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汤一介专栏 | 庄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上)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是一种很重要的哲学思想,由此派生出的“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思想,千年以来被很多思想家诠释,三智书院创院院长、永远名誉院长汤一介先生也曾多次发表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看法。三智书院微信公众平台开设“汤一介专栏”,与朋友们分享汤一介先生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论述。今天,小编和您分享汤一介先生讲述中西文化在真、善、美问题上的比较。

论中西文化在真、善、美问题上的比较

庄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我们在前两节讨论孔子和老子关于“真”、“善”、“美”的问题,就这两位大哲学家看,他们在这一问题上都是就人生境界说的,这点和西方的哲学家有很大不同。照我看,庄子在“真”、“善”、“美”问题上不在“求知”而在追求一种超越的人生境界。

和老子一样,庄子也把“道”作为他的哲学的最高范畴,但庄子哲学主要之点,不在于论证“道”的无限性、绝对性和永恒性,虽然他对此也颇花费了不少笔墨;而更重要的是庄子哲学要论证的是得道的人(如至人、神人、圣人等)在精神上的无限性、绝对性和永恒性。

《庄子》的第一篇叫《逍遥游》,这篇的主旨是讨论人如何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的问题。照庄子看,大鹏击水三千,扶摇九万,列子御风日行八百,看起来是够自由的,但实际上并不完全自由。大鹏飞行九万里,需要广大的空间;列子日行八百,又得靠风力,都是“有待”(有所待)的,只有“无待”才可以说达到真正的自由。所谓“无待”是说不需要任何条件,所以他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种“逍遥游”是无所待的,从而是精神上绝对自由的。

但是如何才能达到这一无待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呢?庄子认为,这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只有“至人”、“神人”、“圣人”等才可以达到,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就是“丧我”,《齐物论》中说:“今者吾丧我。”在《大宗师》中有一段话讲“坐忘”可以说是对“无己”这种精神绝对自由的描述: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庄子“坐忘”的境界就是他所说的“无己”或“丧我”的境界。上引文说明,颜回从否定世俗的道德开始,“忘礼乐”、“忘仁义”;进而消除身体对精神的种种束缚,“堕肢体”、“离形”;以至于消除知识等对精神的困扰。“黜聪明”、“去知”,达到“形如枯木,心如死灰”的超脱耳目心意,超功利,超道德,超生死,不受任何内存外在的是非、好恶、美丑等等的限制,和天地融合为一“同于道”的境界。这一境界以“去知”最为重要,“去知”即去掉分解性和概念性的知识活动,即庄子“心斋”所谓的“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这种纯粹的直觉活动,我们说它是一种审美的活动。

在《庄子》书中所描述的“至人”、“神人”、“圣人”等就是这样一些超越世俗达到“坐忘”或“心斋”的精神上绝对自由的人,如《田子方》中说:“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而所谓“神人”,如《天地》所说:“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此谓照旷,致命尽情,天地乐而万事销亡,万物复情,此之谓混冥。”

《刻意》中说:“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去知与故,循天之理……虚无恬惔,乃合天德。”“圣人”、“神人”、“至人”之所以能超越时空的限制,逍遥游放于六合之外,正因为他们能“离形去知”。一切任自然无为,对现实世界无任何要求,从而能逍遥游于“无何有之乡”。这当然只能是精神上的逍遥游了。这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只能是一种艺术上的审美的境界。《知北游》中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田子方》中说:

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

“夫得是”按上文是说“游心于物之初”的境界,而此境界为不能言说的自然“无为”的境界。最高的美为“天地之大美”。“天地之大美”是无所不包之美、至极之美,因天地是无不覆载的,其美自美,不必说它美。“圣人”、“至人”、“神人”等“原天地之美”(或“备于天地之美”),正是由于任自然无为,“离形去知”,故可得“至美而游于至乐”,这一“至美至乐”的境界也就是一极高的艺术的审美境界。

在庄子哲学中对“真”和“美”的关系也有所讨论,《秋水》中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所谓“反其真”是说返回到自然而然的本原状态。庄子主张“法天贵真”,反对一切违反自然本性的“人为”。“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是马之真性,而“落马首,穿牛鼻”使牛马失去其自然本性(真性),这样牛马就没有自由,从而也失去其“美”。所以在庄子哲学中“真”与“美”是一致的。而“真”必须是“顺性命之情”的。

《渔父》中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能动人”在于有真情,使人得到美的享受,“成功之美,无一其迹也”。最成功的美不是做作的,而是能自由自在地表现其真性情,所以庄子的“求真”也是为了“求美”,无“美”也就无所谓“真”。“求真”也是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

庄子很少肯定道德,反而有着反道德的倾向,他认为一切道德规范都是“人为”的,它破坏人的真性情,所以他反对“以仁义易其性”。庄子认为,个体人格自由的实现不仅是“大美”,而且是最高的“德”、最高的“善”,在《刻意》中说:“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成玄英疏说:“心不滞于一方,迹冥符于五行,是以澹然虚旷而其道无穷,万德之美皆从于己也。”此谓心无所执著,任自然无为,坐忘无己,自由自在,以达到至极则众美就会聚了,这是天地自然而然的运行,也是圣人成就其善的路径。所以庄子的“善”已包含在其最高的最完整的美(大美)之中了。

就上所言,在庄子哲学中,“真”、“善”、“美”是统一的,它们是统一于精神自由的审美境界上。庄子和老子一样都追求“同于道”,但老子所追求的“同于道”是了解“道”、体会“道”,它仍属于“认知”的范围,是一种哲理的觉悟;而庄子的“同于道”则是对“道”的欣赏和观照,这就是审美的直觉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哲学在“真”、“善”、“美”的价值论问题上和老子不同,他是以“美”为最高。

——文章节选自《汤一介哲学精华编》

未完 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汤一介哲学思想 | 论中西文化在真、善、美问题上的比较
《放下心中的尺子》①《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的名言及其解说
庄子论游
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散文风格
庄子的几则经典人生智慧名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