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习儒家经典,为何要从四书中篇幅最短的《大学》学起?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但凡一提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们都会心潮澎湃。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9个字皆出自儒家同一部著作,「四书」之首的《大学》。

它是一篇论述儒家思想的散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曾子所著,是一篇古代论述教育理论的经典之作,其文文辞简约,却内涵深刻,历经传诵长达两千多年,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宋代以前,《大学》收录于《礼记》中,后南宋理学家朱熹首次将其与《中庸》《论语》《孟子》汇集起来,同时为其作章句集注,编纂成《四书章句集注》一书。

而后,朱熹更是提出,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足以见得《大学》在其心目中的地位。

然而,多数人在学习儒家经典时,往往都是从《论语》里的「学而时习之」入手,《大学》与《孟子》更是没有认真学习过,《中庸》更是因为难懂,压根就没有碰过。

于是,对儒家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了「一知半解」亦或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更别提知行合一,得其所,也得其乐了。

因此,这一系列文章里,灵遥将结合《华杉讲透<大学·中庸>》与我自己对《大学》的理解,和你聊聊《大学》里的微妙之处。

希望你喜欢~

01.

何谓「大学之道」?

我们在阅读古人留下的思想著作时,一定要时刻牢记一件事,第一句话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告诉了我们古人为什么会写这本书。

首先,我们来看「大学之道」。

在古代,「大学」一词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表示某个人学识渊博,有「博学」的意思;另一个是相对「小学」而言的,也就是「大人之学」。

古人从八岁开始上「小学」,学习的是基础的文化知识与理解,包括了「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内容;长到十五岁后便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学问。「道」的含义,原本是指道路,还可以引申为「规律、原则」等。

那么,儒家的「道」又是什么呢?或者说,我们学习「儒家」,学习的是什么呢?

02.儒家的「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第一句里,古人讲得很清楚了,共三点: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我们先来看第一点「明明德」。

这里的前一个「明」是动词,朱熹说,「明之也」,也就是「擦亮,使之恢复明亮」的意思。后面的「明德」是一个词,意思是,德本身是光明明亮的,它对应的是蒙学《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

因此,「明明德」这三个字,你可以这么来理解:

人刚一出生的时候,Ta的品性是最好的,说的都是真话,做的都是不昧良心的事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一点点地长大了,便不自觉地受到了环境的影响,沾染上了一些不好的东西,存了私心,然后就跑偏了。

因此,我们便需要借助对「儒家」的学习,擦拭蒙在心灵上的尘土,知世故,而不世故。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点「在亲民」。

这里的「亲民」,我们不能够单纯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要结合后面的内容来理解,也就是《大学》第三章里的,《康诰》曰:「作新民」。

先看《康诰》的历史背景。

康叔是文王的第九子、周公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周灭商之后,商国人发动了叛乱。周公平定叛乱后,就将康叔分封到了殷商的故地,建立了卫国。康叔就任以前,周公起草了《康诰》,作为给他的政治指导,有一句是这样讲的: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康诰》

翻译成今天的话,便是:好了,你还年轻,应该弘扬周王的期望,保护殷商旧民,也算是帮助周王顺应天命,让人民振作起来。

看起来,这里的「作新民」一词,有让殷商的遗老们在周王「仁爱」的感召下,老实本分地做人,效忠周天子的意思。

因此,「在亲民」里的「亲民」应该解释做「新民」,结合前面的「明明德」,指的是在做好了自己以后,去带动与感化周围的人,弃恶扬善,建立起人人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

这两个句放在一起,说的正是儒家思想里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最后,是第三点「止于至善」。

朱熹说,止,就是到这儿不走了。至善,就是最完美的境地。

那么,做到哪个地步叫做「完美」呢?这里,可能很多朋友会把它给误解为「多,越多越好」。事实并非如此,比方说,你去锻炼身体,目的若是燃脂的话,让你的心率达到最高心率的60-70%便足够了。如果一味追求锻炼的效果,把「强度」调得过高,会很容易发生危险。

因此,我们做事的事情,讲究一个「适度」,说白了就是,梦想与能力要匹配。放到儒家思想里,便是「中庸」,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恰恰处在正中间。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挺难的。因为,人都是有私心,有贪欲的,遇到有利自己的,总会想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03.止定静安虑得,关键在立志。

于是,古人便继续从「止于至善」的「止」开始,继续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够「得」。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止,我们已经知道了,「到这里就不走了」的意思。定,就是立志,我们要先知道自己要什么,才能够知道前进的方向。有了方向后,我们便不往两边张望了,就不乱动了,所以,「定而后能静」。

随后,心里既然不乱动,自然能够随遇而安,在其位,谋其职,踏踏实实地把当下的事情做好,不胡思乱想。这样,我们即便遇到了什么事,也能够仔细思量,不忙不错,所以说「安而后能虑」。

最后,我们便能够到达自己的目的地,求财得财,求仁得仁。

讲到这里,灵遥想和你说一段我自己的经历。

我在大学里,学的是碳金融,一门研究如何利用金融工具来实现节能减排的学科。于是,我在毕业后,便按部就班地进入到了排放权交易所做碳市场方面的研究。

然而,一路走来,因为皆是受到外界的影响,选择碳金融是因为爱丁堡大学是我当时能够拿到的最好的offer,去排放权交易所是因为得到了当时公司领导陈总的赏识,都不是发自我的初心。

因此,我在做这份工作的时候,经常是「人在公司里,心在公司外」,一会儿想去考CFA转金融,一会儿想去考心理咨询师,所以,我整个工作状态一直都不是很好,不到3年便因为抑郁症发作辞职了。

直到两年前的11月17日,我本着本想浪费自己辛苦写出来的稿件的目的,创办了这个自媒体号,立下了读10000本的目标后,心才真正地安定了下来。

期间虽然遇到了很多麻烦,但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放弃,于是,便坚持到了今天,收获了读书562本的成绩。

因此,你如果希望有所「得」,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心中要有一个宏远的志向,也就是说,你要明白你来这个人世间走一趟,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然后,你才能够真正做到不被外在的事物与评价所影响,每一天都能够心安心静,一以贯之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从极简做到极致。

04.

从「知道」到「做到」,

知行合一的智慧

最后,我们再来看《大学》里的第三句,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一句初读平平,但实则告诉了我们儒家所有思想的基本原理的话。

我们先来看前半句,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这里的「物」是指「明德、新民」,本,是根本,末,是末梢。「明明德」才可以「新民」,所以「明德」是本,「新民」是末。

就好像树木先有树根一样,你要先自己「明明德」,才能够去「新民」,去教化别人。这就是儒家的领导力,「率先垂范」,你必须先做好自己,才有资格去要求别人。

然后,是后半句,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里的「知所先后」的「先后」,指的就是选择的原则,决策的原则。知道原则是什么,以及按照原则去做事,便做到了「知行合一」,便能够「近道」了。

然而,现在真正知道原则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比如,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对「好吃的」,也就是能够满足口腹之欲的食物情有独钟。殊不知,我们吃饭的目的,除了填饱肚子,更重要的是补充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所以,我们除了要吃饱,要解馋,更重要的是要吃好,要吃得健康。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知道大千事物的原则与规律,达到《大学》开篇里提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学生应读《大学》修身律己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案
<<大学>>导读讲义
一本注定会成为传世经典的著作:《性命之学:儒门心法新四书阐微》
一、《大学》教案
《大学》之道及其三个向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