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痛风的起源与历史沿袭

​【拔】似乎毫无预兆,却又略有直觉;一直毫不介意,却又心怀芥蒂。一次次突如其来,一次次日益累积,难道不是一种警示吗?再不要漫不经心了,也需心怀敬畏……


痛风(gout)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增高引起的一组疾病,主要见于中老年男性和少数绝经后妇女,常有家族遗传史,饮食条件优越者患本病。主要病例是尿酸盐结晶沉积于以关节、肾为主的身体各组织部位。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肾小球和肾小管等实质性病变和尿酸结石形成为特点。其病程漫长,易损害肾,后期并发肾衰竭、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硬化等。

痛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据埃及的考古学资料,在很早的骨骼遗骸中就发现了痛风的线索。考古学家在埃及的一个古墓中发现了三个有价值的证据:第一,在一个老年男性拇指骨骼上有一个包块,经化学分析鉴定是尿酸盐。第二,在一个至少7000年前的木乃伊上,发现了古老的尿酸盐肾结石,该结石虽不能证明是痛风所致,但有10%~20%的可能性。第三,从公元前1500年埃及的草药处方印章翻译出,这些草药是属于红花属的秋水仙碱类,因此,在古代疗法中,秋水仙碱是唯一被确认的抗关节炎制剂,为有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作了准备。

痛风在古巴比伦时代即被确认为一种疾病,是古代流行的疾病之一,特别是在埃及、希腊、罗马邓宫廷中盛行,多为帝王将相、富贵者所患,故被称作“王者之疾”“帝王之病”“富贵病”,这个名称道出了易患这种病的人群和痛风病的可怕。在古代一般只有达官贵人容易得痛风,这是由于痛风发生的原因是人体过多摄入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导致高尿酸,尿酸升高后不及时控制就会导致痛风,如动物内脏、牛肉、羊肉、海鲜等都含有大量嘌呤,古代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经常吃到这些嘌呤含量高的食物。

由于痛风有骤然发作性疼痛的特性,而且历朝历代的不少皇帝、教皇、智者、富人等,均有备受痛风折磨的经历,因而引发了人们对此病的恐惧和猜想。古希腊人认为,“痛风女神”(据说是酒神和阿弗洛忒的女儿)由于偏爱“杰出人物”,产生了这一“神的疾病”。如《圣经》中最早记载亚撒皇帝患有痛风,他肯定不是第一个痛风患者。其后历朝历代记载更多,如圣罗马皇帝查尔斯五世和其子菲利普二世均患痛风,并因病致残。在法国和英国皇家的历史上,有多位皇帝患有痛风,其中,著名的麦狄西家族中有两位皇帝因严重痛风不能执政或继位数年就死于痛风。外国的世界名人,如培根、达尔文、马丁·路德、牛顿、富兰克林都是痛风患者。我国古代一些名人就患有这种由“风痹症”引起的“足疾”,如唐太宗时期的太子少师李纲、“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中唐的著名诗人白居易和文学家刘禹锡、清代书画家高凤翰等。痛风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痛苦,卢照邻为风痹症所困,辞官归隐山中,因受不住疾病的折磨,竟投河而死。元朝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晚年就因饮酒过量而饱受痛风之苦,使他在晚年无法行走和骑马领兵上阵。

古时人们并不知道痛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所以也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只能尝试用禁欲、针刺、放血、冲凉水货泻剂来治疗,当然不会有显著的效果。那时候西方人认为痛风是“魔鬼咬住了脚”。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0年,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最早记载痛风,称痛风为“不能步行的病”,并指出痛风是富者的关节炎,而风湿则是贫者的关节炎。在他的《格言》(Aphorisms)中,他对痛风下了以下的结论:“太监不会得痛风,女人在更年期以后才会得痛风,痛风的发炎在发生后40天内就会消退,痛风在春秋两季较会发生。”他认为,丰富的食物和葡萄酒与发病有关,并提出“体液论”,为后来探索出痛风的病因属高尿酸血症奠定了理论基础。

盖伦(Galen,公元130—200年)首次描述痛风石(尿酸盐)认为,由于淫乱、遗传和体液在体内的蓄积而造成痛风发病,强调节食、戒酒、禁欲,他有句名言:“痛风是酒神和维纳斯的女儿。”这一论点被长期广泛认同,其影响直到17世纪之后。这期间,绝大多数痛风患者是达官贵人,以至于安格鲁撒克逊说:“痛风是国王的疾病,也是疾病之王。”

痛风在西方称为“gout”,这个名字是来自拉丁文gutta,是一滴的意思。根据当时中世纪的医学概念“四体液说”,痛风被认为是关节部位多了流滴着的恶毒液体,意思就是一滴一滴的毒素进入关节造成的疾病。13世纪时,Gutta衍生为gout,而且一直使用至今。不过,当时“gout”的含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痛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古人普遍混淆了痛风与各种风湿病的界限。

直到17世纪,英国著名的内科医生托马斯·塞登哈姆(Thomas Sydenham,1624—1689年)才第一次把痛风作为单个疾病从风湿病的混合体中划分出来。他本人在30岁时患上了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后来又患了肾结石并长期血尿,作为患者,他有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和对痛风的感受。他首先开始了识别风湿病中各种不同疾病的尝试,准确无误地从“痛风”中区分出青壮年急性发热性关节炎(符合急性风湿热)、慢性致残性关节炎(可能是风湿类关节炎)、纤维肌痛、舞蹈病邓。在他的许多论文中详尽地描述了痛风的症状和体征,借以与其他疾病鉴别。至此,痛风这一疾病才真正得以命名。

1776年,瑞典化学家Scheele(1742—1786年)证实痛风患者尿结石中含有一种有机酸。1797年,英国化学家Wollaston从自己耳郭上取下了一个痛风结节,并从中分离出了尿酸,人们才认识到沉积在关节和组织内的这种毒物就是尿酸。1798年,法国化学家Antoine Fourcroy发现上述有机酸是正常尿液中的成分,取名为尿酸。1824年,英国内科医生Garrod用化学分析法在痛风病人血液中测出了高浓度的尿酸,他指出痛风发生的关键是尿酸生成过多,从此,人们对痛风认识有了新概念。

1850年,英国医师Garrod Alfied(1819—1909年)确定痛风患者血液中尿酸浓度增高,并于1855年出版了第一部痛风专著,被誉为“现代痛风之父”

1898年,德国人Emil Fischer发现尿酸来自嘌呤代谢;1913年Folin和Denis首次介绍了血尿酸的测定方法。

近代对于痛风的研究,特别值得注意的专著有《痛风与风湿病的历史》(1900年),半个世纪后Copenman发表《痛风和关节炎的历史》,此后有Grahans、Bywaters和Rodnan所撰写的专题论著。20世纪50—80年代有关痛风的系统论著有《痛风与痛风性关节炎》(1953年)、《痛风》(1964年)、《痛风与尿酸代谢》(1976年)、《痛风与高尿酸血症》(1976年)及《痛风肾与高尿酸血症》(1982年)。

在我国,1997年孟昭亨所著《痛风》是我国第一本有关痛风基础与临床的专业书。2002年先后出版了赵圣川的《痛风的诊断与治疗》、何戎华的《痛风现代诊疗》。2006年苗志敏主编的《痛风病学》、2009年张开富编著的《痛风病诊治新法》、2012年何青所著《高尿酸血症》、2014年伍沪生主编的《痛风与晶体性关节炎》等专著相继问世。


【注】本文原创为首都医科大学陈乐天主任,是目前最全面关于痛风历史沿袭的整理,本人作为一名痛风患者摘录于此,仅供学习参考。

https://quark.sm.cn/c/s/mip.haodf.com/zhuanjiaguandian/5110280787.ht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收藏 | 正确评估和诊断痛风,有这一篇就够了!
痛风就是风湿病?关于两者之间的区别,一定要清楚!
《复杂病症巧梳理 》1-3
「专家讲座」痛风的危害与防治
权威专家薛鸾主任告诉你:高尿酸血症、痛风怎么治疗?
如何应对“风”友之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