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我们静下心来谈天眼与名医【如胭忧伶出品】
       让我们静下心来谈天眼与名医【如胭忧伶出品】
   参考书目
   《史记·扁鹊列传》 西汉司马迁
   《华佗别传》
   《三国志》 西晋陈寿
   《明外史本传》
   《后汉书·华佗传》 南朝范晔
   《脉法》 西晋王叔和
   《本草纲目》 明代李时珍
   百度百科等
  
   有些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医学家,扁鹊、华佗、李时珍,他们都具有一定特异功能的。对此,他们的论据是扁鹊能看到蔡桓公的病到了骨髓;华佗能看到曹操大脑中的肿瘤;李时珍除了吸取前人的经验以外,他凭自己的特异功能获得各种植物能治各种病的功能,如果他没有一定的特异功能要想完成《本草纲目》这样的巨著是很难做到的。
   先不论这些名医是否真的会那些所谓的特异功能,但在中医治疗方面,定是经过缜密细致的观察询问,才能得出准确无误的判断,进而做出可以使病家迅速恢复健康的治疗的。
   接下来,我们来一个一个的了解这些名医。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一说齐国卢邑(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人。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他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国为“带下医”(妇科),至周国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国则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
   据司马迁记载,扁鹊在从长桑君那里得到诸多秘方后,喝了一个月的药,便确实可以在看病时直接看透人的内脏,如同现在的透视一样,至于望闻问切都是掩人耳目的。因此很多反对中医学的人借此攻击中医。可是从正规中医学文献上来看,都没有关于扁鹊透视眼的记载。这说明,史书所记很有可能属于医学之外的文化内容。如同牛顿的苹果落地,本来莫须有,且不符合逻辑,然而也会流传。文化的传奇必然覆盖一切,包括古代和当代的科学发展过程,不能作为评判科学的依据。这种传奇只能反应了扁鹊医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其实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这些诊断技术,充分地体现在史书所记载他的一些治病的案例中。
   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如他晋见齐桓侯时,通过望诊判断出桓侯有病,但是病情尚浅,病位还只是在体表腠理的部位。他劝齐桓侯接受治疗,如不治则病情将会加深。桓侯因自我感觉良好,拒绝治疗。不久,扁鹊再度晋见桓侯时,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进展到血脉,再次劝说其接受治疗,以免病情更加发展。桓侯仍然拒绝治疗,心中不悦,认为扁鹊在炫耀自己,并以此牟利。当扁鹊第三次晋见他时,认为病情已恶化,病位进入到内部肠胃,如不及时治疗,终将难治。桓侯仍不予理睬。最后一次,扁鹊通过望诊,判断桓侯病情危重,已进入到骨髓深处,病入膏肓,无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齐桓侯不久即发病,终于不治而死。此病例说明扁鹊当时已经能很好应用望诊,而且诊断水平相当高。
   扁鹊的切脉诊断法也很突出,具有较高水平,他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跳动,诊断出疾病的性质和轻重缓急,从而辨证诊治,对症下药。《史记》称赞扁鹊是最早应用脉诊于临床的医生。先秦时期,中医的脉诊是三部九候诊法,即在诊病时,须按切全身包括头颈部、上肢、下肢及躯体的脉。扁鹊脉诊及其理论可从虢太子这一病例的诊断中体现出来。当时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鹊通过脉诊判断为“尸蹶”。他认为患者的阴阳脉失调,阳脉下陷,阴脉上冲,也即阴阳脉不调和,导致全身脉象出现紊乱,故患者表现如死状。其实,患者并未真正死亡,除脉诊外,他还观察到患者鼻翼微动。结合切摸,他发现两大腿的体表仍然温暖,因而敢于下此判断。
   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他被司马迁称为“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据传扁鹊的《脉法》记载“相疾之法,视色听声,观病之所在,候脉要诀,岂不微乎”从这里可以看出扁鹊的确对切脉诊治很有研究,并且还有不少临床经验。西汉名医淳于意,曾传“扁鹊之脉书”。西晋王叔和《脉法》中保存了扁鹊的脉学著作《扁鹊阴阳脉法》、《扁鹊脉法》等。
   在《史记扁鹊列传》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病有六不医”,即“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尤其是这最后一条“信巫不信医”,充分体现了扁鹊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的态度。在当时巫术仍占很重地位的古代,提出这样的观点,是需要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与巫术抗衡,要用科学的道理、具体的事实、实际的诊治效果告诉人们生病是由于自然原因而非鬼神作怪。在列传中,司马迁记载扁鹊针对不同病例使用汤药、针石、砭石、蒸熨等各种内服药剂、外治疗法而且都十分有效地治好了疑难病症。由此可见,当时的医疗从病因、诊断到治疗,都冲破了巫术迷信的桎梏,对待疾病采取辨证施药的方法。据传扁鹊著《难经》用人体解剖阐明脉理和病因,基本上摆脱了巫医那种鬼神迷信的思想。
   种种可见,扁鹊是一个严谨的医者,通过望闻问切来为病家治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华佗。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但他自幼刻苦攻读,习诵《尚书》、《诗经》、《周易》、《礼记》、《春秋》等古籍,逐渐具有了较高的文化素养。 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当时我国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基本确立和广泛运用;而古代医家,如战国时的扁鹊,西汉的仓公,东汉的涪翁、程高等,所留下的不慕荣利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动人事迹,所有这些不仅为华佗精研医学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有了这些作为基础,华佗日渐成为一位了不起的大夫。在《后汉书·华佗传》中,提到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 ,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而在诊断方面,华佗经过多年的医疗实践,非常善于区分不同病情和脏腑病位,对症施治。有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一日,有军吏二人,俱身热头痛,症状相同,但华佗的处方,却大不一样,一用发汗药,一用泻下药,二人颇感奇怪,但服药后均告痊愈。原来华伦诊视后,已知一为表证,用发汗法可解;一为里热证,非泻下难于为治。
   还有一次,华佗行在路上,看见一个人患咽喉堵塞的病,想吃东西却吃不下,家里人用车载著他去求医。华佗听到病人的呻吟声,车马停止去诊视。华佗精明地抓住了“嗜食而不得下”这一关键症状,嗜食说明病不胃肠,食不下乃咽中有物梗塞之故,既无误吞异物或食物梗塞咽喉之病史,当属寄生虫无疑。此案应为蛔虫病,因蛔虫有性动好窜,善钻孔窍之特点;患者当有面部白斑,舌面红点,下唇粘膜颗粒,眼巩膜蓝斑等望诊可见之体征。治法之妙在于就地取材,从路边卖饼者取蒜齑大酢饮之,果然将梗塞咽喉之寄生虫吐出。其诊断之准确,治法之简便,实令人叹服!
   曹操听说了华佗的高明医术,就把他宣召来,让他跟在自己身边诊治。曹操早年得了一种头风病,中年以后,日益严重。每次病发,心乱目眩,头痛难忍。诸医施治,疗效甚微。华佗应召前来诊视后,在曹操胸椎部的膈俞穴进针,片刻便脑清目明,疼痛立止。头风多为风寒侵袭头部经络,或痰火郁遏经络、气血壅塞所致。考察历代的针灸专著,都很少有记载通过针膈俞穴来使头风之症痊愈的。膈俞穴在脏腑中对应的是横膈膜,能祛除膈胃之处的寒痰。寒痰祛除,膈膜之处就得到清理。膈膜之处清洁了 ,就能掌管好隔离清浊之气的职责,使浊气不能上升影响清气,乖乖下降。如此元神才能清宁。华佗认真诊断,并做出独特的治疗之法,才使曹操的头风之痛得到缓解。
   魏晋时期著名医家王叔和在他的《脉经》中提到华佗诊断生死的要诀。这个要诀主要依据病人面目颜色和病状来定人生死,并根据当时的医疗技术来确定疾病是否可治、如何医治。特别是对危重病人的面容、颜色和行为举动描写得非常清楚,可见华佗观察的敏锐、诊断的准确。
   由此可见,华佗的诊断之术也是相当高明的。
   至于最后一位,李时珍,自然同样也是格外的精通各种诊断之法。
   李时珍出身三代相传的医户人家.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由此种种,他得到了不少十分珍贵的资料和经历,这才成就了一代名医,也为以后他写下传世之作《本草纲目》奠定了基础。在行医的十几年中,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又经过无数次的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
   在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中,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叙述也比较科学和精密,对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一一予以纠正之。原本的《本草》里面的错误都被李时珍控制在自己的言论内,也就是说,他在论述药品时,不是只是加上了自己的论述,还加上了以前医家说明的内容,这样才令他的书变得更加完美,比如一些他认为没有毒的药物,前人认为有毒,他自己写上无毒,但依旧写上了前人的论述,这样就给了后人理性判断的机会。并且在本书中还加入了许多新的药物。对某些药物的疗效,李时珍还通过自己的经验作了进一步的描述。本书还载叙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附方、验方及治验病案外,还有一些有用的医学史料。种种这些,让《本草纲目》成为流传至今的医书。
   关于李时珍的医案也是不胜枚举的。在这里就给大家列举几个。有一个外甥名叫柳乔,平素贪恋酒色,终于积疾沉病,下身胀痛,大小便不通,不能坐卧,立哭呻吟达七八天,家人给他服用通利药,企图贯通大小便通道,帮助排泄,结果不见疗效。李时珍诊断和众人不同,他认为柳氏病在二阴之间,不在大肠膀胱上,父亲见他辨证施治颇为有理,同意他对症下药。李时珍乃用楝实、茴香、穿山甲等诸药,入牵牛加倍,水煎服。一付药下去,病情立即减弱,三付药之后,病好如初了。家人惊诧他料病准确,纷纷问之。他腼腆地回答说,祖父医案上曾记载此病,自己不过照葫芦画瓢而已。父亲一查家书,果然如此。但李时珍创造性地增减药剂,表现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根据前人总结,再加上自己的见解和创新,李时珍不仅将病症诊断出来,还将疾病根治,这是需要付出数不尽的努力才能做到的。
   简单列举了三个医家名士的事迹,都为了表明他们全是通过精研各类医学典籍,并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再加上缜密的辩证,才可以下诊断,治疗疾病的,并不存在什么用特异功能来治病写书之类的说法。希望大家可以坚持中医的科学性,让国医发扬光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盘点中国古代6大名医,时至今日,他们的地位仍然十分超然
华佗等中国古代名医是如何给古人看病的?
揭秘中国历史四大名医惨死之谜!很惨、很诡异!
中国历史上5位中医祖师爷
盘点中国历史上5位大神级的中医牛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