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生刘同学的气了

我这周解锁了一项新的人生体验——使用12306的“遗失物品查找”功能。

事情要从上周末开始说起。周日晚上,我想用iPad看一本之前存的电子书,但是翻遍了家里所有角落都没找到它。我突然想到iCloud有查找设备的功能,点开之后发现提示我的iPad 11月22日的时候在上海虹桥。

我还跟刘同学说,“这个位置怎么乱标呀,那个时间我明明在深圳的。”刘同学说,“那明明是你的iPad没电之前最后的呐喊。它想告诉你:我在上海,快来救我。”

我思来想去,终于回忆起来,最近一次把它带出门是在两周前。我当时乘坐的那趟高铁,终点站就是去上海虹桥。估计我下车之前把它落在座椅前面的网兜里了,然后它跟着那趟列车一起去了虹桥。

可怜的iPad,丢失了整整两星期,它的主人才发现它已经不见了。

于是我就开始研究在高铁上丢东西了怎么办。我平日并不是一个粗心大意的人,要不然以我这样超高的出差频率,各种物品早都丢了800回了。凭借着印象,我隐约记得12306APP上有个类似于失物招领的功能。一看,果然有这个功能,于是就开始填遗失物品信息。

这个时候我心里其实是一点都不慌的。因为我觉得,两周了,我的iPad还在虹桥而不是什么奇奇怪怪的角落,只能说明一件事:它是被列车上的工作人员找到并且放在了失物招领处,等待我取回。如果是被其他人拿走的话,它的定位应该在某个小区里才对。

所以我在很淡定地一项一项填信息。

那个时候已经比较晚了,到了我们该洗漱睡觉的时间。刘同学就说,你现在下载一个闲鱼,去看下你那款iPad现在卖多少钱了。要是还没去虹桥的路费贵,就不要了。

我的火“噌”一下就窜起来了。但是我觉察了一下,发现自己在生气,也没冲他发出来,就只是说“那不能啊。”

我心里其实特别不爽,到睡觉的时候还是有点气。一般晚上睡前他会先跟撸猫似的撸一会儿我的头,我那时候觉得很烦,然后就背过身离得远远的睡觉了。

第二天早上刘同学让我去阳台给他拿换洗的衣服,我不乐意。我说我在生气。他问我气啥。我说,“第一,那是我的物品,不管它价值多少钱,你都不可以替我决定它的去留。第二,很明显我是在意这个物品的。对于一个我很在意的东西,你表达它不重要,这是欠拍?第三,我当时正在填信息,12306甚至都没给我回电话,你就直接表示了放弃。如果确实找不到,我也并不是说执着非要找到不可。再说我也没有要求你帮忙,填信息、打电话都是我自己做的,你能不能不要在旁边讲风凉话?

好在刘同学认错态度良好,他当时立刻就表示,“我现在就去虹桥给你取回来。”虽然最后也没让他去取,我自己去虹桥拿回来的,不过我还是原谅了他。

丁老师给我们星辰班留的每日功课中,其中有一个作业叫“观念”。即当产生情绪的时候,记录下自己的每一个念头。

练习了半年之后,我已经能够比较容易地看到自己的念头。我平静的时候是什么念头,烦躁的时候是什么念头,生气的时候是什么念头,开心的时候是什么念头。偶尔甚至可以在别人有情绪的时候,看到对方的念头。

每一次产生情绪的时候,都是修炼自己内心的好机会,都是觉察念头的好机会。当然,也是涨功的好机会。

上周的文章我讲过,当前这个阶段,我已经不认同“情绪管理”这样一个概念,我认为情绪是果,念头是因。只是对结果进行管理的话,结果已经发生了,很难真正有效。管理“因”,才有效。要做的是念头管理。看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念头,为什么会有“一……就……”这样的自动化反应模式。

别人都只是自己的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自己。像这样的小事,正是看见自己模式的好机会。因为模式不只发生一次、不只在一件事中,而是在每一天、大大小小的每一件事、每一个角落。如果一个人总是说“一点小事有什么大不了的”,那他可能一直在惯性中睡觉。小事从不练习,遇见大事的时候,又怎么能“一夜之间突破惯性”呢?

我开始分析刘同学“一句话惹毛我的三个点”。他说了一句话,这是个外界的刺激,其实本质上,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我的内心世界。

我发现,我有一个模式是“讨厌被控制。”(第一层)

任何人跟我讲话,只要语气、表达方式有让我感觉到“这个人在教我做事”,我会超级无敌非常特别不爽。同样一个建议,如果别人跟我讲“分享给你”,或者“我有一点小小的提议”,我就会特别容易接受;如果对方的语气有那种居高临下的、命令的,甚至说“你应该怎样怎样”,我会在心里翻一个大大的白眼,并且不管这个建议有多好都会被我画叉。

我又往深觉察了一层,想到舒马赫在《解惑》这本书讲到的一个理论,关于人的沟通,其实要经历四个过程(第二层)。

我们以为沟通就是“我说你听”,其实远比这个要复杂得多。第一步,是“我心里产生了一个想法”。第二步,我要用“语言、语音语调、肢体动作、表情、文字,以及各种我能够想到的方式,准确地表达我的想法”。第三步,听我说的那个人,他需要“接受所有信号,既包括表面的文字内容信号,也包括我通过语音语调、肢体、各种方式传达的信号”。第四步,他需要“加工与理解”,他的大脑要准确地解析他收到的这些信息。

所以你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出错是常态,“完全理解正确”才是罕见且珍贵的。大部分时候,我们能够大概get彼此的意思就已经非常难得了。

首先,据我观察,很多人是难以精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其次,听到信息的这个人,听到的那一瞬间,就已经是“选择性听见”了经过了一层过滤。再说理解,每个人解析语言的方式都带着自己的滤镜,即使是听到一模一样的话,不同人的理解都有差异。

从原理上想明白这一点之后,我发现我对于“误会”在心里有了更多包容,而不是下意识责怪对方怎样怎样。每个人都是身不由己。

以我对刘同学的了解,借他十个豹子胆,他也不敢“教我做事”。在我们相识的17年时间里,以及我们进入亲密关系的8年半时间里,他每一天都在知行合一地呈现什么叫“温和”和“包容”。他如果是控制欲比较强的那种男性,我俩估计一个月都谈不到就分手了,根本不可能撑到结婚。要知道,我最最最讨厌的类型没有之一就是控制欲强的人。

可是那个时刻我觉得他在“教我做事”,说明是他的说话方式,没有准确地传达他的真实意图。(就是舒马赫讲的沟通过程的第二步)我被触发了自动化反应之后,掉进漩涡里了,远离了真相。

他的意图肯定不是惹毛我。站在他的角度,他认为“省事儿+经济代价最小”是最理性的解决方案,而没有考虑到物品的情感价值。

再往深里思考,别人“一教我做事,我就生气”,我是不是在这样一个自动化反应的轮回中打转呢?(第三层)

我认为,“我自己的人生、我自己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权替我做决定”,因此当我感受到“有人要替我做决定”的时候,我就会被触发战斗模式。但实际上,不管别人说啥,真正做决定的那个人始终都是我自己。

5年的创业经历,加上跟随丁老师学习、修行的两年时间,我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是,生长出了越来越强大的“自我”。我在之前的推文中写过,我今年主动对一段让我受了很多年委屈的关系say goodbye;我主动退出了我不想继续待下去的组织;我主动拒绝不能滋养我的社交,而不会觉得磨不开面子。我开始发自内心地愿意为自己世界里的事情负责,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对于重大的选择,我会等理性跟感性合一了,不拧巴不内耗也不会原理上讲不通,这时才会去真正把这个决策落实。

所以,没有人可以真正左右我的生活——那我在害怕什么呢?我又何必因为“别人教我做事”而不爽呢?他说他的,我不听就完了。

有了这样三层觉察之后,以后当有人再对我讲“你应该……”,再“教我做事”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没事,他左右不了你的人生。

再说第二点。对于一个人认为特别重要的点,向他表达不重要,以此来进行安慰,这是人群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典型的错误安慰方式。我之前也做过类似这种事。

我“有且只有一个”的闺蜜橘长,去年考科目二挂科了,她当时特别难过。在大部分人眼里,这简直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了——大学的考试,挂了可能就没法保研了;考证挂科了,意味着可能要重新再来一年;科目二挂了,意味着你总共有10条命,现在用掉了2条,还有8条命只要把这一关打穿了就行——这算什么事儿呀?

当然,在我眼里,“这也不算个事儿”。我甚至还给她发了一个视频安慰她,大概是讲国外有一个人在训练狗开车。我原本的意思是想逗她开心一下,结果她看完更emo了,她觉得我在奚落她,“连狗都会开车你不会”。苍天有眼,我真没这个意思。

这个事儿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就是每个人在意的那个点真的不一样。很多人会在安慰自己朋友的时候说,“这有什么好难过的”,“别哭了”,“丢了就丢了”。你认为不重要的东西,可能在别人眼里真的很重要。

就好像我的iPad,它曾经在我备考MBA的时候被我用来听网课,陪伴我考试;后来周末的短途出差我嫌电脑沉都会带上它,当生产力工具。某种意义上它也算是我的“战友”了。虽然使用频率没有那么高,我对它也是有感情的。刘同学表达它属于一个“可以放弃”的东西,我当然会生气。

最近还有一个类似的事。我开始接触修行之后,先走了一段弯路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才走上正道。对于正知、正见、正法、正道这些,在我心里是非常珍贵的,我是充满了恭敬与敬畏之心的。最近就有个朋友,拿这个事情开玩笑,发了一些我认为不合适的言语。当时是在微信里,对方看不到我的表情,其实我当场就黑脸了。

我在当下觉察了我的不开心,毕竟“有情绪”了嘛,要去观自己的念。对方后面还在继续说,我已经不再理睬。同时,有情绪说明心被对方带走了,我发现下一次有类似的情境,如果我认为“这个人是真的不懂”,我就会不那么生气。

关于第三点,我觉得刘同学没有动手帮忙还讲风凉话。我汲取的经验是,以后如果一个人很焦急或者怎样的,我发现自己帮不到忙,或者不知道怎么帮他,保持沉默可能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之前大家不是说想要看落地的内容嘛,这就有案例自己来了。

这样深入的剖析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我都自己去反思,比较少会把完整的心路历程公开写出来。看到模式为止,看到念头的产生机制,以及这个烦恼下次再出现的对治方式为止。

丁老师说真正的修行,就是每一天、每件事,每时每刻观自己的念。比起事情具体的问题如何处理,我更关心的是自己在这件事背后深层次的反应模式。

星辰班上次课的时候,有位同学问了丁老师一个问题。她觉察到自己对身边一位朋友有嫉妒,觉得这样很不好,问老师要怎样消除掉这种嫉妒心。

老师说,只要我们还是凡夫,有爱恨情仇都是很正常的。只要你有觉察,就说明已经走在了觉醒的路上。千万不要把自己架在很厉害、很牛逼的位置。很多人有一个强大的惯性,就是在人群中找圣人,找一个完美的榜样、找一个完美的老师;结果就是找一个失去一个,因为他总有一些东西会让你失望。

当你把一个人当神的时候,就是失去他的时候;当你把自己当圣人的时候,就是你纠结的时候。

因此,千万不要这样绑架自己,也不要绑架别人。不要觉得“你是班长你应该怎样怎样”,“你是老师你应该怎样怎样”。

老师特别提醒我们这些在互联网上做博主的同学,“你会发朋友圈,那是你希望别人看到的你。你发的朋友圈是你要去的方向,但那不是你。你只是往那个方向努力,但是离他还有距离;所以千万别被自己的朋友圈骗了。始终记得,不管学到哪个阶段,你都是普通人。

所以我完全接纳这个还会生气的自己。走在修行的路上,会有情绪,会有贪嗔痴慢疑各种“不好”的心思,都是非常正常的。能看到,就已经在路上。

哈哈,我会更加珍惜这些宝贵的产生情绪的机会,再过几年越来越平静了,情绪少了,写这方面内容的素材都少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你无法达成自己的目标
如何契入修行的核心(A)
正念练习后念头更多了?
5.25倾听心中的“微词”
什么是头脑模式?如何降伏它?
【头条】​都是成年人了,你要学会照顾好自己的小情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