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夜猫子” 其实是种睡眠病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一平 通讯员 邵春晓

生活中不乏“夜猫子”,他们白天睡不醒,到了夜里却精力充沛,充满效率,医护人员、夜班编辑等因工作需要往往也得“主动”晚睡晚起。深圳市康宁医院睡眠障碍科主任医师周云飞博士指出,“夜猫子”其实是一种叫“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的疾病,是患者习惯性的睡眠延迟引起生物节律紊乱,由于与正常睡眠节律不符,因此会影响日常工作与人际交往,应作出调整。

1

案例: 26岁的小李晚睡晚起3年有余

小李26岁,晚睡晚起3年有余,觉得影响工作和社交前来诊治。

问诊得知,小李3年前大学毕业后未找到工作待业在家,因羞于见人,于是白天闭门不出,晚上看网络电视打发无聊。导致养成了凌晨3点多才上床睡觉、中午12点才醒来的睡眠习惯,一天也只吃两餐。起床后头昏脑涨、全身困倦,什么事也做不了,但晚上看电视时却精神集中、精力充沛。由于作息时间和别人完全脱节,变成了“夜猫子”,所以也没有和人来往。

半年前,小李终于找到一份他喜欢的工作,但却发现,现在即使晚上10点左右上床,翻来覆去地还是要到凌晨3点左右才能入睡,早上7点多怎么也起不来,偶尔被闹钟闹醒,天天迟到,而且困倦“做不了事”。他坚持尽量早睡早起,以为这样就可将现在的睡眠“坏习惯”改过来,但近4个月了还是没有明显改变,让他苦恼万分。

2

分析: 昼夜节律不适致睡眠障碍

“人类的觉醒和睡眠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外界的昼夜节律和体内生物钟的调控,一旦生物钟的调控出了问题,就会导致生物节律异常性睡眠障碍。”周云飞认为,小李的睡眠昼夜节律紊乱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如下两个阶段。

1、适应环境周期性变化,形成24小时节律性睡眠行为:

“在自然界的漫长变化中,人类通过适应一年的春夏秋冬、一天的白昼与黑夜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了昼夜节律,这是千百年的进化结果。”周云飞介绍,睡眠的节能理论认为,睡眠形成原因之一,是因为睡觉时可以不吃不喝节省食物,这对于远古时代食物无法保障的人类生存特别重要,正如冬季食物匮乏的蛇选择冬眠,可降低耗能减少食物需要、使其能生存下去一样。

光线和温度,是形成睡眠觉醒节律的两个重要原因,因为人类在光线最暗(因在黑暗时觅食特别危险,而睡眠可以减少耗能和对食物的需要,使之不需要在黑暗中觅食,这样就保护了自己免于被捕食)、温度最低(睡眠时环境温度低,代谢率降低,能达到减少耗能的最佳效果)时是睡眠的最佳时间,故而人类选择在晚上睡眠、白天活动,这是根据环境、昼夜的周期性变化调整睡觉和活动的规律性行为,形成最佳24小时昼夜节律性睡眠。因此,日出而起、日落而眠,这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因此,如果个体的睡眠习惯行为与昼夜节律不适应或矛盾,就会出现“行为性”的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比如由于时差、轮班、工作需要引起的主动性晚睡晚起的生物节律紊乱,导致失眠或睡眠过多,白天疲乏和精力不集中,这常出现于夜间工作和生活无规律的人群中,如医护人员、夜班编辑。此时的睡眠节律不是根据昼夜的变化,而是因自己主动的晚睡晚起的行为而形成的。小李因长期习惯养成了凌晨3点多才上床睡觉、中午12点才醒来的睡眠规律,故而出现了“行为性”的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

2、24小时睡眠节律性行为习惯,进一步促进了人体内的生物钟形成:

周云飞说,人体生物钟可使睡眠自动地与白昼黑夜的变化相适应,像时钟那样周期往复地工作,变为人体内的一个自动节律。当小李找到工作、想按照之前的规律睡觉时,发现即使晚上10点左右上床,也还是要到凌晨3点左右才能入睡,早上7点多怎么也起不来,因为此时体内的生物钟(晚睡晚起)正在运转,故而没办法将睡眠节律纠正过来。生物钟受大脑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所控制,褪黑素、皮质类固醇及神经递质在调节昼夜节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报道称白天给予褪黑素能使光感缺失的盲人产生昼夜节律。人类的昼夜节律的睡眠清醒行为都归因于生物钟在发挥作用,并可通过遗传获得。

当节律性行为与环境周期性变化偏差太大,或人体内生物钟本身出现问题,就易出现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小李开始时因为不适应昼夜规律的睡眠习惯而形成晚睡晚起的不良睡眠节律,在一定时间后人体产生了与此对应的生物钟,故而当他试图改变睡眠节律、想按正常的起居时间睡眠时,却没办法做到了,其原因就是此时晚睡晚起的生物钟已经运转而没能改变。

3

诊断: 青少年多见的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

小李因为表现出典型的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症状,经睡眠呼吸监测检查后,确诊为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

周云飞解释,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是指在24小时昼夜周期中,患者的主要睡眠时间段出现后移,导致入睡困难、或难以在所期待的时间醒来,以晚睡晚起为主要特征(睡眠时段内失眠,应该清醒时段出现嗜睡),但其睡眠的质与量及睡眠结构正常。白天过度困倦,晚上的工作和学习效率高,常被称为“夜猫子”。如果持续一月以上,且多导睡眠图监测提示为习惯性睡眠延迟,就可诊断为这一综合征。

它多发于青少年,青少年的患病率为7%,30岁以后起病者少见。

4

治疗:上床起床时间递延而非提前

“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与不良的睡眠节律密切相关,故平时要培养与环境相适应的睡眠习惯。”周云飞认为,对小李的治疗,可以从他睡眠障碍形成的两个重要阶段分别处理。

1、晚睡晚起的睡眠行为习惯,导致身体晚睡晚起的生物钟形成,对此,可通过用新的与昼夜相适应的睡眠方式来训练其节律性行为,最终改变和调整其生物钟。

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行为治疗。建议小李把上床和起床的时间系统地向后延迟,每天时间递延3小时,直到使一天的睡眠-觉醒和上床起床的时间延迟到所期望的时间,持续维持此入睡时间。

为什么是延后而不是提前?周云飞指出,小李自己是将上床和起床的时间向前提前,但这种提前和改变不是渐进的,会很难做到;而且临床经验表明,如果将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患者每天入睡时间连续提前,其效果不如延迟理想。

2、上述的行为疗法会因为患者本身的生物钟作用而影响效果,因此同时使用药物和物理的方式来改变其生物钟。根据人体内的生物钟节律性调节的生物学原因,对睡前和觉醒后进行相应处理:服用褪黑素可使睡眠节律提前,同时容易入睡,且醒后清晰度提高,改变晚睡习惯;光线对人有促进觉醒的作用,让小李在每天早上正常时间起床后进行光疗(强光照射)治疗,使其觉醒时间提前,改变其晚起床的习惯。

通过两个月系统治疗,小李睡眠恢复正常,重新走向工作岗位,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夜猫子”也是一种病或是抑郁症表现
熬夜危害大:睡得晚死得早
夜猫子与早起鸟:我们的生物钟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几个细节,帮助我们早睡早起
睡眠革命
第一天:遵循身体的天然节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