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十)

帝出乎震——神秘的龙山文化玉器和五帝时代的“帝”和“神”(十)

神兮归来!在神圭玉锄之中

 

358、太上皇帝乾隆题诗神面纹玉圭。龙山文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刻纹最为精美、表现内容最为丰富的龙山文化玉圭,对于龙山文化的精确表达,堪称无出其右,登峰造极。这不可能是伪造的,因为即便是技艺高超的造假者,也只不过是为了迎合泛泛之众的趣味,而不可能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有着如此准确的理解。

 
359、乾隆题诗神面纹玉圭局部特写之一。
    这里先介绍一下邓淑萍女士:邓淑萍,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作为这个领域的家专之一,邓女士对于龙山文化玉器上的祖神刻纹有着十分独到的研究,并且发表过很多篇与此相关的论文,她的一些论文,本博曾经拜读过,这当然是在网上下载的。照实说,本博写这篇博文所引用的资料,就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邓女士的论文。
   一般来说,对于这样专门的领域,象本博这样的草根研究者是无缘进入其专业沙龙的。因此,本博并没有机会与专家们同坐一席进行讨论或者探讨,当然这个专家的圈子,无论它是在大陆、台湾或者香港。前不久有位寓居日本的中国博客,对我的一篇关于甲骨文研究的博文发表评论,说什么非专业之人不容置喙。看样子,有些专业人士是把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当成了他那个小圈子的盘中餐了,别人就不容置喙?这很不好很不专业也很可笑,因此让我给他顶了回去。
   在大陆,就龙山玉器刻纹发表过多篇论文的还有圈子内的专家周南泉先生,不过周先生的研究不算太深,只是对一些有相似内容的图腾进行了分类和关注。日本学者林巳奈夫先生算是研究中国古玉十分有名的专家了,著述颇丰。但是本博以为,日本人研究汉学功夫不到,造诣不深,虽然精神可嘉,但基本上属于白费力气。


 
360、乾隆题诗神面纹玉圭局部特写之二。

 
361、乾隆题诗神面纹玉圭局部特写之三。

 
362、乾隆题诗神面纹玉圭局部特写之四。

 
363、乾隆题诗神面纹玉圭线描图。
   言归正传。这只玉圭就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邓女士有这样的幸运,可以天天看到它甚至了于触摸它。邓女士称他们为神祖像,这没有什么不对。问题是这些神祖姓甚名谁?左边这个,邓女士称他为甲式神祖面纹,更推测他(她)是东夷文化里最重要的女性祖先,也就是最初吞了神玄之鸟所衔来上帝的卵,而受孕生了氏族始祖少昊常仪姑娘。我的天!少昊是玄鸟生的?本博还是头一回听说。只听说帝喾的妃子简狄吞了燕卵,后来就生下了商民族的始祖契。但也许邓女士所说的是另一个版本,少昊本来就鸟师而鸟名,保不定也是玄鸟所生呢!再说帝喾的儿子帝鸷也称作少昊,他的母亲据说就是常仪姑娘
   右边的神面,邓女士称作乙式神祖面纹,在本博称之为神鸟双翅的部位,邓女士认为牛角,并且认为在古文中二字相通,因此这可能是蚩尤族信奉的神祖像。探索上古文明,人人得而为之,只要你愿意,非不能置喙者也。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家争鸣之后终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既如此则不复多言也。

 
364、乾隆题诗神面纹玉圭正面线描图,以及大神像耳边两侧小神像的线描图放大。
   本博的观点,在上一集中已是十分明了的:无论正面反面,都是同一个神的两副面孔,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达。反面的形象是最原始最抽象的图形,涡纹眼的构图来自于后红山文化即夏家店下层文化,其传承的脉络和演变的过程均已进行过描述。在上一集图349中,还有帝或者神的第三副面孔,那就是神作为正常的人间君王的面孔。
   现在的问题又来了,这只玉圭在神的两耳边,各出现一只蝌蚪一般的小神像,或曰有头无身,或曰人面蛇身,这又是什么?关于人面蛇身,在《山海经》和其它传说中可谓多矣!轩辕之国人面蛇身、伏羲女娲人面蛇身,三苗之民人面蛇身,这其中的含义到底又是什么呢?本博以为,传说之中的人面蛇身,虽然荒诞,但却决不可以忽视,而需要重新进行科学的解释。从红山时代起,猪龙、云龙皆可以解释为蛇身,那为什么猪龙便是龙,而不可以称做猪面蛇身?反之,如果将猪龙的龙头换成人头,为什么不可以称之为人龙,而非得称做蛇身人面?所以,无论龙身也好,蛇身也好,都是我们自己在认识中设置的障碍,因为从一开始便没有人能讲清楚,所谓蛇身龙身这二者之间,究竟有何区别?因此,本博对于这两个蝌蚪状小人的解读,那就是龙。而且是拟人的龙。作为佐证之一,可以参见上一集图354中龙山文化龙首玉笄上的龙,那正是一条人面的龙。

 
365、人龙玉雕。石家河文化?河南光山黄君孟夫妇墓(春秋)出土。这原是一个古老的玉佩,从中剖切开来做成一对,故人们分析说,原件是石家河文化,春秋时改制而成。
   本博曾在《国家宝藏——河南光山春秋黄国玉器选粹》一文中对这对玉佩做过一些介绍,当时引用《山海经》的记载,称他们为北极天神,名叫做。嘘的职责是转动天枢(即北斗七星)执掌日月出入、斗转星移、季节变化。嘘的名称、出身和职能在《山海经》中有多处描述,各不相同,这不过是同一传说的不同版本。故有时称做,有时又称做噎呜,有时又称做。总之,这些名称似乎都与吹气或者刮风有关,即所谓嘘唏者也。
   本博以为,这两条人龙与上图所示天帝头像两侧的小人龙是同样的东西,原本是同一个(一对)神,至于它们的身躯为什么朝相反的方向弯曲?则可以解释为:神在休息时与神在施展法力时分别具有不同的姿态。香港科技大学林继来先生在其所著《论春秋黄孟君夫妇墓出土玉器》一书中,亦引用《山海经》的记载:南方……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旌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食之,伯天下。据此林先生认为,这对玉佩的族属应为三苗。但是延维左右有首,取象于虹,其实是共工氏的图腾,非三苗也。战国时的双龙首玉璜,岂非左右有首者乎?

 
366、上图的线描图,同一只玉佩的两面。

 
367、玉镂雕鹰攫人首佩。高9.1,宽5.2,厚0.9㎝。龙山文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同一类宗教题材的古玉,即便在同一年代也会有很多不同的表现手法,这就是艺术。龙山神玉以介字冠和神鸟等为其显著的标志物,但其表现手法是各有千秋的。象这件玉佩既然名为鹰攫人首,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它所表现的主题,可能是一只猛禽用其利爪攫住两个坏人的头胪,显然为其取名的人也是这个意思,然而果真如此吗?我们可以将这只玉佩下方的两个人首与图364上的两个人龙作一下比较,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此图下方的两个人首只是不见了蛇身,而代之以飘动的长发。更明显地,将他们连接在一起的赫然是一个简化的神面以及倒悬的介字冠。因此这两个人首的性质与364是一样的,他们都是附着于主神像的小神像,而不是什么坏人,或者三苗之类。
 
368、凤攫人首玉佩。龙山文化。上海博物馆藏。高10.2厘米,4.9厘米。上海博物馆收藏了不少古代名玉珍品,这一件就是其中之一。这件玉佩也是黄伯川先生的旧藏,但并没有流出海外,或者有可能是从海外回流的。


 
369、上图的拓片,见于黄伯川之《尊古斋古玉图录》。
  这件叫凤攫人首玉佩,凤是什么样没有人见过。据介绍,共有一大一小两只凤,大凤有龙冠,龙冠上复立一只小凤。神鸟的冠部再立一只神鸟,这样的构图在前面已介绍了很多,因为帝本身就是一只神鸟,而他的守护神也是一只神鸟,这可以参见图304,便是最直观的典型。在本图中,大凤的利爪之下亦有一个小人首,与图367相似。本博以为:上述这两个玉佩均未出现帝的面孔,但显然上图的和本图的均为帝的化身,帝是一只神鸟这是确凿无疑的。
   现在我们可以来总结一下,龙山神玉的精髓在哪里?大凤(或者鹰)小凤(或者鹰)以及两个小人(龙)之间是什么关系?本博认为:大凤即红山文化时期的风伯、大鹏、风皇、凤凰、伏羲,至龙山时代又演变为太皞(太昊),故曰太皞伏羲氏。炎帝之时,奉太皞之教,故炎帝集团原有少皞之神职。炎帝、蚩尤之后,黄帝复立少皞,以安山东之民,但此时的少皞究竟是东夷族?炎帝族?或者是黄帝族?已然说不清了。传说黄帝的次子玄嚣字青阳,是为黄帝族的第一个少皞,而且玄嚣的儿子亦世袭少皞,不在帝位。帝颛顼是黄帝的曾孙,越过其父辈、祖辈而直接承袭黄帝之位,成为第二个黄帝。如此则第一个黄帝最少是四代同堂,寿命是够长的了。帝颛顼后来又从黄河中上游来到山东,取代山东少皞氏,这位少皞应是颛顼的叔父,黄帝的孙子。至帝喾时,帝喾的长子帝鸷亦被称为少皞,如此算来,他与少皞青阳之间已相隔了好几百年。《山海经》说颛顼生老童,老童产重和黎,这是颛顼氏两个担任神职的孙子,帝(颛顼)命重司天、黎司地,而重氏便是帝颛顼时的句芒神——即东方天帝太皞的祭司。帝喾之时,命重氏为祝融——即南方天帝炎帝的祭司,其后又杀之。复命黎氏为祝融,黎氏遂入太湖,自为良渚国也。而良渚国既是祝融之国,同时也是句芒之国,因为重氏既是帝颛顼时的句芒,又是帝喾时的祝融。
   关于太皞和他的神佐句芒,一些古籍是这样记载的:
   《尚书大传》曰:东方之极,自碣石东至日出榑木之野,帝太皞神句芒司之。
   《礼记·月令》曰: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虫鳞
   《淮南子·天文训》曰: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
   《淮南子·时则训》曰: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扶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山海经·海外东经》曰: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
   于是我们可以总结、整理出龙山时代的神系如下:
    帝,太皞,东方天帝。太皞由红山时期的风伯演变而来,他原是风神,是一只大鸟。
    神,句芒,太皞的祭司,神佐。负责天帝和人间的信息传递,鸟身人面,所以他也是一只鸟。
   龙和鳞虫(兽,苍龙),龙是鳞虫之长,句芒乘两龙,所以龙是句芒的坐骑。
   本博以为:太皞和句芒都是鸟,这在龙山文化玉器中已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果神像的神冠上还有一只鸟,那无疑便是句芒;如果同时出现一大一小两只鸟,那么大鸟即太皞,小鸟即是句芒,句芒同时也是太皞的信使。良渚的龙和炎帝时期的龙,均保留着红山文化时期的特征,也就是保留着猪龙的原貌。但龙山时代的龙,却是以人面为主的,人们见惯了猪龙和其它奇形怪状的龙,兽面的龙,却唯独将人面的龙称为人面蛇身者是三苗之类,而这恰恰是山东龙山文化的特色。对此我们可以参见上集图351352,其中的人首和龙首,有什么区别吗?
   神句芒所乘之龙是一对,它们是由帝的一双涡纹眼演变而来,其根源来自于红山文化双龙涡纹兽面形玉佩,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这本是红山宗教的法器,但是中国人最初最朴素的哲学思想——太极阴阳理论亦萌发于古老的玉器之中。传说太皞伏羲氏创制了太极阴阳之术,此言不虚也。阴阳二龙象征阴阳二气,原本基于红山人望天祈雨的奇思妙想,却不料与整个宇宙万物的生生灭灭相契合。天授中国人的祖先如此聪明,却不料被后世的孔孟之道取而代之,此幸也哉?不幸也哉?今中国人向全世界所推介之孔子学院,非中华民族之精华也。
   句芒是东方春神、木神、生长和吉祥之神,谓一阳起于东方曰震,故帝出乎震,为《周易 》所本也。春气出于东方,黎农之所望也,所以句芒又称为句望。一年之计在于春,民以食为天,所以五方天帝之中,太皞独尊,五岳之中,泰山独尊。圭、璋、璧、琮、璜、琥六玉之中,以圭为首瑞之器。《周礼》曰:以青圭礼东方,所礼者实为帝太皞也。太皞宅东,风气所钟,句芒乘龙,阴阳相从,施云布雨,泽彼桑农,神兮帝兮,尽在此中!
(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大猜想:良渚文明的毁灭与“共工撞倒不周山”真相
山东龙山文化玉器:玉铲玉圭
新石器时期的传世古玉(馆藏精品)
嘉德珍品:2015年秋高古玉拍品(一)
三皇五帝
玉器时代与华夏文明的起源(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