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弹功勋邓稼先

1964年,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新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他,一个忠厚朴实的人,却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这是对感动中国人物邓稼先的赞词,诠释了他丰功伟绩的一生。

两弹的爆炸成功,永远避不开一个人的名字:“两弹元勋”邓稼先。

也许多数人一直以来对两弹一勋的名字耳熟能详,也对原子弹氢弹爆炸的时间铭记于心,但是对伟大的科学家一生经历过往并无过多了解。

岁月悠悠,时光的隧道淹没了这位昔日伟人的雄姿。

少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翻开中国近代的百年史,写满了民族遭受列强大国的侵略史,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成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的追求,毋庸置疑,安徽怀宁县邓氏家族的每一代人接过祖上的使命,探索新的人生价值,并为此做出贡献。

且看邓稼先的祖父邓艺荪,在民国元年曾任职于安徽省教育厅,在学界享有盛誉。而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则是清华大学的教授。1924年,邓稼先出生于这样文化浓郁的家庭,自小就接受文化的熏陶,父辈们亦对他寄存希望。名字“稼先”便寄托了家族的期盼,“稼”字,其意为在田野中已经秀穗结实的禾。内蕴则预示了邓稼先根植中华大地,秀实于中华大地,是造福人民群众的一份子。

事实证明,邓稼先从小就未曾辜负父辈们的心愿。童年的邓稼先,先后熟读中外名著,练就一口流利的英文,自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图 | 青年邓稼先

七七事变的爆发,打破了原本安定的生活,为了接受更完整的教育,1940年邓稼先告别在北京的父母,颠沛流离辗转于昆明就读大学。彼时,年纪小小便亲眼目睹战争残酷的邓稼先,立誓要为民族的崛起而奋斗,常常勤勉学习,关心国家的政治。可以说,扎实的理论知识,对于日后的邓稼先取得的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不知不觉中孕育成长起来。

1947年,由于品学兼优,年仅22岁的邓稼先被聘为北大物理系的助教,阔别北京近七年的他终于再次回来。此时的他,风华正茂,年轻有为,授课极富魅力,很快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尊敬。同时,他在北京邂逅了后来的妻子许鹿希。许鹿希是京大医学院的女学生,邓稼先负责教授他们班的物理实习课,对这个富有才华的女孩印象极佳。缘分就是这么奇妙,将原本毫无关联的两个人串联起来,造就了一生的缘分。

第二年,邓稼先远赴美国留学,学习先进的物理知识,再次苦心耕读。不足两年便修得博士学位,期盼早日回国投入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中去,为此,他放弃在美国的优渥待遇,只身回国。

此番回国后,邓稼先加入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发挥他的才干投入到事业中。

“抛妻弃子”,离家出走

随后的5年内,他与许鹿希完婚,婚后两人生育了一儿一女,忙碌之外,一家人其乐融融,温馨有爱。

直到1958年,34岁的邓稼先突然“抛妻弃子”,玩起了失踪,从所有人的视线中彻底消失了,仿佛人间蒸发一般。

没有人知道他去干了什么,这一去就是28年。

岂知,他被国家委以研发核武器的重任,然而这件事对任何人都不能说,“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子儿女”,非常人所能忍。他带领团队在地处海拔三千多米,高寒缺氧的祖国大西北研究原子弹,恶劣的自然环境隔绝了人类的活动轨迹,让这里成为保密性要求程度极高的核武器研究基地。可想而知,物质匮乏,粮食短缺,周围处境如此困难,科研压力重重。

然而邓稼先性格中的那种坚韧和朴实,让他在团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常常以身作则,鼓励团队中的年轻人艰苦奋斗。于科研之余,教授年轻人学体操,学京剧。劳逸结合之外,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

图 | 邓稼先一家合影

边疆大漠的苦寒不断考验着人的意志力,皇天不负有心人。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全国人民为之欢腾。

但作为主要功臣之一的邓稼先早已接到母亲病危的消息,正催促他赶回家里探望。但等到他回去的时候,母亲已经等不到他了。

困难接踵而来,几乎让邓稼先措手不及。先是十年内乱,科学研究遭到严重破坏;令他无后顾之忧的妻子被流放,精神几乎崩溃;他的亲姐姐受不了拷问自杀而亡……加剧这困难的是,55岁那年做的一次实验,“高度的责任感使他在一瞬间变成了一个傻子他竟用双手捧起了碎弹片——这个含有剧毒的危险的放射物。”邓稼先因离辐射物太近,受到辐射影响,患上癌症。

于邓稼先而言,这一切简直是巨大的挑战,可他永远有肩扛重担的坦然,忍常人所不能忍,付常人所不能付。他继续坚持工作,指导了第二次核武器爆炸实验。

1985年7月31日,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不得不入院开始做化疗。直到这一年,邓稼先与夫人许鹿希在经历了28年的聚少离多后,终于得以团聚。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病中的邓稼先依然念念不忘核武器事业,边做治疗边看资料。

在住院期间,好友杨振宁从国外回来探望邓稼先,杨振宁曾问他:“你研究出两弹,国家给了你多少奖金?”

邓稼先答到:“十块钱。”杨振宁诧异,邓稼先只好又补充说:“原子弹十块钱,氢弹十块钱。”

图 | 两位科学巨人合影

原来,所获得的奖金按等级划分,参加研发核试验的人员太多了,平均下来的奖金就不多了。

早已因成就享誉海内外的杨振宁自然无法理解邓稼先遭受的一切,又追问邓稼先:“那国家到底给了你什么,值得你把命搭上?”这个问题,对于邓稼先来说,早已不能用言语来表达。或者说,他从未怀疑过自己的理想。

后来在了解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后,杨振宁对这位好友的人格十分敬佩,他曾这样评价邓稼先:“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在去世之前,邓稼先去了一次天安门,走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下。他心情沉重地问身边人:“今后我还有没有机会再来?”陪同的人安慰他身体好了以后还会再来。

可一周之后,也就是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核辐射造成大面积渗血,已经达到无法救治的地步,走完了62年的生命旅程。妻子许鹿希悲痛不已,发出悲叹:“他的血流尽了”。

在邓稼先去世一个月前,报纸才刊登出了邓稼先的先进事迹,无名英雄默默埋藏了几十年的光景:三十二次核试验,十五次亲自指挥。这一切才刚为人所知。可短短一个月后,报纸上就是长篇的悼词。

一个月前是报道,一个月后是讣告。他的名字和贡献才被全国人民所知,收获了无数的鲜花和掌声,可这一切,邓稼先都看不到了。

可以说,邓稼先真正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谛,是真正的人民英雄,国家和人民的骄傲。

为了研究科学事业,邓稼先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可他的妻子许鹿希何尝不是为此奉献了一生?

在邓稼先离去后,许鹿希先后走访28年,整理他的遗书著作,去理解他的事业。前二十八年等待后,取而代之的是后二十八年的追寻。这个过程中,她逐渐理解丈夫的情怀,伟大的品格深深地感染着她。她为丈夫编写自传,让更多人了解邓稼先的奉献和精神。

1999年9月18日,许鹿希在人民大会堂,见证了中央为“两弹一星”元勋颁奖的全过程。邓稼先的事迹被报道完后,白发苍苍的许鹿希依旧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掩面而泣。

后来有人在了解邓稼先的事迹后,疑惑他这样做是否值得,对此,许鹿希的回答是:“你们只见过外宾,没见过鬼子。”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负重前行。少年时期的邓稼先见证过战争的残酷,此后的人生,用尽生命的力气,研究核武器,维护这个国家的安全。

今天的人,知道他的故事后,仍然感动得热泪盈眶。在人类历史上,当一个人已经不在世时,他的智慧仍然引导着后人继续前进的事实。他光辉一直在照亮着前进的路,后人是钦佩亦是感恩,朝着他指引的路奋勇向前。

伟大,不在于惊天动地,责任,使命,高于一切。两弹一星的功勋邓稼先,永远值得我们敬仰,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文 | 千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对妻子绝情的背后,那不能言说的秘密
因为他,中国的历史要分成两段书写
等待:致敬两弹元勋邓稼先
缅怀“两弹元勋”邓稼先:假如生命可以再来,我仍选择中国(世纪人物2020年11月第11期)
“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我仍选择中国”
1971年杨振宁回国,离京前问邓稼先:我国的两弹是否有外国人帮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