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字之衍【一】

关于汉字的起源,早在战国时代就开始有人探索了。历史上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概括起来大体有三种:仓颉造字说、结绳说、起一成文说。



仓颉造字说


《荀子·解蔽篇》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这是最早提到仓颉的名字,荀子并不认为文字是仓颉所造,不过是他好书独传而已,但《吕氏春秋》、《韩非子》中就径直认为文字为仓颉所造。到了汉代,仓颉已经成为一个“龙颜侈(音尺)哆(音多),四目灵光”的神圣了。文字不可能是仓颉所造,但在文字的产生之初,有类似仓颉这样的人对文字进行一定的规范整理是可信的。




结绳记事




《易·此辞下》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人易之以书契。”许慎《说文解字·序》也说:“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没有产生之前,人们利用结绳的方法帮助记忆 ,但是结绳与文字毕竟是 两回事,结绳而治只是说明了文字创造之前帮助记忆、传达某种意图所采用的方法结绳不等于文字,也不可能发展成文字。




起一成文说


提出这一说法的是宋代的郑樵,他在《通志·六书略》中提出“一”字可做五种变化,“一”及其不同的曲折方式,如直角、锐角及“引一而绕合之”为□为〇等各种样态,通过变换角度,又有很多变化,它们的组合为用就可以构成汉字的各种结构了。郑樵的这一理论是建立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道家思想上,用来解释汉字的起源的。他依据当时的楷书点画,再结合《说文》部首“起一终亥”比附演义而成,是一种主观的臆想。




陶文



(半坡、马家窑、姜寨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文)


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在很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器刻画符号。多数是刻画简洁均衡的几何图案。有些符号与后世甲骨文中的字符如数目字等在形态上是相似的,因此很多学者认为这些刻画符是汉字的一个源头。这些符号,以半坡仰韶文化遗址的时代为最早 ,距今已有6000多年。

在陶器上刻画符号,从上古一直延续到先秦。




甲骨文 金文丨大篆



甲骨文指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又称“卜辞”,是商周时期在龟甲、兽骨上用于记录占卜内容的文字。甲骨文并不是当时唯一的书写方式,陶器也是当时的一种书写载体,或刻或写。



(图 商代墨书陶片)


这件陶片上的墨迹是毛笔所书,说明毛笔 至少在商代就已经诞生并开始使用了。



金文


(图 西周 散氏盘)


金文是指伴随着商代青铜文化而出现的铜器铭文,又称钟鼎文。金文是一种书法呈现的形式,不是日常书写的面貌。




小篆


(图 秦代《峄山碑》)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结束了长期的格局与纷争 ,建立起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秦朝统一度量则,“书同文”是秦代统一度量衡的一个重要内容。秦代文字的统一,使文字更加简捷有序。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小篆,秦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等,统称为大篆。




隶书



(图 东汉 曹全碑 隶书)


隶书是篆书之后出现的一种字体,在西汉中后期成熟,与篆书相比,隶书书写起来更加简洁,结构扁平,突出横势,笔法也上有了一些变化。笔画的起收有“蚕头燕尾”的叫法。

隶书并非直接由小篆演化而来。大量出土的秦简和汉简,也包括更早的墨迹资料,清楚地表明,在铭刻书体之外(最早我们看到的大篆、小篆、隶书大多是铭刻书体),存在一条日常书写的演化线索,这是一条从未间断的线索。隶书是从日常书写中发展、演变而来,比如布帛、简牍便是研究书法演变的非常重要的线索。

隶书呈现在碑刻上的,字形、用笔较为严谨,庄严肃穆,朴实厚重;隶书呈现在简牍上的,多是汉简,字形活泼,笔法灵动。在秦简中也表现出了隶书的某些特征。简牍书法与汉碑相比风格迥异,是应用的场合所决定的。




帛书


(图 西汉 帛书 隶书)


春秋战国时代,帛泛指白色丝织物。写在帛上的书法称之为帛书。从战国起,纸张发明之前,帛和竹木片开始作为书写材料,所以那时常把它们并成为“竹帛”,帛比较昂贵。




简牍



(图 战国楚简 篆书)


(图 汉简 隶书)


(图 新朝 牍 隶书)



(图 汉简 隶书)


(图 汉简 章草)


布帛和简牍作为战国至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它们也展示着汉字的演变过程,由最开始的篆书逐渐演变成隶书,再由隶书演化出草书、楷书、行书,是一条很重要的展示日常书写演变的脉络。其中汉代由隶书演变而来的草书称为“章草”,而魏晋时期成熟的草书称为“今草”,今草又有小草、大草、狂草之分,通俗的说,按草化的程度划分,没有严格界限。

不同的地域,书法发展的状况也是不一样的,有先有后。




楷书



(图 三国钟繇楷书《荐季直表》局部)



楷书肇始于汉末,三国时期已见雏形,西晋有些楷书仍略存隶意。

据张怀瓘《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字体。但是,就像隶书并不是直接由小篆演变而来,行书与楷书几乎同时形成,行书未必全是由楷书而出,应该是由隶书的草写和楷书综合而演变出来的。后世的唐宋诸家学习过程则是“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了。

截至汉代,篆、隶、草、楷、行,已发展备至,汉代以前是五种书体的形成史,汉代以后则是五种书体在此基础上的的发展史了。



(图 东晋王羲之楷书《黄庭经》局部)


东晋时期王羲之、王献之等的楷书已非常成熟。




(图 南朝王僧虔楷书《太子舍人帖》)


(图 北魏 《元桢墓志》)


(图 唐颜真卿《多宝塔碑》)


唐朝楷书的法度已发展到了顶峰,点画精到,字形严谨。




行书丨草书


(图 东晋王羲之《何如帖》)


(图 东晋王献之《中秋帖》)


行书、草书萌芽形成于汉代,在东晋时期走向成熟并达到顶峰,以王羲之家族为代表。之后的历代书家皆奉王羲之为圭臬。




小草丨大草丨狂草



(图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
小草


(图 东晋王献之《江州帖》 )大草



(图 唐张旭《古诗四帖》)狂草



(图 唐怀素《自叙帖》局部)

狂草


与小草相比,大草笔画中的流动性、结构的简略性、空间的融贯性增强,但作品的界限依然清晰,整体排列仍比较整齐;狂草是将字的结构打散,字的内部疏密、大小、正邪,随意处置只要求符合草字的基本结构。到后来狂草甚至已经叫人难以辨认,无法用于日常交流,这似乎是草书的一种损失,但是却成为书法从日常功用中脱离出来的契机,对于书法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待续…………


文字部分主要参考邱振中《书法》,王镛主编《中书法简史》。


来和我一起爱上书法

让她来到你的生活

生活会更惬意些


微信号:zys0506丨QQ群:8204439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果说古人什么书法写的最好,不是楷书不是隶书也不是行书,而是狂草
《百体书法概述》一书简介
章草>(上)(一)
笔法探秘 汉代的书体演变和笔法嬗变
汉字下篇: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其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又何在?
关于“敬体书”与“便体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