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附子超量也不中毒的秘密

  “医生,附子开这么大剂量,好像超出药典范围了,吃了会不会有毒?”一位看门诊的老伯久病成医,他回家仔细研究药典发现:附子的剂量应为3克~15克,而医生却为他每次服用开具的附子药量为40克。

  只要用药正确、适合患者病情,哪怕附子剂量超出医书记载几十倍都没有危险。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毛炜表示,根据文献,既有服用10克小剂量附子一次就出现中毒反应的报道,又有在抢救危重病过程中,24小时内用量超过500克而不出现中毒反应的例子。其实剂量大小与会否中毒没有绝对的正比关系,中毒与否还牵涉到其他多种诱因,而且不同的药典记载的剂量范围也不同,暂没有统一结论。毛炜说。

  她表示,中医界对附子的用量主要有四种观点:

  一种畏附子如虎狼,索性弃用此类药物

  一种认为附子毒性剧烈,应当小剂量使用,如《中药大词典》中附子的用量为3克~9克;

  第三种观点主张根据病情的不同以及个体的差异选择剂量,常用剂量在15克~60克;

  第四种是温阳派主张的超大剂量使用附子,特别是在救治心衰等危重症和肿瘤等疑难病症时,使用的剂量更大,起始剂量多在45克~75克之间。

  导致附子用量差异巨大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对古今剂量换算认识的不同。目前,药典、教科书多认为张仲景所处的东汉时期的1两相当于现代的3克,但据现代一些医史学家的考证,当时的一两应相当于现代的15.625克,两者相差5倍多。毛炜解释。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医家之间认识和经验的不同。

  附子被中医奉为保命要药

  据介绍,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味辛甘,性大热,有毒。主要产于四川、陕西、云南等地。早在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它功效的记载: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由于附子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逐湿等功效,因此是常用的温里补火要药,也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把附子、人参、大黄、熟地共列为药中四维,即是治病保命的要药。

  在现代临床中,附子常用于救治急性心肌梗塞所致的休克、低血压状态、冠心病及风心病和多种疑难疾病。据统计,在500张常用著名方剂中附子的使用频率为13.20%,是历代医家治疗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症的常用药之一。

  中药含附子熬时切莫加冷水

  必须明确指出的是,附子是有毒中药的典型代表,用好了可以拯救患者,使用不当会造成严重毒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毛炜表示,附子中毒绝非只和剂量大小有关,引起附子中毒的原因很多,包括药材质量不好、炮制方法不当、长期过量使用、配伍不合理和煎煮方法不恰当等。

  我们临床发现,很多市民不懂正确煎煮含附子的中药。毛炜说。这类药一般要先煎附子1~2小时。掌握火候有一个诀窍:取一片煎过的附子,咬一口慢慢咀嚼,如果没有麻口的感觉,表明煎煮火候到了,这时可以放入其他药物,如果仍感觉麻口,则需继续煎煮。因此,很多有经验的中医生通常会在处方中附子这味药的右上角或后面注明先煎,去麻。(但其实在小编跟诊的过程中发现我老师一般都是嘱咐病人要煎煮时间达到2小时,毒性基本没有了。从来没有出现问题!)

  另外,煎煮含有附子的中药一般耗时较长,有些市民煮药时发现水干就中途加冷水。这样可能增加附子的毒性,应属大忌。毛炜说,煎药前应充分估计好水量,一次性加够;如果中途发现水快煎干,应该先关火、待药冷却后再加入适量冷水,然后重新开始煎煮、计时;即使中途加水,也一定要加开水。

  总之,中药材附子,有毒,使用不当可致人体呼吸中枢麻痹、引起心脏骤停;但同时它又被誉为中医要药,从医圣张仲景到现代医学名家,不少人用它让患者起死回生。然而,不同的药典、教科书、流派,对于附子的剂量使用范围却观点大相径庭。超出老祖宗经典药量用附子会否中毒?除剂量大小外,药材不好、炮制、配伍不合理和煎煮方法不恰当等都可导致中毒发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是药三分毒?从 “效”与“毒” 谈中药用量!
山豆根是个很好的中药,但我几乎不用!
中药的毒性到底是什么?
柴胡,中药安全性
扶阳派使用附子的诀窍
【修园特辑】附子的安全和合理应用(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