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国医大师王绵之

国医大师王绵之

 

 

王绵之,1923年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王绵之教授是中医方剂学科创建人,曾任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并先后兼任国家自然基金会生物部医学学科委员、卫生部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暨中药分委员会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重大成果评选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药学会会长等职。1994年被人事部、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指导老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和方法)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获得北京市授予的“国医名师”称号。2009年4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国医大师”。
   一、生平概述
   王绵之教授1923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为中医世家第十九代传人。王老原名祖泽,“绵之”是其正式行医之初,其父赐给的“字”,取其“绵延祖业,不坠家声”之意。1942年正式悬壶乡里,1947年通过南京国民政府考试,取得“中医师合格证书”(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换发05742号“中医师证书”)。1955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并留校任教。1957年奉调至北京中医学院,成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一批教师。从此,投身于弘扬中医药学的伟大事业中。王绵之教授是中医方剂学科创建人,曾任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并先后兼任国家自然基金会生物部医学学科委员、卫生部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暨中药分委员会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重大成果评选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药学会会长等职。1978年中医第—次评定职称,即由卫生部定为教授,1984年又定为终身教授。1990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绵之教授是中医界首次获此殊荣者之一。1994年被人事部、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指导老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和方法)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获得北京市授予的“国医名师”称号。2009年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的“国医大师”称号。
   二、学术思想和思辨特点
  (一)精通医理,圆机活法
   中医药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许多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理论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加深理解,所以要“早临床,多临床”。在“读书-实践-再读书-再实践”的反复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对中医药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灵活而准确地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而且可以萌发新的思路和方法。
王教授以《内经》、《难经》及仲景学说为本,博采各家学说,不拘一格,择其善者而从之,不仅广涉内、妇、儿科及时疫、热病,而且重视自然条件与社会因素对具体病人的影响,经其所治的病人,除非绝症,鲜有不效。
  (二)注重四诊,尽见癥结
   中医诊治疾病,习称“看病”。所谓“看”,即通过“四诊”(望、闻、问、切),对病人做出周密的观察和全面的了解,辨明病因、病机,再进行辨证论治。“四诊”作为一个整体,在运用中必须“四诊合参”,但应用中又要各有侧重。王绵之教授在总结前人经验和结合自己多年实践的基础上,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尤其擅长望、切二诊,并以此为重点,结合有目的的问诊,作为探究癥结的主要手段,形成自己的独到之处。
   (三)洞悉药性,运用随心
   药物只有通过合理的配伍,才能调其偏性,制其毒性,增强或改变其原来的功用,清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药联结成一个新的有机的整体,以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更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适应比较复杂的病证的治疗。药物性能的认定,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众多药物的各种治疗作用加以归纳、总结,并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为理论基础发展而来的。王绵之教授精于医理,洞悉药性,临证应用,遣药组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四)参融西学,体用有序
   中医学与西医学,由于在理论体系、认识论、方法论诸方面的不一致,因此,在参融西学,为我所用的过程中,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片面,也不盲目。王绵之教授主张根据病情的需要,中西医配合,有条件的中药、西药共同运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王绵之教授还指出,中药运用应该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同样西药运用应该以西医的理论为指导,故重点是中西医配合,而非单纯的中西药共用。
  (五)见微知著,寓防于治
   王绵之教授主张:“防治老年病,当从中青年着手。否则,无异于渴而掘井,斗而铸锥。”强调“寓防于治”的重要意义,在临床实践中时时可见。例如,由于饮食条件的改善,生活、工作节奏的改变,高血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人群,有明显中青年化的趋势。王教授在治疗这些患者时,根据中医“心主血脉”、“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骨生髓”,以及“脑为髓海”的理论,对中青年患者的辨证论治,十分注意对心、脾、肾的保护,并强调不能仅凭检验指标的正常与否,而要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充分发挥中药的优势,进一步调治,不留隐患,有效地制止了一些可能向心血管病、糖尿病、脑萎缩、脑软化、脑中风等病症发展的趋向。
   (六)纠偏救误,旨在活人
   王绵之教授以擅长治疗疑难病症闻名,求医者,有许多是久治不效辗转而来。其中,确属难治者有之,陷于误治者亦为数不少。王教授运用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纠偏救误,转翻巧剔,常收事半功倍之效。
  (七)谆谆医嘱,以收全功
   “医嘱”,是整个医疗过程中的一项医事内容,是直接影响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医医嘱,更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王绵之教授在临床工作中,十分重视医嘱,谆谆叮嘱,不厌其烦,以求全功,主要包括如何煎煮中药、服药时间、生活起居、饮食宜忌等。
  (八)临证思辨,善用药对
   1.当归和桂枝配伍应用的思辨特点
   [药物]
当归和桂枝配伍
   [功用]当归和桂枝配伍是气血配对的典型。当归和桂枝配伍,补中有行,行中有补,既可补血温经,又能通阳行血,血虚寒凝所宜。王绵之教授认为,当归虽主入血,然其味甘、气轻、质重,集补血、行血、温阳于一体,故血虚者能用,血瘀者亦能用;桂枝虽入气分,然其味辛甘而气厚,味辛通阳,气厚助热,甘则补虚,故阳遏者能用,阳虚者亦能用。且归桂合用,即属气血配对,内涵动静相兼,寓补于行,寓行于补。
   [主治]本组对药广泛适用于具有血虚寒凝的多种病症。王绵之教授十分重视此二药在《伤寒论》当归四逆汤中的配伍作用,临证常以二药为主,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妇科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小儿麻痹症、雷诺病等,收到良好效果。
   2.桂枝和白芍配伍应用的思辨特点
   [药物]桂枝和白芍配伍
   [功用]桂枝伍白芍,从阳而扶卫,走阴而益营,解表邪,和里气,营卫自调。体现了“动静配对”的思想。桂枝配芍药,具有良好的调和营卫气血作用,对其配对的作用机制,王绵之教授阐述得十分精辟。他说:“桂枝辛甘而温,气薄升浮,能解肌表、通阳气而入卫祛邪。芍药味酸而寒,性涩收敛,能敛阴液、养营血而入营和里。二药合用,一气一血,一收一散,一动一静,开合相济,使表邪得解,里气和而营卫自调,融‘汗’、‘补’二药于调和营卫一法。”
王绵之教授对此二药配对的相互为用、相互监制关系,分析得更是令人叹服,他说:“桂枝主辛散,芍药主酸敛,芍药从桂枝则桂枝不峻,桂枝从芍药则芍药不寒;二者同用,还具有使桂枝辛散而不致伤阴,芍药酸寒而不致恋邪的相互制约作用。”
  [主治]王绵之教授将此组对药灵活加减化裁,既用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外感风寒、太阳中风证,也广泛运用于各种气血不和、自汗恶风的内伤杂病。
  3.芍药和甘草配伍应用的思辨特点
   [药物]芍药和甘草配伍
   [功用]芍药伍甘草是酸甘配对的典型。芍药伍甘草,酸甘化阴,有缓肝和脾、益气养阴、缓急止痛等功效。白芍与甘草同用,乃《伤寒论》芍药甘草汤,亦是伤寒家推为群方之魁的桂枝汤基本组成方剂之一。该方是仲景为治疗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者所设。在《伤寒论》112方中,有31方用芍药,70方用甘草,24方芍药和甘草同用,用芍药而不配甘草的只有5方。王绵之教授极为推崇此二药的协同作用及其在方剂学中的地位,称赞芍药甘草汤起到“开酸甘化阴之先河,标调和肝脾之楷模”的作用。
  [主治]白芍酸收苦泄,性寒阴柔,与甘缓性平冲和之甘草合用所具有的敛营气、泻肝木、和逆气、补脾土之功,是治疗肝脾不和、气血失调所引起的胸胁不适、腹中拘痛、手足挛急等多种病症的有效基础。临床只要辨证准确,诚然不乏其用。王绵之教授临证时,把握法度,知常达变,常将二药配伍广泛用于具有肝脾不和、气血失调等见证的各科病症,取效甚众。
  4.黄连和肉桂配伍应用的思辨特点
   [药物]黄连和肉桂配伍
   [功用]黄连、肉桂相伍同用,首出于《韩氏医通》,后冠名为交泰丸。属于寒热配对。黄连伍肉桂,泻心火,制阳亢,降心中之阳下归于肾,而不独盛于上。王绵之教授对该二药的配伍关系独具见解,认为:“黄连味苦性寒,寒可清火,苦能降泄,故能泻心火、降心中之阳下归于肾而不独盛于上;肉桂辛甘大热,能温肾阳,引火归元,致肾中之阴得以气化而上济于心。如是,一寒一热,一阴一阳,相反相成,可使肾水与心火升降协调,彼此交通。”
   [主治]王绵之教授将此二药配伍同用于因肾水不能上升涵心、心阳不能下降温肾,症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心烦不安等心肾不交证。
  5.升麻和生地黄配伍应用的思辨特点
   [药物]升麻和生地黄配伍
   [功用]升麻辛散升发,性主上行,量大耗气、动血而有碍于止血。因此,王绵之教授强调升麻虽需用但剂量宜轻,且佐之以微量地黄以坚阴降火,方能相济而成功。升麻助生地黄清肺胃之热而凉血止血,体现了“升降配对”的思想。《本草新编》云:“夫吐血出于胃,衄血出于肺,止血必须地黄,非升麻不可止……”王绵之教授对此段经文深思敏悟,颇具见解,且更有发挥。他说,《本草新编》之所以云生地黄非配升麻不效,是因为生地黄虽甘苦而寒,能清热凉血止血,然性主沉降,属下焦肝肾经药,升麻性主升举上行,伍以生地黄,可引载生地黄甘苦寒凉之药性上达肺胃而清肺胃之热,以达凉血止血之功。
   [主治]升麻和生地黄共用可以清肺胃之热,凉血止血,治疗吐血、衄血。
  6.浙贝母和连翘配伍应用的思辨特点
   [药物]
浙贝母和连翘配伍
   [功用]浙贝母合连翘,清热毒、化痰浊、开郁滞,有散结消肿之功。浙贝母味苦性寒,有清热化痰、开郁下气的作用;连翘味苦性凉,具清热泻火、消肿散结之功效。《药品化义》谓其“总治三焦诸经之火,一切血结气聚,无不调达而通畅也”。
浙贝母和连翘配伍是相使配对的典型。临床习将其相使配对,且加大剂量,掺揉于治疗痰火郁结而致的瘰疬、瘿瘤等方药之中,因药力专宏,屡治屡验。
   [主治]王绵之教授对此二药配对所形成的清热毒、化痰浊、开郁闭、散结肿之功能尤为赏识,常用于治疗痰火郁结而致的瘰疬、瘿瘤等

王绵之教授立法遣药重视疏导气机升降出入,主张顺应脏腑之间相互的生理关系而调治。用药除味少量轻外,剂量亦很讲究,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剂量也有灵活的变化。相对而言,补气药用量大,行气药用量小;补血药用量大,行血药用量小。药虽平淡,配伍精巧,常能出奇制胜。以上从药对角度对王绵之教授用药规律进行了总结。
   三、典型医案
  1.当归配伍桂枝治疗痛经
贺某,女,21岁,痛经数载。1981年12月20日初诊。
初诊:经前2天即出现心烦易怒,胸胁胀满,乳房胀痛;月经来潮的第1~2天,经行不畅,腹痛难忍,经色暗红有块,痛剧则伴呕吐,腹泻,并伴腰痛,每次均需服用止痛片方能略缓解。曾服用中药汤剂治疗,效不显。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而弦。诊断为肝郁血虚型痛经,治宜养血疏肝,调经止痛。
处方:柴胡3g、炒白芍18g、当归18g、制香附12g、桑寄生18g、怀牛膝10g、川断6g、杜仲9g、茺蔚子12g、川楝子9g、制半夏12g、生姜5片,7剂,水煎服,每日1剂;于经前5天开始服用,并忌生冷、辛辣。
二诊:患者服药第6天,月经来潮,经行通畅,未见腹痛。届时,正值王老外出,余遂按原方又开5剂,嘱患者继续服用至经期结束。患者自此以后,痛经消失,随访至今未复发。
  2.桂枝配伍白芍治疗不孕
某女,32岁, 1987年12月1日初诊。
结婚6年不孕。
初诊:因左侧小腹痛,曾在某医院做B超示:盆腔左侧囊性病变,不排除巧克力囊肿,炎症可能性大。诊断为子宫后壁脓肿,曾多方医治无效。现经期腹痛,小腹凉,怕冷,月经量偏多,色红有块,伴腰冷痛,舌淡、苔白腻,脉沉细。经期以温经治血调经为主。
处方:桂枝5g、丹皮9g、赤白芍各9g、制乳没各3g、桃仁9g、党参25g、炒苍术12g、当归18g、陈皮l0g、红花9g、茯苓18g、制香附12g、生姜5片,水煎服。另予处方:熟地18g、仙灵脾9g、炒小茴香5g、制狗脊9g、杜仲12g、炒苍术12g、党参18g,制香附12g、丹皮9g、当归18g、炒白芍18g、红花9g、炙远志6g,水煎服,每日1剂,此方在非经期服用。
复诊:经治疗半年,患者受孕,于1989年3月生1子,母子健康。
   3.芍药配甘草治疗顽固性呃逆
某男,32岁,顽固性呃逆1个月。1983年7月14日初诊。
初诊:患顽固性呃逆,诸药治疗不效,至今1月之久。症见呃声频频而急促、洪亮,大便不干但不爽,睡眠不佳,梦多而浅,口干舌燥;舌红苔薄少,脉细数。据其呃声急促,伴有口干舌燥、舌红脉细数等特征,辨为肝阴不足,中虚热邪上逆所致。治以酸甘化阴,益胃清热之法。施以芍药甘草汤合益胃汤化裁治疗。
处方:生白芍15g,炙甘草10g,黄连1.5g,北沙参15g,玉竹15g,麦冬10g,绿萼梅(后下)6g,佛手花(后下)6g。10剂,水煎服,日1剂。复诊:服药10剂后, 呃逆即止, 口干舌燥亦渐除。
按语:顽固性呃逆,呃声急促,呃声频频,呃声洪亮,大便不干但不爽,睡眠不好,梦多而浅,口干舌燥、舌红苔薄少,脉细数,一派肝胃阴伤之象,诸药不效达1月之久,缘前期治法尽为苦寒沉降,辛香走窜之品。
   四、成才之路
   王绵之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为第十九代传人。据家谱记载.其先祖曾为明代武将,因不满监军之宦官,遂辞官归田,于耕读课子之余,以素擅创伤外科行医乡里,此后世代相传,遂广涉内、妇、儿科。
   王绵之教授幼承庭训,耳濡目染,即酷爱中医,有志继承家学。1937年秋,侵华日军南犯上海之初,南通城即遭日机轰炸,学校停办,他随家人避难于南通市郊,被迫辍学。在此期间,自学《汤头歌诀》、《药性赋》、《医学心悟》等医书。1938年初日军占领了南通城。道路不靖,复学无望,于是正式从其父受业学医,时年15岁。
   其父王公蕴宽天资聪颖,幼承家学,13岁即从其祖胪卿公习医,精心敬业,16岁时当地时疫流行,遂正式悬壶,救人甚多。从此即驰名乡里。19岁时,乡贤张謇创建南通医科专门学校,设中、西医班各一,于是报考中医班深造,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入学不久,即受知于南通地区享有盛名的老中医师余汝传、刘叔敏等人,尽得其心传。同时还结交了一些西医朋友,并在此后的会诊中,学到了许多西医知识,因此他以医术精湛,博学多闻,擅治内、妇、儿科与时病,享誉于苏中地区,一生活人无数。尤其是坚持“贫病免费,赤贫施药”的惠民措施,深受当地平民的爱戴。他深明“庸医杀人”之害,每以“学医必精,为医必仁”自律,故教子甚严,几近于苛。王教授在父亲严格要求下,刻苦攻读了《医经原旨》、《本草从新》、《医方集解》、《温病条辨》、《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医宗金鉴》、《济阴纲目》等医书,继而侍诊、襄诊、试诊。由其父经常结合典型病例,联系所学内容进行串讲,并提出要点让其解答。有时还要求默写出复诊病人前次的病案及方药,对病人的舌质、舌苔、面色,以及服药前后的变化,诘问尤详。如此严格而活泼的教学方法,使王教授从开始学医之时,就培养起专心致志、认真读书、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这为他后来的业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贯彻于始终。许多中医经典著作的重要段落,王教授都能信口诵来,令同道、后学者折服,足见其中医理论功底之深厚。尤其对中医药学的经典理论,以及前人的经验,在理解和运用上,多有独到之处。
   1942年春,王教授正式行医,悬壶故里。擅治时疫、热病及内、妇、儿科疾病。1947年通过南京国民党政府的考试,取得“中医师合格证书”。开业之初,因在当地世代为医,承其祖荫,求诊者日皆一二十人。1943年春,当地天花流行,经救治二名危重病人后,声名大振,诊务遂日益繁忙。
   王教授临床以《内经》、《难经》及仲景学说为本,博采各家学说,不拘一格,择其善者而从之,并尝言:“中医之学,博大精深。各家之说,自有其长。但拘于一家,难免有偏,必须综合参悟,方得其全。验之临床,自然胸有圆机活法,方能临危不乱,处惊不变。”王绵之教授广涉内、妇、儿科及时疫、热病,而且重视自然条件与社会因素对具体病人的影响,所以经治病人,除非绝症,鲜有不效者。
                                               

                                             王绵之教授已于2009年7月8日10时55分在北京逝世

           在此晚辈止善怀着无比的仰慕之心向开创一个中医方剂学科的老前辈致敬,深深的悼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医王幸福医案 | 白芍是好物,这样妙用效果更佳
学习经方的三大关键----转载
中医小方之首——芍药甘草汤如果说桂枝汤为...
你相信中医吗
千古一方(中)
血虚,筋就痛!一张方子,通血脉、散寒邪,暖腿理筋,请你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