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辨析各种新奇针法回归针灸医道正宗

 金针探秘八

辨析各种新奇针法 回归针灸医道正宗

近期笔者与诸多网友对许多当今流传的新针法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董氏奇穴法,腹针法和平衡针法。针灸治疗疾病包括了辨证,取穴,手法调气几个方面,经过了与网友们的探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新针法缺少理论根基,都属于胡思乱想范畴。

我们知道在针灸治疗环节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能达到好的疗效。如果辨证错了,犹如方向错误,取穴手法再好反而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辨证正确了,可取穴错了也不会有好疗效。只有辨证取穴都正确了,才可以讲手法。如果不懂补泻,只知道单纯刺激也是徒劳无功,它只适合时间较短发病轻的疼痛患者;如果基本补泻能够掌握,但不够精细,那么疗效肯定是有的。但有可能患者治疗的时间延长,或者不能够达到量的积累无法质变。在处方配穴方面上,无论是辨证取穴,循经取穴,按时取穴,子母取穴,夫妻配穴,同经配穴,异经配穴,以及子午流注配穴,灵龟八法取穴等等,都是以经络系统为根据。为什么要有这么多配穴法?首先是为了辨证治疗的需要,其次有这么多取穴法,是为了灵活配穴使这些配穴方法互相结合,以达到最佳治疗目的。传统的配穴法变化无穷,有层次感,真正体现了经络的重要性。因此在诊断,治疗上,必须以经络学为指导,从整体上去分析和归纳各个针灸环节来掌握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才能达到最好疗效。

今笔者将与网友讨论的问题进行了载选,以供大家参考:

学董氏针灸精髓在于明针灸腧穴治病之理,明此则人身处处可为刺灸治病之穴,下手则病痛霍然而愈!中国传统针灸精髓在于刺灸技法,鄙人认为是在传统针灸囿于中国传统文化(阴阳五行八卦流注)而无所发展(尤其是腧穴治病之理)时,创造性研究出寒热补泻及气至病所针法以提高疗效。腧穴治病之理已明,则技法不施亦可取大效!
   笔者回复:

针灸以调气治百病,穴位只是气之所留止处。整个《内经》补泻都以调气为核心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什么?泻什么?补则补其正气,泻则泻其邪气。因此针灸以调脏腑虚实来治病,在《内经》中明确指出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知守气也,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可以理解为粗工只知道守住穴位治病,而不知道气血正邪之气什么时候来到。而上工却不但能知道气血正邪之气什么时候来到,并且还能守住。知道针下气的虚实了,才能运用针法进行徐疾补泻了。

小弟觉得,内经是源是本,是一定能解决问题的,但在某一点不一定是最好最快的。也许还有捷径。就有如伤寒与温病。不知讲的对不对,还望高人指正。

笔者回复:

详见笔者<金针探秘>系列,从理论上讲子午流注针法就是这条捷径,因为此针法按照天地日月星辰变化,取人体气血旺盛之时补泻,以达到最佳疗效.它的理论是完美无缺的,实践则依靠各人的水平修为了。子午流注针法也是《内经》针法的升华。因此即使有捷径也不会是其他针法,因为他必须以《内经灵枢》为理论基础,不脱离《内经灵枢》的取穴原则,才有可能找到捷径,因此要多想想捷径从何而来?为什么是捷径?

董氏针法疗效取穴简单,而且所取穴位都是传统经络穴位所没有的,针对性强,的确值得推广。

回复:据笔者所知董氏许多奇穴都是十二正经穴位,只不过换了个穴位名字改头换面而已。经言其气无常处,汪机曰治病无定穴。好好看看书,仔细理解一下什么叫其气无常处,自会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一直都想从简单入手,还是执着于某穴治某病,缺少整体理论思想。

董氏景昌奇穴理论无出十四经,董氏对正经穴也有淋漓尽致的发挥,先学正,后学奇,这是学任何知识的前提,不独奇穴理论,早在唐孙真人时,发现奇穴最多,元明时期又有《掌仙图》,均为对正经的补充。

回复:《内经》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附:治病无定穴

或曰:诸家言某穴主某病,其说亦可从乎?

曰:治病无定穴也。邪客于人,与正周流上下,或在气分,或在血分,无有定止。故喻用针正如用兵,彼动则此应,或出以奇,或守以正,无有定制。医者不究病因,不察传变,惟守某穴主某病之说,执中无权,按谱施治,譬之狂潦泛溢,欲塞下流而获安者,亦偶然耳。夫病变无穷,灸刺之法亦无穷,或在上,下取之;或在下,上取之;或正取之,或直取之。审经与络,分血与气,病随经所在,穴随经而取,庶得随机应变之理,岂可执以某穴主某病哉!或曰:此固然矣,但学者望洋无下手处。曰:譬犹匠者教人以规矩取方圆也。规矩之法在师,方圆之法则在弟子。夫圣人之于针,非经络孔穴无以教后学,后学非经络孔穴无以传之师。苟不知通变,徒执孔大,所谓按图索骥,安能尽其法哉!故曰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此之谓也。其理皆出自<内经>,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以<内经>为核心,真正去将<内经>融会贯通,这才是我们研究之方向

,不然就是本末倒置,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董氏针法取穴与内经取穴有何区别?

回复:从取穴的这方面来看,《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人体气血流注犹如河流,调节五腧穴实乃清其源头,治其根本。因此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六十六穴。笔者常用五腧穴与八脉交会穴合用,疗效颇佳。而在《内经》中的其他大量篇幅中皆有何病证取何穴主之,例如:《骨空篇》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此类取穴在《内经》中比比皆是。因此是否有必要再去发展新的穴位?难道我们现在所用的穴位还不多还不够吗?我们取了很多穴位还是没有疗效,为什么?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在运用《内经》的取穴方法去治病?是否真正读通了《内经》去治病?是否按照《内经》的补泻手法来调气。我想如果你真正读通了《内经》,取穴治病应该是游刃有余了。现在一直在讲继承发扬,我们真正已经继承了《内经》的精华了吗?如果没有,那么我们根本没有资格发扬。如果继承了,你也已经达到了中医的颠峰了。而董氏针法指病直刺,与《内经》整体治疗不可相提并论。

董氏取象全息对应也是一大特色吧!

回复:取象和全息本来就不适合运用在针灸之术中,试想按照取象全息对应理论,那世界上哪还有治不好的疾病?某穴对应全息取象对应某脏腑,多么简单多么明了,但事实疗效如何?如果全息取象对应真的在针灸治疗中疗效卓著,那么全息对应取象在针灸中的运用早就一统天下了。

请问脏腑别通总有些道理吧?

回复:脏腑之间本来就是相互贯通的,脏腑经络正因为相互贯通才能形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独分割状态,这个问题本来就很好笑。

董氏门下虽然一直想回归传统针法,也一直费尽心思想偷学本门针灸心法,却又不得不依靠董氏的招牌,无奈之中只能投机取巧,将董氏嫁接于传统,所以现在对外讲课内容大多数都是传统针法的变种显得不伦不类,一会儿传统一会儿董氏,实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董氏本来也是个聪明人,可惜心思用错了地方,针技上还是缺少眼界。笔者十八岁开始随师习针,自习针之时,董氏还不知在哪里呢,不过对心机算计这一套笔者是自愧不如,不过也实在是懒得去学习。总之研究学术必须要踏踏实实从根源入手,几千年传承的《针经》如果经不起考验,那早就自然淘汰了,在传统学术上我们一定要有自知之明,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并不比古人聪明!

 

腹针理论根据何在?

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任何的组织均需要经络供给气血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的认为:经络是人体最早的全身调控系统。

根据上述的理论,在母体内胎儿是通过母体供给的气血逐渐成形的,而母体供给胎儿气血的最早通道是脐带。因此,脐带是经络形成的最初始的通道和调控系统。

在这一过程中,脐带始终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供给营养的通道而且在组织发育到一定的程度后会控制供给某些组织的营养量,有效地对所有的组织和系统进行控制,使人类的遗传能得到有序的延续。故而,我们可以断言:以脐带为核心的系统是全身最早的调控系统和全身营养的供给系统。在中医的理念中可称为:先天经络系统。大家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医经络系统的概念既包含调控的作用又包含供给营养的作用。因此,经络系统不仅可以应用于临床诊断而且可以应用于治疗的系统

笔者回复:人的先天与后天之分,的确从脐带被剪断的一瞬间是人后天阶段的开始。从道家理论来讲,脐带的剪断,意味者任脉和督脉的断开。而胎儿在母体中并不依靠口鼻呼吸,称之为胎息。而此时胎儿全身奇经八脉系统在运转,为先天之根。当脐带被剪断时奇经八脉系统也随着关闭,继而后天经络系统打开,即有十二正经等系统。道家的丹道是逆向修炼,先从补足十二经开始,随着后天之气的不断补足,进入先天阶段。继而打通任督二脉,形成胎吸。最终以先天阳气冲开奇经八脉系统。凡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唯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因此笔者以为所谓先天经络系统就是奇经八脉系统,与腹针应该没有关系,故而腹针理论存在着缺陷。

腹针与传统针法比较之优劣?

回复:笔者观之腹针之穴法大意与传统基本一致,如果按照传统针法治疗效果与腹针应该也基本一致,而传统针法更注重远近相配合、整体治疗和特别讲究手法的运用。笔者认为传统的针法应该疗效更好。明针灸治病之理,则人身处处可为治病之腧穴,而不为头针,体针,耳针,鼻针,面针,手针,足针所囿!每一种针法都找来一种理论来解释其原理,由于各种认识上的局限性都是一面之辞。不明针灸之理难成大家!

平衡针法理论依据何在?

据笔者了解,平衡针法主要针对部队训练伤痛疲劳综合症的治疗,由于平衡针灸的发明者本身在部队工作,接触最多的就是部队训练伤痛疲劳综合症,大多数都是扭伤和肌肉拉伤。而且平衡针灸发明者自己也认为平衡针法最佳治疗时间在发现病情二三天以内,由于在部队中的受训练者大多都是年轻力壮,体质较好,运用强刺激法再加上功能锻炼,的确能取得很好疗效。但是这种以西医解剖学的神经为基础的针法,是否能真正彻底治疗各种疾病,笔者表示怀疑。例如:惊奇地发现,肩周炎最敏感的穴位不在传统的中医经络穴上,而是在干上,也就是在小腿的腓浅神经上,在这一特定穴位上扎一针,只需3秒钟就能使患者疼痛顿消,臂膀活动自如,这一发现令他兴奋得好几天没睡着觉。笔者以为其方法只不过运用了经络切诊,查找反映点。其实对于痛症病人,只要耐心查找反映点,都能取得较好疗效。且每个病人个体差异不同,所以不可能在特定穴一针,马上就好了。而肩周炎的主要症状还是肌腱粘连,体质较差、严重肌腱粘连者甚至连手臂前后外展、后翻角度都没有,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痊愈,还需要配合推拿手法将肌腱粘连慢慢拉开。

笔者认为靠神经短时间刺激取得暂时疗效是不可靠的,而真正的疗效是靠慢慢积累的。我们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都在追求最快最好疗效的针法,往往急于求成,而结果却恰恰相反。其实我们更应该追求治疗的过程,使自己给患者治疗每次过程中都有好转都有起色,只要每个过程是好的,其结果肯定是令人满意的。而且经络系统包括了经络组成(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络脉组成(十五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正因为有了经络系统,而它具有通行气血,沟通表里,贯通上下,联系脏腑骨节,将人体联系为统一整体的生理功用。这就是与西医的最大区别,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经络系统:经络系统包含了整个神经系统,而神经系统却只是经络系统的一部分。

平衡针法可能取穴并不在具体经络中穴位上,却仍在经络系统的范围内,例如:头痛穴取太冲与行间之间等等。而且《内经》理论相当完善如:标本根节,气街四海,经络切诊等等理论就是补穴法之不足,完全以气血为核心。平衡针法却以西医为基础,靠刺激穴位来治病,仍局限于某穴治疗某病,其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而且反复刺激反而使神经不敏感,疗效不好。笔者曾治疗多例类似疾病,例如有患者中风瘫痪,找医生运用各种全息针法治疗如头针,耳针等等。当场疗效的确很好,但回去以后就不行了,仍保持原样,那就再针,反复刺激多次后,身体适应了这种刺激就无法医治了。后来在笔者的辨证治疗下才渐渐好转康复。

即使我们退一步讲,平衡针法所取新的穴位真的很有效,那也只是靠穴性来治疗疾病。笔者借鉴套用医者佛网友的高见:内经中是不讲穴性,它讲经性,也就是六经气血多少。从这个角度来看,后世的穴性有些胶着了。不是经旨。再者,穴在经上。经分阴阳,如果有穴性,也一定与其经之阴阳相关。具体来说,与穴之位置(关节附近,还是分肉上,还是近脏腑等等),穴之五行属性(五腧穴有此五行),穴之所属经络,穴之解剖等相关。离开了这些因素,空谈穴性我认为没有任何意义。反而要胶柱鼓瑟,把活泼泼的针灸思路拘泥成一个一个的成方了。穴性还与时间因素相关。也就是说,当经气运行到本穴时,此穴即有特定的穴性。若气已走失,其穴性立变。

一流针灸师,针入一针,即能得出六经气血运行虚实。此靠的是对经气的理解与操作,与穴性无关。

二流针灸师,一针两针即可治疗数病,其理也在气血流注上动文章。也非穴性。

三流针灸师,按当前的针灸学课本所学,能用数针取得疗效。也算不错的了。

不入流的针灸师,多穴杂用,或效或不效,不知理之所以然。

穴性只是一种认识穴位的手段,绝对不是终极大道。执着于穴性一说,必然会迷失针灸的根本道理。所谓穴性笔者以为只是为初学者便于记忆,古人将一些穴位的主治功能归纳起来,称之为穴性。对于水平较高的针灸者来说无所谓穴性的。在治疗过程中辨证施治,取穴以五俞变化来配穴调节脏腑功能,自然包含了所有所谓的穴性理论于其中。因此一个针灸高手必须跳出穴性理论来配穴,仍然应该回到研究理论的正路上,为其如此才能有所突破。

因此单靠某些穴位特性来治疗疾病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既然以神经理论为基础,那么平衡针法就是依靠刺激神经来治疗疾病,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调气手法。因为它的理论就是刺激,也就没有补泻手法。因为补泻的手法是专门为针灸调气而立的。而我们搞临床的就知道,不同的手法运用在同一穴位上,它的疗效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因此平衡针法许多问题都没有很好的解决。正如平衡针灸的创造者自己的表述:平衡针法基础理论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治疗领域还须进一步拓展。但是平衡针法也有其优势,特别针对部队训练伤痛疲劳综合症和一些刚开始疼痛的神经疾病治疗肯定有明显的疗效。

经过对以上这几种针法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针法都具有相同的特点。他们都在寻求一种取穴简单,指病直刺的针法。他们希望将针灸取穴公式化,取个新名词,再来个新穴位起个新名称,使学习者易学易懂。这样的针法当然比传统针法更简单更一目了然。传统针法单单穴位就三百六十几个,配穴有十几种方法,手法也有许多种,使学者茫然无从下手。现在的新针法取穴太简单了,太有针对性了,连最麻烦的手法都不需要了,发明这样的针法真是太伟大了。但是他们忘记了一点,他们太低估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境界了。他们不知道古人发现了人体的经络穴位,需要几代人的心血;他们要经过多少次的实验与实践,才能完成《内经》。单单为这些穴位起名称,就能体现古人的非凡智慧。经络中每个穴位的名称并不是随便起的,三百六十几个穴位名称,都有其深刻含义。笔者认为如果你真正将这些穴位含义完全理解了,就能了解针灸的精髓。例如;列缺穴:古称雷中之神为列缺,雷电有通上彻下之能。人颠顶项有阴沉郁痛之疾,则头重目眩。刺此穴可使清爽。犹如霹雳行空,阴郁消失。故喻之。公孙穴:此为脾经之络穴,脾居中土,灌溉四方,如中央黄帝,君临四方,黄帝姓公孙,故以为名。由此可见古人的智慧和水平达到怎样的层次,一个穴位的名称,它可以形象的表达出穴位的主治和功用,更体现了一种文化。因此作为一名中医,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方可为医。我想这比单纯指病直刺如:头痛穴,腰痛穴,更有文化更有深度吧。

把中医针灸简单的入号对坐公式化,其实是在消灭中医。正如只知道神经而不知道气血,是无法研究出经络的实质的。笔者写此文章的目的,就是使学者能清楚了解各种针法的优劣特点,看清所谓新针法的实质,使学者们少走弯路,与其精力花费在所谓的新针法上,不如多花些心思在《内经》的研究上,回归医道正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树中教授的针灸心得+针灸之髓 博客
脐针入门
新概念针灸学(一)
转自《针灸中国》:金针探秘
予非“神针”是予“神”针——吴善斋针灸落英掇拾
董氏奇穴配合十四经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