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禅宗历史概况

禅宗历史概况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禅宗祖师会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求达到这种境界,这又称开悟。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目录

教外别传

简介

宗旨

传承

发展

分化

传播

修行

衰微

教外别传

  【教外别传】

  ()禅林用语。不依文字、语言,直悟佛陀所悟之境界,即称为教外别传。又称单传。故禅宗又作别传宗,系教外别传宗之略称。此教外别传之禅法,亦即菩提达磨所传之祖师禅。联灯会要卷一(卍续一三六·二二下):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此则公案不仅表示禅家注重正法相传,亦表示禅宗不滞教门之文字语言,直接洞见心地了悟之意。另据祖庭事苑卷五怀禅师前录载,禅宗传法诸祖亦以三藏教乘接引弟子,至达磨祖师时,始单传心印,破执显宗,即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景德传灯录序、圜悟佛果禅师语录卷一、兴禅护国论卷中、传法正宗论卷下、五灯会元卷一、禅宗正脉卷一]

简介

  在中国历史上,禅宗发展可分成四个时期,由菩提达摩至中国开始,至六祖慧大师大宏禅宗为止,此为禅宗的开始,可称为早期禅宗。由六祖慧能门下,洪州石头二宗,发展为五宗七派,此为禅宗的发展期,时间约当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临济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话头禅,曹洞宗宏智正觉倡导默照禅,至于明朝中晚期,此为禅宗的成熟期,又可称为中期禅宗。至于明朝中叶净土宗兴起,此时佛教的特色为禅净合一,与儒、释、道三教合一,禅净合一源于禅理在世间已经广泛传播,禅理在世间已经不新奇,禅净合一的影响,使得当时的僧人对世间涅槃影响力降低,只能以念佛坐禅为务,禅宗逐渐不被社会需要,为禅宗的衰落期,又称为晚期禅宗,始于晚明至清朝结束为止。清末民初之际,有鉴于佛教的过于衰微,虚云大师起而中兴禅宗,为近代禅宗中兴之祖。

  禅宗的流播地区主要为江南一带,集中于广东、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一带。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甚广,至今仍延绵不绝,在中国哲学思想及艺术思想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铃木大拙美国宏法,禅宗在欧美大受欢迎,遂将禅宗的影响力推至世界各地。

  禅宗的这个字由于梵文禅那音译而来,意为静虑思维修定慧均等。它是指经由精神的集中(奢摩他,又译为止、定、禅定、心一境性),以进入有层次冥想(即毗婆舍那)过程。它是佛教很重要而且基本的修行方法,被称为三无漏学之一,也是大乘六波罗密之一。但是禅宗所谓的禅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的修行方法,而是指证悟到本性的一种状态。潘国静禅师曰:禅来自于生活,是长期对生活积累时的顿悟,禅不受知识的约束。

宗旨

  禅宗的根本宗旨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这个佛性,具有种种名称,在法称为法性实相真如实际等;在众生称为自性本性心性自性清净心等;在缠称为如来藏藏识本觉,出缠称为解脱涅盘菩提大圆镜智究竟觉等。按照佛教一切唯心、万法唯识的理论,它永恒绝对、灵明不昧,是宇宙的实体,世界的本源,是不朽的宇宙终极存在。它超越时空,本自现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体具万德,妙用无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心思不及,言语莫诠,所谓离四句,绝百非。众生之所以流转生死,缘于无明,迷失本心,认幻为真,妄生苦乐、得失。而一旦悟道见性,菩提非从外得。真如佛性说并不是惠能禅宗所独有,而是除三论宗、唯识宗之外其它各宗所共有的。但惠能的高明之处在于将这一观念强调到更加突出的地步,并把它同解脱论和修行观密切联系起来。惠能说

  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

  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

  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像森罗,一时皆现。世人性净,犹如清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能明。故遇善知识,开真正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在自性,名为清净法身。

  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观身与佛不差别。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特点

  禅宗的特点正是将诸法实相、真如之理,与众生的自心、本性结合起来,强调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要求把本性、真心作为总源头,将修为方法看作是可以取之于己、不待外求的,从而提出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口号。其意义,一是秉承《楞伽经》一切唯心、万法唯识的思想,直接吸取了南北朝以来教下关于佛性论、心性论的研究成果,而舍弃了繁琐的理论论证,凭借禅宗法统的象征意义和禅师实修实证的特点,赢得了人心;二是强调众生皆有佛性,具有本觉之自性清净心,佛性平等的理念,对于一向认为人性本善,重视主体和个人修养的文人士大夫,对于处在极端不平等的阶级社会中的普通民众,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三是拉近了众生与佛的距离,昭示世人若要解脱烦恼、成就佛果,应直接向自己内心加功用行,明自心,见自性,方法简捷而明快,使佛国的终极存在对现实苦难中的民众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有亲切感,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自信心。

修行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禅宗的修行原则

  惠能禅宗的理论核心是解脱论,认为凡夫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为对于诸法心有贪染、执著,从而不能自见本性。要由凡转圣,首先要破除妄执,无心于万物,一切修行,任运自在,这样才能与真如、实相相应,才能解脱生死烦恼。所以《坛经》说: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就是指人的意念,第六识的意识活动。无念并不是要停止一切意识活动,因为那样无异于死人,所谓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即使从佛法的体悟来说,若百物不思,常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无念是要人于念中去除虚妄的分别、执着。《坛经》云: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从门门中走出,于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禅门弟子希运也说:如今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瞋,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若不会此意,纵你广学,勤苦修行,木食草衣,不识自心,皆名邪行五祖弘忍以来,即大力弘扬《金刚经》。《金刚经》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求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菩萨观诸法如幻如化,虽志求无上菩提,广行一切善法,愿度尽一切众生,但不见有一法可得,有一众生得度,惟有如此,才能融入般若性海,成就无上菩提。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须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也就是《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宗诸师横说竖说,阐发的不外乎《金刚经》的这一般若思想。其实,禅宗的这一修行方法并不新鲜,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翻译的第一部经典《四十二章经》中就有类似的表述: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曰道。又,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核心

  顿悟见性禅宗的中心内容

  禅宗认为心外无法心外无佛,每个人的心性即佛心,所以成佛只在自悟本性。自心迷则愚则凡则是众生,自心悟则智则圣则是佛。由于自性觉体圆明,体性不二,是一个包罗万有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用智慧观照成佛,得即全体,所以利根之人对于这一纯全之理的体悟,只能顿了,不容阶次。所谓顿悟,即指突然理解、体认、领悟佛理,而无需长期的修习。这种顿悟是通过直觉的主观体验,产生内心的神秘启示,达到精神状态的突变。后世禅师们常用如桶底子脱的比喻来形容顿悟。桶底一脱,桶中之物,顿时一览无遗。同样,一个人顿悟,就可当下直了本性,这种境界,不可言传,只能意会,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佛与众生的差别,只在一悟,而迷与悟的不同,只在一念之间。《坛经》谓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远”“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行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不假修习的顿悟思想自惠能首倡之后,就成为禅宗修行的根本主张,所谓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惠能的弟子神会就曾用利剑斩束丝的比喻来说一念相应,便成正觉的顿悟思想。也因此,后世禅宗祖师的修行和弘法,无不是围绕着来下功夫、做文章。景点

  禅宗以明心见性为主流,而《楞严经》讲的是明了佛性和觉了能知之心,故两者之间自然出现了最密切的关系。

  禅宗采用了佛祖教外别传于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传于阿难尊者,一直传至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祖师,菩提达摩祖师再来中国,传至三十三祖惠能大师。

  在此,菩提达摩祖师为中国禅宗初祖,惠能大师为中国禅宗六祖,禅宗从佛祖相传以来,代代传承,不设文字,以心印心,开悟的祖师更为无量众生演说妙法,使众生明心见性,证悟无生,这正是《楞严经》的宗指。

经典

  禅宗的经典是《楞严经》,讲究禅宗为事,《楞严经》为理,事理的合并使禅宗达到非常圆满的究竟境界。禅偈为证。

  独秀枝头不觉伸,

  狂蜂浪蝶竞相春。

  谁堪作任莲华使,

  自有楞严入定人。

  玉宝莲台胜祖乘,

  寒门任甚喜荣登。

  青衣一袭无他物,

  唯有楞严续万称。

  ——方海权禅偈

  

 

禅宗与文学

  抖擞辞贫里,归依宿化城。

  绕篱生野蕨,空馆发山樱。

  香饭青菰米,佳蔬绿芋羹。

  誓陪清梵末,端坐学无生。

  ——王维《游感化寺》

  随着禅宗的弘扬,除众多佛僧外,大量的文学家都有上佳的禅诗禅作,其中包括唐朝的王维、孟浩然,宋朝的苏东坡等。

传承

禅宗先驱

  在汉朝时期,安士高、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等佛教翻译家已经开始将如何进行禅定修行的佛教经典引入中国。安土高为佛教初期传入最有声望之译者,其关于禅学之译籍,则有禅行法想经及禅定方便次第法经等,其所译禅籍多为小乘禅,包括《人本欲生经》、《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道地经》、《阿毗昙五法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禅行法想》等。而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所译的禅籍,以若禅秘要法经及坐禅三昧经等为主,多为大乘禅。

  根据这些经典教授学习禅定方法的僧人,被称为禅师。他们可以被视为中国禅宗的先驱,但是真正的禅宗建立者,则是菩提达摩

  关河地区的三论学鸠摩罗什将龙树学传入中国,竺道生依此提出顿悟成佛的观点。

  空性观点与魏晋玄学的结合。

  地论宗参见:地论宗 地论宗汉传佛教十三宗之一,以研习《十地经论》为主,属唯识学派唐之际,讲《十地经论》的大德称为地论师,其宗派则名为地论宗

  始于北魏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译出世亲所著《十地经论》,《十地经论》为世亲对《十地经》(《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的注释,内容是解释菩萨修行的位阶。由于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二人对《十地经论》的见解不一,故不久就分为二派。

  本于菩提流支而始于道宠的流派,称为相洲北道派,而源自勒那摩提而始于慧光的地论宗则称为相洲南道派。慧光弟子法上,再传隋代净影寺慧远大师,与天台宗智顗三论宗吉藏,合称隋代三大法师。此外更有慧顺、道慎、灵祐、慧藏、智炬等皆为地论宗大师。后并入华严宗

  道家玄学当佛教进入中国时,正逢魏晋玄学的兴盛期。追求返璞归真,回到本来状态。

  竹林七贤远离传统礼教的束缚,正如后世禅宗祖师的狂态。

先驱:菩提达摩与楞伽宗

禅宗早期的先驱者是南朝宋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罗及其门下所建立的楞伽宗,在宗义上,他们与南印度的如来藏学派有密切的关系,在修持上,他们重视头陀行与禅定。

达摩,全称菩提达摩(梵文:????????、英文:Bodhidharma、又称:菩提达磨),意译为觉法。南天竺人,生卒年月不详,婆罗门种姓,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是《洗髓经》、《易筋经》的撰写者。达摩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志禅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相传当时南海的刺史肖昂,写了一道表上报梁武帝。达摩亦闻说梁武帝信奉佛法,于是至建康(今江苏南京)与其谈法。当时梁武帝一心钦慕佛法,不论是建寺、造经、供僧,皆不遗余力,因而自认很有功德,不知道离相妙修求证佛果菩提。达摩却一语道破,告诉梁武帝毫无功德。

  因双方会晤不契,达摩一苇渡江,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等待传人。后传二祖慧可487—593,享年106岁)、三祖僧璨càn(?606)、四祖道信580651)、五祖弘忍602675)、六祖638——713)。他将楞伽宗传播至中国北方,落地生根,成为一个独特的门派。

  早期禅宗强调不立文字,意在不立名相。其主要精神出于《楞伽经》。禅宗所追求的是一路所问,千圣不传的第一义,这种义是离一切语言文字相、心缘相、分别相的。语言文字只是作为所显义理的媒介,真正的义理是不可以语言文字来用表达的。故佛教提倡依义不依语,破除对语言文字上的执着,所谓不立文字即依此理而成。 禅宗另一个源流则是受到三论宗与天台宗影响,在中国南方地区所发展出的般若南宗,其领导者为牛头法融,因此又称牛头宗。禅宗四祖道信,结合了楞伽宗的清净佛性说与牛头宗的中观看法,遂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宗派-禅宗。

  达磨慧可相以楞伽密传法印,故二祖有《楞伽经》四卷,可以传法印心,而三祖僧璨,则有《信心录》一卷,四祖以下别开牛头禅,五祖以下慧能神秀之壁书,尤为开中国千载以来未有之宗风,此为中国禅宗大转变。从斯南顿北渐分河饮水,后北渐传于日本,其旨趣为南禅相悖,一花五朵遍传。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惠能《六祖坛经·决疑品第三》

史籍记载:

昔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达摩赍衣钵航海而来,至梁,诣武帝。帝问以有为之事,达摩不说。乃之魏,隐于嵩山少林寺,遇毒而卒。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回,见之,门徒发其墓,但有衣履而已。达摩传慧可,慧可尝断其左臂,以求其法,慧可传璨,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

  楞伽宗(又称南天竺一乘宗、南宗),因求那跋陀罗《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为名。 东山法门(又称黄梅禅),因弘忍居黄梅双峰山之东为名。 北宗,因神秀的渐悟为名。 南宗(又称曹溪禅),因六祖惠能的顿悟、居于曹溪为名。 曹溪北宗: 荷泽宗,因神会位于山东菏泽为名。 曹溪南宗: 石头禅,因石头希迁为名。 洪州禅,因道一法师居于江西洪州开元寺为名。 保唐宗,因成都保唐寺无住禅师为名。 牛头宗,因法融大师为名。 楞伽宗始于南朝宋中天竺僧求那跋陀罗译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当时以楞伽经为传授经典的僧侣被称为楞伽师。后菩提达摩以此四卷《楞伽》传授门徒,为禅宗的开端。之后菩提达摩进入中原后,传法至四祖道信,于黄梅双峰山传授禅法,道信法师受三论宗、天台宗的影响,一改以楞伽印心的传统,开始以《文殊说般若经》传授门徒。门下五祖弘忍,住凭墓山传法,因凭墓山在双峰山之东,故号称东山法门。弘忍大师开始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及《大乘起信论》传授门人。后由惠能大师承继其禅法,为六祖,又称南宗,曹溪宗,为禅门正宗别传神秀大师,称北宗。南宗始于惠能大师,大弘顿法,又称曹溪禅。后神会大师将南宗传至洛阳,北宗遂衰。

  

僧璨与《法华经》

  禅宗三祖僧璨(?-606),亦作僧粲、僧璨等。隋代禅僧,《五灯会元》卷一称三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这说明佛教史家对僧璨的情况不甚明了。《续高僧传》卷21《唐蕲州双峰山释道信传》有这样几句话:又有二僧,莫知何来,入舒州皖公山静修禅业,闻而往赴,便蒙受法。此中所说的舒州即今安徽省的潜山县,这二僧之一就是僧璨,因为禅宗四祖道信(580-651)“闻而往赴,便蒙受法,所以道信是僧璨的弟子。这二僧的另一位,相传是僧璨的同学可法师。

  1982年在杭州出土一块铭文砖,刻有下列文字:大隋开皇十二年(592)七月僧璨大师隐化于舒之皖公山岫,结塔供养。道信为记。这块砖铭所记,与现代佛教典籍相符,应当是可信的。

  僧璨最初以居士身份谒二祖慧可(487-593),北齐天保三年(552),慧可授法弟子僧璨,当时僧璨已经40多岁了。以后,他就隐居于舒州皖公山。北周武帝(560-578年在位)灭佛期间,僧璨隐居于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十多年来无人知晓。隋开皇十二年(592),十四岁的沙弥道信前来拜师,说: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僧璨说:谁缚汝?”道信答:无人缚。僧璨说:何更解脱乎?”于是道信大悟。

  僧璨向道信传授《妙法莲花经》的会三归一理论和佛性理论,这对道信极具影响力。道信在此服劳九载,后于吉州受戒。僧璨经常向道信传授玄微禅理。时机成熟后,僧璨即付 矛道信衣法,传法偈如下:华种是田地,从地种花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后往罗浮山,不许道信跟随,让他在原地弘法,说:昔可大师付吾法,后往邺都行化,三十年方终。今吾得汝,何滞此乎?”道信是僧璨的唯一弟子,僧璨对他寄托厚望。

  两年以后,僧璨又回到原地。在一次为众说法后,在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其时为隋炀帝大业二年(606),世寿不详,唐玄宗谥智禅师、觉寂之塔。

  相传僧璨曾著《信心铭》佛学界对此提出疑义。《信心铭》综合佛教、道教义理,又综合大乘空、有两宗。《信心铭》的第一名话就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意思是说,修禅的最高境界,就是消除虚妄分别。还讲到住性合道,逍遥烦恼。这很像是道教回归自然的思想。以后还讲到绝言绝虑不住断、常二边见的中道实理,这显然是空宗理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又反映出大乘有宗的真如理论。

道信的黄梅禅

  在道信之前,禅宗祖师多修行头陀行,门徒不多,但是道信改变了这个作风,开始以佛寺为中心来向大众广泛传授禅法,禅宗大振。

  道信受到天台宗及三论宗的影响,将般若中观学与念佛法门融入楞伽经的传统中,开始以《文殊说般若经》结合《楞伽经》教授门徒。

  开始将授菩萨戒加入禅宗,形成戒禅合一的新宗风。

牛头禅

  牛头宗为三论宗的旁支,始于法融大师,为牛头初祖。传统上认为法融大师为禅宗四祖道信之徒,但是经后世考证,两人的年代不相当,应是误传。因此牛头宗是由三论宗旁出,在江南地区独立发展的地区性宗派。但是因为与禅宗理念相近,所以逐渐融合在一起。

  牛头宗重视般若中观之学,与传统禅宗重视《楞伽经》不同。

弘忍的东山法门

  弘忍大师以《金刚经》取代《楞伽经》与《文殊说般若经》,作为传法的核心。

  南顿北渐参见:弘忍及五祖寺 五祖寺中曾经发生过著名的禅宗作偈之事。因五祖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遂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检验他们的禅修水平。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惠能

  此后,弘忍招惠能登堂入室为其宣讲《金刚经》,并传衣钵,定为传人。此时六祖,受命南归。此后禅宗分为南顿北渐。

北宗禅

  参见:神秀

  神秀(公元606706是汉传佛教禅宗北派创始人。早年博览经史,唐武德八年(625)洛阳天宫寺具足戒

  五十岁,至蕲州黄梅县(今湖北黄梅县)双峰东山寺参谒弘忍,从事打柴汲水等劳役以求法。深为弘忍所器重。弘忍圆寂后,神秀去江陵当阳山玉泉寺,大开禅法,声名远扬。

  武则天听到他的盛名,于久视元年(700)宋之问迎请,当时神秀已年过九十。大足元年,(701)东京洛阳,住于内道场,受高遇。武后时常询问,并命于当阳置度门寺、于尉氏置报恩寺,表彰功德。由此成为长安、洛阳两京法主,则天、中宗睿宗三帝亲教授师,所传教法盛行华北,号称北宗唐中宗即位(705),神秀住洛阳六年,于神龙二年(706)在天宫寺圆寂,谥大通禅师。

其弟子普寂、义福(行思)继续阐扬其宗风,盛极一时,时人称之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两京之间几皆宗神秀。后世称其法系为北宗禅。神秀的根本思想,可以从他作的示众偈看出: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见《景德传灯录》卷四)他继承道信以来的东山法门,以心体清净,体与佛同立说。因此,他把坐禅习定住心看净作为一种观行方便。

神秀继承了道信、弘忍以心为宗的传统。认为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反对将心外求。禅风以拂尘看净,方便通经为特点。其门下传有他所作的《大乘五方便》(一作《北宗五方便门》,又作《大乘无生方便门》),晚近在敦煌石窟发现它的写本(巴黎图书馆藏有两本)。

后惠能弟子神会出来论定南北宗优劣,以神秀之禅由方便入为渐门,以惠能禅直指人心为顿门,于是有南顿北渐之分。北宗禅仅传数代即衰。普寂弟子道璇曾将北宗禅传往日本

六祖慧能的曹溪禅

  慧能大师,唐代高僧,中国佛教禅宗六祖,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至今仍有不腐肉身舍利久存于世,成为佛法修行之见证。慧能祖师,俗姓卢。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父亡随母移居南海,艰辛贫困,以卖柴为生。 一次,惠能卖柴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之中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便萌生学习佛法之念。24岁时,得人资助,北上参学。他去黄梅双峰山拜谒五祖弘忍,由此开始了学佛生涯。唐龙朔元年(661)在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五祖乃令其随从作务,劈柴踏碓八个多月。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命弟子作偈以呈。神秀是众僧中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时分,独自掌灯,在佛堂的南廊写下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清晨时,弘忍见到此偈后漠然不语,慧能闻声来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许可,于是他高声念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看到是慧能,就叫他退下,第二天弘忍把慧能叫去,为慧能讲经又把世代相传的法衣交给他,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并为他的安全着想,亲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吩咐他不到必要的时机,不要把自己是禅宗六祖的身份讲出来,免得有禅宗的僧人来争夺。为躲藏烦恼未断者加害,他在广东四会一带的猎人中藏匿了整整15年,直到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才公开露面。是年正月初八,慧能来到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一天,印宗法师在该寺内讲《涅盘经》之际,风扬起寺庙的旗幡,两个和尚在争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慧能说: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耳。慧能的说法,令众僧大为惊叹,引起了印宗法师的关注和尊敬。知惠能得黄梅弘忍真传,遂拜为师,并为之剃度,后又召集高僧名师为慧能举行了隆重的授戒仪式。次年春,慧能离开法性寺,北上南华寺开山传法,前来送行的有一千多人。在南华寺,六祖慧能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开元寺(后更名为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在佛教中,只有佛祖释迦牟尼的言行记录能被称作,而一个宗派祖师言行录也被称作的,慧能是绝无仅有的一个。

神龙元年(705),武则天和唐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其入京。惠能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中宗因赠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匹以为供养。并命改称宝林寺为中兴寺,由韶州刺史重修,又给予法泉寺额,并以惠能新州故宅为国恩寺

  惠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他又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中,也可体会禅的境界。惠能又曰先立无念为宗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所谓无念,即虽有见闻觉知,而心常空寂之意。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

  禅宗从达摩始百余年间皆以《楞伽经》相印证,故亦称为楞伽宗。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等经为典据,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了《楞伽经》,其目的在于摆脱名相烦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

  惠能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惠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达于极盛。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禅宗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理性化,几乎完全没有神学气息。禅宗修持以定慧一体为特色。近代学者胡适在《荷泽大师神会传》中曾有考证印度禅的这二十八祖的法脉是后人杜撰的。敦煌本《六祖坛经》没有印度禅宗二十八祖法脉的记载。在梵文中也没有印度禅宗二十八祖法脉的记载。近年来,中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六祖坛经》的基本内容代表了惠能的思想,同时其中可能也有后人增益的成分。

  唐玄宗开元二年(730),在洛阳的明定南北总是非大会上,惠能弟子神会辩倒北宗,使得曹溪禅宗树立了全国性的影响。

曹溪禅门下的分化

  因为惠能之后不再传法衣钵,曹溪禅后分为曹溪北宗、曹溪南宗、保唐宗。曹溪北宗即为荷泽宗,曹溪南宗分化出石头宗、洪州宗、保唐宗三支,而以石头、洪州为禅门正宗。

荷泽宗

  曹溪北宗即为荷泽宗,始于神会大师,承继六祖法脉,又被尊为禅宗七祖,但他的地位不被南宗各派所承认,因荷泽宗在洛阳一带传布,因此又被石头、洪州认为是曹溪禅中的北宗。

石头宗

  曹溪南宗又分为石头禅和洪州禅。石头禅始于石头希迁法师。希迁法师先于曹溪六祖门下出家为沙弥,惠能去世时,年仅十四岁,后依于六祖门下青原行思,于是成为禅宗大师。荆州的天皇道悟,澧洲的药山惟俨,潮州的西山大颠,皆出于希迁门下。云门宗法眼宗,曹洞宗,传说都是从石头系统出来的。

洪州禅

  洪州禅,始于南岳怀让,但是真正光大南岳门下的,为洪州道一。道一大师住江西洪州开元寺,故称洪州宗。其门下怀海,出了沩山灵祐,黄蘗希运,为沩仰与临济二宗的根元。

保唐宗

  此外,南宗中还有一分支为保唐宗,始于成都保唐寺无住禅师,在四川地区独立发展。它的特点是融合了北宗与南宗的看法。

  无住禅师未出家时,从居士陈楚璋学顿教法,陈楚璋为五祖弘忍门下老安和尚(嵩山慧安)弟子。无住后从六祖弟子并洲自在受法出家,又从学于净众寺无相(又称金和尚),无相为弘忍门下智诜的再传弟子。所以宗密认为他是由五祖门下分出的,但保唐宗《历代法宝记》则自认为六祖曹溪门下。

牛头宗

  牛头宗传至六祖慧忠鹤林玄素,径山法钦时牛头禅大盛,与洛阳荷泽神会,江南的洪州道一、石头希迁,并为禅宗重镇。但因后继无人,后逐渐为曹溪宗所吸收,融入石头宗之中。

分化

  六祖惠能门下悟道者共四十三人,各化一方,所谓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晚唐北宋初期,共分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沩仰宗五宗,再加上临济门下分出的黄龙、杨歧两派,合称五宗七派(或称五家七派),为唐朝以后的佛教主流。但宋朝后,仅存临济与曹洞二宗。

五家七派

  五家七派,主要出于石头、洪州二宗。沩仰、临济二宗出于洪州道一门下,曹洞、云门法眼皆出于石头希迁门下:

  沩仰宗百丈怀海门下沩山灵祐及其弟子仰山慧寂创立于湖南宁乡沩山密印寺,慧寂治所在栖隐寺(今江西宜春的太平兴国寺)。 临济宗。百丈怀海门下黄蘗希运禅师住持黄蘗寺(在今江西宜丰县)初露端倪,临济义玄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创立。临济宗传至石霜楚圆(9861039) 门下,又分出黄龙派、杨岐派。 黄龙派慧南创立。因其住黄龙山(在今江西南昌市)而得名。 杨岐派方会创立,因住杨岐山(治所在今江西萍乡上栗县)而得名。后由大慧宗杲光大,传授话头禅法,大行于世。 曹洞宗。由洞山良价与其弟子曹山本寂创立,良价禅师治所在今江西宜丰县洞山,良价的弟子本寂(840901)在洞山普利院学法数年,后到曹山(今江西宜黄境内)统扬师法,遂使宗风大举。由于良价住洞山,本寂居曹山,所以禅林中把师徒两人创立、弘扬的新禅宗称为曹洞宗。后传于宏智正觉禅师,建立默照禅法。 云门宗。文偃创立。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北)光泰禅院而得名。 法眼宗文益创立。南唐中主李璟赐谥其为大法眼禅师而得名。

南禅家风

  参见:永嘉玄觉

禅净之争

  参见:永明延寿及法眼文益

  五代宋初法眼宗禅师永明延寿有《万善同归集》三卷传世,认为修行得道,可以由不同的方式觉悟,因此不能执著某一法门,而否定排斥其他法门。他的说法被后世引申,认为禅与净土,二者有互相扶助的关系,自力结合他力相结合,即禅定结合念佛方为最好最圆满的修行方法,即禅净一致。相传为永明延寿大师所作的《念佛四料简偈》更明确地表达了这一理念。但这份文献在历史上首次出现于元朝天如惟则撰写的《净土或问》,因此其真实性是有疑问的,并且它已经开始转向以净土为主轴的修行方式,与禅净双修的模式有所偏离。

  南宋之后,禅净结合已成为禅宗内部的大趋势:曹洞宗长芦清了有《往生集》传世;云门宗契嵩夜分诵观音名号,满十万声则就寝云门文偃的四世法孙仪怀作《劝修净土说》,其中更主张净土兼修不碍禅

禅史重塑

  据佛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载,佛陀灵鹫山为众人说法时,闭口不言,拈花而立。全场只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就在众人不明的情况下,佛陀以佛心印心的方式传给了摩诃迦叶尊者。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与摩诃迦叶,因此摩诃迦叶尊者为西天(印度)禅宗第一代初祖。摩诃迦叶尊者秉承世尊衣钵,将法脉传给二祖阿难尊者,法脉迭传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祖师,达摩祖师秉承师父般若多罗尊者的嘱咐,来到中国弘法,成为中土禅宗初祖。

  明清禅宗

  紫柏真可云栖祩宏憨山德清、灵峰智旭、密云圆悟及临济宗

传播

藏传佛教

  北宗神秀门下普寂传人摩诃衍禅师,在8世纪后期来到西藏传扬禅宗。初期取得巨大成功,但是遭到在西藏传法的印度僧人的质疑。当时唐朝禅师摩诃衍,藏文称其为和尚大乘和尚入藏宏扬禅宗,后与莲花戒辩论,史称顿渐之争。大乘和尚所倡论点是,成佛之道应通过个人突发的顿悟,此顿悟来源于摒除包括善恶在内的一切思考。莲花戒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部摒除思考,要求自己不作任何思考的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他坚持只有经过逐渐的修持,才能取得成就,批评顿悟派不别善恶,不积善行,幻想立地成佛,实为束手待毙。双方反复争辩,甚为激烈。大乘和尚曾一度占上风,但最后败北,被迫返回沙州(今甘肃敦煌);赤松德赞下令不得再修顿门法。因为西藏王室刻意压抑汉传佛教的影响力,使得汉传佛教无法进入西藏。但是在西藏固有的大圆满大手印传承中,仍然可以看出它受到汉传佛教影响的痕迹。

台湾禅宗

  永历十五年(1661)十二月郑成功驱逐荷兰东印度公司势力之后,福建省漳州福州广东省惠州潮州人民大量移居台湾,闽粤一带的佛教也随之传入,在明郑王朝先后有了竹溪寺弥陀寺、龙湖岩等名刹。年间除了福州涌泉寺(临济宗)的僧侣,对台湾寺院法脉影响深远之外,另有一个法脉,即福清黄檗寺(黄檗宗)。

  台湾日治时代,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和曹洞宗来台湾布教,并建立许多道场,其中以临济宗妙心寺派的临济护国禅寺和曹洞宗的曹洞宗大本山台北别院(东和禅寺)最为重要,两宗派除了在台湾布教,也积极从事社会、教育等事业。两宗派在战后撤出台湾,但是至今仍持续与昔日有缘之寺庙进行交流。其中,临济宗日僧东海亮道法师感念其曾在台湾布教的恩师东海宜诚法师,促成了台湾三十三观音灵场的创设。

  战后台湾的禅宗在日人撤出后,改由来自大陆的和尚传扬。虚云老和尚于福州鼓山涌泉寺出家、师承妙莲老和尚,修习临济宗,而接曹洞宗的法脉,承嗣沩仰宗,法眼宗,云门宗,为禅宗近代集大成之禅师,于清末民初弘扬佛法不余余力,禅行风范为后世所敬仰。

  农禅一脉以东初老人兴建农禅寺,圣严法师承袭法业,以法鼓山为道场发扬禅法。中台山惟觉和尚以禅学教育为基础,希望以僧众教育教化人心,以完善教育环境进行禅学与佛学教育,使得社会人心净化,提升心灵素质。

  千佛山白云禅师幼时雷音寺住持虚因和尚收为徒弟。七岁剃度,承继天岳门月季禅师,成立以讲经弘法为主之民营广播公司,造就广大群众。

日本禅宗

   日本禅宗,于镰仓时代自中国传入,由于获得镰仓幕府支持,形成日本特有的佛教禅宗系统。以武士身分取代平安时代的贵族执政,幕府将崇尚以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为核心的思想,结合儒学、佛教禅宗、神道教,形成日本武士阶层的道德规范武士道。日本的茶道、插花武术、传统文学等,皆受到日本禅宗很大的影响。

  1187,日僧明庵荣西于中国受传临济宗黄龙派心印,归国后大兴临济宗禅法,1202年创建京都建仁寺。1246年,南宋禅师兰溪道隆至日本,传入临济宗杨岐派禅法,并于1253年创建镰仓建长寺1223日本道元禅师入宋,从学于天童山曹洞宗如净禅师门下,传回日本,1246年建立永平寺,提倡只管打坐,为日本曹洞宗的开始。今人圣严法师,即为曹洞传人。日本禅宗现主要有曹洞宗、临济宗、黄檗宗(1654福建临济宗黄檗山万福寺隠元隆琦应邀赴日所传)。

  世界禅与铃木大拙20世纪初,铃木大拙向西方传播禅宗思想。但总的来说,铃木大拙所传播的禅宗思想更多是一种生活哲学,而非世界观哲学,更适合大众口味,因此也被一些禅宗人士认为是皮毛禅

韩国禅宗

  曹溪寺是韩国禅宗的中心,却位于首尔的市区。自繁华的钟路街区往安国站方向,不远处就是曹溪寺。一进寺门最先看到的是幽雅的古树。大雄殿前的槐花树和白松都是树龄近百的老树。其中槐花树高26米,一到夏天,茂密的枝叶在阳光下投射出巨幅的树荫,将寺庙装点得更显幽静。而白松是被指定为天然纪念物的古树,具有很高的价值。槐花树前就是居于寺庙中心的大雄殿。大雄殿修建于1938年,比景德宫的勤政殿规模更大更雄伟。殿内不仅能看到释加摩尼像和虔诚作揖的信徒们,还能欣赏到各色美丽的丹青。大雄殿前的7层石塔内陈放着真身舍利。

越南禅宗

  东南亚各国也受到了禅宗的影响。越南禅宗最早为灭喜禅派,为从三祖僧璨受禅法之天竺三藏毗尼多流支Vinitaruci,又译灭喜)所创。后又有中国无言通禅派(观壁派)、云门宗、曹洞宗禅派等传至越南。

北美禅宗

  目前在北美弘扬佛教的人数并不多,系统却很繁杂。因为印度的佛教曾以三个不同的时代,三个不同的姿态,分向三个不同的地区传播。那就是早期的印度佛教,传向锡兰和缅甸;中期的印度佛教,传向中国;晚期的印度佛教,传向中国西藏。而在这三个不同的区域,又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性格,我们分别把它们称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锡兰和缅甸的佛教,属于小乘,大乘佛教之中,又有显教和密教之分。中国的属于显教,中国西藏的属于密教。中国佛教又传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今天的北美,是各系佛教汇集的地方,但是仍以禅宗最受北美社会的欢迎和爱好。今天在北美传播禅宗的人,不论他们是来自哪一个国家,禅的根源是中国,直到近代,在中国最风行的仍是禅宗。中国人在北美弘扬禅宗最有力的则为十六年前到旧金山的度轮法师(宣化老和尚),他是虚云和尚的弟子,现在不仅于西岸各城市有分院数处,且已创立了一所法界大学,经常有数十位出家弟子跟随他修行。在美国东岸,则为现在由本人住持的美国佛教会大觉寺,由于前任住持仁公法师(仁俊长老)的促劝及副会长沈公家桢居士的赞助,虽然由我教禅,才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同时也颇艰苦,前途则极乐观。我们分别开设了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特别班、精进班,学生之中,已有人准备发心出家,终身修行,并且由学生发行了一份《禅》的英文杂志。

  

禅宗经典

  此宗并不注重经典权威,但仍依经中背后所含之真理修行。《六祖坛经》反映出惠能思想及早期禅宗面貌,故为禅宗所推崇,《金刚经》及《维摩经》亦为禅宗所力荐。

坐禅方法

  禅宗注重实修与实证,其中坐禅为禅宗主要实践方式。坐禅时,必须调节饮食、睡眠、身、息、心(调五事),并戒定慧三无漏学中实以定为中心。禅宗认为,佛典浩如湮海,其中境界为超越世出世间法。非言语可及、推理可得,只有通过禅定才可证知。不过仍然有高僧反对坐禅,唐朝荷泽神会大师即极力反对坐禅。他认为坐禅沉空滞寂,不见自性。

  圭峰宗实将禅定分类为下列五种: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如来清净禅)。而主要的修行法门为数息法门、观心法门和圆觉法门。数息法门即默数自己的呼吸。呼吸方法不须采用丹田,自然呼吸即可,只求细长松静,也不须刻意调控。数呼吸时,单数呼气或者吸气之一。只从一数至十,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专心数息,排除杂念,记数分明,心依于息,息依于心,别无他想。即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倘若刹那念起,进入于六尘境界,即当将心摄来,回到数息中。观心法门,则是先休心息处,让所有的心绪烦恼一概放下,所过的善事恶事都不思量,过去未来一概不想。内心直观当下念头,往来起灭。勿随顺,亦不断除。只静静看着。妄念起时,一看不知去向。旋又后起,仍是看着,妄念复灭,念若不起时仍如是看着。久久纯熟,自然不会有念头生由,即与般若相应。即使看着自己的妄心妄念,也能做到知而勿随。圆觉法门则是强调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身心、事、物与及诸佛世界,有若梦幻空花,乱起乱灭,如是知幻即离,心无所取,亦无住着,犹如虚空,妄念无从而生。此时,心境湛寂,分明清晰,便是本来面目。

  以上三种法门,大小乘禅乃最上乘禅皆备。法无优劣之分,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即为良法。亦不须拘泥,可同时修二法或三法。禅坐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观)的境界,而且必须常修定慧,与佛法相应,方才为真正坐禅。而坐禅摄心至澄明境界时,即应忘却坐禅,切不可自行得意或有分别心。

公案

  公案为禅宗独特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广义上的公案为古代考试题目,后特指为佛教高僧考验僧众的题目。由于公案的故事情节多彩,且其含义深参,因此禅师喜欢讲述公案情节,以考听者的佛教修行水平。从而对闻者的思维进行引导和分析,并给学生有个参悟机会。通常情况为禅师用极混扰人的话引人说话,普通僧众若心随话转,落到能所对立,或名相,或常断见上去了,即露马脚,或被高僧揪住,甚至继续逼迫,使错误昭显,从而使人知错而改。著名的禅宗公案典籍为《碧岩录》、《五灯会元》等。

  参公案的风气一直远远流传,乃至当代,嵩山少林寺每年都举行禅宗公案,引众多僧侣及佛学爱好者讨论学习。比如2009年辨禅比赛的决赛题目即为达摩面壁,背向何处?

  默照禅与话头禅

  参见:大慧宗杲

  至南北宋之际,曹洞宗门下正觉宏智禅师,鉴于临济宗叫人看话头、看公案,流于空疏,故起而倡以静坐为主的默照禅,但大慧宗杲认为曹洞宗只教人静坐,不求妙悟,是默照邪禅,对此宗大加批评。宏智正觉门下也后继无人,在南宋后,影响力就变得非常的小。

  临济杨歧派门下的大慧宗杲对当时的禅宗,提出两大弊病:一种是好打高空,在公案及言语机锋上逞能,另一则是只知静坐观心的默照邪禅。他进而提倡所谓的话头禅〈又称看话禅〉,要人以参赵州禅师的无字话头。只这一(无)字,便是断生死路头底刀子也。妄念起时,但举个无字,举来举去,蓦地绝消息,便是归家稳坐处也。”“千疑万疑,只是一疑。话头上疑破,则千疑万疑一时破,话头不破,则且就上面与之厮崖。若弃了话头,却去别文字上起疑、经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尘劳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属。

  大慧宗杲的话头禅后成禅宗主流,但是到了明清之后,净土宗兴起,禅宗逐渐与净土宗合流,形成一股新的趋势。

  佛教 禅宗西天二十八祖 印度佛教 大乘佛教 汉传佛教 日本禅宗

衰微

禅宗末路

  自南宋之后,禅宗衰微,明末憨山德清大师已有禅宗五家不振之叹,称临济宗风,独有紫柏真可大师可承续,然后继无人。至于民间,则以因莲池祩宏、藕益智旭大师的倡导,以三教合一、禅净双修为主流。虽然说禅净双修,但实是以净土宗称名念佛求往生为主,已经不是原有禅宗宗风了。至于明朝中叶净土宗兴起,此时佛教的特色为禅净合一,与三教合一,使得当时的僧人唯以念佛坐禅为务,禅宗逐渐失去创新的生命力,为禅宗的衰落期,始于晚明至清朝结束为止。

  明末临济宗,密云圆悟法师,在浙江天童寺传授临济禅法。其弟子汉月法藏,作《五宗原》介绍禅宗五家,以圆相为万佛之祖,临济为正宗,但受到圆悟法师反对,作《辟妄七书》、《辟妄三录》以反驳。法藏弟子潭吉弘忍作《五宗救》,为法藏申辨,并认为《辟妄》诸书为伪书,加以批判。清初,法藏一派在南方得到一些人的支持。清世祖爱好参禅,曾召海会寺憨璞性聪、浙江玉林通琇、木陈道忞、茚溪行森、旅庵本月、山晓本晰等入宫内说法。清世宗曾自号居士,把古德参禅语要编辑成《御选语录》共十九卷,更从章嘉国师学习禅学。章嘉国师就是负责把《藏文大藏经》全部翻译成满文。而清雍正皇帝,自许为禅宗血脉,编集《雍正御选语录》,并撰写《拣魔辨异录》,以上谕要求各地地方官对法藏、弘忍一系的僧人严加调查取缔。表面上是为了维护佛门正统,实则是对各地僧人进行清查与思想控制,有清一代,禅宗大衰。

民间禅宗

  罗教 中国佛教发展到明代,社会则出现了大量的民间教门。在此之前,民间教派中的弥勒教摩尼教白莲教占主要地位;但自明代中叶至民末则出现了许多教派。他们在教义、组织、仪式等方面已经区别于原来的民间教派。其中规模最大的、与禅宗最为密切的民间教派为罗教。

  罗教,也被称为无为教和罗祖教。为明朝人罗梦鸿创建。该教结合了佛教禅宗和道教中的许多教义和传统。从禅宗中,罗教吸收了心造一切的概念,认为人的苦难是由于心欲造成,因此罗教追求无为、弃欲,以达到最高的内心状态。罗教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自称为禅宗的一支。同时他还从道教吸收了道玄来解释世界的形成。其认为世界是从真空家乡中形成的,并演化为世界万物。由此外部世界不是禅宗的教义中那样从内心产生的,而是外部事实的。和众多的附佛外道一样,罗教也制造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偶像崇拜:无极圣祖,其神是所有生物的主宰,尤其在人死后有判决人的再生、超度或入地狱的权力。之后被政府定为邪教,并遭明令禁止。

现代禅宗

  清末民初之际,有鉴于佛教的衰微,虚云大师起而中兴禅宗,为近代禅宗中兴之祖。虚云和尚在近代传承临济,兼弘曹洞,又遥承了早已断流的法眼、沩仰、云门三宗,以一身兼嗣五宗法脉,承前启后,融会了五宗禅修法门。为禅宗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禅宗法脉

  释迦牟尼佛首传(右图为禅宗法脉图)

  

  

禅宗法脉渊源

第一祖、摩诃迦叶尊者

  第二祖、阿难尊者

  第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第四祖、优波毱多尊者

  第五祖、提多迦尊者

  第六祖、弥遮迦尊者

  第七祖、婆须蜜多尊者

  第八祖、佛驮难提尊者

  第九祖、伏驮蜜多尊者

  第十祖、胁尊者

  第十一祖、富那耶奢尊者

  第十二祖、马鸣大士

  第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

  第十四祖、龙树大士

  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第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

  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第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第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

  第二十祖、阇耶多尊者

  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

  第二十二祖、摩拏罗尊者

  第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

  第二十四祖、师子尊者

  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第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第二十八祖(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尊者

  第二十九祖(中国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第三十祖 (中国禅宗三祖)、僧璨大师

  第三十一祖(中国禅宗四祖)、道信大师

  第三十二祖(中国禅宗五祖)、弘忍大师

  第三十三祖(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以上诸祖,递相传承。

  自六祖后,唯传心印,不传衣钵,禅宗法脉流传至今不断,禅宗后分五宗,分别为曹洞宗、临济宗、云门宗、法眼宗和沩仰宗,虽分五宗,确同一心印,法脉相承,灯灯相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禅宗的渊源与发展
真身不腐思想不朽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
禅的基本实习
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 冯学成(8)
禅宗是什么?一文让你全面了解“禅”的世界
禅的起源与传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