文《路遥,留给作家们的警示!》
跟大咖学写作系列(17)—路遥
当年路遥《平凡的世界》问世到底有多难,编辑根本就看不上
路遥诞辰70周年:《平凡的世界》背后的故事
数学才子解读《平凡的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