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穿越梅岭:诗词写作欣赏漫谈


个人简介:

   王建端,网名穿越梅岭。江苏镇江人氏,客居广州。其诗瓣香江西、同光,致力突破。善于把握时代脉络,始终保持独立与警醒,善于歌咏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真实题材。其诗风敦厚精秀,气格沉郁俊敏。 

诗词写作欣赏漫谈

诗有创作和欣赏两个过程,创作时诗人通过客观的观察、体验,然后用主观的方式将之再现出来。相比较创作而言,我一直以为欣赏要难些。为什么这样说?写诗,你只要掌握了基本的规则以后就可以写出了,姑且无论好坏。赏诗评诗则要在掌握基本的规则之外,有更多方面的能力,比如,知识的储备和经验的积累,这是重要的。关键之处还要看你具备不具备跟作者沟通的能力。除了一些写的过于隐晦和曲直的作品外,一眼能看出作品的内容,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考你会不会赏诗评诗的一个硬指标。

赏读诗词作品,最忌的是,不具备上述诸点而任意曲解和无限引申。曲解会歪曲、错误领会作者的意图。引申最可怕,一旦突破本应该把握的那个度,便会变为险恶。

诗人在创作时,有时是不加修饰的,如实的反映客观世界,写出自己的心情;有时,为了制造某种效果,或者因为外界因素,对客观世界和心理体验不能如实地反映时,就会用一下技术手段来完成。这两种情况,前面一种,都好理解,读者欣赏起来也方便,比如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再如李清照的这首《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我们读了这样诗以后,都不难理解他的含义,作者所要表述的思想和情绪也很明了,感情也是一泄到底的。我们再来看李商隐的《龙池》:

龙母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这首诗,他不过写了一次平常的宫廷夜宴,像这种宴会,别说处于鼎盛时期的大唐,即使是在天下不太平的时期,也是常见的,没什么。有人会说李商隐不过是如实的记录而已,可是,当你了解了诗作所产生年代发生的事件,便会觉得,李商隐的这首诗其实不简单,他用了深隐曲折的手段,对那个年代发生的荒唐事件做了嘲讽。

怎样欣赏诗词,力求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动机和作品中意象的含义,这是一个比较难的过程,方式也多种多样。孟子提出“以意逆志”,朱自清解释为“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这真是一个好的方法,用这样的方法去欣赏诗歌,即使不能全部的理解,也不会差以毫厘失之千里的。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鉴赏中比较传统的方法之一。

我们知道,诗词它是现实的升华,由此也见,诗词创作,不是一件很随便的事情,诗人们在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后,有了写作的冲动后,还要寻找诗意谓之得句杜甫苦吟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苦吟两句三年得陆游此生合是诗人末细雨骑驴入剑门张船山天海诗情驴背得”,都是在苦苦寻觅诗意诗意藏于自然社会唯妙手偶得之诗不是现实的翻版而是现实的升华有人读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为诗中阔大景象所吸引及至亲临鹳雀楼却见西面无山东面无海乃知登鹳雀楼是升华之辞非实写
     读诗如临其境观画如见其人这是赏析欣赏万不可去亲见实景须知实景已被诗人升华美化属于意识形态了。这是诗词写作和欣赏的不同之处。

在西风东渐后的百多年间,西方的新思潮和科学知识的涌进,无疑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反映在诗歌上,具体在用近百年才出现的语法来解读诗歌。我一直不太赞成这样的做法。事实上,语法没有错,而用语法去衡量、解读诗,却是解不通的,因为诗有诗语,词有词语也。还有就是,过分的强调科学的作用,而忽略了诗歌创作中悖于常理、常识,而又奇妙无比的现象,也就是古代诗词评论家常说的“无理而妙。”看起来是无理的,其实是妙不可言的。

比如,李白的“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写雪,雪是无味的,怎么会有香?那是因为雪天过后,春天就会来到,那时会有花 香,所以,诗人就觉得连雪也是香的了。这是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强加于客观事物之上,使客观事物也带有了诗人的情感,这样的诗句是美妙无比的。如果我们偏要去理会雪本来没有香,怎么能这样写呢?那么,你可能就体验不到诗歌带给我们的那种美妙。

再如,杜甫的“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将属于听觉上的钟声用属于视觉和触觉的湿来形容,这是有悖于常识的。声音只有洪亮、暗哑、悦耳、喧燥,怎么可能会湿。我们只要明白诗人在这里用隐形的联想将之做了转换,用通感的写法使钟声放佛就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湿,就不难体会他的妙处了。

以上两例,我们都不能用常识和科学去解释,否则,不说所有,大部分传统诗歌的意味将会索然无存。

为什么这样说,实在乃是这样例子大量地存在于古典诗词以及今人的创作实例中。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谢臻在《四溟诗话》中说“增一分既太长,则先固长矣;而减一分乃复太短,却是原短;岂不相窒乎?”谢臻看出了这句的问题,然而,我们都知道,这是形容美妙女子的绝佳描述,竟不能改变。你能说宋玉犯了语病。

李白《王昭君》“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王昭君和亲匈奴,并不走玉门关这条道。一如岳飞的直捣黄龙府要“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一样,地理方位的错误是明显的。而你却不能说他违背了地理常识。

杨升庵认为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是在传写过程中字误了,千应该是十,振振有词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杜牧以悖于常识常理的手段写成千古不磨之作,杨升庵却自作聪明的囿于常识常理之中,终将一首佳作解的不堪入目。

上述这些,都说明了写作和欣赏的不同与差异。

诗人兴像所致,是不能轨以常识常理的。我们在欣赏时,就不能止参死句,不参活句。

作为掌握了现代科技文明的我们,往往会被诗人一些悖于自然现象和生活常理的描写所困扰。这些现象,包括生活中的常识和自然界的现象,这些常识和现象,有些,今天的小学生都能解释,但在古人,却是不能知的。然而,我们读古人的诗词作品,却不必用这些去解释,因为,你只要这样去解了,也往往是解不通的,既然解不通,也就无法欣赏到作品带给我们的审美情趣了。

“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诗人李白的名句,每读到这样的句子,我们就会受到感染,放佛能看到李白的愁闷、触摸到燕山的雪。但是,我们知道,人的头发就是从生下来一直到死亡,几乎也长不成三千丈的,而燕山的雪,即使大过其它地区,也不可能和一领席一样大的,这是悖于常理的,在修辞上我们可以说他是夸张的写法。正是这种夸张,才让读者受到了感染,如果我们硬要用常理和科学去解读,作品带来给人的感染也就不复存在。

有没有人“止参死句,不参活句”呢?有人就从科学的角度对“白发三千丈”做了解剖。“头发变白不仅是老的信息,愁的结果,而且是由于生理上、生理上、病理上种种因素导致的。但老白头是情理之常,只是这‘三千丈’写的太夸张了。不过也有人作这样的解释:一个人的头发有说十万跟左右(也有说二十万根),若是古人披头散发,每根头发按一次长计算,十万跟是十万章,远远超过了三千丈。若是不讲诗意,这笔账、还可算下去,一根头发究竟能长得多长呢?据观察,头发长得很慢,每星期长1·5—3毫米,平均寿命是二至六年就要脱落。若按每星期长3毫米,六年可达936毫米。”看到这样的欣赏,我们的诗意是不是会马上就寡然了、甚至连读诗的兴趣都没有了呢?

欣赏诗词我们一定不能用物理和科学的真来阻滞趣味,诗原可以“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以假为真,灵心妙舌,每出人意想之外,此之为灵趣。”(清·冒春荣)而当物理和科学的真否定了上述的话,诗也就没有诗意了。

我们再来看杜甫的“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诗(《武侯庙柏》)我们读到这句诗,立刻便体会到武侯庙的古朴,树木的高大荫荫。但有人不这样去看,沈括说“四十围”、“二千尺”的比例不科学。“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武侯庙柏今十丈,而工部云‘黛色参天二千尺’,古之诗人好大其事,大率如此。”沈括从科学角度对杜诗提出了疑问,王直方则在他的《诗话》中从真实的角度对杜诗责疑。而我们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这些疑问或解释都会对领略诗的意味和意境产生阻碍。郑子瑜先生在《中国修辞学史》中说“杜甫此诗,是用夸张辞,沈存中(括)却拿算盘来计算,以为‘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缃素杂记》作者黄朝英却认为武侯庙柏当从故制,四十围实百二十尺,则径当为四十尺,其实两千尺并不算太细长呢。其实黄、沈两人的计数比赛都是无谓的。”郑先生说到这里以为是黄、沈二人的计数是无谓的,我却要说是可笑的。

科学与真实之对解诗赏诗无用,从上述两例可以得到印证。

我们在写作和欣赏经常会遇到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在前人作品中拿来,宋代的黄庭坚一派对此做法说是“点铁成金”,有人则说是抄袭。我们来看例子。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相信读者们都不陌生,这是南宋江湖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诗写的是早春时的景象,体物摩写都非常有特色,是宋诗中的名作。这首诗还有一个令人值得注意的现象,在叶绍翁之前,对同样的意境,已经有不同的作者写过。陆游有一首《马上作》“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住,一枝红杏出墙头。”对比一下,是不是发现这两首诗在命意和句子上的相同之处。陆游在前,叶绍翁在后,在这首诗的创作上,叶绍翁显然是对陆游诗做了因袭,又超出了陆游原作的。陆游诗是由大景写到小景,叶绍翁的诗是以小景写到大景的,陆诗没有写出红杏非出不可的理由,叶诗则以“关不住”逗出出,前有呼、后有应,汇出陆游之上。钱钟书欣赏认为第三句比陆游的新警,而求新警,却也是宋诗家最擅长的变化之一。

和叶绍翁差不多同时代的张良臣有一首《偶题》“谁家池馆静潇潇,斜倚朱门不敢敲。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同样是因袭,比陆诗要好,不及叶诗。

说到这里,不要以为叶、张两人抄了陆游,其实陆游也抄了。同样的意境,唐温庭筠《杏花》诗“渺渺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吴融《途中见杏花》“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杏花》“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李建勋“梅花寄所亲》“云鬓自粘飘处粉,玉鞭谁指出墙枝。”看看这么一句“红杏出墙”经过唐宋两代诗人们孜孜不倦的抄袭,愈抄愈好,到叶绍翁这里,抄出了千古名篇。

同样是抄,为什么叶绍翁抄的好呢?钱钟书一语中的“但或则(红杏出墙)和其它情景掺杂排列,或则没有安排在一篇中留下映象最深的部位。”通过对比这些诗句和钱先生的话,可知,抄袭也是要讲技巧的。在词的创作中,宋人还有一个秘法,融化前人诗句,变化翻新,层出不穷,很多词人都擅长。如东坡的“谁见幽人独往来”(《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便是化用孟浩然的“樵径非遥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夜归鹿门寺》)。李清照“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出自陈师道的《谢赵生惠芍药》“一枝剩欲簪双髻,未有人间第一人”陈句表现出的是目空一世,无人赏识的感慨,李清照句意并袭,借后山的句来写自己的孤独高傲。周邦彦最喜此道,词作中大量化用唐诗,特别是老杜诗。宋人的这种作词秘技,到清朝就成为创作上的惯技了,往往套用唐诗宋词进入作品之中。

这是作者在创作中有意识的因袭,还有一种是暗合的。如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就被认为是李嘉佑的。宋代诗僧惠崇袭用唐人诗句,以致被其徒作诗嘲讽河分冈势司空曙,春入烧痕刘长卿;不是师兄偷古句,古人诗句犯师兄。”惠崇有诗“河分岗势断,春日烧痕青”句,而这两句,前者是司空图的,后者是刘长卿的。

只要稍稍翻阅一下古代的诗话和笔记,就会发现其中大量被揭出的例子。我们今天在阅读诗词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大可不必惊诧,一律视为抄袭,这原是作诗词的一种技法,甚至是惯技

惠洪冷斋诗话引黄庭坚语: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思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摹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当然,作者的“拿来”应该也有一个尺度,过此,则不免抄袭之嫌。作者如此,赏鉴家怎么去看待这样的现象?唐代的诗僧皎然,写了一本书,叫做《诗式》。这是一部研究作诗方法的书,也算是唐代诗学理论书。他谈到偷诗诗,总结了三种偷法一曰偷语就是偷取前人的句子二曰偷意是偷用前人的意境三曰偷势是偷袭前人的风格气势他以为偷势者才巧意精可以原宥偷意就情不可原了而偷语则是公行劫掠最为钝贼必须判罪

今人施蛰存先生于《唐诗百话》中颇为偷句翻案:“偷古人现成句子,在文艺创作上并不是禁侓,向来是允许偷的。一字不改的偷,也可以,只要运用的好。改换几个字,更不算罪行了”施老对偷句持法宽,偷而能化,固然好,如果仅仅是偷,于创新未免有碍。

也有对这种情形反应强烈的。李攀龙他们对创作的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这就难免模拟和引用,引用的多了,就引起一部分的人的不满,归有光唾弃他们说 “今世以琢句为工,自谓欲追秦汉,然不过剽窃齐梁之余”。直接说他们剽窃。这样一来,李派的王世贞不干了,和归有光互怼。汤显祖做得更绝,王世贞仰慕汤的大名,登门拜访,汤不与相见,王世贞看见汤的书桌上放着自己的《弇州四部稿》,但是被汤显祖涂抹殆遍。不仅如此,汤显祖还把李攀龙,王世贞诗赋中的典故出处,抄袭的《史记》《汉书》唐诗等一一标出,刻木发行,搞的李攀龙,王世贞极为难堪。

这是义气相争了,于文学欣赏和批评的意义已经脱离。其作用只能是申明自己的立场罢了。汤显祖的这种做法,也被今天的一些人拿来做为武器,检出别人诗中有跟前人意、句法相同或者差不多的句子,以此来证明抄袭,这种戋戋之智,我认为于诗词批评和鉴赏,实在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在写作与欣赏过程中,当注意和分别这些。

精彩回放:

亓魛:雪还是雪不停歇,你还是你不可曰。

右扶风:花有欣荣月有阴,一辞故国到如今。

南乡子:竹林立志追黄鸟,明月清风澈胆肝。

听雪草堂:径仄无人到,枯荣自作歌。

黎墨涵:閑情且兌書生氣,彩筆重題年少詞。

詩無敵選集第二輯

方天画戟:西子齐肩去年雪,南楼孤影此秋风。

生事三十首步韻唐寅落花詩

老猢狲随笔(一)

詩無敵選輯第一輯

诗无敌镜山七律作品选

诗无敌与中诗律版六月诗会起社通告并序

本期編委:鏡山、歐巴、周南

制作:楚如姬

詩無敵板塊:

http://www.hksc888.com/forum-494-1.html

大中華詩詞論壇:

http://www.hksc888.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经典诗词九首
诗词中怎么描述”红杏出墙“?
“一枝红杏出墙来”年年入选课本,却被误读千年,真正意义无人知
此人一生写了近万首诗词,死前的一首绝笔诗,至今让人感慨万千
宋朝陆游藏于诗词中的爱国,是少时情怀,亦是临终遗言
六首哲理诗词,谁是你心中的千古绝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