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遗产之波兰篇(16个)
Poland
1维利奇卡和博赫尼亚皇家盐矿(1978, 2008,2013)
2克拉科夫历史中心 (1978)
3比亚沃维耶扎原始森林(1979, 1992,2014)
4前纳粹德国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1940-1945年) (1979)
5华沙历史中心 (1980)
6扎莫希奇古城 (1992)
7中世纪古镇托伦 (1997)
8马尔堡的条顿骑士团城堡 (1997)
9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自成一家的建筑景观朝圣园 (1999)
10扎沃尔和思维得尼加的和平教堂(2001)
11南部小波兰木制教堂 (2003)
12穆斯考尔公园 (2004)
13弗罗茨瓦夫百年厅 (2006)
14波兰和乌克兰的喀尔巴阡地区木质教堂(2013)
15塔尔诺夫斯克山铅银锌矿及其地下水管理系统(2017)
16科舍米翁奇的史前条纹燧石矿区 (2019)
1   波兰维利奇卡和博赫尼亚皇家盐矿(1978, 2008,2013)
Wieliczka andBochnia Royal Salt Mines
维利奇卡盐矿(Kopalnia soli „Wieliczka”),位于波兰克拉科夫附近,是一个从13世纪起就开采的盐矿,已基本停产。盐矿矿床长4公里,宽1.5公里,厚300-400米,巷道全长300多公里。迄今已开采9层,深度为327米,共采盐2000万立方米。在离地面130多米深的盐道上建起了世界上罕见的供旅游者参观的游览胜地。早在几百年前,维利奇卡盐矿就已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为方便视察和参观,1744年矿工们在矿井内兴修了楼梯通道,在地下130多米深的巷道深处建起了博物馆、餐厅、娱乐大厅和教堂。十五世纪起游客就可以到盐矿内参观,地下的游览路线逐步形成,欧洲很多名人,如肖邦、哥白尼、歌德等都曾来此地游览。
盐矿内部面积非常大,有100余公顷,深达327米,约300千米长的通道蜿蜒其中。面积如此之大,以至于尽管只对游客开放了百分之一左右的区域,走完整个游览路线也需要三小时左右,在这三小时中,游客可以深入到地下64米到135米处,走到盐矿九层中的第三层,再深的区域出于安全考虑没有对外开放,但是人们发现盐矿自身独特的小环境可以帮助人们治疗哮喘和过敏,于是在地下210米的地方处设立了一个地下康复疗养中心。
盐矿部宽敞、干净,矿壁是自然的深灰色,在光的照射之下,可以看到水晶的光泽,并且有很多的木制结构支撑着墙壁和顶部,行走其中很容易让人忘记这是在地下数百米深的矿井当中。要进入盐矿,可以选择乘坐曾经用来运送盐的竖井,也可以选择走380步的楼梯到达地下第一层。游览路线分为两段:在第一段,走廊两侧有很多的内庭,开始部分的内庭中摆放着盐矿历代的生产工具,比如用马拉动的绞车,水转轮,燃烧甲烷的机器等;再往前走,可以看到盐矿内最独特之处——20座大小各异的教堂,曾经的矿工会在这里祈祷平安,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福佑金嘉的教堂,是为了纪念给波兰带来盐矿的福佑金嘉公主而修建的,里面每一件物品,诸如墙面上的装饰,宗教塑像,地板,天花板,吊灯和祭坛等,都是由盐雕刻而成,其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据传这是三个矿工用了68年的时间,在工作之余潜心雕刻,才做成了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在第二段,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地下盐湖的光影斑驳,湖上的照明灯让本来深处黑暗中的盐湖焕发光彩。在游览路线的尽头,有一个两米左右高的、同样是用盐制作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上面刻有1978年的12处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字。除此之外,盐矿中还有一些饭馆、纪念品商店等可以让游客在乘坐竖井回到地面之前,在此稍作休息,并且还可以买到许多用盐制成的纪念品、雕塑,化妆品和盐灯。除了游览盐矿之外,维利奇卡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可以参与,这里经常会有音乐会,或者是其他的文化活动,并且,此地还有世界第二大的3D动画——《盐的世界》(Salt World),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盐矿的全景。从十五世纪一直到如今,此地都是备受欢迎的旅游胜地,如今的维利奇卡本地居民不到2万,每年要接待150万游客,给这座城市的经济不断作出贡献。
在波兰,流传着有关金嘉公主的神话故事,盐矿也根据这个故事建造了神话厅,陈列着矿工向金嘉公主献盐的群雕。传说,很久以前,匈牙利一位国王将其爱女金嘉公主许配给波兰克拉科夫大公鲍莱斯瓦夫。操办嫁妆时,国王问女儿喜欢什么,女儿回答说:“喜欢一座盐矿”。国王问:“为什么?”女儿答:“波兰没有盐矿,盐矿会给波兰人带去幸福和安乐。”国王点头应允,公主当即摘下订婚戒指抛向马拉穆累斯盐矿。金嘉公主同鲍莱斯瓦夫成婚后,派人去维利奇卡开矿取盐,在人们的半信半疑中,奇迹发生了:人们在维利奇卡不仅掘出了盐,还在第一块岩盐中发现了公主抛进盐矿的戒指。马拉穆累斯的一座盐矿千真万确地伴随着金卡公主来到了波兰,波兰人不再担心没有盐的日子。正因为手中有了盐,在请客吃饭的时候波兰人可以自豪地说:“没有盐,就没有滋味”。
2   波兰克拉科夫历史中心 (1978)
Historic Centreof Kraków
克拉科夫(Krakow)位于波兰南部离华沙约300公里的维斯瓦河畔,人口70万,是波兰最大的文化、科学、工业与旅游中心,曾是波兰的首都。市内有11所高等学校,其中雅盖隆大学最为著名。这里也是波兰古迹最为集中的地方,为波兰最大的旅游城市之一,每年游客达200多万人。
克拉科夫历史名城,是波兰的前首都,坐落于华威尔皇家城堡的山脚下。这个13世纪的商业城镇拥有欧洲最大的露天市场和无数内部装潢华丽的历史建筑、宫殿及教堂。克拉科夫历史名城其他迷人的遗迹包括14世纪的要塞遗址,卡齐米日的中世纪遗址及其位于城南的古老犹太教堂、加杰劳尼大学和波兰国王的安息之地——圣瓦格拉哥特式大教堂。
公元10世纪末克拉科夫并入波兰国家版图之前,维斯瓦公爵已在此建都。从“复兴者”卡齐米日国王(1034年至1058年)起克拉科夫成为波兰首都。从1320年起克拉科夫为国王的加冕地。1794年科希秋什科起义以克拉科夫为中心。波兰被瓜分后,克拉科夫隶属奥国。二次大战期间,克市被并入德国版图的“总督辖区”。当时克拉科夫是波兰最大的抵抗中心之一。
市内古典的建筑物,弥漫着中世纪的风情,被誉为波兰最美丽的城市。旧城区以古城广场为中心,距火车站不过二十多分钟步程,广场中央为建于16世纪的Sukiennice市场,市场下层经营着各式纪念品商店,以木制品、刺绣、皮革为主,楼上则是国立博物馆。广场东面是圣玛莉教堂 (St. Mary Church),其钟楼每小时都有喇叭吹号。广场南面经Grodzka街,可一直行往山上的华威城堡(Wawel Castel)。城堡乃波兰历代国王的宫室,其中的大教堂就是他们加冕及死葬之地。
3   波兰比亚沃维耶扎原始森林(1979, 1992,2014)
Białowieża Forest
比亚沃维耶扎原始森林(白俄罗斯语:Белавескаяпушча 波兰语:Puszcza Białowieska)位于布列斯特以北70公里,横跨白俄罗斯及波兰边境,是欧洲现存唯一的原始森林。这个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世界遗产及生态保护区位于白俄罗斯西南部布列斯特州及格罗德诺州境内。波兰为了这个森林设立了比亚沃维耶扎国家公园,占地超过100平方公里。白俄罗斯则设立的生态保护区占地1771平方公里。
波兰侧的国家公园占地约100平方公里。公园内有一处原来由沙皇拥有的综合设施,包含一座旅馆、餐厅与停车场。每年大约有20万人次观光客参访波兰侧的森林。
在白俄罗斯侧的生态保护区占地约1,771平方公里;核心区域157平方公里;缓冲地带714平方公里;过渡地带900平方公里;国家公园及世界遗产则占地876平方公里。保护区的管理中心位于Kamieniuki,包含一个实验室与动物园,里头展示了欧洲野牛、柯尼克波兰小马(欧洲野马与家马的杂交种)、野猪、驼鹿等原生动物。另外也有一个小型博物馆、餐厅、速食店与旅馆(苏联时期兴建,目前年久失修)。由于白俄罗斯方面缺少设备与观光客,很少外国人参访白俄罗斯侧的森林。
原本整个欧洲东部都覆盖着像比亚沃维耶扎的原始森林。在14世纪以前,人类都通过河流来穿越森林,道路及桥梁都是后期出现的。15世纪时该森林成为波兰-立陶宛国王瓦迪斯瓦夫二世·雅盖沃的财产。保护这片森林第一份有记录的文件可追溯到1538年,西格蒙德一世下令盗猎欧洲野牛者死刑。1541年时森林成为皇家猎苑。1639年瓦迪斯瓦夫四世宣布解放所有居住于森林中的农民,以交换他们成为皇家守林员。在1795年瓜分波兰后,沙皇保罗一世将所有守林员贬为农奴,并将他们交给多个俄国贵族与将军。由于保护区废除,使得猎人得以进入这片森林,15年内欧洲野牛的数量由原本的500头下降到不足200头。然而,1801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重新恢复保护区,并雇用少数农民来保护动物,欧洲野牛的数量在1830年代恢复到700头。然而在1830-1831年爆发了十一月起义,保护令再度荡然无存。1860年亚历山大二世参访这座森林,并且宣布欧洲野牛保护必须恢复。由于沙皇的命令,当地人杀光了所有掠食者:灰狼、棕熊与猞猁。1888年沙皇成为整片原始森林的拥有者,比亚沃维耶扎森林再度成为皇家猎苑。沙皇开始向欧洲各国寄送欧洲野牛作为礼物,同时从帝国各地输入鹿、驼鹿等其他动物在森林内繁殖。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比亚沃维耶扎森林遭受了巨大损失。1915年8月德军攻占此地,9月25日前至少有200头野牛被杀,之后发布了禁猎令。然而德国与苏联士兵、盗猎者与强盗仍然不断杀戮,直到1919年2月此地被波兰占领,然而最后一头野生欧洲野牛已经在一个月前被杀。1921年波苏战争后,比亚沃维耶扎森林的核心区域被宣布成为国家保护区。1923年的调查发现全世界的动物园只剩下54头欧洲野牛,其中没有一头在波兰。1929年波兰官方从多个动物园购入4头野牛引进森林繁殖。1932年大部分森林成为国家公园。1939年苏联出兵占领波兰东部,比亚沃维耶扎的波兰当地人被苏联放逐,由苏联守林员取代,然而1941年德国人占领这片森林,换苏联人遭到放逐。1941年7月森林成为波兰与苏联游击队的藏身之处,德国当局处决了大批被怀疑支援游击队的当地人。1944年7月红军解放了这个地区。德军撤退时摧毁了旧比亚沃维耶扎狩猎庄园。战后这片森林分属于波兰与白俄罗斯。波兰侧的国家公园在1947年重新恢复。比亚沃维耶扎森林在1992年注册世界遗产,并在次年成为国际承认的生物圈保护区。
4   波兰前纳粹德国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 (1979)
AuschwitzBirkenau German Nazi Concentration and Extermination Camp (1940-1945)
奥斯维辛-比克瑙是最大的纳粹灭绝营和集中营,位于克拉科夫以西37英里的波兰小镇奥斯威辛。奥斯维辛集中营-比克瑙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该集中营距波兰首都华沙 300多公里,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该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党卫军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1940年4月27日下令建造的。
这里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设有哨所看台、绞形架、毒气杀人室和焚尸炉,展现了纳粹德国在原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即第三帝国最大的灭绝营中执行种族灭绝政策的状况。历史调查显示,有15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被饿死、惨遭严刑拷打和杀戳。奥斯维辛是20世纪人类对其同类进行残酷虐杀的见证。
在纳粹谋杀的所有犹太人中,有六分之一是在奥斯威辛为毒气杀害。1940年4月,党卫军首领海因里希·希姆莱下令,在奥斯威辛建造一座新集中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奥斯威辛属于被德国并吞的那部分波兰。首批波兰政治犯于1940年6月运抵奥斯威辛。到1941年3月,那里已有10,900名囚徒,其中大部分是波兰人。奥斯威辛很快就以最残暴的纳粹集中营著称。
1941年3月,希姆莱下令在离营地原址1.9英里开外再建造一个大得多的第二分部。这里将被用作灭绝营,得名比克瑙,或称奥斯威辛二处。比克瑙最终关押了奥斯威辛营区的大部分囚徒,包括犹太人、波兰人、德国人和吉普赛人。此外,这里还拥有最可耻、最惨无人道的种种设施,其中就有毒气室和焚尸炉。犹太囚徒抵达比克瑙站台后,就被赶出车厢,不许携带财物,并被强行排成男女两列。党卫军军官,包括臭名昭著的约瑟夫门格勒医生会从中挑选,将大部分受害者送到一边,也就是将他们判入毒气室受死。少数人送到另一边,去干苦役。被判死刑的人当天就被杀害,尸体在焚尸炉里火化。没有送往毒气室的人则被带到检疫区,在那里削掉头发、领取条状囚服和进行登记。囚徒个人的登记号码被纹在左臂上。然后,大部分囚徒被送往奥斯威辛一处、三处、子营或其它集中营干苦役,他们在那里的寿命通常只有几个月。留在检疫区的囚徒,寿命只有几星期。
囚徒在营里有很多日常任务。每天的作息包括:黎明醒来,整理床铺,早上点名,出营工作,长时间干苦力,为一顿可怜的饭排队,返回营地,牢房检查,晚上点名。点名期间,无论天气如何,衣衫极其单薄的囚徒必须纹丝不动,静静站上几个小时。不管是谁,只要跌倒甚至失一下足,就遭到杀害。囚徒不得不打起全副精神,仅仅为了熬过一天的折磨。纳粹在奥斯威辛营区的毒气室中使用了规模最大、效率最高的灭绝方式。比克瑙有四间毒气室供使用,每间每天可杀死6,000人。为了迷惑受害者,毒气室建造得如同浴室。新人抵达比克瑙后,会得知要被送去劳动,但先要淋浴和消毒。他们被带到形同浴室的毒气室,很快就被剧毒的齐克隆B毒气当场毒死。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残忍的医学实验把某些囚徒如双胞胎和侏儒当作实验对象。例如,为了测试耐力而让他们经受诸如极热和极冷这类骇人的环境,或者对他们实施绝育。
1947年7月2日,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展出纳粹在集中营犯下种种罪行的物证和图片。包括从囚徒身上掠夺的财物,以及囚徒们在集中营进行地下斗争的各种实物和资料。只有奥斯维辛一号和奥斯维辛二号(比克瑙)的部分保留了下来供游人免费参观,其中许多杀人证据被纳粹销毁,人们根据当年的原貌又重建起来。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奥斯维辛集中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
5   波兰华沙历史中心 (1980)
Historic Centreof Warsaw
华沙,波兰首都、历史名城,位于波兰中部平原,坐落在维斯瓦河东西两岸,是欧洲著名的古城,有“世界绿都”之美称。市区面积430平方千米,人口162万,是波兰的最大城市,也是工业、贸易和最大科学文化中心及最大的交通运输枢纽。1944年8月华沙起义期间,华沙历史中心85%以上的建筑遭到纳粹部队的摧毁。二战之后,华沙人民用长达5年的时间重建古城,他们修建了教堂、宫殿和贸易场所。华沙的重生是13世纪至20世纪建筑史上不可抹灭的一笔。
华沙古城南侧五边形的华沙王宫,也称为华沙城堡,建筑美仑美奂,装修富丽堂皇。王宫画廊里陈列的全部是波兰历史上最有名画家扬·马特伊科描绘波兰历史的油画。王宫西侧是不大的广场,广场南端立有一根22米高的花岗石圆柱。圆柱顶端是决定定都华沙的奇格蒙特三世的青铜铸像。这根圆柱是华沙最古老的纪念碑,也是华沙的象征之一。它同王宫形成一个和谐的主题。华沙王宫是波兰千年国家历史传统的文化象征,也是民族兴衰史的见证者。华沙王宫的历史是从13世纪玛佐夫舍公国建造防御性木结构城堡开始的。不久就开始建造了第一批石结构建筑物来取代。王宫最古老的建筑物是14世纪上半叶建造的哥特式"大庭院",当时用作玛佐夫舍大公的府邸。16世纪上半叶玛佐夫舍公国归并波兰王国,1595年,瓦维尔宫被大火焚毁,国王把国王府邸签到华沙。17世纪中叶,王宫已经成为华沙的主要景观。 华沙王宫多次受到战争的破坏,最严重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动闪击战,华沙王宫也成为希特勒军队狂轰滥炸的主要目标。1944年8月华沙人民反纳粹起义失败后,纳粹专门部队爆破了古老建筑、纪念碑、古迹等。1944年12月,一个纳粹工兵连终于把早已千疮百孔的残余王宫炸成一片废墟。战后华沙人民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努力,严格按照保存下来的原设计图纸重建王宫,十几万人参加修复工作,其中义务劳动量达数十万工时。许多散失的王宫艺术品也通过各种途径回归王宫。
华沙靠近维斯图拉河岸,城市围绕着集市广场发展起来,主要特点是街道按照方格网状进行布局规划。随着街道从市中心向外延伸,这种布局的规范性逐渐消失。宽阔的广场提供了广大深远的视野。16-18世纪的建筑物外墙为华沙提供了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色,装饰着壁画和石门的房屋沿市场一直延展开去。广场附近另一排房屋正面建造了装饰性的拱顶和游廊。老城边上靠近城堡的地方,一连片色彩艳丽的住房与整个城市和谐地融为一体。俯瞰全城的皇宫旁另有一些纪念建筑成为重建后华沙的点缀,这些建筑具有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等各种风格。靠近城堡并沿维斯图拉河生长的绿林将老城环绕起来。各种历史纪念物、名胜古迹大都集中在老城区,特别是宏伟的宫殿、巨大的教堂,各式各样的箭楼、城堡等,每年吸引着大批来自境外的游客。在新城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一幢连着一幢,各种商店、饭馆、旅店、宾馆比比皆是。环境幽雅的居民住宅区,布局合理,生活便利,林木苍郁,花草广植,宛如花园一般。市内交通四通八达,井然有序。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现代艺术馆、影剧院、体育场分布各区,充满生机。登上230米高的文化科学宫顶端,眺望四周,国际著名旅游城市华沙美景一览无余。
瓦津基:因公园内立有肖邦的雕像,故中国人又称之为“肖邦公园”。它是波兰最美丽的公园之一,具有英国园林风格。原是波兰末代国王斯 · 奥 · 波尼亚托夫斯基(1766--1795年)的别墅。园内宫殿、楼阁、池沼、草地错落其间,还有玫瑰园、柑桔园等。最负盛名的水上宫殿-瓦津基宫,雄伟多姿,富丽堂皇。原是皇室官员住处,现为国宾馆之一。宫殿中央是悬挂吊灯的圆形大厅,四周建筑的装饰各具特色。据介绍,殿中曾存放着二百幅画、六十件艺术品、十七台钟表和八十座雕像。如果从远处眺望这座建筑物,岛上宫殿与水中倒影浑然一体,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这座水上宫殿于1944年秋天曾遭受希特勒分子的洗劫与破坏,1960年开始重建和修复。在其东北方向不远的地方座落着梅希莱维茨基宫。这座宫殿保存完好,未受战争破坏。对中国人来说,更具特别意义的是,60年代曾在这里举行过著名的中美大使级会谈。
古城:华沙最古老的地方,也是首都最有特色的景点之一。它建于13、14世纪之交,扩建于15世纪,改建于17世纪,建筑风格为哥特式。古城的中心有个宽广的方形市场,当时的市政机关、商店和手工业作坊都集中在这里。城市中最富有的人们也都在此居住。为了防御,在古城周围筑有城墙和护城河。1944年华沙起义初期,起义者解放了古城。起义失败后,德国法西斯把古城毁成一片废墟。战争一结束,波兰人民就着手重建华沙古城。1949年古城广场四周耸起第一批建筑物。1953年7月22日举行隆重移交仪式。1963年整个工程竣工。古城每座建筑物的外貌都保持了原来的建筑风格,而其内部结构和设施则是按照现代建筑技术进行改建的。
美人鱼:是波兰首都华沙的象征,是华沙的守护神。民间传说,很久以前,一个名叫齐格蒙特的国王在全国到处巡游,想为王国寻找一个理想的京都。一天,国王来到维斯瓦河畔一座风景秀丽的孤家村落。这里只住着一户渔民,国王四处查看时,一条人身鱼尾的美人鱼从河里跳出水面,为国王唱了一支优美动听的歌。国王立即爱上了这个地方,遂决定在这里建都。国王问正在河边嘻戏的两个渔家孩子:“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孩子回答:“没有名字”。国王又问孩子叫什么名字,哥哥答,叫“瓦尔斯(Wars)”,妹妹答,叫“沙娃(Sawa)”。于是国王决定把他俩的名字连在一起,作为这个地方的名称,这就是“瓦尔沙娃”(中文译为“华沙”)。华沙第一个美人鱼铜像建于1855年,位于华沙古城市场中心。目前耸立在维斯瓦河畔的美人鱼铜像,比第一个铜像大很多,姿态也更加优美。它是由波兰著名女雕塑家卢德维卡· 尼特斯霍娃于1934年以波兰女英雄什塔海尔斯卡为模特创作的,1937年建成。 在希特勒德国侵占波兰期间,美人鱼铜像悄然失踪,直到波兰解放后才重新出现。原来,在德国法西斯军队入侵前,人们把这座铜像拆卸掩埋,精心保护起来。波兰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们把她重新竖立在维斯瓦河畔。
圣约翰教堂:圣约翰教堂是华沙最古老的教堂。位于古城广场外,始建于13世纪至14世纪之间,1836年至1842年改建,是一座哥特式教堂。它毁于二战,1966年重建,恢复了原有风格。整个建筑呈红色,规模宏大。入口处左侧的穹顶下有多座墓碑和石棺,其中有历任大公、作家显凯维支和总统纳鲁托维奇的石棺。右侧有为国牺牲的妇女的铜质金属牌和国会玛拉恰夫的纪念碑。数百年以来,它是波兰政治和宗教活动的重要中心。这里曾是国王加冕之地。世界著名的《五三宪法》是在这里颁布的,是世界第二部宪法。
6   波兰扎莫希奇古城 (1992)
Old City of Zamość
扎莫希奇(波兰语:Zamość)是波兰东南部的一座城市,地处拉班卡河河畔,邻近卢布林高地和罗兹托切丘陵地带,属卢布林省管辖。
公元16世纪,军事将领简·扎莫希奇建立了扎莫希奇古城。古城位于黑海地区连接西欧和北欧的商贸道路上。古城以意大利的“理想城市”理论为雏型,由帕多瓦当地的建筑大师波南多·莫兰多设计建造,是16世纪晚期文艺复兴城镇的完美范例。扎莫希奇古城完美地保留了16世纪末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城镇的最初风貌和要塞堡垒,与此同时还保留了大量的、充分体现意大利与中欧建筑风格完美结合的建筑物。
大市场Rynek Wielki / Market Square,即市场广场,坐落在扎莫希奇老城中心,极富古朴的魅力。它呈正方形,长和宽均为100米,采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 广场周边环绕着拱廊和五彩斑斓的房子,装饰着雅致的花纹和图案。
扎莫希奇市政厅Ratusz w Zamościu / Town Hall of Zamość,坐落在大市场北侧,是广场周边最高大的建筑,拥有一座高耸的塔楼,外墙被涂成粉色。
扎莫希奇博物馆Muzeum Zamojskie / Zamość Museum,坐落在大市场北侧的彩色房屋中,展出了一些有趣而富于地方特色的物品,包括绘画作品、民间服装、考古物品和16世纪的城市缩微模型。
扎莫希奇主复活和使徒圣托马斯大教堂Katedra Zmartwychwstania Pańskiego i św. Tomasza Apostoła w Zamościu,即“扎莫希奇大教堂”,修建于16世纪,规模宏大。 教堂祭坛右侧的礼拜堂里有扎莫伊斯基的坟墓,登上钟塔可以近距离观看大钟并俯瞰城镇的全境。 教堂西南不远处有一座神圣博物馆,展出了礼服、绘画和雕塑。
要塞7  Bastion VII / Bastion No.7,位于扎莫希奇老城东端,这这座星形城堡中保存最完好的要塞。 附近有古老的市场(Hala Targowa)。
扎莫希奇犹太会堂Synagoga w Zamościu / Zamość Synagogue,一名“扎莫希奇老犹太会堂”(Synagoga Dawna w Zamościu / Zamość Old Synagogue),建于17世纪早期,是波兰东部极具意义的犹太建筑遗址,保留着原始的墙壁和天花板。它曾被长期用作图书馆,现在则是文化中心,有一个表现当地犹太人生活的图片展。 二战之前,犹太人一度占据这座城镇45%的人口,但他们大部分都被纳粹占领者杀害了。
扎莫希奇-圣米克瓦伊教堂Kościół św. Mikołajaw Zamościu / SaintNicholas Church of Zamość ,坐落在老城东南部,是一座希腊东正教-天主教教堂,修建于17世纪,采用了文艺复兴-巴罗克风格。
扎莫希奇-圣卡塔日娜教堂Kościół św. Katarzyny w Zamościu / St. Catherine's Church of Zamość ,位于扎莫希奇老城北侧,建于17世纪后半叶,采用了巴罗克式风格。
扎莫伊斯基学院Akademia Zamojska / Zamojski Academy,坐落在一个方形建筑中,由当时的罗马教皇克雷芒八世批准成立于1594年。 内部有一个庭院。
扎莫伊斯基兵工厂ArsenałZamojski ,即“兵器博物馆”(MuzeumBarwy i Oręża"Arsenał"),保存了加农炮、剑、轻兵器等大量武器。
7   波兰中世纪古镇托伦 (1997)
Medieval Town ofToruń
中世纪古镇托伦位于维斯杜拉河(波兰河流)流域的东部,是波兰最为古老、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由于此地养育了一位闻名于世的伟大人物——哥白尼,所以人们又常称托伦为“哥白尼城”。这里不仅以一些里程碑似的建筑物及尼古拉斯哥白尼大学而著称,而且在这片土地上还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奇闻轶事。
托伦城的雏型源于13世纪中期,当时,条顿骑士团在托伦修筑城堡,成为征服普鲁士和感化普鲁士的基地。不久以后,托伦在中世纪的汉萨同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现在城中还有许多公元14世纪和15世纪建造的公共建筑和私人建筑(包括哥白尼的故居),这一切充分显示了托伦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托伦,波兰中北部城市,托伦省首府。临维斯瓦河中游,在华沙西北190公里,1232年由条顿骑士团所建立。条顿骑士团的口号是“帮助、救治、守卫。条顿骑士团早期成员全来自德意志民族,骑士团屈服于波兰后被迫接受波兰人,与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一起并称为三大骑士团。条顿骑士团是三大骑士团中最后成立的一个。1187年哈丁战役之后,圣城耶路撒冷很快被萨拉丁的军队攻克。教廷号召发动新的东征,夺回圣城,这便是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巴罗萨率领德意志军队率先开赴小亚细亚,可惜出征未半便中道崩殂,他的儿子施瓦本公爵继承遗志继续东征,条顿骑士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托伦的地理位置恰巧是一个交通枢纽,这不仅使它顺理成章地成为贸易中心,而且战略上的重要性也不可避免地使其成为列强垂涎的对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托伦经历了无数次的入侵及保卫战。1939年,当纳粹德国的军队踏上托伦的土地时,一场惨绝人寰的波兰大屠杀拉开了序幕。这也是托伦历史上最不堪回首的一幕。另外,第一次托伦和约也使托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第一次托伦和约是结束波兰王国、立陶宛大公国与条顿骑士团国之间战争的和约。1411年2月1日,和约在条顿骑士团国最南端的城市托伦签署。这个和约在历史上通常被认为是波兰-立陶宛联盟外交上的失败,因为波兰-立陶宛联盟未能充分地利用1410年6月的格伦瓦尔德战役中对骑士团的决定性胜利所造成的形势。条约签署後,条顿骑士团将在战争期间占领的多布任地区归还波兰王国,并将萨莫吉提亚暂时归还立陶宛。第一次托伦和约所制造的结果是不稳定的,它直接导致了1414年的洪格尔战争和1422年的鲁布战争,最终通过1422年9月27日签署的梅尔诺海和约才解决了领土的争端。第一次托伦和约规定的大额赔偿对于条顿骑士团而言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它直接导致了骑士团内部的纷争和境内的经济衰退。自此之后,条顿骑士团再无法恢复过去的强大实力。
托伦是举世闻名的波美拉尼亚地区文化中心。托伦文化上的繁荣兴盛一方面是由于坐落在此的哥白尼大学,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则是这个城镇本身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氛围激发了艺术家们的灵感和创作激情。托伦的图书馆藏书丰富、汗牛充栋,那座闻名遐尔的高等学府更是托伦人的骄傲。学校中悬挂着哥白尼肖像,其年代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期,是现存的这位伟大的天文学家最久、最为逼真的肖像绘画。成千上万的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吸引他们的不仅是那些历史遗迹,还有现存的艺术、文学以及戏剧成就。亲身体会一下只有托伦才能带给的独特感受令人心驰神往。
哥白尼出生于1473年,他的童年及成年的早期阶段是在托伦度过的。人们认为是托伦15世纪末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他的品格--那时的托伦富足、崇尚真理、热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中世纪时期,托伦的建筑、绘画、雕塑以及手工技能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这段时间里,托伦的艺术作品不仅汲取了当地手工业者的智慧,而且许多外国(比如波希米亚、德国、哥特兰岛、荷兰)的工匠也来此奉献了他们精湛的技艺。17世纪时,荷兰建筑风格风靡一时,典型的例证就是重修的古代市政厅和事关该城安全的一个防御体系(包括堡垒、兵工厂等)。
托伦的古代市政厅是欧洲中世纪平民建筑的经典之作。它在其它商业城镇中具有不可低估的地位。整个大厅是分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1259年,在托伦广场中央建起了一个布匹交易市场;1274-1279年,相继建成了许多货摊、一座城堡和第一个市政厅,但这时的各个建筑还是彼此分离的。自1343年始,这里又陆续增添了一些货摊,城堡也在当时基础上增加了高度,到1393年,所有分离的部分已经全都集中到一个两层方院中了。这时修建新的市政厅就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新的市政厅有一个巨大的地下室,人们在这里可以购买并畅饮托伦各个酿酒厂生产的啤酒。1603年,该市政厅又一次得到全面修复。但1703年的一场大火,将托伦市政厅烧得面目全非,后来的重建工作无论怎样也难以恢复它金碧辉煌的昔日风采了。
厚重历史的华沙、古都克拉科、奥斯维辛小镇,以及中世纪古镇托伦,波兰充满着迥异又迷人的东欧风情,每年的5~9月是波兰较美丽的时候,天气温暖而阳光明媚,9月被誉为“波兰金色秋天”的开始,7~9月是波兰的旅游旺季。到波兰旅游,要入乡随俗。波兰人的民族自尊心极强,与其交谈时,提及波兰的伟人以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最令波兰人开怀。波兰人在人际交往中非常喜欢请客吃饭,在宴请客人时,波兰人有不少的讲究,一是忌讳就餐者是单数,他们认定此乃不吉之兆。在吃整只的鸡、鸭、鹅时,波兰人通常讲究要由在座的最为年轻的女主人亲手操刀将其分割开来,然后逐一分到每位客人的食盘之中。
8   波兰马尔堡的条顿骑士团城堡 (1997)
Castle of theTeutonic Order in Malbork
马尔堡的特多尼克奥尔多城堡,又称条顿骑士团城堡、马尔堡城堡,位于波兰马尔堡镇,曾为德意志条顿骑士团总部。城堡建于1276年,由三个砖结构城堡结合而成,条顿骑士团曾称其为玛丽安堡。在德意志帝国统治时期为德意志第一个国家纪念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城堡大半被毁。1945年后马尔堡被纳入波兰领土,1962年重建。
这个13世纪带有堡垒防御功能的修道院属于当时的条顿骑士团,当国王的居所于1309年从威尼斯移到这里后,这个城堡也得以扩建和重修。它是中世纪砖制城堡的杰出代表。在以后的数年里,城堡日渐衰败,到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细致地修复了原貌。当今作为标准被接受的许多文物保护技巧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的。该城堡在二战时期又被严重毁坏,但是后人根据第一次修复时留下来的详细资料再次修复了这个文化遗产。马尔堡城堡是权力和文化的象征,是西方文明史上‘条顿骑士团国’这一奇特现象最重要的丰碑。此外,它还见证了东欧的十字军运动,见证了波罗的海各族的被迫皈依,见证了该地区的殖民进程,这些历史,对欧洲的发展至关重要。
特多尼克奥尔多城堡大致呈长方形,占地18公顷有余。其西北侧紧靠诺加特河,其余三面古时为沼泽地,易守难攻。城东墙有主城门,西墙有塔门,塔门与大桥相接。城堡自南向北由高堡、中堡和外堡三大部分组成。这种格局形成后,三者的功能有了明确划分:高堡主要用作宗教活动,中堡是城堡行政中心,外堡则是各类作坊等服务设施的所在。特多尼克奥尔多城堡代表了整个中世纪城堡建造的最高水平,其之所以能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得益于两个因素:第一,它是集修道院的宗教功能与城堡的军事防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第二,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砖构城堡,建于平整的沼泽低地,布局受地形限制较小。城堡周围的沼泽,为它提供了天然的防御系统,但也造成筑城所需石料的严重不足,这是它以砖为主要建材的原因。城堡中三种截然不同的砖墙面展示出城堡建造与修复的三个阶段:中世纪建城时的红砖饱经风雨磨蚀,看不到明显的灰浆线; 19世纪末斯坦因布莱希特修复时所用的红砖颜色较深,灰浆线显而易见;20世纪末修复时所用的红砖颜色比较浅,灰浆线要仔细分辨才能看出。由于当地工匠数量有限,条顿骑士团便从德国大量引入建筑匠人,因此城堡所用的建造技术基本都是日尔曼式的,中世纪的各种建筑技术在城堡中皆有体现,这集中体现于保存相对完好的“总团长宫”上。它所采用的建筑和艺术技巧,不仅对条顿骑士团后来建造的城堡、也对东北欧的其他哥特式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外部看,总团长宫向河一面比庭院一面要高两层,这面的装饰也是最为华美的。从内部看,总团长宫前厅墙面上端绘有张开的帘子,拱顶绘着繁缛的植物图案,这是总团长宫壁画的基本样式,接待室、总团长寝室、冬夏餐厅都装饰着这样的壁画。总团长宫的两个餐厅是罗漫式建筑向哥特式建筑过渡的典型代表。夏季餐厅顶部采用交叉肋拱,大厅中央立一修长大理石柱,拱肋从柱头延伸到墙壁中部,由飞扶壁承接,状若伞盖。冬季餐厅不若夏餐厅高大,也采用交叉肋拱,但墙上没有飞扶壁。这种哥特式拱顶,使室内空间更开阔,拱肋也对室内起到很强的装饰作用,飞扶壁的使用,减轻了拱顶对墙壁的横向压力,使墙壁可以建得更薄,窗户可以开得更大,增加了室内的采光量。这与高堡一层采用的罗马式拱顶形成鲜明对照。高堡一层的柱子(建于1280年左右),粗重简单,拱顶低矮,墙壁厚重,室内明显昏暗。
条顿骑士团形成于十字军东征过程中,其总部最开始设在阿卡(1198,Acre,今巴勒斯坦境内),后迁到威尼斯(1291),14世纪初迁到此地,其城堡现今格局的形成大致经历三个阶段:1、始建高堡(1276-约1310年);2、兴建中堡、改建高堡、形成外堡(约1310-1350年代);3、当代格局的最终定型(约1390-1406)。1274年,条顿骑士团平定“大普鲁士起义”(1260-1295年,又称第二次普鲁士起义)后,开始着手兴建高堡,建设工作一直持续到十四世纪初。完工后,高堡成为兼具宗教和防御功能的综合性建筑,这在当时欧洲的城堡建筑中独树一帜,因而成为此后骑士团兴建城堡的样本。1309年,骑士团总团长将总部从威尼斯迁到马尔堡,开启了城堡建设的新阶段。高堡外逐步建成中堡。中堡大致呈方形,由三栋相连的大楼围绕方形庭院构成,西北面是总团长宫和骑士大厅,东北面是入口及待客处,东南面是来客住所,第四面向高堡开放,经通道可进入高堡。与此同时,高堡也经历了大规模改建,面积扩大、整体加高。三十年代,总团长下令修建了横跨诺加特河的固定大桥。外堡的建设工作也始于这一阶段。城堡最后一次大兴土木,是对总团长宫的扩建。当时,总团长宫东北面已接近高堡,扩建方向只好选在朝向诺加特河的东南方。增建的部分包括冬夏两个大餐厅和一个高门厅。至此,城堡格局基本定型。此后五六百年,城堡虽有局部改动,但总体格局再未有大的变化。1457年,波兰国王攻占马尔堡城堡,此后百余年,城堡成为波兰王室领地。二战时城堡屡遭战争摧残,二战后波兰政府对城堡进行重修,恢复了其14世纪时的风采。
9   波兰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自成一家的建筑景观朝圣园 (1999)
KalwariaZebrzydowska: the Mannerist Architectural and Park Landscape Complex andPilgrimage Park
位于波兰中部的马佐夫舍省,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是一处将美丽风景和宗教内涵融于一身的文化景观。它的自然布景几乎完美地保留下来,其中包括一系列建于17世纪初具有象征意义的宫殿,它们反映了耶酥受难以及圣母玛丽亚的生平。至今它仍然是人们朝圣礼拜的场所。
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有着壮丽的教堂,是一处令人屏息、叹为观止的文化景观。17世纪初,在这自然的景色中,逐渐诞生了一系列关于耶稣受难与圣母玛丽亚一生朝圣的象征地。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的出现要归根于大地主克拉科·米科莱(尼古拉斯)·泽布日多夫斯基。公元1600年,泽布日多夫斯基在扎列克山上建造了一个耶稣受难教堂,该教堂是以耶路撒冷地区的戈尔戈塔教堂为原型建造的。1601年10月4日教堂的祝福仪式上,泽布日多夫斯基决定建立基督墓小礼拜堂,跟耶路撒冷地区的教堂类似。为了确保神圣的建筑群能够得到精心的照料,米科莱·泽布日多夫斯基亲自邀请圣芳济会的修道士之父和兄弟(在波兰称为伯纳多德伊尼)到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1602年后不久,米科莱·泽布日多夫斯基开始建造一个带有小教堂的修道院。由于在建筑结构上与耶路撒冷有着相同之处,米科莱·泽布日多夫斯基于1604年就决定开放与耶路撒冷类似的朝圣地。在执行建造计划时,他得到了建筑师乔瓦尼·伯纳多尼和保罗·博达恩(出生于比利时)的竭力帮助。1609年,该修道院和教堂正式得以完工。而耶稣受难教堂和其他地方的小礼拜堂的建设(共24个)则一直持续到了1617年。耶稣受难教堂的朝圣地几乎是刚刚建成,朝圣者就开始云集于此了,并且纷纷参加了纪念耶稣受难仪式,这项仪式完全按照耶路撒冷当地修道士规定的程序进行。米科莱·泽布日多夫斯基于1620年逝世。此后,他的儿子约翰·泽布日多夫斯基继承先父未竟之业,继续进行教堂的建筑工作。他扩建了耶稣受难教堂,并且修建了美丽的圣母陵墓教堂。为了表示对圣母的敬意,一个特殊的宣传队列沿着这些路径游行,因此又有9个新的礼拜堂得以建造。放置圣母肖像画的地方,后来被称为圣母卡瓦利教堂。修道士修行的教堂重新点燃了人们对圣母玛丽亚的崇拜和朝圣。1887年,人们为这幅画举行了隆重的加冕仪式。除了各种各样的朝圣者组成的朝圣队伍在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举行宗教仪式外,米科莱·泽布日多夫斯基也会定期(比如星期五或圣母升天日)来安排这项仪式。朝圣者数目的增多和朝圣需求的增大,导致了修道院在1655年—1656年间的扩展,以及修道院教堂在1692年—1720年间的扩建。主教堂扩建了两个新的礼拜堂(即康塞普申教堂和圣安东尼教堂),教堂本身的体积也增大了。显然,这样的大型建筑是需要不断进行修建和重新粉刷的。波兰国内外的朝圣者都来到了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据说,对从属于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主教教区和其他主教教区的人们是要举行不同的宗教仪式的。卡瓦利泽布日多夫斯津也吸引了很多有名的人来参观,比如皇室家族成员、奥地利皇帝、波兰主教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主教等。1979年,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参观了卡瓦利。教堂专门为他举行了特别的仪式,这个仪式是罗马教皇从小就一直使用的。如今,卡瓦利修道院还建立了一个高级神学院。
10  波兰扎沃尔和思维得尼加的和平教堂 (2001)
Churches ofPeace in Jawor and Świdnica
扎沃尔和思维得尼加的和平教堂位于波兰,这两座建筑由木材和泥土建造,没有钟楼和尖塔,但内部却有着令人炫目的富丽堂皇。扎沃尔和思维得尼加的和平教堂是欧洲最大的木制结构宗教建筑,始建于17世纪中期的原西里西亚,当时正值威斯特伐利亚和平条约签订之后宗教运动兴起之时。由于受到物质和政治上的压制,和平教堂宣布接受人们对于宗教自由的要求,表达了路德教派的思想,这在当时以天主教为主的地区是很少见的。
“三十年战争”(1618-1648)以西里西亚新教徒的失败而告终,他们失去了全部教堂的所有权。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平协议,他们只被允许建造三座教堂,其中分别位于扎沃尔和思维得尼加的两座教堂幸存至今。在思维得尼加的教堂可容纳7500人,而扎沃尔的教堂则可以容纳 6000人,而第三个教堂在十八世纪就被毁了。这些建于十七世纪中叶的新教徒的木构教堂证明了在西里西亚地区天主教徒哈普斯堡皇帝容忍新教的异常行为。这些建筑物是在皇帝强迫下开始建造的。皇帝为这个建筑制定了许多规定,教堂的外观不突出,它们没有塔,没有钟。这就是为什么它从外观上没有影响力的原因,但它们的内部弥补了它的不足。军事工程家阿而布莱切特监造了西里西亚南部的木构教堂。阿而布莱切特用木材和泥土建造的教堂,至今仍然牢牢地矗立着,其中最吸引眼球的是装饰华丽的“emporas”(新教贵族的盒子),而最另人惊讶的是,到今天扎沃尔教堂仍然没有地基。
在1855-1856年间,来自布勒斯特的风琴制造家亚历山大·拉姆特·阿道夫(1809-1861)在这个用木头和泥土建造的亚沃尔木构教堂中制造了两个管风琴。管风琴于1856年2月24日建成。它代替了1664年由的霍夫曼斯塔制造的旧管风琴,这个旧管风琴曾于1709年由乔治敦·亚当·该斯伯,1755年由Scholz,1802年由来自亚沃尔的戈特利布·迈恩特,1854年由菲舍尔和席雷格尔进行多次花费巨额资金进行的维修。由拉姆特制造的管风琴是由机械键盘、发音动力装置以及26个音栓组成。在1896至1899年间,来自施魏因福特的汉瑞斯·席雷格尔对其进行了多处改造,制造了一个新的控制台,增加了由5个音栓构成的回音设施,把音调扩大到G调,增加了巨大的键盘气动装置和脚踏板。这个管风琴曾于1937年进行维修。战后,这个管风琴不再演奏,但是他们试图保留原有的响板部分,建造一个大的管风琴,使它能够再次进行演奏。由于掠夺和破坏的原因,原始的奥伯风响板和脚踏板都已丢失,所有的机械键和发音动力装置都已丢失了,金属管和众多的木制管都被移走和丢失。除了皮制部分,风箱还保存了完好的原始形状。
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国哈布斯堡皇室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皇室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这场战争使日耳曼各邦国大约被消灭了60%的人口,波美拉尼亚被消灭了百分之65的人口,西里西亚被消灭了百分之25的人口,其中男性更有将近一半死亡,十分惨烈。战争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法国是信天主教的,但是为了称霸欧洲才和新教国家站在了一起)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中世纪后期神圣罗马帝国日趋没落,内部诸侯林立纷争不断,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又发展出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锐对立,加之周边国家纷纷崛起,于1618年到1648年爆发了欧洲主要国家纷纷卷入神圣罗马帝国内战的大规模国际战争,又称“宗教战争”。
11  波兰南部小波兰木制教堂 (2003)
Wooden Churchesof Southern Małopolska
南部小波兰木质教堂反映了中世纪教堂建筑的不同侧面,是罗马天主教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建筑手法采用水平伐木技术,这种技术自中世纪时就在北欧和东欧盛行。这类教堂由贵族家庭赞助修建,后来成为地位的象征。对于石质结构来说,这种木制建筑物构成了市中心的另一建筑特征。
12  穆斯考尔公园 (2004)
Muskauer Park /Park Mużakowski
德国和波兰共有。穆斯考尔公园是普克勒-穆斯考的赫尔曼大公在1815年至1844年建造的景观公园,公园横跨尼斯河和波兰与德国的边境,面积559.90公顷。这种将周围环境和景观天衣无缝地交织在一起的设计,开拓了一条新的景观设计之路,对欧洲和美洲的园林建筑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公园的设计是要创作一副“植物画”,并不追求古典主义、尽善尽美,或某种迷失的完美,而是选用一些当地的植物来提升现有景观的内在品质。这种一体化景观通过绿色长廊一直延伸到穆斯考城内,成为划分发展区域的城市公园。整个城市也因此成了理想景观的一个设计元素。公园内还有一个重建的城堡、几座桥和一个植物园。
穆斯考尔公园是赫尔曼·冯·普克勒—穆斯考大公于19世纪早期完成的作品,堪称世界上最美的景观和园林艺术品之一。这片广袤的土地横跨波兰德国两国,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这座花园是中欧地区最大的英伦式景观公园,同时也是波兰和德国友谊的象征,它有三分之一的部分(城堡公园、城池公园和风景山公园)位于萨克森州的巴德穆斯考,另外一部分(梯田公园、上园、植物园和外园)位于劳齐茨尼斯河以东的波兰境内。普克勒大公以自己华丽的穆斯考新宫为中心,按照19世纪初期英伦花园的样式打造周围的景观带。在扩建穆斯考尔之前,公爵绕城造了一条绿带并将其并入公园中。最终,公园以19世纪英国摄政时期的风格为蓝本建成。它最为成功的一点,是将整片区域的各个结构化部分通过宽广的景观视轴和蜿蜒的小径连接起来。将劳齐茨尼斯河天然河段完美镶嵌于人工景观中,以及开凿人工河“赫尔曼尼斯”(Hermannsneiße),都是大师级的手笔。旧宫殿 (Altes Schloss)、热带园 (Tropenhaus)、骑兵房 (Kavaliershaus)、水上乐园和山地公园 (Bade- und Bergpark) 以及巴罗克式花厅 (Orangerie) 都是穆斯考园林王国的珍贵亮点。
13  波兰弗罗茨瓦夫百年厅 (2006)
Centennial Hallin Wrocław
弗罗茨瓦夫的百年纪念会堂。百年纪念会堂(德语是Jahrhunderthalle,波兰语是Hala Ludowa)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该会堂由建筑师Max Berg于1911-1913年设计建造,是当时弗罗茨瓦夫的市政厅。那个时候,弗罗茨瓦夫叫Breslau,是德国的一部分。百年纪念会堂是一个多功能娱乐场所,位于展览中心,其结构为中心对称式。它呈现出对称的四叶片形状,中心是开阔的圆形空间(直径65米,高42米),可容纳6000多人。会堂上方是23米高,由钢和玻璃构成的灯笼式穹顶。窗户由进口硬木制成,墙壁上覆盖了一层由水泥和一般木材或软木混合而成的绝缘层以改善音响效果。墙上没有装饰和点缀,只是外露的水泥部分留有木质模板的印子。百年纪念会堂的西边是一个模仿古代公共集会场地而建的巨大广场。北边是1912年建筑师HansPoelzig设计的有4个穹顶的历史展览馆。展览中心北侧有一个人造池塘,Poelzig设计了一个环池水泥走廊。入口附近是展览中心管理公司的办公楼(Breslauer展览股份有限公司),建于1937年,由Richard Konwiarz设计。一条伸向广场的宽阔柱廊是Max Berg 于1924年设计的,柱子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百年纪念会堂是现代工程建筑的先驱之作,展现了20世纪初期各种影响力的交汇,对后来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4  喀尔巴阡地区木质教堂(2013)
Wooden Tserkvasof the Carpathian Region in Poland and Ukraine
波兰和乌克兰的喀尔巴阡地区木质教堂,是在16和19世纪之间通过东正教的社区成员和希腊天主教信徒用原木建造而成。它见证着一个独特的建筑传统植根于东正教神职人员的设计。波兰和乌克兰各有8座入选,都建于16世纪至19世纪左右。它们区别于其他东正教传统建筑之处在于,它们的建筑特色融入了当地传统的宇宙信仰和民族习俗。木制钟楼,圣像屏,室内彩瓷装饰是其最大特点。
波兰教堂:
布鲁纳里·维日内的天使长圣米迦勒东正教堂(Tserkva of St. Michael the Archangel)是哥特式的木质教堂,现在的这座教堂完成于18世纪。1831年这座教堂被扩建,添加一个新的广场,周围三面环绕着墙,教堂覆盖新屋顶。之后这里变成了一个天主教教堂。
万福童贞玛利亚降生东正教堂(Tserkva of the Birth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是无数活跃的乌克兰希腊天主教在波兰的教堂,在二战中幸存。这座教堂分别在是在1733年,1858年,和1925年进行了整修和重建。
科维亚通的圣帕拉斯凯维东正教堂(Tserkva of St. Paraskevia)始建于第17世纪下半叶。教堂建于1700年,而塔建于1743年。教堂完成日期是在一个木质的框架柱上被发现的,然而这个日期可能涉及到老塔改造,所以资料也不是很确定。这座塔被认为是最古老的以Łemkowska tserkva建筑风格建造的塔。
圣母庇佑东正教堂(Virgin Mary's Care Tserkva)建于1653年。这座教堂是此地同类型的第二座,第一座因为地基上的流沙而坍塌。1701年主教办公室进行了改造。1783年建了塔,1870年建筑进行了拓宽。1938年教堂内部画上了彩绘。
圣小雅各东正教堂(St. James the Less Tserkva)大概在1600年左右就已经存在,以前结构的一部分依然留存。现在的教堂建筑则建于17至18世纪之间,在1813年进行了重建。这座教堂之前的位置易受洪水威胁后搬迁。
拉德鲁日的圣帕拉斯凯维东正教堂(Tserkva of St. Paraskevia)座落在一个椭圆形的山上,有一条河流通过。钟楼四周有围墙加固,用杉木和橡木做框架。为了抵抗入侵的鞑靼人,这座教堂也曾用作军事要塞。
斯莫尔尼克的天使长圣米迦勒东正教堂(St. Michael the Archangel Tserkva,Smolnik)建成后之后可能遇到大火或者洪水而毁灭,第二座东正教教堂建于1602年。在1672年十月,这座教堂可能是由于鞑靼人的入侵而被烧毁。教堂主体部分建设在1921年进行,主要经费来自教区的资助。后来屋顶的木瓦用金属锡进行翻新更换。
图尔赞斯克的天使长圣米迦勒东正教堂(St. Michael the Archangel Tserkva, Turzańsk, Sanok County)始建于1801年,后来到1836年扩建,多了门厅和圣器收藏室。在1896年和1913年整修了屋顶,并用金属锡加固。在1947年到1961年间是由罗马天主教徒使用,1963年这座教堂重新回到波兰东正教。
15  波兰塔尔诺夫斯克山铅银锌矿及其地下水管理系统(2017)
Tarnowskie Góry Lead-Silver-Zinc Mine andits Underground Water Management System
塔尔诺夫斯克山铅银锌矿及其地下水管理系统位于波兰南部的西里西亚高原,是波兰最大、最具历史价值的地下铅银锌矿,其首创的地下水管理系统也是世界上同等类型排水系统中规模最大的。德国工业革命发端于西里西亚,该铅银锌矿是工业革命的基础,矿区排水系统既满足了工业用水,又兼顾了迅速增长的人口用水需求。矿区拥有一条巨大的排水网络,开创了公共排水系统的先河,是水利工程学上的里程碑。
在海拔270-300米的轻微起伏的高原上(最高和最低点相对高度差小于50米)给排水系统的设置增加了很大难度。地下排水系统由长度50多公里的主排水隧道、150公里二级排水隧道和进口隧道,以及大量的矿石抽取室和竖井组成。再加上地上地下的供水基础设施,以及像平硐口、沟渠、竖井、尖顶这类矿区景观,整个矿区网络就组成了。
16  波兰科舍米翁奇的史前条纹燧石矿区 (2019)
KrzemionkiPrehistoric Striped Flint Mining Region
科舍米翁奇矿区位于圣十字省的山区,由4个采矿点组成。这些采矿点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公元前3900-1600年),开采和加工的条纹燧石用于石斧制造。该矿区包含地下采矿结构、燧石锻造工坊、4千多口矿井,是迄今发现的最全面的史前地下燧石采集和开发系统之一。该遗产地提供了关于史前人类定居点的生活和工作情况的信息,并见证了已灭绝的文化传统,是史前时期和用于工具生产的燧石开采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的突出见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特辑之二:邮票上的波兰世界遗产
波兰的骄傲你去过几个 | 细数16个波兰世界文化遗产
波兰十三个世界文化遗产
欧洲最省钱国家波兰实用信息攻略
欧洲物价最低的国家,风景不输捷克!关键国人还少!
欧洲线路 | 这个不输布拉格的文艺小众地,物价超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