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以正立”与“做官”

                                                                      “人以正立”与“做官” 

                                                                                         吴梅芳

在认真拜读吴玉叶同志的一些文章,多次听到他对“人以正立、兵以诈立、事以奇立”的“三立”理念的阐释后,引发了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三立”理念,内涵丰富。对“兵以诈立、事以奇立”,我不敢贸然加以评论。但对“人以正立”感受颇深,它与世人几千年来谈论的“做官”话题有着内在的联系。

    吴玉叶同志对“人以正立”的诠释是:要求为官者必须要做到“心正,身正;说的正,做的正”。换句话说,就是要求为官者“做人要讲道德,说话做事要讲方法”。这个“正”,包含着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属于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范畴,另一方面则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前边讲的是“做什么”,后边讲的则是“怎么做”。由此可见,“人以正立”是做官的基本要求,做官首先必须做到“人以正立”。 

一、做官必须心正 

    清朝康熙皇帝曾经说过:“朕观人,必心术而后才学,若心术不善,才学何用?”很明显,康熙皇帝把心是否正作为用人的第一标准,在他眼中,如果一个人心不正,有才也是歪才,不堪重用。其实,在这里,康熙皇帝所讲的“心正” 可以理解为“心地端正”,从哲学上讲就是要具有良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心正就意味着具有道德感并遵从自己的良知,心正就意味着高标准地要求自己。

    做官首先必须心正。2007年11月22日《陕西日报》曾经刊登过陕西省延长县安沟乡北阳村党支部书记李生明的个人事迹。他带领党支部一班人,立足本地实际,主攻开发梨果,并发展其它产业,使北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曾获陕西省劳模、省级优秀共产党员、县科技标兵、县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当记者问其当了15年的村官有什么感受时,他总结出一句话:“当干部关键是要心正”。这是李生明用15年的实践所得,对所有为官者都有鞭策和启迪作用。确实,心正了,人生观对了,才会有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利益观。只有心正,为官者才会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会看淡个人得失,不让感情代替党性,不让公心让位于私情,才能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莫。这样的干部,也才能赢得人民发自肺腑的敬佩和爱戴。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提出的“圣人无常(恒)心,以百姓心为心”。“心正”的标准是想老百姓之所想,以最广大人民群体的利益为心理行为方向。

    这种“心正”,其实是一种高尚的道德修养,一种永恒的价值观念,是这个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的“官德”,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也正是吴玉叶同志所阐述的“人以正立”第一方面的内容,属于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范畴。其实,“心正”还有另外一方面的内容,正如吴玉叶同志所指出的,属于方法论范畴的内容。

    不知大家是否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游泳教练教学生游泳,但是学生们都不下水,于是教练想了个办法,就说:“从现在起我不教你们游泳了,教你们救人。”他想,教救人大家肯定都愿意下水了。就这样三天过去了,除了一位帅哥外,其他所有人都学会了游泳。教练问帅哥:“我从当教练起就还没有碰到过三天都学不会游泳的人,能不能请教一下是不是我的教学方式出了问题,这么长时间还教不会你游泳。”这位帅哥说了一段非常聪明的话:“观察你三天了,这三天你根本就不是在教救人,还是在教游泳。”这位帅哥确实聪明,但是他除了揭穿教练以外却什么都没有得到。如果他的注意力不放在否定别人上面,三天他肯定就学会游泳了。

    总是抓住别人的“错误”不放,却对别人的知识、智慧,视而不见。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心不正的一种表现。心不正,就会对外界美好的一面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心正,心中就会充满着正见,正思维,正念,就会接纳别人之长,学习别人之长。这里的“心正”就属于方法论的范畴。

    一个人如何才能心正呢?最简单也是最难的方法就是,放开你的心胸,去接纳别人,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去虚心受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为什么伟岸,因为它不厌恶小草的低矮,不嫌弃树木的丑陋,能接纳泥土的肮脏,能忍受岩石的坚硬!对于为官者来说,以“正”的心态和视角去看待群众的利益,就会发现别人好的思想、行为、语言,然后去发扬它、尊重它。不同的“心镜”会照出不同的人生或事物镜像。正如《当和尚遇到钻石》中罗奇格西所说,财运是为宽宏大量者提供的,不会过多地施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者,因为后者心不正,心理边界太小。

    总之,做官首先必须心正,因为“心为一身之主,百体俱从其令;心正则无所不正,心邪则无所不邪”。 

二、做官必须身正 

    心正是身正的基础,身正是心正的体现。《论语?颜渊》中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君子会透过看得着、听得见、摸得到的言行举止,感受到其内在的真诚、善良和宽容谅解。如果没有适当的言行举止表现,就显露不出正大光明的本性。也就是说身正、心正内外一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是符合正的规律的。

    中国伟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当领导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领导者也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领导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领导者端正,纵然三令五申,被领导者也不会服从的。《史记》第一百零九卷《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章中也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文字:“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讲,“太史公说:《论语》中说过‘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我看到李将军诚恳朴实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于言谈。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的确得到士大夫们信赖!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会被人踩成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却可以用来说明大道理呀。”

    孔夫子的这句名言,经过两千多年时间的考验,仍然放射着哲理的光辉。以前读《三国演义》,读到曹操割发代首一节,打心眼里佩服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领导作风。作为丞相,自己的坐骑踏了庄稼,都要坚决以身正法,经群臣死谏才以割发代首。这样的领袖作风,军队自然无不唯马首是瞻。正如《邛州俯听三省堂》所说的:“将欲言治人,必先由正身。身正人自治,此化行如神”。由此可见,为官者既要心正,也要身正,己身不正难正人;己身正,然后正人;己身正,才会给人正气感与信服感。可如今,一些为官者常常以“身不由己”来搪塞自己在原则上或者作风上的一些是非问题。大吃大喝可以是“身不由己”,违反纪律可以是“身不由己”,更有甚者在贪污腐败上也是因为“身不由已”。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身不由已”就是身体或行为不由自己作主。也就是说自己不能够控制自己,很容易曲就。对于非原则性的东西,“身不由已”这无可厚非,而对于违法乱纪的事情如果说是身不由已,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其实,“身不由已”关键还在于这个“身”字,这个“身”就是行为。对于为官者而言,如果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能够认清自己的身份和应该履行职责、做到身正,注意自己的行为,适当修正自己言行举止的话,就没有那么多的“不由已”了。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歪”,为官者如果随时能够做到身正,在工作方面以身作则,身正垂范,则很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总之,吴玉叶同志提出的“三立”理念中的“人以正立”与做官有着内在的联系——“人以正立”是做官的基本要求,做官必须首先做到“人以正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九首经典古诗词,修心正己身!
经典古诗词,经常拿来读可以修心正己身
9首经典古诗词,修心正己身!
心善 · 心宽 · 心正 · 心安!
九思三平斋《"立心正"又议》
心善,心宽,心正,心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