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老子》中的“柔术”

【摘要】道家思想博大精深,涵盖哲学、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常以妙想奇思,独树一帜而受到世人的亲睐和赞同。道家名著《老子》中的“无为”派生出为人处世的“柔术”,这个“柔术”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若”:二是“守柔曰强”。它们奠定了中国人独特的涉世智慧。本文主要就《老子》中的“若”与“柔”提出一些独特的看法。

【关键词】道家   “若”    “柔”    《老子》

中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孕育了中国四大文化:兵、农、医、艺,培育了中国式的智慧。春秋战国时期孔、孟、老、韩等百家思想促使这棵智慧之树生根发芽。经过千年的风吹雨打,这棵树已结出硕硕果实。中国智慧包含很多内容,其中就有几千年来沉淀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和策略。在这里面一个重要的处世方法就是“柔术”,其根基就是《老子》的哲学思想。

先秦各派哲学基本上都是讨论社会问题的政治哲学,道家老学也是如此。然而道家却把抽象的政治哲学形象化、普遍化,让各阶层人士都能了解和应用,这就增强了它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实用性。那么何谓道家呢?所谓道家是指以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以自然无为为万物的根本法则,以柔弱不争为道的表现形式的学术派别。《老子》一书是道家理论精髓的集合,它体现的思想以“无为”最浓厚。《老子》第三章言:“为无为,则无不治”,故无生有,无为便派生了处世的“柔术”。这个“柔术”是指现代人总结道家思想后,突破性的提出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

《老子》中处世的“柔术”有这方面内容,一曰“若”,二云“守柔曰强”。

先讲“若”。 《老子》四十一章:“明道若昧,讲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质真若渝,大方若隅……”《老子》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里面都提到了“若”字。“若”可以解释为“好象”。就是说,一个完美的人格不会在意外表上的显露,要想成功,有时就要与世推移,随俗方圆。后世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普通百姓,都从这里学到不少处世的学问。这种学问就是“韬晦”之学。可以说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其实质不外乎一个“装”字。《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中道:“……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后当曹操说英雄只有他与刘备时,刘备大惊,将筷子丢掉,但他随机应变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这虽然是小说,有虚构的成分,但就是“韬晦”之学的真实写照。国人从古至今对“若”字的应用数不胜数,人们从“若”中捞取的益处也非常多。其实这个“若”字就直接体现出《老子》中阐述的辩证思想:矛盾对立统一与相互转化,如“直屈”、“巧拙”、“辩讷”等等。

道家理论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最富于辩证思维的。道家思想充分肯定矛盾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矛盾统一。《老子》一书把这种辩证法记录得详详实实。对于矛盾对立面的相互转化,道家老学堪称经典,是经验性的,具体性的。例如我们说的“大巧若拙”中的“巧拙”,就是摆脱抽象,增加经验,总结历史后的具体化的结果。正是这种结果,这种处世之道才能大众化,普及化,才能被我们接受。如果是纯逻辑的哲理,那么是不是会与现实相脱离呢?能不能够引起全民的共鸣呢?我想答案应该很了然吧。

我们用“若”字掩盖我们“有为”的欲望,但从表面上看是“无为”。而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发生飞跃,引起质变时,温暖便真正地“有为”了,从而“无为”升华到“无不为”。《老子》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在“无为”转化为“无不为”的过程中,“若”贯穿其中。刘备由鱼变成龙,“若”起重要作用。用郑板桥的名言概括“若”:难得糊涂。我们不必评价“若”是好是坏。因为“若”只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看它有无使用性。于是芸芸众生纷纷拿起这个“工具”,上演了许多经典瞬间,积累了许多经验,正是这些经验的叠加,才使得“若”更加实际、丰满,才被国人紧紧握在手中。

下面讲“守柔曰强”。 “守柔曰强”是老学著名的思想。这种思想很重视“柔”、“弱”、“贱”三个字。《老子》云:“弱者,道之用也,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等等,都在强调这三个字。一则告诉我们只有重视“柔”、“弱”,处于“柔弱”一方就不会被战胜。比较现实一点的说法,就是不要过分暴露自己的力量或者优势,要善于隐蔽自己的优势和强大,要保持住自己的性情,要能持久,和有韧性,软化和转化矛盾,取得胜利。二则让我们懂得逆境的优势所在,学会在忍让和委屈中生存下去,积蓄力量,蓄势待发,从而取得最后的胜利。

完成一件困难的事情,要从容易做的事情做起;干一番伟大的事业,必须从平凡的小事入手。道家理论强调从点滴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不能一曝十寒。道家运用“物极必反”的思想观察社会生活,得出了“贵以贱为本”和“柔弱性刚强”的结论,揭示了贵与贱,柔弱与刚强的辩证关系。一般人尊贵贬贱,追求刚强,鄙视柔弱,道家则特别指出有贱才有贵,有柔弱才有刚强,并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所以说,凡强大自夸,心想高居人上之人,结果必被厌弃,凡居人下,而柔弱自守之人,最终必受人推戴,反居人上。古时的圣人明白先人后己,把自己的利益和事情放在脑后,以他人利益为重,这样的结果自身有时反而占先。正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是道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真实感悟和具体实例。他们充分说明了正反相生,反客为正的道理。这种思想就是由反得正,知雄守雌,以退为进,从而“无为”至“无不为”。

道家这种“守柔曰强”的观点总结了处世经验,启发了我们的智慧。重视“柔”“弱”有两层含义:一是重视自己的“柔弱”。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称雄于世;我们知道的韩信忍胯下之辱终成大器。他们重视了自己的“柔弱”,不气馁,不言败,并利用了对方轻“柔弱”的失误一举成功。二是重视他人的“柔弱”。百姓对于当权者是弱势群体,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守弱曰强”虽产生久远,但现在仍是涉世社交、商务办公等方面的经典之谈。尤其针对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这一点更为重要。

“守柔曰强”的思想是一种沉着冷静的思想,是一种清醒理性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很强烈,不是伎俩,而是一种维系生存的法则。这种法则可以服务于个人、团体,甚至是民族和国家。汉初的文景之治,和亲匈奴;当今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都可以说用了这一思想。“柔”看似于劣势,但实质上有一种“向强”的趋势。常言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即是如此。只要作为主体的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好时机,那么“以柔克刚”的景象就会出现,到那时就是真正的“刚强”而不是趋势了。然而当主体真正处于“强”的优势下,千万不能忘记“柔”有两方面,千万不要忘记自己“强”的表面不是“柔”的本性。所以“守柔曰强”体现道家的辩证法,体现生活的法则。而这种法则既有辩证法的严谨,又有生活艺术的生动,可以说是道家老学中的经典之言,我国古代的经典之辩了。

这就是道家著作《老子》中的两个方面:“若”和“柔”,及由此派生的为人处世的“柔术”。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中,儒道两家最为重要,两家相互学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道家的不狂暴、重经验、现实性和服务生活等特点在国人思想中根深蒂固,在为人处世的经验上,道家老学奠定了中国人独特的涉世智慧。

总之,道家思想不仅看到矛盾两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意识到矛盾双方的统一性和斗争性,而且阐述了量的积累对质的变化的作用,提出“物极必反”论断,透露出“否定之否定”定律。“若”与“柔”这两方面内容,就直接体现上述观点。虽然,道家的辩证法不可能是彻底的、完美的,但从整体上看,却极富创新意义,并且蕴含丰富的生活法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我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下,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统一起来,运用“扬弃”的方法,把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发扬创新精神,使老树开出新花。

【参考文献】

  • 唐凯麟《自然与道德——道家伦理道德精辟》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 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第二版
  • 罗贯中《三国演义》海南出版社新闻出版中心1993年12月第一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1)道家核心思想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道德经》与文化自信
易中天不懂道家思想、不懂辩证法,不配讲老庄思想
道德经老子没有想到道家思想被兵家吸收,成为了兵家的至高法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