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脉/腧穴-脏腑相关的理论及心胆相通
userphoto

2023.08.25 江苏

关注

经脉/腧穴-脏腑相关的理论是最早提出的躯体内脏反射理论,其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经脉/腧穴与相关脏腑在生理功能上有密切关系;二是脏腑病理变化在腧穴上有反应,可以通过这种反应推断出内脏疾病;三是经脉/腧穴上的理化刺激对相应脏腑功能有调节作用,这是针灸治疗疾病的核心。但目前对经脉/腧穴-脏腑相关的生物学内在机制一直未有明确的认识,是当今医学研究未解决的科学难题之一。

01

经脉/腧穴-脏腑相关效应规律

经脉/腧穴-脏腑相关效应规律表现为经脉/腧穴功能与脏腑效应的特异性,指腧穴与非腧穴之间存在作用差异,不同腧穴之间在功能作用上也存在差异,即某些经(穴)对某脏病或某系统疾病具有明显疗效,具体体现在单穴对单一脏器的影响、一经(穴)调控多脏(一穴多脏)、多经(穴)司控一脏(多穴一脏)以及多经对多脏的交叉调控。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穴多脏”和“多穴一脏”层次上。一经(穴)调控多脏(腑)是指一条经脉在循行路线上与多个脏(腑)、器官密切联系,因此功能上相互影响,可以调控多个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治疗多个脏(腑)的各种病证(图2-1)。

   图2-1

多经(穴)司控同一脏(腑)是指由于多条经脉在循行路线上与同一脏(腑)密切联系,功能上相互影响,可以调控同一脏(腑)的生理功能,治疗同一脏(腑)的各种病证,但各条经脉对同一脏腑的作用效应有差异(图2-2)。

   图2-2

02


心胆相通

胆为六腑之一,附于“肝短叶中”,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足少阳经属胆络肝,两者互为表里,功同一体,胆可助肝共司谋虑决断、疏泄条达之职。

但在以五脏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医者多详于肝而略于胆,殊不思胆属奇恒之腑,既有腑的形态,又有脏的功能,实而不满,满而不实;贮藏传送清净之胆汁,泄注胃肠,协助脾的运化。且肝以升为用,胆以降为和,升降相因,方能保持动态平衡。若升与降、疏与泄失调,则每易肝胆同病,互为影响。

而且“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医学入门》)。脾之升从乎肝,胃之降从乎胆。故临证不仅要治肝不忘胆,还要胆胃、胆脾、胆肠、胆心同病同治,才能体现脏腑相通的整体治疗特色。

胆病常见者有黄疸、胆胀、胁痛、腹痛,涉及胆囊炎、胆结石、胆囊息肉、占位性病变、胰腺炎等,且与多种肝病有密切关系。

脏腑之间,除了有相合关系,还存在着其他一些联系。明朝李梃的《医学入门》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内容,首先明确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脏腑关联方式: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此合一之妙也。”这就是脏腑相通理论的主要内容,而其并未对此理论的机理进行分析。近代董氏针法利用“六经开阖理论”对其机理进行了探究。

祖国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是以脏腑、经络为中心的。脏腑、经络之间的内在平衡协调、整体统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经络在进行生理活动时,各有特点:有的位表,主开,有的位里,主合,有的位于表里之间,主枢。在阳经方面,太阳主开,阳明主合,少阳主枢;在阴经方面,太阴主开,厥阴主合,少阴主枢。这种经络活动的特点,反映到脏腑生理关系方面,就是心与胆气化相通,肺与膀耽气化相通,脾与小肠气化相通,肾与三焦气化相通,心包与胃气化相通,肝与大肠气化相通。

脏腑气化相通,是人体内脏通过气化作用把脏与腑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而又相互促进的矛盾统一体,在协调生理功能、维持人体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表里相合与气化相通这两种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把脏与腑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关系联系得更为紧密。

心与胆相通

中医上主要从心与胆一脏一腑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探讨其机理所在。

 西医上主要从“胆心综合征”和“胆心反射”来解释其机理所在。

依其解剖位置来看,心位于胸腔之内,两肺之间,胆在右胁之内,附于肝下,二者并未有毗邻的关系。

 从经脉上分析,《灵枢·经脉》指出:“足少阳之脉,… …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 …其支者,循胸出胁… … ”胸胁为肝胆之分野,经气之所达,而心包络之络循行其间,心气息相通,相辅相成。

《内经》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 ”。这说明在人体的脏腑体系中,心是统帅,为一身之主;《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第一,胆主决断功能的正常发挥是在心主神明的统帅之下完成的;要想“主明”也必须保证“中正”之官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胆腑清净,胆汁精纯,胆气畅达,气机疏调,则心气平和,血脉运行正常,神志亦安而有序,才有主明之下安之道理;第二,心司君火,胆寄相火,君相相辅,疏泄平调,才能心气充足,畅通无碍。这就说明“君主”与“中正”关系密切。

胆的功能异常对心的影响

《灵枢·经脉》说“胆足少阳之脉…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素问·阴阳别论》云: “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心掣,其传为膈。”说明了胆病及心的发病情况。“心为君火,胆为相火”,当君相之火不协调时,则引起胆心俱病。若胆火亢盛,肝胆疏泄失职,内扰心神可致心悸、失眠、烦躁易怒等症;若胆火挟痰内扰,可致癫狂、癫痫;胆气亏虚,则虚怯惊悸。同时,胆为中清之腑,附于肝而输胆汁,其本身的功能活动是由胆气的升发作用所主持的,胆气的升发具体体现在疏泄胆液、助脾运化以及调畅气机等。若胆气失和,胆汁疏泄不畅,气机郁结,则致经脉不利,气血运行滞涩,痹阻心脉即可发为心病。《灵枢·经脉》:“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 … … ”。说明心经经脉病候会引起目精黄染及胁肋部位的疼痛。许多情志因素往往都会引起肝胆病证的发作,由于“心志”病机的存在,致使情志的生理调整功能发生障碍而使本不该成为病因的情志活动常常成为一种持续的致病因素而致肝胆失调的症状每每发作,故治疗上要先从治心调神入手,纠正存在的“心志”病机后而辅以疏利肝胆之法。

“胆心综合征”的机理

胸脊神经交叉反射作用:心脏感觉受T2~56脊神经管理,胆囊受T45 ~ 9脊神经管理,二者在T45脊神经处有交叉,胆道疾病时胆道压升高,可反射性地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心电图改变。

腹部迷走神经调节:血液中胆红素及胆酸浓度增高时可兴奋迷走神经,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也可直接抑制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降低心脏活动功能。

胆囊感染、休克、电解质紊乱及免疫反应的干扰:胆系感染时出现的生化改变会使心肌代谢紊乱;胆盐会直接作用于心脏传导系统,产生各种心律失常,胆道疾患可造成肝脏机能损害而致细胞内毒素效应,产生心肌 抑制因子 ( M D F) 引起心 脏自动调节障碍。

临床上部分胆心综合征的病人,常被误认为冠心病等,经治疗效果不好,主要原因是未能根除原发病。急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是引起胆心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急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经手术切除胆囊后,或胆总管结石取除后,心前区疼痛及心电图异常获得改善。

如想学习更多中医知识请点击链接查看学习方式:

学习中医途径,多种途径满足你学习中医需求

期回顾

仲景腹诊探微

苓桂剂讲解

灵素典籍中医网络学习平台声明

(点击字幕直接阅读)

//END



▶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特定穴的意义
古中医对人体脏腑功能的了解超过现代人的想象
肝胆同治,心胆共治。坚胆汤,肝与胆为表里,心与胆为子母
一轮考点 || 针灸 10 针灸学各论 内科病症(下)
“世”说新语之心惊胆战:经常焦虑?中医两个方法帮你调养心胆
胆心综合症(关于心胆相关的认识心脏胆腑之问通过经络联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